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6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1W

調查報告的內容應當直接與研究的主題或問題相關,調查報告應具備清晰的結構和邏輯,以確保信息傳遞的清晰明瞭,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6篇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篇1

為深入瞭解當前大學生求職意向和狀況,分析就業形勢,指導和幫助大學生就業,於近期開展了大學生就業意向調研活動。本次調研共通過發放調查問卷60餘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經過綜合彙總、分析比對調研資料,現形成調研成果如下:

一、 大部分大學生對未來就業沒有信心。

調查數據顯示,對就業形式感到“形勢嚴峻,就業難”的大學生佔調查總數的60%,認為“形勢正常”者為23%,兩者合計比重為83%,只有16%的大學生持“形勢較好,就業容易”或者“無所謂,沒想過”的態度,可見,大部分受訪大學生對自身未來就業有信心。這説明了,一方面大學生面對就業這一人生關鍵點時,感到緊張彷徨;另一方面,分析認為與今年以來我省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形式密切相關。

二、 金融危機下,大學畢業生遭遇了比以往更嚴峻的就業寒流,國家領導説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大學生不僅要懂知識,還要掌握技能,更要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在如今形勢下顯得格外重要。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黨委書記周石的觀點是,大學生本身不是就業市場的弱勢羣體,但目前在就業地區、行業、起薪等方面存在結構失調的問題,一方面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企業又不要。

目前,國家對鼓勵大學生就業已給出兩條出路:面向城鄉基層就業,面向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並由此出台了一系列推動措施。國家工信部和人保部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社會企業的需求,聯合網絡營銷學院培訓網絡營銷工程師,並對參加培訓的人員進行補貼,在學習完成以後,支持進行相對應的單位進行就業。

然而,面對社會用工的雙向選擇,大學生也要提高自身就業力!何謂就業力?我們理解是:直接決定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品德素養、專業技能、社會經驗、開拓創新能力、社會資本、各類證書等等。

三、 從期望工資方面看,選擇每月3000-6000元大學生最多,所佔比重為40%,其次分別為6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和2000-3000元,所佔比重分別為36%、30%和21%。數據比對發現:一是1500-2500元同時構成大學生和企業薪資要求主體,市場匹配率最高;二是與企業擬提供薪資相比,大學生期望薪資仍然偏高。在此,建議部分高校畢業生能夠根據當前就業市場實際狀況,理性看待薪資方面在自身求職期望中的地位和影響,適時適當調低薪資要求,提升求職成功率。

四、 近年來,企業用人理念趨利務實,許多用人單位要求應聘人員“來之即用”,工作經驗有無成為企業擇才的重要標準。而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7.89%的大學生有過兼職或實習經驗,其餘八成以上的大學生無工作經驗。在“求職困難”方面,選擇“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也是數量最多、所佔比重最大,達到42.58%。可見,工作經驗的缺乏仍是當前大學生求職最大困難。面對此種困境,許多大學生們渴望通過培訓彌補經驗和能力方面的欠缺。調查數據顯示,有培訓意向的大學生佔調查總數九成以上,其中,渴望得到技能培訓的學生比重為58.97%,佔據主體地位。在此,建議廣大有培訓意向的高校畢業生能夠更多關注和參與我省“千企萬崗就業見習”和“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兩項促進大學生就業計劃,兩項計劃由政府部門主導實施,專為解決我省大學生經驗和能力不足的就業問題,自2009年以來,已幫助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實現了就業。今年兩項專項計劃已啟動,希望因缺乏工作經驗而遭遇就業困難的畢業生能夠把握難得機遇,抓住政策優勢,通過見習或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實現順利就業。

五、 從最有效的求職途徑的調查情況來看,畢業生的求職途徑越來越豐富。其中,大學生調查問卷中,選擇“校園招聘會”的人次比重為19.22%,其他依次為學

校就業網站,社會招聘會,社會相關就業信息網站,親戚朋友等社會資源推薦,老師推薦,所佔比重分別為17.24%.18.72%.18.72%.13.30%和12.80%。在企業調研訪談中,幾乎所有企業也都認可通過現場招聘會招攬人才實效性最強。分析原因,供求雙方均表示通過現場招聘會,可以面對面與對方溝通交流,直觀瞭解彼此的基本情況及訴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六、 在被調查者中,只有5%的人接受過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這意味着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生涯規劃。

