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3W

無論寫什麼樣的教案,教師們都要提前設定好自己的教學目標,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好自己的教學目標,這樣寫出的教案才是有意義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6篇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從內容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本節課內容是農民階級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舊式農-動的終結。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它的失敗又開啟了下章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從結構上,它又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閲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説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閲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篇2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於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祕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後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衞的民間祕密組織。鴉片戰爭後,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鬥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佈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鬥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裏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佈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裏首先發生大規模的鬥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於“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説:“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説:“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於國家而安於社稷,佑民於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鬥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於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着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複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於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鋭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於“滅洋”是基於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於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説,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捲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説,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着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範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於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峯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衝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鬥。從空間上説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鬥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可利用電腦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佈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剷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佔領北京後,分區佔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後,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説:“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説“瓜分對於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後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於以後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着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羣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説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後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篇3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説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漢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削弱相權、三省六部制、宋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元朝中書省),認識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為削弱。

2.識記漢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郡國並行與王國問題解決,唐節度使與藩鎮割據,宋收地方軍事、行政、司法和財政權,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認識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識記漢至元朝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如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舉制),認識封建君主通過控制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幹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重點難點

1.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2.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自己製作的本課課件。

教學方法

“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圖表法等。

教學過程設計

?有機引入】

問題:秦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採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導:秦朝是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時間短暫、二世而亡,但它又在歷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極具開創性,尤其是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是為後來歷代統治者所沿襲。那麼,在秦朝之後,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其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一起來探討的問題——“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自主學習】

1.中國從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後,一直存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都想解決這兩對矛盾。那麼,你能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史實説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對矛盾的?收到了怎樣的成效?

2.你能透過“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發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哪些重要規律?

?知識梳理】

第一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朝郡國並行,封國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等,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中央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把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並設通判監督地方

4.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宣政院與宣慰司分西藏和邊遠少數民族區,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和行政權,漢武帝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三省體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

3.宋設中書門下為行政機構,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權,由皇帝總攬

4.元設中書省取代三省為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權,後可左右皇帝繼承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對選官與用官的控制

1.漢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權

2.魏晉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選官與用官為世家大族壟斷3.隋唐至明清行科舉制,選官與用官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採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為相;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祕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枱,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閲讀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②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統治機構。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都受制於皇帝,最終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③後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後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是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於宰相;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

探索攻關五:結合教材,元朝加強皇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書省——行政機構,統領六部,行宰相職權;②樞密院——軍事機構;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得出結論: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關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①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髮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本課小結】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創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後來歷代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誕生之時就存在着相權與君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從自己統治的實際需要,對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其特點是相權不斷削弱,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更多地收歸中央,而最終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權得到了不斷的強化。但是,在這段時期內,丞相的權力雖然不斷受到削弱,地位不斷下降,但畢竟還是存在的,對皇權而言仍是一個影響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皇帝們會如何對待影響自己大權獨攬的一些因素?這便是第4課學習的內容“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智能訓練】

1.學過本課,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髮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2.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於哪個行政區劃?

提示:①教師應提供元朝疆域圖,引導學生從掌握元朝的行省劃分入手,宏觀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進而以自己家鄉為軸心,更深入地瞭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細節,加深對這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變革的認識,從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②鼓勵學生運用電腦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彙集、展示、交流,互相觀摩學習。

?教學後記】

1.本課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相當緊張,只能以教材內容為基本教學資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學資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

2.本課我設計了二種知識歸納法,相對來説,第一種更能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但第2種則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表格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方法。

3.由於內容較多,在難度和深度上不能進一步提高,以後可以在內容精簡上下些功夫,以騰出時間。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篇4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梭倫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實行財產等級制度(依據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公民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可以入選;

建立陪審法庭,廢除債務奴隸制度;

3、影響:動搖了舊貴族的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劃分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實行選舉;

設立五百人議事會;

每一地區部落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

3、影響:基本剷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標誌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表現

①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

②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權力機關,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陪審法廷是法院

④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四、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的影響

雅典的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響,比如:

1、陪審法庭制度;

2、議會制度,選舉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識等等。

羅馬法

1.瞭解《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2.認識羅馬法的作用

一、《十二銅表法》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期,

2、背景:習慣法遭到平民的反對

3、意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標誌着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二、公民法與萬民法

1、公民法: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

(1)背景:羅馬向外擴張;

公民法無法適應統治的需要,導致矛盾激化。

(2)範圍:羅馬境內的各族人民。

三、羅馬法的作用

1、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立法與司法有重要影響。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篇5

結構

一、阿奎那的“君權神聖”

1.王權與教權的鬥爭2. “君權神聖”的主要內容

二、詹姆士一世與“君權神授”

1.都鐸王朝 2. 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

重點:“君權神授”、“君權神聖”主要內容

難點:“君權神授”和“君權神聖”的區別

問題什麼是專制和專制主義?二者有什麼區別?

