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普通農民先進事蹟材料三篇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2.03W
普通農民先進事蹟材料三篇

普通農民先進事蹟材料三篇

先進農民事蹟材料一

xx是xx市xx村委會人,現年49歲。這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憑着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艱苦創業,十年來,他以卧薪嚐膽的決心奮鬥在荒山野嶺上。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如今,xx終於奔上了綠色農業的致富之路,為當地農民樹立了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好榜樣。

向荒山野嶺要財富,走綠色農業致富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年輕的xx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憑着自己學習到的有關知識,到廣州等地承建通訊工程和承接建築工程,經過多年的勤奮努力和省吃儉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他每次回到家鄉,看見許多荒山仍未開發利用,而村的集體經濟又十分薄弱,羣眾的生活水平還很低的時候,他想:家鄉這些荒山也是寶地,何不開發利用,使荒山為社會創造財富?就這樣,他毅然決定把多年在外打工賺到的錢帶回家鄉進行農業開發,於1996年投資150萬元承包面積400畝的“三山”(地名)荒山種果。為了把果場辦成功,他起早摸黑,以場為家,和員工一起搞規劃、打果坎、栽果苗,終於種上了優質的荔枝、龍眼等優質水果,並實現了噴水、施肥、除蟲自動化和落實一整套科學管理措施。在他的辛勤努力和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果樹長勢喜人,連年獲得豐產,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變成了蒼翠繁茂的果場。1998年以來,他種下的荔枝、龍眼每年都果實累累,取得豐收,年總產值達80萬元,純利潤20萬元。成功的喜悦和豐碩的成果沒有使xx滿足,一個想大的、幹大的發展藍圖又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他決心要在綠色農業上開創一片新的天地,在四九鎮建立一個集觀光、旅遊、娛樂、休閒於一體的農業生態園。1999年,他又在該鎮白石村委會承包畝荒山,首期已開發1000畝,他一邊打工賺錢,一邊搞規劃開發,目前已投入資金近700萬元,辦起了白石水果花卉場,現已種上各種優質水果50多種,各種名貴花卉200多種,生勢良好。正由於他的辛勤勞動,,果場、苗圃場總產值達120萬元,純利潤50萬元。目前,果場的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擁有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及汽車等各種機械8台(套),價值170多萬元,兩個果場有固定員工45人,水果收穫季節另僱請臨工30多人,解決了附近村的一些富餘勞動力就業,每年還為兩個村委會上交近8萬元的土地承包款,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xx把取得的成績只作為起點和加油站,現正計劃加大對該場的投入力度,力爭在把白石水果花卉場辦成一個四時佳果滿山香和有游泳場、體育競技場、酒店等娛樂休閒設施的綠色農業旅遊觀光場。

言傳身教示範,帶動全鎮綠色農業發展

xx常對農民羣眾説:“一人事業的成功不算成功,只有大家成功才是成功;一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他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四九鎮科普協會每逢召開水果生產技術研討會,他都參加並作水果栽培技術的經驗介紹。平時,他稍有時間都主動到鎮各個種果專業户上門傳經,互相交流,把自己多年的水果栽培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還自己掏錢復印資料送給專業户。xx的這種無私奉獻、一心想着他人的崇高品德,博得了果農的稱讚。他從不滿足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為了發展全鎮的水果生產,他刻苦鑽研技術和管理,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經常到省農科研究所去學習請教果樹、花卉的栽培、管理等先進技術,不斷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xx的帶動下,全鎮已有15個面積超300畝以上的果場,共7000多畝荒地都種植了水果,同時,外地有7個客商也紛紛到該鎮承包土地開辦花卉基地,面積超過1000畝以上的有省中科琪琳有限公司,深圳客商開辦的東冠花卉場,美國客商投資的美環健蘆薈種植場等花卉場共8000多畝。,四九鎮種植水果、花卉面積已達16000多畝,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綠色農業已成為該鎮農民致富和集體經濟收入增加的一條重要門路。xx的先進事蹟得到了幹部羣眾的肯定,1998年被選為xx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又連任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又光榮地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

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積極捐款改變家鄉面貌

勤勞致富了的xx並沒有忘記對社會的回報。他常説:“沒有黨的富民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我所取得的一點成績,是和廣大幹部羣眾的支持分不開的。”幾年來,他先後熱心贊助17萬元擴寬白石村道路、下朗道路、古兜道路、五四道路工程,解決農民羣眾行路難、農副產品運輸不便的問題。同時還先後贊助3萬元支持特困户、殘疾人等社會公益事業,還資助一位貧困學生的書雜費,直至該學生國中畢業,這些都體現了xx勤勞樸實,積極奉獻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的農民新形象。

先進農民事蹟材料二

王德意,男,關口鎮蘆山村四組人,1979年10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高中文化水平。在黨的富民政策鼓勵和各級領導關懷下,積極從事畜牧業養殖,先後投資200萬元,在本村新建一個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中型養殖場,致力於幫助當地村民致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一、立足高端,帶頭養豬致富

