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1K

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實踐分析的一種文字載體,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肯定要不時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5篇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圍繞“動手實踐、親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展開,力求讓學生充分感知、瞭解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及關係、差異。以下是我執教後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貼近生活,活動引入。

由於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時重點根據國小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生活經驗,並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層次。設計了猜、掂、稱、説等活動方式,讓具有好動、好玩、好奇心強等特點的二年級孩子們,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並瞭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課的一開始就通過輕鬆愉悦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發現新知,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慾望。

反思二:組織活動,親身感知。

整個教學活動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説一説這些活動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説”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組合作方式,反覆掂一掂、拎一拎,説一説,使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以及產生1克和1千克質量差異的體會。通過説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為了考驗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課的最後設計了讓學生“填一填”、“看圖寫體重”的練習環節。從練習中不難發現,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夠實際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

反思三:不足仍然存在

在實施的過程中,本人犯了一貫性的錯誤,急於將本課的知識讓學生一時掌握,學生的活動時間給予的短而倉促,沒能讓每個孩子充分的、積極的、全面的感知整個活動所應體會到質量概念,從而在最後的練習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正好讓我明白了本課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待今後的進一步改善。課堂氛圍雖活躍,但在實際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顯得不夠明晰,有些凌亂,學生思想也有所影響,因而在達成教學目標時感覺有些吃力,沒能在“點子”上攻破難點,導致某些教學環節出現了重複、循環的現象,所用的時間過多。練習中,“一輛貨車的載重”使很多學生都犯難了,設計本題時本人欠考慮,沒能從細微處考慮學生對大數的理解程度,致使一部分學生都被難住了!由於時間的限制,這個問題在本堂課上也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了本課的一大遺憾。

總之,為了順利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出現的不盡人意之處,有待於今後教學中得以解決、改正。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篇2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説一説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説”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侷限於認知與理性範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數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徵。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脱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篇3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台秤的知識經驗,課前就佈置學生在家蒐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台秤,這是什麼,幹什麼用的,枱秤怎麼稱物品的重量?接着讓學生認識枱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説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説有5個,有的説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髮現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是不同的。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裏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裏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裏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裏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裏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裏放2瓶營養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説。我於是話鋒一轉: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枱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後,學生展示彙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這節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加,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着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並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採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覆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並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篇4

?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瞭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根據學生經驗,活用教材。

“克與千克”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儘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米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4個蘋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後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重量,當學生的估計相差甚遠時,另外的學生會用類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駁,如:一生説1個雞蛋重約50千克,則有學生會反駁説雞蛋比1個蘋果都小,哪來50千克?事實勝於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悦。

二、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其快樂體驗。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於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簡單明瞭的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師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質。

一節課下來,時間較緊,歸根到底,教師語言不夠精煉,要不斷學習、提高。

二年級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篇5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佈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後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瞭解克與千克之間關係式我準備了兩包500克的洗衣液,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説將兩包放在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着我板書1000克=1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後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於部分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