專制:與民主相對。指統治者擁有無限制的權力,以自己的意志對國家進行獨裁統治。

--一種政體形式

專制主義:維護專制統治的學説和理論。 --一種理論形式

導入

在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何時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麼時候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祕的外衣?(漢武帝時)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説,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祕的外衣。君權與神權結合,更加強了君權不可侵犯的神聖性。當時一般的社會意識,莫不認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統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給君權披上了一層不可侵犯的神聖性?最早提出“君權神授”又是哪國?何人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述

一、阿奎那的“君權神聖”

1.王權與教權的鬥爭

西歐進入封建社會後,佔據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會);教會擁有哪些權力?(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擁有世俗和宗教權力。)教會宣揚君主權力來自神的意識,給封建制度披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但是,王權不甘心屈尊於教權之下,同教權展開長期的鬥爭。教會與反教會的鬥爭在哪個國家最為劇烈?(意大利)為什麼?讓學生閲讀課本後,概括指出:-勢力中心;市民、農民和國王的世俗力量不斷壯大;先進思想的衝擊。

面對教會神學受到嚴峻挑戰,一些神學家從維護教會的神權統治,意大利人托馬斯·阿奎那便是其中的一個。

2.“君權神聖”的主要內容

先首先給學生介紹一下意大利人托馬斯·阿奎那。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的巴黎大學有一位年輕的神學教授,因沉默、温順、人送外號“啞牛”。但他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已嶄露頭角,一些有名望的學者很賞識這位年輕人,阿爾伯特就曾斷言:“啞牛”之聲必將聞名於世。果然,“啞牛”後來成了中世紀最有名的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14歲時,他進入那不勒斯大學,接觸到大量的科學與哲學著作。5年以後,加入了天主教組織“多明我教團”,這成為他一生的重要轉折。托馬斯在巴黎大學執教時,亞里士多德的學説已大量湧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響極為強烈。教會深感其著作的危險性,幾次試圖封鎖這種與天主教正統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禁止轉錄、閲讀和保存。可托馬斯並不害怕這種學説,他和老師阿爾伯特一起潛心研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閹割了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而將其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體系加以全面系統地發揮,並將其納入-的神學體系,使它成為天主教官方哲學的基礎。他成功地將-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一生著有18部鉅著,其中包括集毛澤東思想之大成的《神學大全》和《哲學大全》、《論存在和本質》、《反異教大全》等。阿奎那的《神學大全》是中世紀官方思想體系的百科全書,被稱為天主教的百科全書。

根據宗教權力至上的理論,阿奎那宣揚“君權神聖”。

提問:托馬斯·阿奎那“君權神聖”理論的核心是什麼?(教權高於王權)托馬斯的全部理論都是為天主教信條服務的。他明確提出哲學必須為神學服務,之後,又為上帝存在這一神學信條作了哲學的論證。托馬斯還力主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認為如同神高於人,靈魂高於肉體一樣,教會高於世俗的國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權應由他掌握,國家必須服從教會,國王必須順從教皇。他還極力維護封建君主的統治權力,認為君主制是的政治形式,並説,沒有一個統治者控制和指導民眾,社會就會解體。

托馬斯·阿奎那“君權神聖”的實質是什麼?(維護封建統治)

世俗國家的職能和作用就在於服從教會要求,運用國家這個暴力機關無情地懲治破壞封建等級制度和各種異教異端行為。可見,托馬斯的國家觀始終是圍繞教權高於王權、君權神授、封建等級秩序神聖不可侵犯這個軸心轉的。托馬斯包羅萬象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產生後,很快成為西歐中世紀思想領域中佔絕對統治地位的學説。

二、詹姆士一世與“君權神授”

1.都鐸王朝

從1485年開始,英國處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之下。歷代國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利一世、伊麗莎白一世。都鐸王朝統治時期,正好處於新航路開闢和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

