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6W

童年趣事就像滿天繁星,炫麗奪目,童年有如洶湧澎湃的波濤,那麼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受頗深。從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的課堂表現中,從學生全神貫注的凝聽中,我感受到了教師成功的愉悦,這是本期以來最成功的一節課。課後做了認真反思,我覺得有幾點值得肯定。

一、這一課的資料學生在理解上有必須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資料上有些複雜,學生在理解胚胎髮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把這一課的教學放在最後,作為本單元的重頭戲去認真對待,這樣,學生有了前幾課的學習基礎,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二、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思考學生的實際狀況,讓他們課前進行胚胎髮育規律這方面的資料蒐集,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去勾畫、批註,隨着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資料,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受到了必須的思想教育。

四、資料的適時引用為課堂錦上添花。在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説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資料,學生聽得都入迷了,從他們那一雙雙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們的情感火花正在腦際閃現……

但本節課也出現了問題。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於是我立刻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於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説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狀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説説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明白髮現能夠是用眼睛看,還能夠用耳朵聽,甚至能夠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潛力、寫作潛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最後,我想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是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國小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裏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着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教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教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經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終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當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資料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主角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資料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到達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教師所談,本節課能夠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能夠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能夠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我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僅整合了課堂資料,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本事,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教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僅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當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當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我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進取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到達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我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我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僅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