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這百年觀後感7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15K

只有認真寫觀後感,才可以將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表達出來,每次朋友們觀看完一部影片後,肯定有不少感觸,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這百年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這百年觀後感7篇

這百年觀後感篇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這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百年大計。”過去的一年中,全面開展“263”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強改革開放力度、頒發《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規範黨務工作等涉及方方面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年輕幹部作為黨內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更應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爭當新時代的“弄潮兒”。

樹立歸零心態,提高攻堅克難的能力。年輕幹部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一般來説,學歷高確實有助於提高能力素質,但是不能簡單的用高學歷標榜自己,把文憑當成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還將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對年輕幹部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年輕幹部樹立歸零心態,將過去的榮譽拋在腦後,有助於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專業精神,提升幹事創業的能力。

加強實踐鍛鍊,紮根基層幹實事。基層雖是國家的最底一層,但卻是距離百姓最近的地方,中央政策落實於基層,百姓心聲由基層傳達,基層政府工作是關鍵。不少年輕人缺乏紮根精神,或因為從小嬌慣生養只愛“安逸窩”或因為怕付出與回報不對等。梁啟超曾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説道,“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希望兒子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兒子:“總之,你為大眾服務作事之心甚誠,隨處可見,即此就宜於做事。”基層公務繁雜,條件艱苦,正是需要更多年輕幹部的地方,需要他們發揮自身科學文化知識和年齡優勢,將政務工作化繁為簡。年輕幹部要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解羣眾之所困,真正將愛崗敬業根植於心,認真負責、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只有把一件件羣眾關心的小事辦實辦好,談民生、謀發展才能落到實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堅持正確的歷史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要理解中國的現實,就要深刻理解中國的歷史,唯有如此才能洞見中國的未來。例如,古代常把“君”與“民”的關係比喻成“舟”與“水”的關係,對比開國時的繁盛與後期的衰敗便可知一二。大多開國之初的君王都能勵精圖治、勤政為民,奉行“與民生息”的政策,而在取得一時的成功後,卻忽略了民眾的要求,很少考慮人民的疾苦,任意加重農民的負擔,結果加速了自己的滅亡。秦和隋的速亡就是最好的例證。年輕幹部除了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也要學習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黨的革命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國曆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鑑。

這百年觀後感篇2

共青團成立100年來的歷史充分證明,牢固樹立崇高理想,正確選擇人生目標,是青春之樹結出豐碩果實的必然要求。青年容易接受新鋭聲音、新興觀念,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期,如何在多元價值取向中明辨是非,找準奮鬥目標和路徑,是每一個青年必須面對的人生抉擇。觀念越是多樣,思想越是多元,越需要廣大青年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黨和人民事業的座標上尋找人生方位,在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進程中明確人生追求,把個人的吟唱匯入時代的主旋律,唱出一曲曲激昂的青春之歌。

一切放眼未來的民族,都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青年看作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我們黨的隊伍裏始終活躍着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鬥激情的青年人,每個時代都有大批優秀青年凝聚在黨的旗幟下團結奮鬥。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戰略高度,重視青年、相信青年、愛護青年,不斷研究當代青年的新特點,把握新時期青年工作的新規律,熱情支持青年發揮長處,以敢為事業用人的魄力為青年搭建幹事創業的舞台,千方百計為青年成長成才、脱穎而出創造條件。

振興中華的史冊,記載着中國青年犧牲奉獻的光榮;民族復興的使命,激盪着中國青年砥礪奮進的豪情。牢牢把握人生航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團結拼搏,鋭意進取,美好的青春一定能夠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這百年觀後感篇3

2022年,這是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的一年,這也是體現着數代青年為建設美好的祖國而堅持努力了100年,每個人都曾有過夢想,也都期望着會有成真的一天,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夢想都會實現,因為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可能會經過無數次的坎坷與挫敗,從而導致以前的夢想變得破碎不堪,或者精疲力盡後選擇了放棄,那麼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你是否還記得最初的夢想,是否還在堅持着曾經的執着,是否還能找到自己最初的樣子。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羣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與青年人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力量。作為共青團員、共產黨員,自我感覺到有點自豪。入團以來,我堅持不懈地學習,在思想、學習、工作和組織生活上都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為了迎接建團100週年,我將勤儉節約,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經常與同事交流,討論黨中央和團中央的重大決議,在交流中宣傳我們黨的思想和決定,跟羣眾保持必要的聯繫。

作為聯盟成員,我時刻關注當今世界時事政治的變化。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親民路線,不僅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更讓我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嚮往更加強烈。在當今的中國夢中,中國共產黨永不屈服,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從容體現大國風範!中國共產黨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做出了最靈敏的反應,制定了務實的政策。中國不再是一頭睡獅,傲立於世界萬國之林!事實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百年觀後感篇4