雖然沒有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意味着大學生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規劃。 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人對自己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還是滿意的,但是當把這種規劃分解後,他們的選擇就沒有這麼樂觀了:僅有12%的人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職業發展面臨的優勢與劣勢;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職業是什麼的人只佔16%。大學生在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判斷上的前後矛盾現象,進一步表明大學生們對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還沒有真正的認識,只知道概念,缺少實際的實施。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篇2

第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自1999年開始,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使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到了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漸露端倪,成為近幾年突顯的社會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勢。2004年,全國共有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2003年增加68萬人;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338萬,比2004年增加58萬;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更是創造了690萬的記錄。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經高達727萬,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已很難避免。尤其是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他們的就業可能就是難上加難了。大學生就業難!這已成為社會上“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

“畢業就失業”是所有將要走出大學的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問題,他們的就業面臨着巨大壓力。因為目前中國正處在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的高峯期,勞動就業人口總量在最近兩三年將會達到峯值。就業壓力則可能使就業結構矛盾更加突出。

中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優秀傳統。可是走到今天,我國的高校體制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卻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究的問題。

第二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就業問題的縮影,很多國家都存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但是中國目前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為了儘量滿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願望,勢必會造成大學生人數增加,導致就業問題日益嚴峻。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創造不了如此多的就業機會,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需求。

一、社會

(1)、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結構性矛盾影響就業狀況。導致就業難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的擴大所導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難處於“兩難”境遇:一邊是畢業生想去的地區和單位不要畢業生或畢業生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另一邊經濟發展較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貧困山區及鄉鎮長期招收不到應屆大學畢業生。

(2)、是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户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三是就業競爭激烈,市場達超飽和。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然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數絕對減少大學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等,使他們在求職擇業競爭中處於劣勢。

(3)就業過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業信息的雙向不暢通,畢業大學生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完備信息,同樣,用人單位也由於信息不完善無法找尋到最合適的人才。再者,就業環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現象,男女就業不公平,文理就業不公平以及面試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學生就業的趨勢更加嚴峻。

(4)社會壁壘的形成。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而户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許多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談”的經歷,由於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户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

二、學校

(1)、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滯後於社會發展,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進行主動調整,往往依據自身師資條件等,專業設置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失衡。

(2)、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對於實用性強的技術崗位招聘,很多單位在通過與學生面試中反映,高校部分專業課程設置無法與單位實際需求相適應。

(3)、忽略職業素質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據專業的不同開設了賞析課,卻沒有高校在課程中設計職業素質課。這讓許多高校畢業生在工作中連最基本的職場禮儀都不瞭解,為自己職場發展造成了障礙。

(4)、教師工作量加大,整天忙於應付事務性的工作,沒有時間補充新知識,缺乏職業生涯指導的專業研究。

三、大學生自身

(1)、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許多企業人力資源部人員認為當代大學畢業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欠缺:①、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不強。③、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勝任更高層次職位的需要,大學生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較差,缺乏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有些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還存在種種缺陷。

(2)、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確。大學生缺乏對自我客觀科學的認識,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社會需求不關心,對職業目標模糊,不能很好地將自己所學專業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有不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過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質的職業和社會提供的條件,缺乏正確的擇業定位。主要表現在:擇業期望值普遍過高,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投地,而並未考慮自身是否具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實力;過分看中單位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標鎖定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公有制企業、外企上。擇業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腳踏實地從基層開始幹起的精神。“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尷尬原因。

(3)、大學生自身性格缺點。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很多都是“90後”的獨生子女,他們普遍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缺乏獨立的為人處世的能力,而且社

會對“90後”這一代的評價褒貶不一,用人單位認為“90後”大學生員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誠度低、責任心弱等缺點,使用人單位招聘時有所顧忌。

第三部分、解決措施

(一)、國家

(1)、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機制,促進就業。通過各項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的政策,消除户籍、檔案等人為限制畢業生自由就業的障礙,加大對支邊、支農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政府應注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協詞增長。經濟的發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還要增進人民的福利。國家應該構建以大學生就業為核心的公共政策體系,努力擴大就業,在有的時候還應該不惜犧牲一點經擠增長速度慄保證大學生的充分就業。

