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範文大全五篇最新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59W

        農業經濟發展一直是意味着一個原來或多或少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農業經濟,具有能夠產生和支持每年一定的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範文大全五篇最新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範文大全五篇最新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1
 
一、調查背景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作為一個社會發展不可忽視及或缺的社會基層,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2014年,黨中央若干會議指示:當前農村應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位臵,做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了要培養新型農村農民,這就對我國農村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積極響應常熟理工學院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要求,並結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習要求,我在此次寒假,回到自己的家鄉鄲城縣參加實踐,對農村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研,同時也對個人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研農村現在的發展情況,旨在發現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社會與現實意義!同時,從個人來説,深入社會基層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自己來自農村,通過調研,自己也能為家鄉的發展建設增磚添瓦。
 
三、調研方式
 
採用採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
 
四、調研地點
 
**市**縣**鄉的**村莊:
 
五、調研對象
 
村裏各個年齡階層的村民
 
六、調研時間
 
2014年1月12日—2015年1月15日
 
農村的經濟、教育、生活情況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我的家鄉所在的村落極其周邊的村莊經濟發展並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新農村發展所需要求,經濟狀況有待提高。村民的經濟來源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地裏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收入其實很低,主要是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穫期間,農民要付出很多勞動,況且現在的各種化肥農藥種子價格很高,除去這些費用後,收入就很少了。相對於種地來説,外出打工成為越來越多村民所追逐的經濟來源之道,這種方式經濟流入週期段,經濟效益高,對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中青年務工者來説,外出務工很自由,而且還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氛圍,對其個人素養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向城市的邁進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在村民外出務工追求經濟的同時,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那就是農村剩餘村民的年齡分化以及留守兒童的撫養教育問題。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務工,留下的就主要是老年人以及兒童,家中的農活也就落在了他們身上。老人年老體弱,勞動能力差,對農村的農業發展多少產生了不利因素。而且老年人的生活缺少照顧,對老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只能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缺少父母關愛和管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從根本上來説也不利於農村向城市化邁進的。
 
而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政府及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是每個行政村都會有一所國小,但是學校的設施環境很不容樂觀,教室很多還是之前的老房子,沒有教學樓,更不用説有電腦、多媒體教學等軟硬件設備,而且師資力量也是越來越差,很多老師都是村裏的老教師,剛畢業的新老師不大喜歡到農村來教學,一方面是交通不便,居住環境差;另一方面教師的各方面福利待遇也不如城鎮教師,因此師資力量薄弱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大瓶頸。鑑於以上以及父母常年外出外出務工孩子無人管教,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縣城學校上學並留校住宿,因而村國小的愈發不好,生源少反過來又促使上級政府減弱了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程度,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村國小正在走一條趨於取締的道路。同時,孩子們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在縣城,雖然是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有助於孩子早成長,但是弊大於利,遠離父母看護後,孩子自由多了,顧忌少了,而且父母給的生活費成了他們炫酷的資本,無形中使孩子養成了攀比、抽煙酗酒、早戀、上網沉迷遊戲等不良惡習,致使學業荒廢,得不償失啊!
 
不僅如此,由於相對的知識層中青年的外出,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部分無業待業村民三五成羣打撲克、搓麻將,有時候會賭小數額的錢,雖然是小賭,但也會慢慢滋生成大賭,同時一些很小的兒童耳濡目染,會慢慢在心裏滋養不勞而獲的毒瘤思想,極大的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另外,老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較濃重,大多數是“有神論”者,這樣的思想對於尚不懂事的兒童來説,更加腐化他們的心靈,這是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總的來説,農民的精神生活相對於前些年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的。比如説現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彩色電視機,而且鑑於節目質量問題,好多村民都使用了衞星接收器,節目多了、畫面多了、清晰了,精神生活也越來越好,這是讓人高興自豪的地方。
 