2019年7月份,作為選調生,我來到了湖北宜城市流水鎮楊棚村,任職村主任助理。在村裏的一年多,時間變得分外充實,我跟着年過花甲的桂祖華書記“走南闖北”,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也學習到了他身上優秀的品質。他的為人處世,他的大國情懷,讓我深深敬佩。

老樹發芽,佳木開花。1980年初,桂書記在村任團書記,1997年,正式任職村支部書記。20多年的村書記生涯,斑白了他的兩鬢,但正如他的姓一樣,桂乃佳木,縱使年老,依舊能散發清芬,蔭庇百姓。楊棚村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如何幫助村民脱貧是桂書記最操心的事。他就任後,嚴明紀律、實事求是,涉及到貧困户評選的,不管是誰講情都拒之門外。61歲的他,為了更好地幫助困難户,把扶貧政策摸得一清二楚。郭向成是楊棚村六組村民,其父因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他自己一級殘疾,還是啞巴,家裏有個上學的弟弟,生活難以為繼。桂書記知道情況後,多次走訪慰問,幫他申報了貧户補助,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郭向成承包了近20畝地,用於水稻種植,他的弟弟也成功申報了助學金,讀上了研究生,家裏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我們搞事,不圖人家感謝,這都是應該的”,桂書記總是這樣説。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要徹底改變村裏的貧困現狀,一方面要給羣眾做實事、做好事;另一方面要重視教育,為村裏培養人才。桂書記深諳這兩點,在工作中,不單滿足於短期工作,而是從長遠着手,為楊棚的發展定下了百年大計,既做顯功,又做潛功。為了改善基礎設施,去年楊棚村從市水利部門申請資金400萬元鋪設自來水管網36公里,自籌資金2.3萬元為貧困户打井2口;投入資金40.5萬元修建村級道路1.5公里;爭取扶貧資金30萬元硬化楊棚8組“u”型渠1.5公里;投入15萬元用於砂石鋪墊道路5公里;投入2.5萬元維護溝渠5公里;向上爭取50萬資金用於農貿市場建設,預計為村集體經濟每年5萬收益。此外,楊棚村全面落實教育幫扶,按時申報雨露計劃,2019年共有21名貧困學生應享盡享教育幫扶政策,相信日後,這些孩子都能成為村裏的優秀人才,為楊棚的致富之路貢獻力量。

老當益壯,永葆初心。桂書記聲如洪鐘、眼神清亮,麻利果敢的做事風格幾乎讓人忘記了他已經61歲的事實,疫情期間,他主動放棄了1月23日去珠海大女兒家中過年的往返機票,立下軍令狀,簽下承諾書。第一時間召集村兩委、組長召開防控工作會,成立19人的工作專班,親任組長。“朝受重任、夕飲寒冰”,他永遠身先士卒,不管是人員摸排還是卡口值班,不管是捐款捐物還是服務羣眾,都留下他的身影。疫情工作放緩後,身患腦動脈堵塞的他病了一場,還來不及休息幾天,汛期和蝗災又突發而至,他沒有退縮,更沒有猶豫,仍舊是第一個衝在前面,這見證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我最開始當書記的時候,家裏人總是叮囑我多給老百姓做點事,我答應了他們,不能違背自己的承諾。”他雲淡風輕地和我説,短短几句話,承載了一位貧困村書記40年的光陰。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桂書記是無數老書記的縮影,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在基層奉獻了一輩子,為村裏書寫了脱貧致富的偉大篇章,雖身無名,我們還是要為他們喝彩,年輕一代的我們,要拿起上一輩人的接力棒,把他們甘於奉獻的精神融入骨血,繼續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這百年觀後感篇5

人生的進步需要不斷的追求,就像共青團的崗位一樣不停的奮鬥。共青團工作是富有激情和活力、充滿希望和挑戰的。轉眼今年已經是共青團成立100週年了,如此重要的時候,建團100週年專題節目也來了,觀看此節目,讓人心中不禁感慨萬千,深有感觸!

建團100週年專題節目,回首共青團這100年的風雨歷程,讓許多人深刻感受到共青團員要講理想,做一個“仰望星空”的人,無論路上有多少艱難坎坷,都不要氣餒,堅持不懈,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節目裏向我們詮釋一個非常重要的信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除此之外,中國共青團還是一個擁有廣輝歷程的出色組織,作為共青團其中的一員,別提有多光榮了。

觀看建團100週年專題節目,意義非凡,反思當下。生逢盛世的我們,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的一員,平時更應該嚴於律己,不斷增強個人的團員意識,用實際行動展現當代青年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絕不能讓胸前的團徽退色。此節目,憶往昔,100年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青年必須要有責任與擔當。青年強則中國強,只有青年肩負起時代重任,我們未來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從而開闢出更廣闊的新天地!