(2)、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引導和規範。企業是消耗大學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應通過合理的優惠經濟政策來引導企業吸收大學生就業、通過法律法規已經其它政策來規範企業行為,從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3)、利用市場經濟來推動和加快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在專業設置上要改造傳統專業和基礎學科,加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專業建設力度,適當減少專業數量和專業知識課程擴大專業知識面,使得專業設置更加優化;在人才培養上,高校應該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各學科的融合,建立學用結合的培養體制,依據企業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決定性環節,加大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素質。高校在推動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同時,要狠抓教育質量,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教書應先育人,學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強引導。高校還應該加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讓學生有目標地安排大學生活,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用人單位

(1)、社會上的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實際的人才觀。單位要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篇3

前言

近幾年來,隨着高校的持續擴招,高等教育已經逐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為了更好地瞭解畢業生的擇業意向和就業心態,更有效地進行就業指導,我們特進行了本次的調研。本次調查問卷一共在網絡上發放問卷1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問卷共71份,問卷有效率為90%。問卷回收後,我們小組七個成員,分別進行了數據的整理、處理和分析。

一、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

就業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會對自己的就業有很大的幫助。有絕大多數人對就業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很清楚的,77.46%的人認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就業難。14.08%的人認為形勢正常,就業情況良好。1.41%的人認為就業較容易。7.04%的人不清楚情況。看來許多人對這一問題沒有偏離現實。就業形勢的嚴峻迫使大學生在大學裏努力的學習知識,嚴峻的形勢也是大學生學習的壓力。所以,認清形勢將會幫助我們更好就業。

二、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基本情況

1、畢業後去向

從針對同學們畢業後去向的問題4的調查結果看,選擇先就業後擇業的同學為40.85%,選擇先擇業後就業的同學佔38.03%,選擇繼續深造的同學佔12.68%,而自主就業的同學則有8.45%。

2、就業單位意向

問題11的調查結果顯示,14.08%的同學選擇在國家機關工作,12.68%的同學選擇在其他事業單位工作,選擇在學校和科研研究所工作的同學佔1.41%,選擇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同學佔19.72%,而選擇在民營企業工作的同學佔8.45%,22.54%的同學選擇到外資企業工作,8.45%的同學選擇自主創業,而另外1.41%的同學選擇在部隊工作,另外有11.27%的同學選擇其他。

3、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調查的同學中,1.41%的同學對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元以下,12.68%的同學對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xx~3000元之間,40.85%的同學對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5000元之間,26.76%的同學對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則在5000~8000元之間,12.68%的同學對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8000~120xx之間。

通過調查資料的統計和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到我們本次調查的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在求職擇業方面的一些基本情況,現總結如下:

1、直接就業是首選,選擇考研的比例也很大

隨着近幾年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學生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逐年增多,問題8的調查結果則從側面反應出這一現實情況。12.68%的同學選擇“考研”,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學只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而69.01%的同學選擇“直接就業“,可以看出在能夠就業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同學還是希望能夠就業早日進入社會的。

2、就業薪酬期望趨於理性

在被調查的同學中,對於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5000的同學佔40.85%(1000~20xx佔1.41%,20xx~3000佔12.68%),可以看到同學們對於自身價值的認識過去高估的,很多同學認為自己的月薪能夠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價值的評估,就業不大樂觀。

3、大學生自身能力信心十足,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

在對求職中影響因素的調查中發現,63%的同學認為要有“時間和工作經驗”,56%的同學認為要有“較好的溝通表達能力”,53%的同學認為是“專業知識”,選擇其他的有14%。可見目前大學生對於就業情況的認識很客觀,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對自己未來道路的發展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但同時有53%的同學認為自己缺乏相關的實踐和工作經驗,這是不足之處,在以後的就業工作中要積累實踐經驗。

三、建議和對策

1、大學生應夯實基礎,努力提升自己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同學認為影響求職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實踐和工作經驗(佔63%),但同時卻有53%的同學認為自己在求職中最欠缺是相關的實踐和工作經驗。可見,我們目前大學生處在一個很尷尬的能力缺失的境地。其實,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平日裏就早做準備,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的同學,對自己以後的就業還是很樂觀的。所以,我們認為就業難,難在很多同學在大學裏並沒有對自己進行過規劃,虛度了大好青春,等到畢業之際才意識到自己學無所成,從而對自己求職缺乏信心。因此,我們同學應早做準備,在校加強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也在鍛鍊中學會與人交往,早日融入社會。