針對問題的一些建議
 
這是近幾天我在周邊村莊的基本情況,總的來看,我家鄉的總體發展情況是趨於上升的但是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還是不夠的,對於其中的一些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政府加強扶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為求經濟發展,才那麼多人外出務工,才引發諸多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多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豐富的就業、創業之道,讓農民的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各種問題才會慢慢得到解決。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目前的農村經濟情況來看,是有能力來建設更多的公共文化場所,如:閲覽室,健身的器材和場地,老人活動室等。
 
3、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應多開展一些例如“送文化下鄉”之類的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的閲讀能力和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4、加強教育管理工作。為了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要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對於管理的漏洞要及時補缺。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要對網吧等點進行不定期排查,防止未成年人進入。
 
5、要極力遏制黃賭毒,封建迷信活動。有關部門要及時掌握情報,對於涉入未深的人加強教育,對於已經淪陷的人可以進行行政處罰,對造成社會危害的要依照他的行為作出刑事處罰。
 
6、要多關心老一輩的農民。加強基層黨員積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對年老體弱的老人或者五保户要多送温暖,多送問候,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我相信,通過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各大社會團體的支持以及農民的相互努力,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等各項事業一定會有新的飛躍,城鄉差距會逐漸縮小,新農村建設會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會愈來愈好。農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基層力量一定會發揮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2

黨的**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盔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全會和省委**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疽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踞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衞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3
 
黨的**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全會和省委**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衞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4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區域性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當前,我縣正在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開始步入擴張、裂變、規模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環境建設已成為影響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日,縣督考辦組織力量,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問題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農村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硬環境建設亟需加強。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強電力、通信、道路、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隨着農村礦業的興起和農業特色產業的壯大,水、電等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企業生產經營幹擾因素亟需排除。一是來自行政執法部門的干擾。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化環境的政策和措施,並要求各部門按照縣有關要求為企業和外商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但個別行政執法部門自身利益、個人利益至上,不顧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報”現象仍時有發生,企業有苦難言。二是來自企業周圍村民的干擾。企業周圍部分羣眾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觀念、發展觀念、法制觀念。在企業徵山、佔地過程中漫天要價,百般刁難;在修路、架電過程中以種種不正當理由,人為設置障礙;個別村痞村霸無事生非,敲詐勒索,蠱惑羣眾,製造事端。三是來自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干擾。我縣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鐵選等行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競相壓價、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現象。同時有少部分業户只顧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攙假,致使品牌受損,影響行業發展。
 
(三)鄉鎮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為無資源、無項目,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同樣沒有現實“資源優勢”的榆樹林子鎮、台頭山鄉,卻能立足鄉情,主動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強服務,建市場,搞外聯,使蔬菜產業成為富民立鄉的主導產業。這説明部分鄉鎮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主觀努力不夠,發展觀念不新不活。
 
(四)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亟需維護。今年以來,我縣農村連續發生多批進京、赴省、到市集體訪和單户訪。大量的信訪案件分散了各級領導抓發展的精力,也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加強農村環境建設的主要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農村礦業的發展暴露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使企業開工緩慢,不能如期投產達效。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適度超前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幹羣思想觀念,在人文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要對幹部羣眾持之以恆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重點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眾樹立和強化四種意識。一是開放意識。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靠項目、靠開放,要教育幹部羣眾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資源發展觀,強化“零資源經濟”的發展觀,樹立大開放意識。二是大局意識。教育引導幹部羣眾增強全局意識,轉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三是法制意識。加大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羣眾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維護正當權益。四是進取意識。引導幹部羣眾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觀念,培樹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在政務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加強鄉級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羣眾、維護穩定四種能力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增強服務意識。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户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範,主動承擔風險;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供需市場信息發佈機制,為羣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壯大經濟人隊伍,活躍農村經濟。三是實施陽光工程。紮實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建立重大事項公示、社會聽證、社情~反映等長效機制。四是加強行風建設。有效開展行風評議活動,有效實施羣眾監督;開展執法、執紀大檢查,突出解決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問題。
 
