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講先進人物事蹟通用7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6.31K

在寫事蹟材料是一定要基於事實、可靠的基礎之上,咱們在準備事蹟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態度端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講先進人物事蹟通用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講先進人物事蹟通用7篇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1

北京時間20xx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點火發射,並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北京時間20xx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很多網友看到湯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評論説“感覺像極了第一次乘坐飛機時的自己”。

負責什麼工作會靠窗坐?穿艙的過程中,他們如何分工?

首次飛行航天員為何靠窗坐?

從發射傳回的畫面中可以看到,聶海勝坐在中間位置,劉伯明和湯洪波分別坐在其右側和左側。

據航天員中心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劉偉波介紹,他們的座位與各自所負責的工作有關,以在飛船的狹小空間內有效進行協同工作。作為指令長的聶海勝坐中間座椅,方便下達指令;劉伯明的任務是協助飛船的駕駛,因需要操作的便攜式指令板安裝在了右側,所以,劉伯明坐在聶海勝的右側;湯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側靠窗。

穿艙的過程中,航天員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員進入核心艙後,需要跨過兩個航天器之間的4道艙門。

據介紹,在穿艙過程中,航天員需要不斷與地面進行溝通,判斷飛船的增壓情況。負責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湯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艙內留到了最後。

聶海勝負責打開艙門,並設置狀態。劉偉波表示,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尤其是對接鎖緊之後,打開返回艙的艙門進入軌道艙的過程。

此外,聶海勝和劉伯明要先從穿着壓力服換成日常工作服,接着把設置在前艙門的軌道艙攝像機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

同時,因為需要記錄首次建立對接通道的具體狀態,留下數據,供未來參考,所以,劉伯明在協助聶海勝的同時,還要進行攝像工作。

艙門為何需手動?不能自動嗎?

對於這個疑問,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從大氣環境方面來説,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氧氣、氮氣、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氣體的壓力都不能超過允許值,同時,濕度也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在神舟飛船中,兩個艙段處在密閉不互通的狀態時,打開艙門的前提就是壓力一致,否則,要麼艙門無法打開,要麼艙門打開速度會極快,可能傷害到航天員,因此,航天員需要先手動打開艙門上的平衡閥,建立一個小通道,將兩個艙體聯通,待壓力趨於一致後再打開進行穿艙。

而從需求上來説,楊宇光指出,自動開門也沒有什麼必要,因為穿艙的動作只有航天員在現場的時候才會發生,完全可以手動開門,自動開門反而沒必要。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2

孟昆玉,1981年10月出生,2001年參加工作,現任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區交通支隊支隊長。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榮獲全國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幹警、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十大法治人物、全國公安機關愛民實踐模範個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

從警21年,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區交通支隊支隊長孟昆玉長期紮根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線,執勤在長安街沿線,被稱為離五星紅旗最近的京城“最帥交警”。對黨忠誠、不負重託,為迎接黨的 _,孟昆玉把交通安保作為當前重要政治任務,帶領隊伍拼搏奮進,續寫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砥礪篇章。

苦練過硬本領,樹立首都交警最優標杆

2001年,孟昆玉踏上交通執勤崗位,多年來累計糾正各類交通違法5萬餘起,未發生一起投訴,創立“孟昆玉式微笑執法”方式,備受羣眾好評。

2009年,幾名大學生把孟昆玉在路口執勤執法的視頻上傳網絡,筆直的站姿、標準的手勢、暖心的服務……孟昆玉成為家喻户曉的“明星交警”,也成為神州第一街——長安街上的最優標杆。

如今,孟昆玉已走上中心區交通支隊領導崗位,幹部的擔當、典型的引領在他的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每次安排任務,孟昆玉都是搶着上、爭着幹、勇當先;每次在路面時,他總是逐個崗位檢查警力到位、措施落實、管控效果等情況,及時提示民警注意事項,事無鉅細。