這百年觀後感篇6

100年前,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羣眾參與的愛國運動,在神州大地爆發,英勇的中國人民用行動書寫了一首雋永的青春史詩,為“愛國”做了最好的時代註腳。

愛國不拘泥於時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愛國使命,不同的時代,孕育着相同的愛國情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愛國是拋頭顱、撒熱血,為國捐軀;在太平盛世的年代,愛國是謀復興、圖未來,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面臨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軍閥各自為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關頭。

抵禦外敵入侵,結束軍閥紛爭,實現民族獨立是那一代人的使命,為此,無數革命先輩前赴後繼,用獻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是愛國者。新中國成立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解決百姓温飽,實現國家富裕是那一代人的使命,為此,在偉大領袖的指引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改革開放等,中國解決了最基本的温飽問題,國力蒸蒸日上,他們同樣是愛國者。新時代,我們處在了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為此,我們要緊密團結在黨的領導下,凝心聚力,克難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我們立志做愛國者。

愛國不侷限於身份。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情懷不是某一個階層獨有的特權和標籤,相反,保家衞國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于軍人而言,愛國就是維護國家安全,捍衞祖國尊嚴,隨時準備為國家和人民犧牲一切。於執政者而言,愛國就是科學管理國家,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幸福康莊大道。於教師而言,愛國就是為人師表,兢兢業業,傳道授業解惑,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等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身份,但在愛國上是沒有差別的。無論多麼高大上的行業,都需要愛國精神的薰陶;無論多麼普通、平凡的崗位,也都可以湧現愛國楷模。新時代,每一個人都要立志做一個愛國者,我們青年人更是要帶好頭,樹立榜樣,人人爭當愛國典範。

愛國不是口號,空喊不代表愛國;愛國不是空泛,虛頭巴老詮釋不了愛國。愛國更不是自我標榜、自我陶醉,愛國是行動,是腳踏實地的作為;愛國是底色,是純真樸素的情懷。

這百年觀後感篇7

11月21日,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召開的“希望工程30週年報告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希望工程,高度肯定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貧攻堅、促進教育發展、服務青少年成長、引領社會風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0年的光陰,播灑下愛心和希望的種子,種子生根發芽、汲取養分、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30年的歲月,愛心和希望燃起了智慧之燈,發出萬丈光芒,照亮了貧困孩子的前程和未來;30年的接續奮鬥,“希望工程”始終聚焦助學育人的目標,激勵少年兒童求學追夢,助力百萬家庭脱貧攻堅,託舉起中華民族的明天和希望。

播種知識渴望,激勵少年追夢

提起希望工程,大家都會想起蘇明娟那雙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她的眼睛讓多少人為之動容。作為希望工程的受助者之一,蘇明娟在社會愛心人士幫助下,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和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人生的迭代。希望工程為貧困孩子送來了教育之燈、希望之光,讓他們不再因為貧困而與知識的殿堂失之交臂,國家和社會的幫助讓知識照亮了他們的前程,也傳遞了愛心。學業有成的蘇明娟從受助者轉變為資助者,接續傳灑愛的種子和希望。她發起設立的“蘇明娟公益助學基金”,收到捐款捐物價值600餘萬元,資助了20所希望國小和15名大學新生。希望工程30年來堅定不移地追求樸實無華的初心:讓每個孩子沐浴在知識的光芒下健康成長,激勵數百萬貧困少年勇敢追夢。

助力脱貧攻堅,温暖千萬家庭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和長遠策略,“扶貧必扶智”表明了教育在解決貧困問題中的基礎性作用。“教育扶貧”直指導致人民貧窮落後的根源是教育的缺失,教育上的貧困是比收入貧困更深層的貧困,只有教育扶貧才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來説,“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促進家庭收入穩步增長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續的。希望工程實施30年來,不僅幫助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圓了上學夢,也在助力農村家庭脱貧攻堅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促進教育發展,託舉民族希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強盛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繫。30年來,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國小20195所。當朗朗的讀書聲響起,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從希望走向希望時,我們看到中華民族蓬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30年的崢嶸歲月裏,一顆顆滾燙的愛心改寫了無數貧困地區祖國花朵的命運,使這些孩子在國家和社會的幫扶下成長為奮鬥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棟樑之材,匯聚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藍色的心形海浪上躍起一輪紅色的太陽,這是希望工程的標誌,寓意着託舉起“明天的太陽”。孩子是貧困地區的希望,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新時代新形勢下,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讓新時代的青少年實現更加出彩的人生。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