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活動思考的一種文字材料,作為一名老師,我們需要經常性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7篇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1

整個教學過程同學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動身,通過質疑、猜測、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勝利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只僅侷限於讓同學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置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同學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只和同學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同學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發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同學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同學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同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同學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勝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實際性。

新課標裏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同學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動身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同學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同學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分別佈置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同學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同學發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同學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同學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同學發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説明嗎?這樣利用捕獲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同學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資料的出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同學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資料的處置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同學參與教學資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同學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同學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同學的身心得到了一種勝利的體驗。另外在資料出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出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同學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沛做到了尊重同學的認知規律。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2

一、導入部分

上課伊始,我先説了個牛頓的故事:牛頓因為看見蘋果落地,進行思考,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後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偉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訴學生要注意觀察、思考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問題,並從中探索出一些規律。然後説,隨着氣候漸漸轉涼,學校將組織同學們進行冬季鍛鍊——跳繩和踢毽。請大家翻開課本,看看從圖上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反思:自我感覺這樣的導入效果不錯,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探究規律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説下去,能説的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無窮無盡,在這裏肯定有着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裏藴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説明表示的理由。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也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a+b=b+a,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敍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律。然後指着板書指出:我們剛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換律。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反思: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節課我強調學生的發言要大聲的説:我們小組的發現是……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總的來説,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覺良好,不過,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有些是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1、在學生得出了加法交換律時,沒有讓學生總結一下研究問題的方法,而是直接讓他們去研究加法結合律。

2、對“關注每一位學生”這個問題,沒有做到。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3

?加法交換律》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p17:例1的內容。運算定律是本冊書中的重點,也為以後的簡便運算打下基礎。

本節教學我利用學生的舉例、觀察、發現、歸納,總結出加法交換律,環節設計合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情境導入環節,我利用播放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讓學生從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學生解決問題。從故事中得到3+4=7(個)和4+3=7(個)這兩個算式。接着我説:“對,兩種吃法不同,結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總數量是同樣多的。”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內容,加法交換律。

在探究規律環節,我利用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圖。讓學生從情景圖中找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學生解決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後讓學生説出這兩個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回答,相同點是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左右兩邊的加數的和相等。不同點是兩個加數交換了位置。然後問:“這兩個算式的和相等,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學生從中回答,每組算式中有兩個加數,而且兩個加數相同,只是交換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這個等式。我接着問:“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麼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學生回答: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兩個加數,則可以寫成:a+b=b+a我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嗎”然後學生回答特別多,像甲數+乙數=乙數+甲數,▲+=+▲等等特別多。雖然有的式子不夠完美,但充分説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交換律。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設計了多種多樣的練習題,先是基礎練習,還有拔高練習,層層深入,學生學得也興趣盎然。

總結本節課,整節課環節緊湊,利用多媒體課件也節省了大量時間,有充分的時間練習。由於本節課內容不多,也很簡單,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學生髮言積極,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完成了學習任務。

但是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1、在鞏固環節,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學生利用減法驗算,這樣是不符合要求的。這時我應該讓學生説出為什麼不行,不應該老師解釋,2、最後填表,由於時間關係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問題解決的不太理想。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4

九加幾是二十以內進位加法中的第一課時,春教學反思5篇。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九加幾在教學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又是學生學習十幾減9的基礎。九加幾的例題,讓學生聯繫實際情境和生活經驗,自主的探索算法,通過對不同算法的交流、體會和比較,提出可以用“湊十法”來計算。通過多種練習的鞏固,結合實際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應用意識。根據《標準》的基本理念及本班學生已有的經驗,他們對於“湊十法”這種術語學生很陌生。但是已經有很多學生已經能嘗試算出九加幾等於幾。爭對本班學生原由的認知基礎我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1、口算9+( )=10

生1:9+1=10

生齊:9+1=10

2、9+1+2=9+1+6= 9+1+3=9+1+5= 9+1+7=9+1+8=

生1:9+1=10 10+2=12

師:非常不錯!你把計算過程也説出來了。(之後所有的學生都如此説出了計算的過程。這兩道口算層層相扣,由易到難,互相遞進。開門見山到如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二、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時我注意了讓學生有自己發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體現學生多種的計算方法,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比如:點着數、接着數、湊十法等。着重講解湊十法。

三、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教學是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嘗新意識的重要途徑。結合九加幾的題目,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包括新課到如中從現實問題因如計算問題:通過學生提出有幾盒飲料?進行解決。把解決問題與計算問題進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還有後面應用部分,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跳繩的與踢毽子的一共有幾人?(9+3=12)

2、跳繩與跑步的一共有幾人?(9+6=15)

3、跳繩的與跳遠的一共有幾人?(9+7=16)

4、跳繩與數飲料的一共有幾人?(9+8=17)

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中選擇信息,提出許多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都得到培養和發展。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師生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通過體驗形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十幾減8、7、6 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十幾減8、7、6-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並掌握十幾減8、7、6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自覺性。下面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導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設置情境,把十幾減幾的計算教學藴含在情境中作為一個問題提出,讓學生在親自探索的過程中掌握計算的方法。在導入環節是這樣設計的:在搶答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出示了一幅笑臉圖(每次我對學生的獎勵就是發一張笑臉的貼畫,學生特別的喜歡),動畫設計圈起其中的9個,請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出算式(複習十幾減9),學生很順利的解決了。還是同樣的一副笑臉圖圈起了7個(遷移新授——十幾減7),又怎樣提出問題列算式?這一問題是本課的新知識點,我並沒有對新授的內容做任何的講解,而是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與嘗試,是在學生順利解決十幾減9的問題後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了正向的遷移,並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算理,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進而我又出示了一組幫助養雞場叔叔阿姨解決十幾減8及找尋寶物解決十幾減6的問題,我想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原有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新的計算方法。在新授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很自然的進入了上課的狀態。