永葆初心本色,忠誠守護十里長街平安

2014年,孟昆玉調任中心區交通支隊五中隊中隊長,直接守護祖國的心臟——天安門廣場。一年365天,每天兩次,孟昆玉和戰友守護着五星紅旗的朝升暮降。當所有的目光聚集在威武的國旗護衞隊時,孟昆玉和戰友永遠是鏡頭外的風景,但他很驕傲。在孟昆玉看來“將平凡的工作重複一千、一萬遍,並且始終堅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平凡也會變得偉大”。

2016年,孟昆玉被任命為西城交通支隊府右街大隊大隊長。孟昆玉組織專門力量開展24小時交叉式巡檢,每天安排警力開展交通秩序整治,建立了巡邏警力“巡更打點”工作機制。針對老城區停車空間狹小,他提出“增設施、調單行”“解剛需、求共治”的停車管理方式,使路段通行秩序得到顯著改善,交通擁堵報警大幅下降。

2019年,孟昆玉回到中心區交通支隊任副支隊長,擔起守護天安門、守護紅牆、保障長安街交通暢通的職責。孟昆玉帶領民警徒步測算長安街一線距離,製作“崗位説明書”,分時段、分點位、分任務明確交通疏導維護措施,廣泛組織開展崗位疏導標兵評選、比武競賽等爭優活動,推動長安街民警交通指揮疏導水平和崗位執勤形象再上新台階。

牢記為民宗旨,永做百姓心中“最帥交警”

從警21年,孟昆玉的崗位在變、職務在變,始終不變的是對公安事業、對人民羣眾的赤誠之心。從警初期,針對和平門周邊公交線路複雜、羣眾問路多的情況,孟昆玉製作了四塊公交線路指路牌立在路口,方便羣眾查看;針對出租車亂停車的情況,設計製作5000張名片大小的停靠站示意圖卡片,發放給出租車駕駛員;自費購買了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品隨身攜帶,在幫助羣眾的事情上想得細之又細。

在昌平支隊任職期間,面對北七家鎮冠華苑社區交通管理難點,在治標上,高峯時段加派警力維護,重新完善道路標誌標線,合理調整信號燈配時。在治本上,積極與相關部門合力推動道路改造。今年6月,定泗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車,這條原本僅9米寬的道路變為三上三下6條車道,早晚高峯的擁堵時間大幅下降。

針對昌平區交通事故和安全隱患,孟昆玉帶領隊伍不斷加大貨車超載超限、闖紅燈、尾氣不合格等查處力度,加大摩托車改裝、不戴頭盔等處罰力度,強化禮讓行人教育管理。在隱患治理方面,聯合相關部門深入開展道路隱患排查整治;在源頭監管方面,聯合城管委梳理了全區備案渣土車1225輛,整治全區高風險企業48家,確保重點運輸企業車輛安全出行。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3

1988年劉秀祥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這個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貧困閉塞。直到20__年11月才剛剛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在小秀祥四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了,丟下了三個孩子。母親不堪生活的重壓,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後來,哥哥出外打工,杳無音信;姐姐也離開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親和小秀祥孤兒寡母兩個人。那年小秀祥11歲,獨自撐起了家庭的重擔,一個人照顧母親。

他身單力薄,無力下田幹活,就把家裏的農田租了出去,換些口糧和母親餬口。小秀祥一邊照顧着母親的生活起居,一邊撿垃圾、挖藥材換些生活開支,就這樣和母親相依為命,勉強度日。

背母踏上求學之路

小秀祥從小就具有遠見卓識,他認準了只有文化知識,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學習格外努力,國小畢業時的成績排在全縣第三。可是由於家裏經濟條件的原因,無法去上最好的縣中學,而是去了縣裏的一所民辦中學,以摸底考試第一的成績免費入學。

小秀祥帶着母親離家來到縣城上學,舉目無親,首先要解決的是食宿問題。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學校旁邊的山坡上搭了一間窩棚,在地上挖了鍋灶,作為自己和母親的容身之處,就這樣安頓了下來。小秀祥還利用課餘時間撿廢品、打零工賺點花銷,支撐着把書讀下去。

