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中學生觀《金陵十三釵》有感(特選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中學生觀《金陵十三釵》有感

縱然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繁華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歷史的煙雲,揮散不去。

《金陵十三釵》的上映,無疑在國人的心頭又抹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霾,它講述了十四個青樓女子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逃到一座有十三個女學生,一個男學生以及一個美國人的教學,她們都想讓那個美國人帶她們出城,可是那個人只是一位愛財如命的殮葬師,無意做這樣的冒險,然而隨着日軍的進攻和接連發生的悲劇,改變了他和那十四個青樓女子。最後,那些女子替女學生坐上了日軍的卡車,踏上了不歸路,美國人則帶領那十幾個學生逃離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並不只有南京大屠殺,而是借這個事件完美地展現了人性的光輝,比如那個美國人約翰,他之當初進入教堂的目的只是為了找到一些錢財好讓他離開南京,他冷漠無情,拒絕了她們想借他離開南京的請求,但是他卻在日軍強行奪入教堂,企圖傷害那些女學生時,他本不是神父,卻以高於神父的姿態挺身而出,像個偉大的審判官一樣,厲聲阻止他們的罪行,在經歷身邊一個個的夥伴離他而去之後,他開始重視人生的意義,當他為了尋找兩位離開教堂的女子時,他遇到了與他一同來到中國的朋友湯姆,湯姆告訴他,現在有一條船可以離開南京,希望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約翰卻在短暫的動搖之後,拒絕了湯姆,並説了一句讓我感慨萬千的話:“不,我不能離開,他們需要我。”

是什麼導致了約翰的改變?

我想應該是人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使約翰在緊急關頭站了出來,冒着生命危險避開日軍的耳目,修好教學中那輛破舊的卡車,載着十二位女學生離開南京城,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喪失了那種責任感,近段時間一連串的事件正在挑戰我們的道德底線,我們何時才能喚醒這些魯迅筆下的看客?何時才能像片中的人們一樣,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們身邊發生了類似的事件,我會不會勇敢地面對災難?如果面前有數不勝數的虎狼之獅,勢單力薄的我會不會為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是否我們都應該在緊急的時刻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具備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奉獻,他們都為了別人奮不顧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們這種精神應該才是《金陵十三釵》最想呈現給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很短的一部小説,不到60頁。講的是13個逃避日軍侵略的戰火的風塵女子,卻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教堂裏不諳世事的富家千金的生命。

幾次不忍猝讀,實在受不了對那殘忍畫面的想象。讀罷,只有一個念想:感謝嚴歌苓,她以一個旅美作家的“準客觀”身份,向中國以外的世界描述了那場侵略的史實。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西方人、日本人,看到這本書;我希望,它被翻譯成每一種文字,讓所有的人知道:曾經這世界上有個民族是多麼的不成之為人類!我希望,每一個越來越不清晰那段歷史的中國年輕人,重新認識那個在他們眼中愛乾淨、精於技巧、懂得禮貌的民族。

“日本男人有着病態的戀童癖,對女童和少女之間的女性懷有不可告人的慕戀”,精準的判斷;“玉墨對日本兵那一笑,得多大膽量多少智謀。就在那一刻,書娟想到一個詞,假如這個詞能剝去自古以來的貶義該多好:笑裏藏刀”,這句話,我狠狠地讀了三遍,解氣!

嚴歌苓的文字,非一般人可比,精準得讓你挑不出比那更確切的字眼,但不是鋒利的刀刃或者鋭利的針尖一樣,也不是綿裏藏針,她的文字外表不是那種柔軟,而是另一種:像柔潤鋼透的玉,看起來多麼美好呀,可是卻堅硬、堅貞、堅明。

中學生觀《金陵十三釵》有感(特選5篇)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

我是個愛流淚的人,看小説、電視劇時尤其會隨劇中人物起伏跌宕的命運轉折、大喜大悲而落淚。可是讀完嚴歌苓的新作《金陵十三釵》後,我的眼中卻乾澀得好像着了一把火,本想掩卷長歎一聲,卻有一股鹹腥的濁氣卡在喉嚨裏,不能舒解。那一夜的雨好大,我和着雷雨聲讀完這部小説。