2、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

目前,隨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驕子。我們大學生要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還是熱衷與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內地大城市就業,傾向於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然而,以上地區、單位僧多粥少,失業也就在所難免,於是才會出現目前的結構性失業。我們發現,實在我國經濟迅速騰飛的進程中,小城市、鄉鎮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業、私人企業都求賢若渴。因而,我們大學生如果能切實的改變自身觀念,樹立基層意識,相信就業還是不會很難的。

3、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同學面臨就業時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缺少指導。因此,我們學校應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同時,也要在低年級的學生中開設相應的職業規劃課程,教育同們從長計議,早作準備。學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加快推進高校教育改革。從以前的注重課本理論,逐步走向理論聯繫實際、知識與能力並重的軌道上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4、政府部門要改善和規範就業市場,對大學生進行引導

各級政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掃除體制性障礙。對於那些有礙學生就業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開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種種政策限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積極疏通就業渠道。在户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

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就業市場。政府應出台政策鼓勵大學生自己創業,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併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諮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優惠。

以上是我對我們小組進行網絡調查問卷的分析和建議,希望在以後的就業中能對我們起到幫助。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篇4

前言:

通過對西南大學一部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以實際數據作為分析基礎,從理論上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因素進行探討、分析,試圖找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若干問題和原因。

調查背景:

從1998年起,我國開始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人了一個新階段。連續幾年的大擴招引起在這條獨木橋上苦苦追求的學子一片喝彩。在歡呼的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從大擴招後的第一屆畢業生2002年的133.7萬人到2007年的495萬人….2008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5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否與當前的就業形勢相協調。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由就業的動機、擇向、途徑及方式等構成的有機整體.是大學生價值觀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關係到大學生畢業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1.調查目的

通過對西南大學2008屆本科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其畢業去向和原因、就業傾向、就業途徑、對學校就業指導的要求及評價等問題有所瞭解和把握,從中找出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其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

2.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重慶市西南大學全日制本科2008屆畢業生。

樣本:隨機抽取西南大學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回收率為90.3%。參與調查的學生具體情況為:①專業: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慶市內l16人,重慶市外70人;③性別:男97人,女89人。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畢業後去向及原因

調查顯示,面臨畢業時,大多數學生(98人傾向於立即就業。其中有家庭經濟的原因,現在供養一個大學生消耗了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絕大部分收入。畢業後,很多學生都想立即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另外,很多在校學生缺乏社會經驗,認為早人社會可以積累更多在學校學不到的實踐經驗這樣更有利於個人的發展。由於就業的壓力和提高自身學歷、能力的需要,相當一部分學生(54人)選擇考研。另外,有l0名學生打算自主創業,7名學生認為出國經歷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出國留學的打算,還有17名學生選擇邊考研邊找工作。

(2)就業傾向

調查顯示,學生大部分(59人,31.9%)願意去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就業,認為這些地方機會多,經濟效益好,工作、生活條件好,更有利於個人發展。由於重慶市直轄後發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學生(52人,28.1%)願意在重慶工作。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就業壓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學生願意回原籍,認為那裏父母親人都在身邊,有一定的社會關係網,更有利於個人發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學生沒有特別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學生願意去西部等貧困地區工作。調查的結果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現象:畢業生仍然對工作地點要求高,多數畢業生不願意到“老、少、邊、窮”地方就業。其實在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施展抱負的平台.但卻由於條件的惡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願意去那裏工作。

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政府機關佔24.1%(45人),三資企業佔15.8%(29人),高校、科研單位佔15.5%(29人),國營企業佔14.6%(27人).中國小教師佔12.2%(23人),民營企業佔10.6%(20人),自主創業佔7.2%(13人)。政府機關、三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備受大學生青睞.這與其工作相對穩定,社會和經濟地位高,學術水平較高等特點有很大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學主要培養的是師範類和農學類人才,而調查中願意去中、國小工作的學生卻只有12.2%.這對我國教育的發展和師範類人才的流失現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響你就業的重要因素”是多項選擇問題。回答佔前四位的是:個人發展前景、經濟收人、興趣愛好、自己是否適合。從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趨於追求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更加務實和注重實際價值。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88人,47.1%)對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佔23.5%(44人),1000—15o0元的佔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佔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數學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間,佔到70.6%,而絕大部分學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見目前大學生正主動或被動接受大眾化就業的現實,就業期望值明顯降低。

