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觀後感

樹和天空觀後感7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一般大家觀看完一場影片後,肯定有不少感受,可以撰寫一篇觀後感,大家在寫觀後感的時候,可以聯繫自己的現實生活,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樹和天空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樹和天空觀後感7篇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1

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貫通,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從此將畫上句號。青藏鐵路不僅打破了西藏交通的瓶頸,而且自身也是一條旅遊“黃金線路”,同時還促進了西藏旅遊設施配套加快建設。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千米,是重要的進藏路線,被譽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選“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歷時七年,總投資12.98億元的青藏鐵路無縫鋼軌換鋪工程完成,全線1956公里青藏鐵路實現了“千里青藏一根軌”,列車的平順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青藏線大部分線路處於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青藏鐵路建設面臨着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千里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高寒缺氧的環境和脆弱的生態。

在這重重艱難困苦阻擾下,我們的青藏鐵路建設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生態脆弱這三大世界性建設難題,用自己的力量縱貫起一條在外國人眼裏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鐵路,一條基本實現“無人化”自動管理和全線設備“免維修”的現代化鐵路,一條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型鐵路。

為了攻克凍土難題,自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鐵道部高度重視青藏鐵路凍土攻關難題,組織多家科研院校的專家,對青藏鐵路五大凍土工程實驗段展開科研攻關,獲得了大量科研數據和科研成果。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借鑑了青藏公路、青藏輸油管道、蘭西拉光纜等大型工程的凍土施工經驗,並探討和借鑑了俄羅斯、加拿大和北歐等國的凍土研究成果。中國科學家採取了以橋代路、片石通風路基、通風管路基(主動降温)、碎石和片石護坡、熱棒、保温板、綜合防排水體系等措施,凍土攻關取得重大進展,青藏鐵路的凍土研究基地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凍土研究基地。

青藏鐵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佔全線85%左右,年平均氣温在0℃以下,大部分地區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50%-60%。高寒缺氧,風沙肆虐,紫外線強,自然疫源多,被稱為人類生存極限的“禁區”。工程人員為了解決氧氣缺少影響工作人員工作,使的工程緩慢的問題,把大型製氧機帶到了高原,為打造隧道的工程人員提供充足氧氣,當時洞中氧氣含量只相當於海拔1000米左右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

保護高原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動物,青藏鐵路僅環保投入就達20多億元,佔工程總投資的8%,是目前我國政府環保投入最多的鐵路建設項目,並在全國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環保監理,首次與地方環保部門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青藏鐵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地處世界“第三極”,生態環境敏感而脆弱。對此,青藏鐵路從設計、施工建設到運營維護,始終秉持“環保先行”理念,如為保障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鐵路全線建立了33個野生動物專用通道;為保護濕地,在高寒地帶建成世界上首個人造濕地;為保護沿線景觀,實現地面和列車的“污物零排放”;為改善沿線生態環境,打造出一條千里“綠色長廊”。青藏鐵路經過可可西里和羌塘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保護野生動物,鐵路沿線修建了25處野生動物遷徙通道。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的電子監測證實,大批藏羚羊通過鐵路沿線的野生動物通道自由遷徙。環保總局等部門的調查表明,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沿線凍土、植被、濕地環境、自然景觀、江河水質等,得到了有效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未受明顯影響。

青藏鐵路通車10年,已經成為高原和內地客貨交流的重要通道,為高原發展打開新局面。青藏鐵路的開通,為西藏很多地區帶來了發展的新模式。

下一步,青藏鐵路網也將更加完善,已經展開規劃研究的川藏鐵路、去年開工的拉林鐵路,都將讓青藏高原加快融入全國經濟體系。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2

?西藏天空》以1944年至1985年西藏地區為背景題材講述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故事圍繞主人公丹增、普布、軍醫楊謹三人展開,丹增是舊西藏世襲貴族的少爺,普布是舊西藏農奴制中最下層家奴,楊謹是藏族地區軍醫,她懷着對藏區人民深深的關愛在西藏一待就是一生,她傾其一生所有於藏區人民,把青春獻給了醫療事業,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擁戴和厚愛。

