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9W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過程分析的一種應用文種,作為一名老師,大家務必要習慣性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閲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閲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閲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閲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説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閲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閲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一提示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回答後我便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肆虐、風雨同舟、歸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輝”、“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來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為了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到環境的惡劣,我藉助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視覺和教學效果。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我先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後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的是學生學得比較輕鬆,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同時也存在不足,比如,學文和寫文沒有恰當適時地相結合來教。

我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閲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一提示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回答後我便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肆虐、風雨同舟、歸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輝”、“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來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為了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到環境的惡劣,我藉助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視覺和教學效果。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我先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後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的是學生學得比較輕鬆,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同時也存在不足,比如,學文和寫文沒有恰當適時地相結合來教。

我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3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説:老人拄着枴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那裏,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貌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裏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裏有了些感悟。之後,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景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終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裏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頭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教師訴説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僅有山間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牀了,在他的小院裏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着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着背,在山路蹣跚着向前,那裏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裏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着遠山,老人才揹着鋤頭慢慢下山。

説明:現已經收錄7則,第7則為20xx年新增會員作品。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裏,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裏就上牀睡覺了。睡在牀上,他依然掛念着山裏的樹苗。

説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麼説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我的認識和體會。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4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國小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景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經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5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 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 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 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時反饋 檢測效果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後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説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後要積極摸索。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6

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必須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必須能成為優秀教師。同時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開辦了教育保險公司,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十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為一位名師的話,教師能夠向他索賠鉅額保金。雖然有些教師對這些觀點頗有異議,可是不懂不承認一個事實反思是一個教師教學提高的重要渠道。

回顧今日的課堂有喜、有憂、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還有一筆難得的經歷財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閲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儘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接語入手,帶着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接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接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接語中找到問題,帶着問題閲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准。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覆閲讀,讀懂了文本。以後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閲讀重點句子時流於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學生説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説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蹟。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蹟的是些什麼人?那裏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繫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於奇蹟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説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信息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優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為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為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着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啟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本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眾,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閲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閲讀、作文本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閲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閲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閲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閲讀文章。閲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閲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閲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説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彙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為學生將來的閲讀指明瞭方向。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於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鍾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於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麼精神?老人還有什麼願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説: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持、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7

在李老師《例談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培訓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學中探索如何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做到學生語言文字的落實。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來説,本單元的主題是懂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道理,今天我要學習的是最後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從環境的對比中然讀者感受普通農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課前,我就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確立在:通過環境對比來感受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是要如何落實目標,並且要讓學生真正的從文字中感受到前後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個難題。首先,我們的學生沒有體驗過晉西北那種惡劣的天氣,其次學生在沒有體會的前提下更不會領悟到環境改善後的來之不易,又怎能體會到是“了不起的奇蹟”。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次説話練習,首先在學習作者描寫大環境惡劣時引用的一段話:“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根據這句活讓學生想象畫面,並用自己的畫描述出來。這個想象説話,只憑一個學生是表達不出來的,需要引導,全班合作。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註釋理解作者引用的這句話的意思。從風很大入手,讓學生想象,風大時會怎樣。有一同學説:“黃沙漫天,狂風怒吼”對此我讓其他學生糾正這句話應該是怎樣的順序,同學們説:“應該是狂風怒吼,黃沙漫天”,接着我又引導學生説:“這樣的天氣下,你如果是這裏的村民,你會怎樣”,“驚慌失措、膽戰心驚、提心吊膽”學生們接道。我又説:“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情下你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呢?”此時學生不像前面那樣順口就説出來,在經過思考後有學生舉手了,一學生説:“我會趕緊跑回家,把家裏的門窗都關好,找個地方躲起來”接着就有學生踴躍參與:“我會嚇得直哆嗦”“我會大聲喊我爸爸媽媽”······最後我讓學生分小組,把自己想象的情景在小組裏交流。在這個説話練習中不僅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惡劣環境的可怕還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個説話練習是在學習經過老人的努力和艱辛的付出後課文對環境改善後的環境描寫。此時我又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這個村的村民,再一次面臨大風天氣,你會怎樣”這一次的説話聯繫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學生能夠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人物的心情、動作及語言。從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有了深層的體會。

這節課,的落腳點還是在指導學生的寫作上,既然我們學習了課文的對比寫法,也在課堂上進行了對比的寫話訓練,就現學現用,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練筆:如果你是這個村的一個村民,請你用對比的寫法描述出環境改善前後你的在面對惡劣天氣時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