(3)就業途徑

調查中,大多數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就業途徑是親友和老師介紹(61人,32.8%),反映了社會關係在學生就業中的作用.從而也對我國的就業機制提出質疑。現場招聘會和上網也佔到一定比例.分別達到27.8%(52人)和20.5%(38人)。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們願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從服裝費到車旅費、住宿費。有的學生可以説得上是“大投資”。調查中,有23.6%的學生認為只要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費用可以不計較。有29.4%的學生願意支付的求職費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學以師範和農學為主。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35.3%)只願意花費100元以下來找工作。

(4)求職影響因素

在回答“用人單位關心的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的多項選擇題中,認為社會實踐經驗和自身的能力與特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學生越來越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重視內部歸因。家庭背景、社會關係和專業、學歷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此外,畢業學校、個人品德以及性別在大學生就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學生對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態度調查顯示。對於國家鼓勵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學生表示知道一點,20.6%(38人)的學生表示比較瞭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學生表示不太瞭解和完全不瞭解,很瞭解的學生只有2.9%(5人)。

可見,高校對於這方面的宣傳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進一步加強。

調查顯示,影響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因素中.個人發展是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這表明當前大學生自我意識增長.希望通過這種經歷來鍛鍊自己,提高能力。但環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個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重要因素。這要求國家要給予政策傾斜.對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大學生給予優惠政策。

(6)對學校就業指導的要求和評價

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學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進行就業指導,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學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進行就業指導。説明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要求是普遍的。調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學生表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持滿意和一般態度.這與學校近幾年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是密切相關的,也表明就業指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學生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很不滿意和不太滿意.只有5.9%(11人)的學生非常滿意,這也説明就業指導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進一步加強。有一半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的照顧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不太或者沒有照顧學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學生認為非常照顧和比較照顧學生的需要。

二、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以下問題。

1.就業期望值與個人評價度降低。導致就業信心不足.

近年來,隨着高校擴招、國企改革、機構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帶來的巨大就業壓力,大學生對自己的求職期望值明顯降低,他們中很多人已在主動或被動接受大眾化就業的現實。就業期望值下降的同時出現了大學生求職信心不足。調查中,3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求職過程很難和較難.只有20%的大學生認為求職過程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一直是就業指導部門努力的目標,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時必須注意克服大學生就業信心不足的問題。

2.就業動機趨利性較強。“求穩”“求高”心理仍存在

在就業傾向方面,選擇去政府機關、三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大學畢業生超過了50%。而選擇自主創業的卻只有10.6%,這反映了大學生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方面,“求穩”“求高”的心理,這也是傳統大學生“準幹部”身份思想在當代大學畢業生身上的體現,而敢冒風險、艱苦創業的思想比較缺乏。

3.就業途徑的“非市場化”現象,就業市場有待進一步規範和完善

調查顯示,公認度最高的就業途徑是“親友和老師介紹”,我國傳統的文化和國民性格造就了“講人情”“講面子”的風氣。但中國要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就必須實現用人上的市場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進

調查中.各有17.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沒有和不太照顧學生需要。可見,學校就業指導在個性化服務、專業性指導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應該更好的照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5.不斷高漲的求職消費。易產生奢華心理

大學生的求職消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由於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類型等因素,消費存在一定差異。在本研究中,調查對象為師範類和農學類學生,但仍有23.6%的學生認為,只要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可以不計較求職費用。在求職過程中。學生的消費水平大幅度增加,社會上有人戲稱之為“求職經濟”,這反映了就業競爭加劇,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但是,不斷上升的求職消費是否帶來相應的求職優勢?大學生在求職消費上的奢華之風應該引起就業指導者的關注,而貧困大學生在求職上的經濟壓力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社會因素的影響