秦淮河的漿聲燈影裏,從來都少不了影影綽綽的血色羅裙、佳人謔笑。我雖然討厭隔岸綵船上所唱的“後庭花”,卻也知道每一個“商女”背後必然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就在秦淮河霧氣濛濛的背景之下展開了。

南京,這個舊中國的首都,曾經因為秦淮河的花魁們的巧笑倩兮粉飾了多少太平,然而這表面的太平很快便被1937年12月13日那隆隆的炮聲擊碎了。在日軍鐵蹄進駐南京城的時候,在大批逃難的人羣中有那麼一羣女子,她們衣着光鮮妖嬈豔麗,即使在逃難中也不肯邋遢半分,她們有些無賴地翻過教堂的圍牆,不由分説地避入了美國教堂的地下室,同在這裏避難的還有十幾個教會女子學校的學生,於是,原本屬於社會不同階層的最不可能有交集的兩種女人相逢了,而在生活中最“純潔”和最“齷齪”的兩種女人必然發生的所有衝突也都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十三歲的少女書娟就用那雙青春期少女敏感又充滿憤怒的眼光窺探着這些社會最底層的“垃圾”。這些“垃圾”分享了她們所剩無幾的食物和水,沾污了她們心目中聖潔的教堂和愛情,少女書娟恨不能把她們早日驅逐出去。不管是“她們”還是“她們”,誰都不知道此時的南京城已經成為了一座人間地獄,成千上萬的中國俘虜被槍殺,未及逃出生天的婦孺老幼斃於街頭,開膛破腹有之、斷首去肢有之,南京城已經變成了一座死城,一座只剩下閻羅和惡鬼的地獄。在探聽到教堂裏有傷兵或女學生的消息之後,窮兇極惡的倭人又怎會放過這樣一盤豐盛的美味,即使它是在美國人的領地也是不能夠阻攔的。惡鬼纏身,萬般無奈的神甫已經無計可施,就在這危急關頭,十三個“卑賤”的女子魚貫而出,她們變身成為南京城最美的女學生,因為女學生的身份對她們來説,始終是一個夢,她們是按照夢想來裝扮成女學生的,因此就加上了夢的美化。真正的女學生們獲救了,而十三朵曾在秦淮河上盛開的花朵就這樣被慘無人道地踐踏了。

那一夜我莫名其妙地發起了高燒,夢裏是零亂的裙裾、破碎的花朵,都説夢是沒有聲音的,而我的夢裏卻是鴉嚎不斷。那一夜,我的夢裏有李廣、有文天祥,有嶽武穆有陸放翁,我從來沒有那樣思念過這些隱藏在歷史滄桑中的忠臣良將、這些錚錚鐵骨的熱血男兒。我很希望所有的中國人、中國的男人都能讀一讀這個故事,看一看當我們的母親、妻子、姐妹被當做戰利品被欺凌、被虐殺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否在滴血。我很希望官場上那些有貪腐行為或準備貪腐的人們讀一讀這個故事,一個能夠抵禦外侮的強大的祖國對每一個個體是多麼重要,如果不是各懷鬼胎各有私心,一個國家的首都怎麼能讓侵略者在頃刻之間就變成煉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為什麼不能做一隻築巢防敵的工蜂,非要做挖空堤壩的工蟻呢?!

關於南京那段悲慘的歷史,很多的書刊影媒上都有記載,我總是不敢去研讀去深究,我怕痛。我總是想不明白,一個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國,怎麼能讓她的士兵在瞬間完成由人到畜的褪變,嗜血的、變態的天性在戰爭的激化下暴露無遺?我總是弄不明白,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在歷史上從來都對其友善的鄰邦,那東邊的國裏為什麼總有些人對我們充滿了仇恨?對於好看的書,我總有一讀再讀的願望,可是,這本講述金陵女子的故事書,我卻再也不想翻起,那種痛,那種恥辱叫人心如刀割。對於我所從事的職業,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神聖,光榮,只要想到我所做的工作能夠對祖國的強盛有所裨益,只要想到我們的工作能使祖國不再受外侮、父母兄弟姊妹不再受欺凌,我覺得就是有意義的、神聖的、偉大的。