(四)建立信訪穩定工作長效機制,在穩定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以預防為主,加大調處力度。要充分發揮信訪網絡的作用,常排查,勤調處。同時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要預先考慮信訪因素,一旦發生矛盾,能夠及時就地解決。二是齊抓共管,構建大信訪格局。對信訪工作,各鄉鎮、各部門一把手不僅要親自抓,而且要善於調動副職及一般幹部共同抓。三是加強幹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對各級幹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設規範化機關,提高各部門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減少工作偏差,維護羣眾利益。四是規範信訪程序,堅持依法治訪。加大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教育羣眾依法信訪。對於有理訪,要依法引導,妥善解決;對於無理訪及信訪過程中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堅決嚴厲打擊,促進信訪工作法制化、規範化。五是加強羣眾思想教育,引導羣眾支持黨委政府工作。教育羣眾既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又要依法規範自身言行。對羣眾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時又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向羣眾講明道理,取得他們對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羣眾中創造優化環境、加快發展的強大氛圍。
 
(五)完善環境建設工作機制,在經濟環境治理工作上實現突破。一是將環境建設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的考核指標體系。根據黨羣、經濟、執法、社會事業及其它管理部門、垂直管理部門的不同性質和職能,分別下達不同的環境建設任務,確定不同的環境建設指標考核分值。二是賦予黨羣部門相應的環境治理工作職能,並在黨羣部門設立“經濟環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標,以此加大經濟環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縣鄉分別成立企業徵山、佔地等事宜協調處理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處理相關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學合理、統一規範的企業徵山、佔地補償辦法,以統一政策、統一標準處理解決相關問題,杜絕羣眾互相攀比、漫天要價等現象,減少不穩定因素。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與研究報告5
 
農村問題是農民,農民富則農村富,農村富則國家安定。發展農村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係到農村小康社會、和諧農村的建立。因此,開展xx鄉農村經濟調查,為發展xx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找準工作切入點,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xx鄉基本情況
 
xx鄉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城北部,距施秉縣城48公里,距遵義地區餘慶縣城19公里,東與白垛鄉、南與牛大場鎮相交,西與餘慶縣白泥鎮毗鄰,北與鎮遠縣大地鄉、石阡縣坪山鄉接壤。xx鄉懷抱九龍山,北靠佛頂山,位於省級旅遊景區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氣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有紅豆杉、櫸木、水青槓等國家保護珍稀樹種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動物。全鄉總面積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6909畝,其中稻田5088畝,旱地1821畝,林地面積213227畝,佔總面積的79%。地屬山區,高山林立、巖容發達,東北方較高,最高海拔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為656米。全鄉轄5個村76個村民組,110個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漢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鄉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煙,是典型的農業、林業鄉。
 
xx鄉農村經濟現狀
 
xx鄉現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勞動力5138人佔總人口的63.1%,XX年已外出務工1791人佔總人口的22%、佔勞動力的34.9%。農村經濟來源主要有畜牧養殖、外出務工、烤煙和水稻種植。烤煙生產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頭、茶元兩村,XX年和XX年烤煙產值分別為108萬元、157.21萬元。水稻種植主要是西面的xx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龍村。畜牧養殖方面,中部和東面的九龍村、茶元村,以飼養山養為主,西面的xx村以餵養母豬和生豬為主。XX年xx鄉人均純收入為1486元,XX年為人均純收入為1806元。五個村均無村級集體經濟來源,是典型的空殼村。
 
此次農村經濟調查,我們從全鄉隨機抽取了112户,佔總户數的5.4%,調查人口為508人,佔總人口的6.24%。調查人口中,XX年人均現金毛收入為4881.5元,其主要經濟來源有畜牧養殖、外出打工、種植烤煙等經濟農作物、經商、糧食生產、其它,它們分別佔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XX年人均支出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對象為生活支出、生產投入、建房、酒席、購置農機和車輛、醫療、教育,它們分別佔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XX年人均糧食產量為637.7公斤。
 