影片中“我們是來解放你們的,解放就是平等”這句話由醫生楊謹提出,這在當時藏族地區,對奴隸們來説,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們從身體到精神都已經奴隸化。在漫長40年的解放歷程中,佛教信仰與解放思想引起了的激烈衝突,以至當時的佛教激進分子遷往印度。解放的過程是痛苦的,就像一顆腫瘤,只要切除就可以快速康復。

以平等為核心,逐步實現城鄉平等、官民平等、教育平等。城鄉平等就是要廢除户口管理制度,消除農業户口和非農業户口的區別,讓人民根據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全國範圍內自由遷徙。官民平等就是要廢除官員特權,讓農民、工人的養老金和社會福利不低於公務員。教育平等就是要使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同等質量的教育

如今的社會言論自由、男女平等、人民與政府有着同一個夢想,就是國家強大,人民富強。人民不只是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權、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3

打開“師德情懷與教育責任”之《為藏區的孩子打開一扇窗》,咋一看名稱,我以為是講述藏區孩子艱苦的教育問題,因為一提到西藏,那就是高原,缺氧,寒冷,冰天雪地的環境。視頻的開篇確實是講述西藏的艱苦環境,但是當一個堅毅的男人出現的時候,我才明白了怎麼回事。驚訝和驚奇的我看完了整個視頻,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感動又在網上查閲了一番他的資料。

搜索後百度的頭條是“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宋玉剛”,點開也是一段視頻,白巖鬆鏗鏘有力的講述着,當年邁的宋父宋母給他頒獎的時候,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感動,眼淚刷刷的掉下來。這是感動的淚水,也是慚愧的淚水。

4500米--這是宋玉剛工作所在的拉薩墨竹工卡縣日多鄉國小的海拔高度,冬天這裏連打火機都打不着。宋玉剛是“藏二代”,父親1954年進藏,參與青藏公路建設,出生成長在西藏的宋玉剛1997年,也就是22歲時從拉薩師校畢業,被分配到日多鄉中心國小。

8年--走進偏遠山溝,從失落到眷戀。宋玉剛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養老的父母。只是父親2010年曾來過一次西藏見面。宋玉剛惦念年邁雙親,也牽掛着學生和工作,面對兩難選擇,他每次都選擇留下。

13年--宋玉剛從22歲起投身西藏山區教育,把13年青春歲月獻給了他所深愛着的藏族孩子。説藏語、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為藏族學生愛戴的“漢族阿爸”。工作13年來,宋玉剛幾乎去過每個藏族學生家裏家訪。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嶇,加上高原缺氧,家訪路途漫長而艱辛。日復一日的練習、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剛終於能用藏語表達,跟藏族學生家長交流不再有障礙。

宋玉剛是一名漢族老師,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羣體中。在教育生涯中,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驚天動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頑強生長的“班公柳”,執着、靜默、奉獻。但,正是這份堅守,更值得我們尊重;正是這份平凡,更讓人觸動心絃。在祖國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萬萬個“宋玉剛”支撐起了基層教育,給大山裏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感謝這樣的國培教育,我一定向宋玉剛學習,紮根在農村,教好每一節課,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4

最近上了一節公開課,課文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拉薩的天空》。上課之前,我心想完蛋了:課文描寫得景色很美,但拉薩離學生是這麼的遙遠,學生怎麼能理解呢?哎!等着挨批吧!但事實證明,我錯了!上完這節課,我心中漫溢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現付諸筆端,和各位共勉。

一、相信學生,品位他們的精彩!