二、在教學中時時滲透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為了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根據教材賽跑分組的情境圖,我這樣設計了第二環節:有8個跑道,15個人分為兩組,第一組9人是否可以?課前我已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了簡單的瀏覽,學生把15人分為了8人和7人兩組,也有同學分為了9人和6人兩組,我拋出這個問題後,一些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可以分成9人和6人兩組,教學反思《春教學反思5篇》。這時我讓不同意見的學生試着辯論(辯論是我上個月開始的一個新嘗試,意在試着讓存在不同意見的學生用簡單的語言互相説服,老師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在討論中學生明白:8個人的跑道是不能9人一組的。同學交流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內容,也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強調提出的問題應有價值,符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檢測中的《小兔拔蘿蔔》、《漂亮的花》等題都是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學生的反應也非常好,解答正確率較高。總之,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精神,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探索,讓學生在嘗試與探索中獲取知識,而教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給學生與必要的指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力求與生活密切聯繫,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

三、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

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獲取,本節課我儘量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獨立列式解答,這樣做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計算的慾望,同時又使學生體驗到了計算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學習更應該是學方法,而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最大的感觸。作為老師應在課堂上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啟發,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掌握學習方法及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和科學的歸納總結更為重要。

五、最大的遺憾:

1、課堂缺乏深度。課堂上我和學生共同總結了-破十法、連減法、想加算減法、數一數算一算等幾種方法,對於這幾種方法學生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計算都比較到位,還有一種方法是把減數看做十,先用被減數減去減數十,然後再加上減數中多減的數,對於這種方法許多同學理解有困難,掌握了這種方法可以為以後學習估算打下好的基礎,在這一環節我課前設計不足,如果再通過對話、比照、合作反饋等環節來促進學生對於知識的深層理解,可以更好的實現算法多樣化,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2、遺憾之二是學生動手操作即擺小棒這一環節處理得不緊湊,有極個別孩子擺的方法過於瑣碎,這樣也為後來的算法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種因為個體差異造成的孩子之間的學習差異在當時的課堂上應該有教師更為細緻的引導和講解,當時的我沒有更好的利用機會。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動手操作可以增強學生的感知力,使學生的才智在世紀中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也是充滿遺憾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應在問題情境創設中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時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是我對課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5

今天教學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例5,這是“用數學”的內容,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開放的問題情境——運動場中啦啦隊表演圖,看着這一幅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能夠列出不同的算式,為了讓孩子們的思維不受侷限,我在本課為孩子們創設了比較大的空間:

空間一: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始。出示主題圖後,我先給了孩子們觀察圖的時間,但沒有讓他們説看到了什麼,而是直接將要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一共有多少人?”那麼啦啦隊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幫着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後,我還重點讓列式的孩子給同學們講了為什麼這樣列,孩子們講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個小朋友,第二排有8個小朋友,兩排一共有15個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個人,女生有6個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個人”。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空間二:找不同,進一步體會加法含義

在學生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解答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兩種解答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進一步體會了加法的含義。

這一例題的解決讓學生切實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並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6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存在着一些優勢和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通過回顧舊知的學習,再轉化為新知,學生很容易發現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的區別,對理解算理,突破教學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次,變擺小棒為在計數器上撥珠來理解算理很算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學生理解算理和突破教學難點有很強的直觀引導作用。

(2)在學生通過撥珠的操作過程理解算理時,引導過於急切,沒有給學生留下相應的思考餘地,如果在這個環節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操作和思維空間,這樣對學生理解算理就更有幫助了。

(3)在講解豎式的寫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進位算理,我本來設計了8+5=13結果中個位1和十位1的走向,以及25+38=63結果中動畫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高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動畫顯示過快,導致學生對進位這一步驟的印象不夠深刻,練習時容易忽略加上進位1.

(4)讓學生討論的時間可以稍短,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獨立完成兩道筆算題,以進行教學效果的測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去鑽研教材,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8加幾的加法教學反思篇7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掌握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口算;經歷探索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的過程,通過算法多樣化,初步學會有個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出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悦,喜歡數學。

為了順利地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中我主要關注了以下幾點:

1、抓住知識“生長點”,巧設複習過關題,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

本節課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以“遊戲”和“搶答”的形式設計了三類練習題,對剛學過的“9加幾”進行了回顧複習,通過複習為下面學習新知做好了知識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幫助學生樹立起了學習的信心,保證了學生能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後面的學習中。

2、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新授過程中,我設計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入手,利用教材中學生領取飲料的場景,通過這樣的設計安排,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然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找出了兩個主要問題(兩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兩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先尋找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學生很輕鬆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種方法計算得數時,學生只探索出了一種計算方法“湊十法”,給人的感覺學生的思維想象太狹窄,可能這與第一節課“9加幾”的教學時,強化了“湊十法”有關係。在順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把第二個問題完全放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教學由“扶”到“放”,師生平等參與,共同探討、交流,學生擁有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從而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分層練習體現不夠,課堂評價方式過於單一,課堂語言還不夠生動簡練等。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感知體會算法,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自我感悟,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發自內心的選擇出對於他們來説最簡便的方法,也就是讓學生學會怎麼學習、怎麼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活動中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個性和潛能,在體驗中獲取到知識,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