提問:新航路的開闢對歐洲有什麼巨大影響?(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由於地處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資本主義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資產階級成長起來,還出現了新貴族。)15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為了擴大英國的實力,都鐸王朝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以壯大國家的經濟力量;鼓勵航海業發展,擴大海外貿易,以便進行海外掠奪;積極推行殖民擴張,爭奪海上霸權。16世紀末,英國打敗老牌的殖民帝國西班牙,成為海上強國。這些措施不僅加強了英國的實力,而且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都起了促進作用。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不斷上升,他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2. 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

提問:“君權神授”理論的核心是什麼?(鼓吹君主專制,王權至上的專制主義)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這個自稱將“生命與貞節奉獻給大英王國”的女王逝世。她終生未婚,死後無嗣,依照其父亨利八世的遺詔,本應傳位給外孫女瑪麗·斯圖亞特,但她在蘇格蘭親政時已於1567年被廢黜,後又被處死。這樣依照規定就傳給了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斯圖亞特家族開始統治英格蘭。1603年,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國王位,這是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國的開始。

提問: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及專制統治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學生閲讀教材後思考,然後教師概括指出:

詹姆士一世為加強封建專制統治,鼓吹“君權神授”,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斯圖亞特王朝歷經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統治。詹姆士一世在蘇格蘭統治時,以壓制新教和奉行“君權神授”而聞名。他親自寫過《皇帝之天賦本能》和《自由君主制之法則真諦》兩篇文章,它們不僅宣揚君權神授,還宣稱國王居於法律之上。到了英國以後,他和他的繼承人都變本加厲地維護和推行這種封建專制思想,鼓吹“除上帝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在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時期,在經濟上,國王可以不通過議會而強行徵税,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宗教上,詹姆士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在蘇格蘭他曾壓制新教,統治英國後,他看到英國國教中還保留有許多天主教舊習,而且英國國教當時已經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強大的勢力,於是,他改變作法,以尊奉國教為名而不斷地恢復天主教的一些教義和教會的禮儀。所以,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統治時期,嚴厲地對待“非國教徒”,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殘酷迫害那些主張取消國教中天主教舊習的“清教徒”,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由於以上兩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圖亞特王朝時期政治上的緊張局面,引起議會向國王之間的鬥爭。詹姆士一世以後,國王查理一世在位時,專制統治有增無減,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最終導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課後研討

托馬斯•阿奎那教有一句名言説∶“你能對一個人所貢獻的服務,就是將他從錯誤引導到真理。”因此,在一本美國的歷史課本上寫道∶“托馬斯。阿奎那認為引導人走向真理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理智,另一條是信仰。所以,一個基督信徒從非基督信徒那裏所學得的一切真理,都只能堅固他對基督的信仰。”

你認為,情感比理智跟可貴還是理智比情感更可貴?

思路:持正方意見。從推動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原動力看,情感比理智更可貴。回顧歷史,正是無數情感的要求,激勵着我們敢於嘗試,衝破夢想,衝破理智的侷限。情感給創造以激情,情感給夢想以力量。

情感的更可貴,就在於它能衝破理智的侷限而勇於嘗試,從而實現更偉大的飛躍。當客觀形勢和人生追求發

生背離,情感的抉擇更為高貴;當生命的價值受到挑戰和置疑,情感的回答更為有利;所有的善行義舉,背後都是情感的強大推動;任何遠大理想,目標都是情感內在的逾越。

持反方意見的只要論據正確,理由充分即可。在現實生活中,理智和情感更被看作是解決問題的兩種行為態度。大到國際爭端,小到感情糾葛,理智駕馭情感都比情感駕馭理智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不管是從心理層面上分析,還是從現實層面進行比較,理智比情感對人類有着更重要的意義。

小結

專制主義理論是維護西方君主專制制度的工具。從-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君權神聖”理論,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權神授”的主張,勾勒出西方專制主義發展的歷史軌跡。托馬斯•阿奎那是歐洲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的重要代表。他揉和新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論證天主教的教義,形成完整的神學體系,即托馬斯主義,成為中世紀歐洲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而詹姆士一世把王權至上的專制主義理論發展到一個新高度,近代君主專制統治便應運而生。

教學反思:

西歐中世紀-會的地位

背景

“君權神聖” 教會與王權的長期鬥爭

內容 國家觀

政體觀

西方專制主義理論

背景 (都鐸、斯圖亞特)

“君權神授” 表現 (壓制、暴政、迫害)

後果(資產階級革命)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教案篇6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台,發表演説,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