漸漸淡去了血腥味的秦淮河仍舊是那麼美,新潮的美女們仍舊在河邊漫步着,也許不會再有人想起那些槳聲燈影裏浪聲謔笑的花魁們,可是,我相信歷史不會忘記她們,一羣在貧弱國家的最底層用身體討生活的女人,一羣有着最卑賤的身份和最高貴的靈魂的女人,一羣最深切地感受亡國之恨的商女們。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800字

提起這部小説,是由於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後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通過一座小小教堂裏發生的悲壯事蹟,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醜惡,民族的團結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説的內容就要更加複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軍隊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佔領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裏。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於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姨媽”書娟是寄學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聖瑪麗美國天主教堂裏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聖莊嚴的聖瑪麗教堂後院的牆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豔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於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通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們共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日軍終於衝進了這裏。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裏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電影到了這裏也就結束了,留給觀眾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説的結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證人席上,指正了日軍高級軍官的一次有預謀、大規模的強姦。書娟通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後玉墨並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説的主要故事便是發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學生,官兵和妓女,他們共同面對着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羣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繫在了一起,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説“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於抗戰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説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眾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在故事場景的設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於是免去了那些對戰爭,對慘象的繁瑣宂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聖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彷彿與戰場毫不相干,莊嚴神聖的地方。並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為主人公,起先通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後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通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為了躲避戰亂,一心期盼着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着故事的發展,直到最後為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願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後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中國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為,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願為了他人,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隻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願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説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着我們的內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醜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

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結束後的採訪中被問到,為何如此喜歡這部小説?

他説:“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很像戰爭中一抹粉紅,很有特點。”

而正是這一抹粉紅,點綴了這一片狼藉的戰場,才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生於當代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強大我們的國家,同時壯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願人性之光永遠照亮在充滿希望的中國大地上,願和平的光芒永遠圍繞着全人類共同的家園!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800字

最近《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線的首頁上發現原作,就第一時間收藏,讀《金陵十三釵》,淚紛紛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訓,這只是南京城裏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戰爭中的教堂在鐵蹄和淫威下風雨飄搖。唱詩班的女學生,從牆頭爬進來的妓女們,還有死裏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國傷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伕陳喬治,這些人物暫時被迫呆在一起,這十三個妓女,以出賣肉體為生,説話、做事、舉手投足都表現出了她們那個圈子裏的習氣,英格曼神父反感她們,怕她們影響那些稚氣未脱的女孩子,但又無法拒絕無路可逃的她們,勉強收留她們暫住教堂,豆蔻的悽慘遭遇,讓這些風塵女子開始正視現實,身邊的姐妹慘遭輪姦,救過來後已瘋瘋癲癲,而那幾個中國傷兵,下場更慘,連做了截肢手術的王蒲生也身首異處,妓女們冷靜的埋葬他們,這些人沒有前途和將來,死亡,是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玉墨隨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該是一段預示,與其遭蹂躪慘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媽書娟幼小的心靈對玉墨充滿仇恨,這個破壞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毀了她的臉。然而,為了救唱詩班的這些女孩子,這些妓女,她們化裝成女學生的樣子,去替她們,日本兵帶走了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們義無返顧的帶着剪刀,牛排刀、髮釵,帶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轟轟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給這些孩子們,妓女,這些最最下層的人身上,閃現着傲人的光輝。書娟懺悔了,玉墨再也回不來了,或許,她該早一些原諒她?

但是,今天的我們可以原諒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諒了,去恨誰呢?軍國主義?還是自己軟弱的祖國?血淋淋的歷史銘記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個善良有正義感的美國人,在親歷和目睹了地獄般的南京城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自殺。活人姑且做惡夢,寧可不活,禽獸的行徑為人所不齒,但願後代們都記住這段歷史,南京——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只是這鮮血歷史中的小小一段。

嚴歌苓女士筆觸清新,細緻感人,一口氣讀完,泣不成聲,這就是我的祖國曾親歷的災難,中國人是不會忘卻這段歷史的,十三釵也將和歷史一樣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