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三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辛亥革命》是由張黎和成龍執導,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以供參考。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三篇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1
  
  辛亥革命這一令人振奮人心、轟轟烈烈的革命,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但我們對他的瞭解也僅僅侷限於歷史書上的描述。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更直觀鮮活的展示了辛亥革命這一段歷史,這段革命的壯烈讓我深深震撼不已。自鴉片戰爭以後,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清政府封建的統治,祖國被弄得滿目瘡痍,但辛亥革命熔鑄了大部分先進人士的鮮血,共同鑄就了中國的脊樑、開創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篇章。電影一開始就從秋瑾犧牲開始,作為一名母親一個女人為了革命可以身先士卒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讓人為之震撼,鏡頭接下來就到了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和失敗。
  
  黃花崗慘烈的戰況讓人心疼不已,有時候我在想革命也不用那麼過激做這些無謂的犧牲,但是影片中描述孫中山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是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家庭富裕,甚至有妻兒,但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在槍林彈雨中拋頭顱灑熱血,為了革命一個一個的倒下,他們本可以在當時的世道憑家裏富裕的環境舒適的度過一生,但是他們為了大家舍小家的精神着實的令人可歌可泣。這些革命者都是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是中華民族新生力量的不滅源泉!從廣州起義再到武昌起義、陽夏保衞戰,到最後創建共和制,再到孫中山讓位臨時大總統與袁世凱,革命果實被竊取的無奈。
  
  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也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情況,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打破了君主專治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在中國近代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豐功偉績。但是資產階級並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況,當時中國的國情並不適合發展資本主義,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近代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占主導地位,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始終不佔主導地位。政治上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實力弱小。從孫中山讓位臨時大總統給袁世凱就可以看出資產階級革命派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所以資產階級到最後沒能領導中國走向真正的勝利。任何一箇中國人都明白,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乃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北京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
  
  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本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成功,説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生於憂難,死於安樂。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奮發圖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2
  
  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即 1911年到1912年舊曆年亥年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與清廷、後與北洋表世凱完整的鬥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他留下的那篇著名的《與妻書》100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我曾有幸見過這位福建青年門手書,筆跡神采飛揚之至。然而內容着實讓人不禁潛然淚下,與妻“吾至愛汝”而又不能你“忍受着悲傷”,忍受着無限的不捨,與愛妻永別,獻身於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集中事業。其愛情之偉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注!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文濃厚,內涵富澤,怎能令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所説,參加黃花崗起義的盡是才華橫溢的中國少年英雄,電影至最後也落在林覺民夫人和孩子身上,父輩們流血犧牲只為換得後代人能夠過上自由陽光的新生活,這是電影作品裏少有的將大時代、大事件歸一為小家庭、小悲歡同一部,也是意圖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當代人的一種努力。
  
  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整部電影的起首,鑑湖女俠秋瑾毅然赴死的過程已經彰顯創作者的意圖,即想用樸實用生活道理概括那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蘋命歷程。
  
  “這兩個孩子就要失去母親!"
  
  “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頭,堅決地拒絕官吏的最後通牒,毅然決然走向刑場,沉重的枷鎖根本無力使她低頭握緊的雙手決不再向惡勢力鬆拳,黑壓壓的腳鏈託在泥濘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卻是無反顧的。囚鏈一環扣一杯.扣得越緊,封建社會裏的愚昧愈發顯得深不可測。
  
  兩邊站着的老百姓表情個個太過木訥,正如魯迅那篇《藥》裏形容的一般。
  
  “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温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己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捧着與兩個兒子的合照,流下兩行清淚不染灰塵。張口深深歎息,這是母親對你們最後的鐘愛。死,並非不足懼,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在這一刻的心底喜極而泣。
  
  風,吹入你日夢:你,夜裏追着風。這目光熟悉又陌生,無懼、無畏,亦無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訥!中國人民正團結一心,腳踏買地的走在復興的征途中。世界看得見我們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當代學子,不愁吃寫用度;不愁沒書念,不愁沒有發展的前途。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地迎風飄揚。我知道,革命前輩們,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靜詳和的藍天上愛撫的凝望着我們。我們,必將不辜負戰士們流血犧牲,不幸負父母們用勞動汗水的養育,不幸負共產黨正確的領導。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3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 1895到1910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孫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組織力量準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假扮夫婦,祕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幹壯烈犧牲,黃興也身負重傷。徐宗瀚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經過這次的起義,清政府對革命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同時積極尋求與帝國主義的賣國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為,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在武昌,新軍當中的革命黨名單泄漏,湖廣總督瑞澂開始對名單上的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黎元洪被革命軍將士緊急推為軍政府都督。 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不惜以熱血和生命保衞飄揚着革命紅旗的武漢三鎮。經過這麼多血與火的洗禮,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不斷昇華,兩人決定結為革命夫妻繼續比肩戰鬥。 風雨飄渺的清廷只好請袁世凱出山,率北洋軍鎮壓革命。
  
  袁世凱一方面鎮壓革命軍,另一方面仍試圖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中,暗地裏通過革命黨人汪精衞傳達與革命黨和談的願望。 革命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説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持清廷。 陽夏保衞戰打得異常慘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毅然決定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圖大業。 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佈獨立的消息,黃興等備受鼓舞。 自此,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於坐下來會談,經過艱難談判,雙方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孫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未來,充滿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