依靠科技,着眼長遠,配齊電腦、打印、網絡、通訊設備等現代化辦公設施。新建辦公樓一棟,辦公面積約350平方米,倉庫和飼料加工房及職工宿舍約200平方米。一期投資建成豬欄四棟,建築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可存欄生豬1200頭。二期發展母豬羣,建設現代化母豬欄一棟,可保障120-150頭母豬的正常順利生產。母豬產房車間一組,高位產牀21套,妊娠限位欄60套,可以存放可配母豬20餘頭;保育欄一棟,可容納保育小豬200頭左右,後備母豬欄可存放30頭。母豬欄完全可以勝任120-150頭母豬的自繁自養的全過程。豬場自2007年開始建設,今年頭期和二期工程已完工,目前正處於建築高峯。今年到目前為止已出育肥豬500頭,存欄育肥豬200餘頭,母豬110頭,種豬2頭。此場所有種豬羣,由長流畜牧公司引進,有效地保障了種豬羣的健康發展。

二、立足環保,大搞立體養殖

為了充分發揮豬場的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內部強化豬場安全,做消毒室和門衞室,安裝現代化的溝通無線裝置,確保豬場萬無一失;新建水井兩口,水塔兩座,滿足了工作人員和豬羣30立方的日用水量;加強環保,新建造沼氣池、幹化池各一座,及時處理生豬糞便。同時計劃增加沼氣池兩座,保障場內冬天取暖工作,甚至可滿足對外供氣。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實現全面立體發展,王德意還承包村裏300餘畝荒山,新開挖三口魚塘,已種植樹苗4000餘株,現在正在進行荒山改造,改造後可種植樹苗3-4萬株。

三、立足拉動,促進共同發展

王德意的豬場後期規劃進一步發展規模養殖,組織周圍一些養豬積極户和現有養豬大户成立養豬合作社,在自己的300頭母豬的生產基地基礎上,向社會提供良種豬仔,為發展地方經濟,致富一方,做出更大的貢獻。

先進農民事蹟材料三

鄧金華同志,是會澤縣振興建築工程公司的一名技術人員,同志工作幾十年來,他時時刻刻嚴格的要求自己,做事不聲張,勤勉工作這些年來,鄧金華同志以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心繫工人羣眾的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贏得了領導、同事和廣大工人羣眾的交口稱讚。由於他出色的工作成績,鄧金華同志多次被評為公司的先進工作者,並被縣建築業授予“勞動模範”的榮譽稱號。

一、勤奮好學,鑽研工作業務

1986年,年輕的鄧金華同志參加了工作,成為會澤縣振興建築工程公司的一名技術員。工作中,憨厚、樸實的他一方面積極向老同志虛心請教,一方面利用休息進行施工技術研究,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完全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之中。鄧金華艱苦的努力,務實的工作,不僅很快使成為了單位技術骨幹,也極大的降低了單位的施工成本,得到了領導和同志們的高度評價。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決不可以沒有知識”,這是他十分欣賞的一句話,為此,同志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技術鑽研上,努力將自己的工作吃透,幹好。

隨着單位工程量的增加,工作難度也在加大,鄧金華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虛心向老師傅請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鑽研,認真研究各種施工工藝、建築結構特點,其間,有的同志開玩笑的説:“咱就是一個農民工,操那份閒心幹啥呀”?每逢這時,他總是淡淡一笑,心裏説:“因為我是技術員,就得要鑽研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的反覆實踐,同志終於解決了施工中的許多技術難題,投入工作後,不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係數,提高了工作效率,還為單位節省設備和材料費用萬元以上。

鄧金華同志的鑽勁不僅表現在技術革新上,還表現在實際工作中認真總結經驗,由表及裏,觸類旁通。如今,他煉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聽聽工人的簡單介紹,就大體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幹一行,鑽一行。如今,憑着這股鑽勁,使他成為技術及管理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時時刻刻心繫公司

鄧金華作為建築工程公司的一名技術員,最大的特點就是總在與廣大建築工人打交道,誰遇到技術問題不管時間早晚,鄧金華總是毫無怨言,隨叫隨到,滿腔熱情的投入工作。建築施工的工作特點是天氣越熱,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過節,更是不得閒着,為此,有的朋友也勸他:“這麼大歲數的人了,還那麼認真幹啥,該歇就歇了!”每逢這時,他只是淡然一笑,説道:“因為我是公司的技術員,就得要為公司着想。”

奉獻源於責任。多年的建築施工工作中,總是以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工作,很少想哪些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哪些是無私奉獻的,他心想:只要公司對自己的工作滿意了,自己也就知足了。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作為一名技術員就要無私奉獻,不能圖名圖利,只有在工作中儘自己的努力為公司乾點事,心裏才會踏實。不善言辭的鄧金華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鄧金華同志,一個普普通通的建築工人,既沒有多高的文化,又沒有超人的智慧,但他以不甘平庸的鑽勁,心繫公司和工人的情懷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着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以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期一名普通建築工人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