三年後,國中畢業,小秀祥考入了安龍縣第一中學。

小秀祥又帶着母親來到安龍縣開始了高中的求學生活。在縣裏租不起住房,這裏也沒有條件再搭窩棚,小秀祥就想辦法租下了農户不用的豬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幾元錢。小秀祥將豬圈打掃乾淨,用編織袋遮擋住四周,勉強能夠遮風擋雨,算是解決了兩人的住處問題。

小秀祥還是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刻苦讀書。長期的營養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壓力,小秀祥終於在大學聯考前病倒了,大學聯考落榜了。

人生谷底的生死抉擇

這個多年來一直支撐着他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堅持不住了,他要離開,永遠地告別這個帶給他這麼多痛苦和磨難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東西,做着離開前的最後準備。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記,自己曾經寫下的一句話驀地映入眼簾:“當你抱怨自己沒有鞋子時,卻發現旁邊還有沒有腳的人。”

這句話像一道閃電擊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難道就這樣放棄嗎?就這樣拋下自己的母親離開嗎?我有手有腳,有母親,還有家,比起那些無依無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還可以重新來過!”

小秀祥又振作起來了,他找了個學校復讀,準備再次參加大學聯考。在這一年的時間裏,小秀祥發奮苦讀,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來自臨沂師範學院(現在的臨沂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親喜極而泣。

可是隨之而來的學費、路費問題又擺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決心,“只要能夠答應他帶着母親去求學,解決學費和路費問題,他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並且簽下協議。”

秀祥帶母求學的經歷被媒體報道了出來,牽動了億萬人的心,也感動了校方。校方為他和母親提供了住處,還給他安排了勤工助學的工作,秀祥順利地開始了大學生涯。

秀祥的生活開始慢慢好轉,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回饋社會。秀祥把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寄回家鄉,給他一起拾破爛時結識的三個弟弟妹妹,資助他們上學。

大學畢業在即,秀祥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就業該何去何從的難題,擺在了秀祥面前。此時他一直資助上學的一個妹妹打電話告訴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繼續讀書了。

這個電話讓秀祥感到非常震驚,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放棄留在城市的機會,畢業後返回家鄉,做一名教師。“我要回去,我要告訴他們,夢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鄉,他可以幫助那些和他曾經是一樣的孩子們,通過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家鄉更需要他。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4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6月17日發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們身體狀況怎麼樣?如何確保身體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鮮事?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

“自助式”體檢和常規鍛鍊 確保航天員身體健康

關燈睡覺?“摸黑”只為眼底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為航天員醫監醫保工作的重要項目,有利於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一些空間病症狀,“體檢”就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隨後,湯洪波為聶海勝也進行了眼底檢查,從三人交流的表情來看,他們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熱水泡腳?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名為“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象。隨着在失重環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後,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準備工作。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5

在比賽中捧回的一個又一個獎盃,大大增加了蘇炳添的自信心,也讓他更執著於短跑這條道路。

但是,教練説蘇炳並添沒有短跑運動員的天賦。

他個子只有172cm,短跑運動員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當年中國另一飛人劉翔身高在189cm,短跑項目中,個子矮要失去許多先天優勢。

再加上我國短跑事業相比其它國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選擇短跑作為終身事業的運動員少之又少,國際短跑賽事上我們從來沒有進入過決賽。

年輕氣盛的蘇炳添偏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短跑運動上創造出奇蹟,讓外國人看看我們的實力。