課文第二自然段説: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這是一個難點,課前設計時,我總想這個問題怎麼才能自然的引出的,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感悟出這句話的意思呢?。如果很突兀,就彷彿是引導學生進入自己的陷阱一樣,這不正是新課程所背棄的嘛!於是,我設計了這麼一個問題: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一個學生讀到: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她優美的聲音婉轉流出,仿若天籟,我順勢表揚:你讀得也真是太妙了!學生掌聲響起。我乘機問了一句:為什麼這麼説呢?一句話問出口,學生沉默,我腦中不停地盤旋,怎麼辦?真卡殼了?怎麼辦?就在這時,一隻、兩隻、三隻&&小手舉起來了。學生一説:因為藍天很藍,就像很乾淨的湖水,所以可以拿來洗臉。學生二説:因為藍天很藍,倒映在水中,人們用水洗臉就好象掬一捧藍天洗臉。學生三説:因為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彷彿一伸手就能摸到,所以可以用它來洗臉。太妙了!燦爛的陽光一下洋溢在我的臉上,我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課後,我對學生説:你們真是太妙了,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霎時間,陽光也爬上了孩子們如花的笑顏。

二、尊重學生,善待他們高舉的小手!

課文第二自然段説: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我出示了一組圖片,並用深情並茂的語言描述:同學們,你們看,藍藍的天上朵朵白雲隨風飄動,碧水之畔綠草茵茵,藍白相間,碧、藍遙相呼應,面對如此景色,老師都被深深陶醉了,你們呢?面對這樣的美景,會有什麼感受呢?

學生一:我覺得拉薩就像天堂一樣。

學生二:我會被這美景深深吸引,都不願意回來了。

學生三:我想住在拉薩。

我心想夠了,時間來不及了。正想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但有一隻小手仍舊執拗地高舉着,不願意放下,我示意她站起來,她説道:我想親自去拉薩看看,那兒的天空是不是真的湛藍透亮,真的`是這麼的美麗!多好啊!敢於向課文挑戰,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我暗自得意,幸好!幸好!

三、鼓勵學生,張揚他們的個性。

課文第三自然段説: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羊羣因為這藍天變得歡快,碧水因為這藍天變得純淨,布達拉宮因為這藍天變得雄偉、壯麗&&這美麗的景色讓所有的人都陶醉了,連作者也不例外,你們能讀好這句話嗎?學生齊聲讀後,我覺得不甚滿意,於是悄聲引導:被陶醉了,説話的聲音應該怎麼樣呀?輕輕的!那我們一起輕輕地讀!

從表面看,這也許沒有什麼!但是,課後聽其他老師點評,每個人被陶醉的程度不一樣,表達陶醉的方式也不一樣:有人被陶醉了,會輕輕地説話;有人被陶醉了,會大聲歡呼;有人被陶醉了,會默默欣賞、悄聲無息&&為什麼一定要引導學生都輕輕地讀呢?新課程指出: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減少整齊劃一的步伐,讓每個學生都個性飛揚。束縛住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用同樣的聲音讀,不正是扼殺了他們的個性嗎?這一次,我是失敗了!但我相信有了這次的前車之鑑,我以後會做得更好!

最後,模仿拉薩的天空中的一句話,課文中説: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

更加雄偉、壯麗。我説:有了學生,我們的課堂才會熠熠生輝。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5

“根要紮在土壤裏、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肯得亞山谷之歌》不管你擁有多麼驚人的武器,不管你能操控多少可憐的機器人,只要離開土地,就沒法生存。武器與機器人即科技,科技即文明。那麼“土地”是什麼哪?“嘭”一聲巨響,通過主人公巴魯的視角。

我們看到了文明,啊!偉大的文明!一羣本應該絕對服從命令的軍隊從被炸出的大門中蜂擁而至,他們跑了進去。沉睡了八百年的拉普達宮殿再次吵鬧起來。士兵們首先從被炸掉的大門上扣出了很多價值連城的寶石,所謂的摳門,還真有!哦,不對叫“節儉”畢竟是文明人嗎!從門上嚐到的甜頭迫使他們的文明基因瘋狂,他們大叫着,大喊着!