(1)高校擴招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加重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高等教育大眾化在發達國家出現的背景是經濟發展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而且經濟發展的水平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保證。但在中國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拉動內需的消費。從社會、經濟和發展角度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利於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有利於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有利於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但從長遠發展看,高等教育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同時跨越式的高校擴招將帶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加重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用人單位的選材標準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由於用人單位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了解不多,事實上也不可能對每一個招聘的對象進行深入的瞭解,於是名校、英語、計算機、黨員、學生幹部、實踐經歷這些約定俗成的“硬指標”就成為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標準。但這些標準能完全反映畢業生的能力嗎?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強調專業對口以及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也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2.高校因素的影響

(1)教育目標的錯位。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從滿足培養少數英才的國家需求轉向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要和公民的個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不再是培養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養應用型、職業型專門人才。但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點,各個層次的高等教育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且在整體上,我們的高等教育由於各種原因,在人才培養層次與水平上往往並不能達到一致。以至出現某些層次比較高.但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現象。

(2)學科專業設置盲目、錯位、死板,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了調整,但仍然存在問題。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學校專業不適應市場,學生就業不理想。高校爭相上“熱專業”,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3)學校就業教育有弊端,就業指導沒有跟上。高校的就業指導大多以開設一門課程的方式進行,對象往往是高年級的學生,就業教育以某種教材為本。過分形式化和理論化,與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差距較大.學生大多對此不感興趣,不大理會。正因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內容狹窄,功能有限,在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上着力較少,所以難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響

(1)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缺乏人生設計。大學生就業不應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思想準備。一年級瞭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引。但實際卻是考大學前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了。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應付考試和網絡聊天、遊戲了,多數學生對職業目標、求職方式模糊不清。

(2)期望過高,對自己沒有充分、客觀的認識。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八成用人單位仍認為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專業對口等方面。大學生一定要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對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這樣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篇5

研究目的

高中生的努力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上一個好大學,有一個較高的的學歷,繼而獲取一個好的職位。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中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頭腦,進行思考,高學歷是否等於高就業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有了高學歷是否就等於有了一個美好的未來,這關係到高中生的未來。因此,我們組進行了調查,對高學歷與高就業關係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

研究方法

調查分析法:我們通過對高三學生何老師及在校大四學生的調查並結合有關資料的分析,加上我們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綜合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

調研項目

1、對現中學生與老師的調查分析

高三學生即將面臨大學聯考,而大學聯考後對於大學及相關專業的選擇更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那麼,它他們對於高學歷與就業的關係到底怎樣,我們對100名學生10位老師.調查數據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和老師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關,只有少部

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只有一位老師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由此可以得出,在未進入社會的在校高三學生眼中,高學歷與與高就業有很大關係,在大多數老師眼中,高學歷與高就業有關係。

2、對現大四學生的調查

現在的大四學生已經直接面臨着就業問題,因此,我們對100名大四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現大四大部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直接關係,有小部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因此,從整體上看大四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關。

3.相關資料觀點及看法很多人都認為有了高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繼而捧起金飯碗。然而在就業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勞動力過剩已不僅僅是困擾低學歷者的問題,一大批擁有較多知識的高學歷人才也正加入到失業大軍中。現在揣着大學文憑在人才市場上屢屢碰壁者絕不稀罕。據北京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失業保險處的有關人士説,高學歷失業的人羣中畢業即失業的人要比就業以後再失業的多。

根據上海媒體的報道,上海市很多大學生因難以承受找工作屢戰屢敗的壓力,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還有的學生一邊考研,一邊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紛紛走進心理中心諮詢。一位學生已經悉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所有招聘會,投出了上百份簡歷,參加過許多公司的面試,均以失敗告終,現在變得心灰意懶,表示不打算繼續找工作了。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社會上對高學歷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

研究結論

現在大部分大學生都面臨就業問題,即使是許多高學歷的大學生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出高學歷與就業是有一定關係的,但並不是絕對的。學歷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衡量的標準,它不是最重要的卻是必需的。學歷是一塊敲門磚,同時也是一種標誌,是一個人通常情況下經歷歷程的高度概括。沒有高學歷這個敲門磚,能夠進入優秀企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力主管不會要一個沒有較高文憑而又想謀求高職位的人。。在當今社會高學歷容易就業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然而,工作經歷同樣重要。企業需要的是合格勞動力,並不希望要一個只會讀書而缺乏必要的工作、實踐能力的碩士畢業生。有過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在對待相同類型的工作時,一定比“初來乍到”的碩士、博士做事成熟而周到,可是隨着時間的延長,後者的“後勁”或許更足。唯有不斷補充職業知識,方能快速提升自身的經驗附加值,只是沒有了高學歷、高文憑,工作選擇權的籌碼卻不知從何談起。