調查發現
 
一、xx鄉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來源單一,收入不穩定。由於畜牧養殖和外出打工分別佔農民人均現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當年農民的現金收入。如XX年受國際金融和豬流感事件的影響,xx鄉生豬出欄價格從XX年的8元/斤降至XX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豬出欄價格從XX年的18元/斤降至XX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於生豬、仔豬出欄價格降幅過大,且生產成本並沒有下降,因此養殖户XX年上半年養殖越多虧損越大,部分養殖户不得不放棄養殖外出務工,留下來的也不得不大量削減養殖數量,只保留部分母豬。外出務工收入XX年上半年呈下降趨勢。據49.1%的外出務工家庭反映,外出務工子女XX年上半年匯款回家的很少,沒有活幹,工廠時常停工,主要還是受國際金融的衝擊。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大、高等教育成本過高仍是導致農民反貧的主要原因。調查中10人認為家中有人長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導致家庭反貧的主要因素,佔調查户的8.9%;6人認為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大是其反貧的主要因素,佔調查户的5.4%;3人認為高等教育成本過高是導致其反貧的主要因素,佔調查户的2.7%。
 
三、農村農業基礎設施不足和落後。調查中13人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佔調查人口的11.6%。XX年至XX年上半年,xx鄉新建成的水利溝渠共計5.8千米,目前xx鄉農田水利溝渠待建和需維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積小不利於機械作業,仍屬於牛馬農耕生產。四、農村交通落後。雖然全鄉5個村基本實現了通村公路,但路況差,目前連五級鄉村公路標準都還沒有達到,客運車輛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農用車輛,路況十分惡劣,24公里的通鄉村公路
 
就要花1.5小時才能走完,XX年到XX年上半年沒有整個鄉村公路投入的維修資金不到10000元。76個村民組仍有21個組沒有通公路,農民生產生活仍是靠肩挑馬馱運輸。
 
五、農民缺乏先進的勞動技能。調查中有28人建議政府加強對農民先進生產技術培訓力度,佔調查人數的34%。目前,xx鄉有在冊一户一技能人數為592人,佔總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農業生產技術為主,如生豬養殖户中,真正掌握先進生豬養殖生產管理技術且能長期發展並賺錢不足10户,而大多數仍是傳統養殖模式,不善於學習和接受別人先進的養殖模式,一但生豬價格出現較大波動,生產就出現虧本。
 
六、鄉鎮農技部門人才嚴重缺乏,沒有發揮應有的技術指導作用。XX年xx鄉畜牧獸醫站、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技術推廣站分別有編制2人、3人、2人,但截止XX年上半年,三個站在冊人數為零。xx鄉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在沒有技術員指導下只能靠傳統經驗生產,先進農業技術、畜牧業技術得不到推廣利用,農業、畜牧業技術服務落後嚴重製約xx鄉農村經濟發展。
 
七、鄉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投入不足,養殖協會沒有發揮作用。xx是以保護青山綠水,發展畜牧養殖和生態農業為目標,以開發森林探險遊觀光遊為思路的鄉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xx鄉林業收入佔全鄉財政收入的30%以上,林業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 XX年xx鄉全面開始了天然林禁伐,從那時起在保護青山綠水方面,政府採取了許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標減少數量,加大打擊亂砍濫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綠水是保住了,但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也沒了。如何實施“東羊西豬”大力發展畜牧業,如何搞特色養殖、種植,創建生態農業,使農民從農業結構調整中重新得到穩定的收入,本世紀以來幾屆鄉黨委、政府以資金扶持少數養殖户,組織部分養殖户學習培訓先進養殖技術,積極開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務,為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於鄉政府本身就屬吃飯財政,沒有財政收入,在對畜牧業養殖發展、生態農業的創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車薪。XX至XX年由於得到省直機關黨建扶貧工作隊的幫扶,xx鄉在畜牧養殖業投入上共投入了33.9萬元,主要用於改善養殖户的圈舍和購買優良品種,而其它年份卻沒有對畜牧養殖業的直接投入,XX年也沒有這方面的資金,且在特種養殖、種植上政府幾乎沒有資金投入。xx鄉現有養豬協會一個,但多年來協會沒有後續資金投入,協會會員沒有開展活動,整個協會沒有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