士兵們粗暴的踹開了門,肆意的搬走精美的`藝術品,拆除牆上的寶石,卸掉柱子上的黃金。再聚集在一起,討論着怎樣分配!“團結”的人們,“團結”真是人類的一大優點,文明就此而來吧!他們眼中流露出了瘋狂,殘暴。而本來居住在這裏的原住民們——一羣可愛的動物。正在驚慌失措的逃跑,眼中流露出了害怕,恐懼。一致排外也是“團結”的表現,畢竟是文明人嗎!物質上的富足可以導致精神上的匱乏。

文明有罪嗎?從貧民區穿過,回小山,在小路上,巴魯無精打采的走着。突然他被絆倒了,三枚金幣滾了出來,滾到了巴魯的眼前,他慢慢起來,手中攥着那三枚金幣。他心裏也知道這三枚金幣或許是他把希達賣了換來的。

他跪在地上。久久不語。忽然像雷霆大怒的樣子,攥着金幣的手高高舉起,似乎是要把金幣拋出去,似乎金幣拋出去後就可以換回希達,就可以扔掉沮喪,他忽然間意識到了什麼,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手垂了下了。縮回口袋,臉埋進帽舌的陰影中。走回了小破屋。哈哈哈哈哈,真是現實的人呀!窮人,野蠻的悲哀“你真是個大英雄,你的豐功偉績可以載入史冊了。”胖將軍一臉歡喜地説道。好像身感同榮一樣。

忽然間掏出了對準了穆斯卡,並且迅速射擊直到彈夾裏的子彈射完。可惜那只是個投影,否則讓這個胖將軍來當最終的反派。或許結局就顯得太簡單了。哈哈哈哈哈,真是現實的人呀!文明人的心理現實是文明的結果,而天真卻是文明起源。現實會讓得到他最終的結局,而天真只會讓他避開他要的結果。天真並非一無所能,他是讓現實的人們的結局中帶上他要的結果。如果你們所謂的文明就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看野蠻的驕傲。

勇敢的少年用自己的生命做賭注,賭他是否能救回希達。而那些文明人也來賭,用自己的飛船,槍械和野心來玩,賭他們是否能賭贏全部外加一大堆金銀財寶和燦爛的文明。最後少年還補上了堅持,刻苦,努力,鎮靜和愛。少年贏了。他成功了。用野蠻打敗了文明,詮釋了文明。從天空飄來的少女,靜靜的飄蕩在他的身前。如此安靜着,帶着遠方的夢。夢的此刻在此起航。文明需要愛來滋養。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6

?天空之城》是由日本宮崎駿執導的一部動畫電影,我是上個星期看的,那一天天氣晴朗。這部電影近乎完美地刻畫出了故事所發生的世界景觀,有點科幻色彩,也有點神話色彩,還有點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味道,諸如高架鐵軌上的舊式火車、黑漆漆的礦洞、飛空艇、象泥塑的機器人等。

很久以前,拉普達人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之後,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他們從埋藏於大地深處的礦石中提煉出飛行石的結晶體,建造了天空之城拉普達。七百年前,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返回大地,並散居於大地上的各個角落裏過着平靜的生活。雖然希達一族對遠世的繁華早已淡漠,但拉普達王室另一族的後裔——穆斯卡卻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企圖重返天空之城,並利用其統治世界。而在這七百年間,大地上人類的文明也在飛速發展。隨着飛行技術的成熟發展,人類不斷地尋找着傳説中的天空之城。有人還曾經親眼目睹過這座神祕之城,巴魯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某一天,從天而降的一個拉普達機器人,更是證實了天空之城的存在,堅定了人類尋覓它的信念。尤其是在機器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尖端智能,更是地面上的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於是,政府出動了大批軍隊,還派遣了一個由穆斯卡領導的類似克格勃式的神祕組織一起來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同時一羣垂涎於拉普達財寶的海盜也在行動。最終,為了不讓穆斯卡的野心得逞,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了毀滅之咒,天空之城的科技、財富和武器等所有拉普達文明的`痕跡統統化為灰燼,只剩下一棵大樹載着拉普達城的殘骸永遠地消失於天際。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上成百上千威力驚人的機器人沉睡於類似蛋殼的裝置中,毫無曾經戰鬥過的傷痕。由此可見,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的原因並非是遭到其他文明的攻擊或者內部戰爭,也不是因為自然因素的侵襲,更不是由於自身財富或能源的耗盡和枯竭。也就是説,拉普達人根本不是被迫地背井離鄉,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他們自覺自願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而回歸大地。由此我們會進一步思考:拉普達人為何會心甘情願地捨棄天空之城,而腳踏實地地去過那種原始、簡單卻恬靜的生活方式呢?