為了這個理想,蘇炳添想去專業的體校進行學習和訓練,但他去了幾家體校,都因為他個子矮、年齡大被婉拒,現實將他打回原型。

劉翔從七歲就開始進行專業訓練,而想入體校的蘇炳添,這時已經15歲了。

眼看蘇炳添的田徑之路就要畫上句號,這時候他人生中的伯樂出現了。

中山體校教練寧德寶看中蘇炳添的身體素質和爆發力,想把他收為麾下弟子。

寧教練費了好大勁才説服體校的領導,破格把蘇炳添招進來,然而,訓練剛剛開始不到半月,蘇炳添就吵着要回家。

中學時的訓練和現在專業體校的訓練相比,從運動量、技術上都簡單很多。

體校要求學生6點就要起牀開始訓練,一上午的高強度練習,在中午短暫午休後,下午還要接着練,蘇炳添被體校辛苦的訓練嚇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來父母想要退學,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帶回家,寧教練實在捨不得這個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勸説蘇炳添和他的家人。

蘇炳添的父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從寧教練的.態度上,他們覺得是真心為孩子好,於是媽媽許諾給蘇炳添100元零花錢,把他留在寧教練身邊。

從此,蘇炳添如開掛般,正式開啟了屬於他的“飛人時代”。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6

細緻耐心地問詢、檢查、開方,在診室裏,已經78歲高齡的路生梅一直忙碌着,她一會兒是標準的京腔京韻,一會兒是“醋溜”的陝北方言,在接連送走兩位小病人後,終於有時間向記者講述起了過往。

1944年1月,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後海西沿的一座四合院裏,當時正值屋檐下的第一朵梅花在枝頭綻放,就這樣,生梅這個名字陪伴了她一生。

大學畢業時,國家提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把醫療衞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路生梅和其他同學一樣,義無反顧響應“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被分配到了陝西榆林佳縣人民醫院。

1968年12月,路生梅告別故鄉北京,獨自踏上了西行的列車。火車到銅川后再改乘敞篷卡車,終於到達了偏遠的佳縣。

從大城市到山溝溝,睡在破舊窯洞冰冷的土炕上,用着渾濁不堪的黃河水,比這更不習慣的是飲食習慣。最初在佳縣的幾年裏,除了看病還要參加集體勞動,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後接着到醫院值夜班。“面對困難,我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但我從未退縮過。因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風。”路生梅説。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夜路才到病人家中。臉色慘白披頭散髮的產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出生,一位婦女拿來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搶過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有條不紊地給孩子斷臍、包裹。在那個年代,不衞生斷臍經常引發新生兒破傷風,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近乎是100%。

經歷了一次次生死營救,找她看病的老鄉越來越多。一個信念變得更加堅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這裏不就是最艱苦的地方?這裏不就是自己的“廣闊天地”?她暗下決心:“這裏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裏的羣眾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讓她決心留下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綏德衞校畢業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的高正勝。“老高處處為別人着想,點滴中向善。老高所做的事,我想每一名陝北人都能做出來,時間長了,我真的愛上這方水土,愛上這裏的人。”

後來,曾有多次調回北京的機會,但都被路生梅婉言拒絕。

從1961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路生梅等待了23年。

兒子高佳還記得母親入黨那天的情景:“她激動得哭了。那時我正讀七年級,年齡小不理解。現在回頭想想,她一定是認為入黨才是對她多年來工作最大的褒獎和肯定。”

1999年12月,路生梅從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但是她認定了“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於是先在家裏開展義診,隨後在醫院的邀請下,每週一、三、五去義務坐診。“找路大夫看病,咱就感覺放心。”患者的眾口相傳,使路生梅的醫術和醫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退休後的23年間,路生梅接待義診、諮詢,累計超過10萬人次。

“如果咱醫院組織救援隊,我要求參加,無論奔赴哪裏,無論生死,我都要求參加……”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已經76歲的路生梅向黨組織遞交了1萬元的特殊黨費和“請戰書”,要求馳援抗擊新冠疫情一線……

近年來,路生梅先後獲評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醫生”“最美巾幗奮鬥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可她對榮譽看得很淡。路生梅説,“我就是一隻拴着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

講先進人物事蹟篇7

1.羣英薈萃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於一起,在陋室裏交談切磋,結伴探索着科學的奧祕。

2.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唸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唸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週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裏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説,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裏,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説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羣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髮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説:"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並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台。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羣論的領地,並説後來包括宇稱守恆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