海乘就業分析調查報告篇6

前言:

當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越來越困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也隨之發生變化,文章以華中師範大學為例對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相對合理;工資福利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針對大學生就業期望的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是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調查背景:

隨着社會轉型和經濟大變革,社會生活正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社會的這種急劇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華中師範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師範院校,有一般高校的特點,又有師範院校的特點,學科設置較為齊全。華中師範大學地處中國的中部武漢,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匯聚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為本研究提供齊全的樣本,因此對華師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夠更加客觀地全面地體現大學生的就業期望。

我們的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立足於武漢市就業生態環境,針對華中師範大學大學生就業期待進行調查分析,以瞭解大學生在就業時的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就業期望,另一方面,也對公眾觀念中一般理解的大學生就業觀偏差進行研究,還原事實真相。

一、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本研究以華中師範大學2011級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505分,回收問卷474分,問卷回收率93.86%,有效問卷有效率82.77%。其中男生佔33.1%,女生佔66.9%。

(二)調查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數據。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被試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調查被試基本的就業期望:最低接受就業起薪、期望的就業單位和擇業考慮。本次調查獲取的數據採用spss17.0(中文版)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最低期望。根據調查結果統計,44.5%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為2000—3000元,35.9%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為3000—4000元,9.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4000—6000元之間,另有7.2%的學生選擇2000元以下,2.6%選擇6000元以上。據調查,2014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500—3000元,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00—4000元,説明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期望處於合理的水平。

(二)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單位。調查結果顯示,如表2,在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單位上學校佔最大比例57.4%,其次為國企、政府機關和外資企業。國企、政府機關和外資企業所佔比例相差較小,分別佔25.3%,23.2%和22.8%。但仍能看出大學生更願意到具有國家性質的單位工作。由於本次研究中免費師範生佔53.1%,免費師範生被要求本科畢業後必須到學校工作,另外也會有非師範的學生期望到學校工作,所以本研究的結果中會出現學校佔絕大比例,這也體現出師範大學的特色。

(三)大學生的擇業考慮。大學生在擇業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工資福利、發展前景和就業城市是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三大因素,31.0%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工資福利,26.3%的大學生將發展前景作為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18.6%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就業城市。有14.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擇業時首要考慮專業是否對口,另有7.4%和2.6%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工作壓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討論

(一)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相對合理。2014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500—3000元,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00—4000元,説明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期望處於合理的水平。儘管數據樣本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於這幾年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月起薪,但由於本次研究被試是大三的學生,非畢業生。被試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於現在畢業生的實際起薪也是正常的,這表明在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展下,高校畢業生持續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使得他們的就業期望(包括期望工資)越來越和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國企、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這些單位最受大學生擇業時的青睞,大學生選擇到國有部門就業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説明大學生更願意選擇舒適穩定的工作。這也反映出我國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單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間的差距仍然明顯。也側面反映了“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等傳統觀念仍然深刻影響着當代大學生的思想。

(二)工資福利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大學生在擇業時最為關注的事工資福利,反映了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後儘快獲得較大的經濟回報。從教育投入這方面分析,本科畢業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讀書到大學本科畢業,期間讀書時間長達18年,在這18年的時間裏,家庭的教育經濟投入非常巨大的,而且大部分的學生在這段讀書的時間裏都是沒有經濟收入的,所以學生自身和學生的家庭都希望學生能夠儘快的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收回教育投入。

四、對策與建議

鑑於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擇業的認識仍不夠深刻,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需要貫穿整個大學教育。

首先,從學生入學開始,要納入就業形勢與人才素質結構相關的知識與教育,促使大學生一開始就重視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大學生培養的中期階段,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合於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中,融合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在獲得豐富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豐滿自身的人文素養,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在大學生畢業階段,就業指導則應側重於幫助學生認清形勢,正確定位。同時,廣泛開展擇業心理輔導、求職技巧(如何設計簡歷、如何面試、如何尋找工作信息)和訂立合同等就業訓練和就業服務,注重誠信教育,促進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