在片中,可以看出宮崎駿的思考是這樣的:在第一個層次中,他可能認為文明與自然的關係,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係一樣。如果不植根於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脱離自然、控制自然、凌駕於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第二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如果説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麼貪慾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天空之城》的結尾:抱着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巴斯,最後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着財寶與武器爭奪戰的外部,還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題。天空下,城市裏,我們讚美土地,也讚美人類與環境。

樹和天空觀後感篇7

商學院國貿121巴雲12318301是否有一首歌讓你慷慨激昂,是否有一首歌讓你感到震撼人心。是否有一首歌讓你回憶起過去的美好與悲傷。在我看來,一首歌是否好聽,是否能真正感動我們,取決於它傳遞了什麼。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同樣都是愛聽故事的。歌曲裏的故事雖然無法親眼相見,卻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讓我們去想象,歌曲中的主角會有不同,但卻經歷了相同的開始。過程與結局。生活可以是平淡無奇,可以坎坷不平。歌曲中的故事沒有平白直敍,在我們的腦海中,是最希冀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與歌曲完全交融,也許這才是最好聽、最感人的一首歌。

要説出感動我的一首電影音樂並不難。《泰坦尼克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恆》)應該算是較出色的一個,這首主題曲完全演繹了電影的全部,男女主人公相識、相知、相愛直至生死別離。受這部電影影響,每次聽到這首歌都過於悲傷。

在這裏我想介紹另一首非常感人的電影音樂—《天空之城》,這是日本著名配樂大師久石讓的作品,敍述了一個孤單困惑的故事。認識久石讓還是從宮崎駿最成功的一部動漫影片《千與千尋》開始的,這也是由久石讓大師配的樂。《千與千尋》是我看過次數最多的一部影片,在音樂的烘托下,千尋的經歷變得更加跌宕起伏。不知多少動漫迷因其而痴情於宮崎駿的動漫。

我想,鑑賞一首樂曲,還應該從它的名字開始。天空之城,一個讀起來叫人浮想聯翩的名字。你可能會想到一望無際的藍天,想到漂浮着的朵朵白雲,想到四處飛翔的小鳥……總之,是一切美好的事物。

天空是人類夢想飛翔的地方。《天空之城》中拉普達人世代做出巨大努力,最終使一座城市飄離大地,帶着拉普達人和無盡的財富飛向天空。拉普達人種下一棵生命之樹作為對大地母親的最後懷戀。然而,人類最終是無法離開大地的,不管東西方關於人類起源是怎麼定義,但都對大地表達了最高的崇敬。我國自古就有女媧用土造人的傳説,希臘羅馬神話認為是普羅米修斯用泥土捏作天神的樣子而創造了人類。人類能否離開土地而生,主題曲《天空之城》表達的正是這種困惑,離開大地也許只會得到孤單。先進的科技使人類擁有離開大地母親的機會,大地母親用發自內心的呼喚無時無刻表達着對我們的愛。這也是現代人面對的困惑,離開了家,離開了悉心撫養我們的父母,離開了真實的自我,我們渴望迴歸,重新投入母親的懷抱。每次聽《天空之城》,都感到一種孤單,就像心靈再次被喚醒,讓自己知道母親在那裏依然愛着我,自己還有個港灣,從此不在孤單。 《天空之城》因其婉轉而悠揚,因其孤單而悲傷,卻又因其故事而深刻。其在百度mp3的日韓音樂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受到眾多音樂家的青睞,出現了多種版本的《天空之城》,有鋼琴版、吉他版、交響樂版、合唱版、八音盒版、吟唱版等等。儘管表現形式在不斷改變,但表達的思想從未改變。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