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三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三篇

《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1

  《艾滋病小鬥士》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課講述的是南非兒童——恩科西怎樣和艾滋病頑強鬥爭並號召全世界人民都來關心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似乎距離艾滋病還很遠,所以怎樣讓孩子們既對艾滋病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同時又能在學習課文時學習小主人公的頑強鬥爭的精神,正確地面對自己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災難,樹立一種堅強的人生觀,這是這篇課文想要告訴讀者的。

  全文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描寫具體,用詞準確生動,融科學知識、語言積累、思想啟迪於一體,為啟迪學生的思想智慧、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由於學生課前沒有有效地途徑自己蒐集資料,為了讓學生對艾滋病這種可怕疾病有個初步認識,教學中,我就地取材,從課文中挖掘了一些語言,讓學生初步感受,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些圖片,學生對艾滋病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學習下文設下感情基調。

  教學中,主要採用研讀文本的方式讓學生深切感受,通過抓關鍵詞語品讀句子、有感情的朗讀和個性化的解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人物。不幸的遭遇是小主人公恩科西無法改變的,在不幸的命運面前,恩科西沒有選擇悲觀失望,而是坦然面對。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力量。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中的“挺”字和第五自然段中的兩組關聯詞語來感受恩科西的頑強與付出的不懈努力。

  艾滋病雖然離學生很遙遠,但是文本所要傳遞的精神卻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銘感於心的。

《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2

  [題外話]

  我有個習慣,每學期一開學我總要作個調查:在本冊語文書中你最喜歡那篇課文?為什麼?並讓學生以寫話的形式完成我的調查。

  這學期當然不例外。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艾滋病小鬥士》這篇課文有着濃厚的興趣。艾滋病小鬥士是誰?為什麼稱他為艾滋病小鬥士?學生已然有了初步的瞭解。

  兩個多月後的今天,我們將真正地來接觸這篇課文,並且提前一天佈置了預習,那麼課堂上如再來問“艾滋病小鬥士是誰?為什麼稱他為艾滋病小鬥士?”已然沒有的意義,只是為問而問了。

  初讀這篇課文時,我把自己放在學生的立場上。閲讀過程中,我心中產生了疑問:、

  (1)怎樣的人才能稱為“鬥士”?

  (2)在南非,為什麼每天有近200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嬰兒降生?針對這兩個微乎其微的疑問,教學中我引入了網絡,課堂上進行了“拓展閲讀”,疑問迎刃而解。

  教學片段一:怎樣的人才能稱為“鬥士”?

  師:板書“鬥士”。什麼叫“鬥士”?

  生1:戰場上殺敵的人。

  生2:打仗很勇敢的人。

  [回答問題的兩位同學都是男同學。在他們心目中,拼殺疆場的人就是鬥士。此時,我原本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鬥士”不僅僅存在於疆場,那些勇敢面對困難,勇於與困難作鬥爭的人都可以稱為“鬥士”。也許是堅信聽到的不如親眼看到的,我告訴的不如學生自己感悟到的。所以,我讓孩子們自己來判斷。]

  師:今天我們先來認識兩位“鬥士”。第一位就是——我輸入“張海迪”,點擊搜索。利用廣播教學,我讓孩子們自己閲讀“張海迪”的內容。然後交流“在閲讀過程中最震撼你心靈的句子。”

  生1:“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張海迪姐姐沒有上過學,但是她卻學習了這麼多課程。

  師:所以説,我們,健全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發奮學習。

  生2:“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張海迪面對困難,她不沮喪、沉淪,而是充滿信心。

  師:所以,她是“鬥士”。

  師:我們要認識的第二位“鬥士”是——我輸入“海倫·凱勒”後搜索,學生自行閲讀。

  師:今天我們認識的兩位“鬥士”。現在請你説説你知道的“鬥士”。

  生1:桑蘭。

  生2:保爾。

  師:現在請你來説説你對“鬥士”的理解。

  生:鬥士其實是那些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人。

  師:這樣的人我們也稱他們為“勇士”。

  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的是一位“小鬥士”(板書“小”並在“小”下面加了一點),既然是小鬥士,那他是一位——(生:孩子)。這位南非的兒童名叫——(生:恩科西),他是一位艾滋病小鬥士。(板書“艾滋病”,齊讀課題)

  [讀師範時,我們的語教(語文教學)老師就告訴我們,教學一篇課文時,課題的導入很關鍵,要簡潔、迅速,不能拖泥帶水。讓聽課的人着急、等待。而我今天的導入卻是如此煩瑣。但學生卻在煩瑣中有了收穫。有了進步。這樣的煩瑣,值!!]

  教學片段二:什麼是艾滋病?

  師:你瞭解艾滋病嗎?

  生1:我知道如果一個孕婦得了艾滋病,那麼他肚子裏的寶寶生下來就攜帶艾滋病病毒。

  生2:我知道艾滋病是通過血液傳播的,比如有個針頭剛給一個艾滋病人用過,然後再給另外一個人用,這個人就會傳染到艾滋病。

  生3:我知道艾滋病是不會通過擁抱、握手傳染的。

  師:看來,同學們對於艾滋病了解的還真不少。那就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艾滋病。我輸入“艾滋病”點擊搜索。(學生閲讀後交流)

  師(總結):艾滋病是一種傳染病,是我們全人類的天災。

  生:艾滋病發源於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散發,後由移民帶入美國。

  師:所以,“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嬰兒降生”也就不難理解了。那麼,人一旦傳染上艾滋病病毒後究竟會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幾張艾滋病患者的圖片。

  [學生看圖片時,嘴裏不斷地發出“恩、啊、呀”的聲音,“噁心”這個詞語不斷地從孩子們嘴裏蹦出。此時,再來理解、體會恩科西的“不幸”“頑強”便水到渠成。]

《艾滋病小鬥士》教學反思3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望,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以上教學片段,我能順應並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創造性地開展閲讀活動,以訪談的形式幫助學生內化文本知識,提升語文素養。

  第一,順應了學生閲讀情感的需求。

  “文章不是無情物”,《艾滋病小鬥士》作者通過對小恩科西的悲慘遭遇和頑強抗爭的描寫,目的是喚起人們熱愛生活,關愛社會,用科學的態度認識艾滋病,關心艾滋病病人。當學生解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出文中跳動的感情脈搏時,心中也會隨着作者情感的起伏而激盪,併產生“情滿而溢發”的衝動。這時,課堂採用模擬採訪的形式,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感受,既順應了學生閲讀情感,又滿足了他們的閲讀願望,真正體現了“情動而辭發”教學境界。

  第二,體現了閲讀方法的靈動與創新。

  靈動而富有創意的閲讀,關鍵在於突破常規,突破平庸,能巧妙創設閲讀情景,開發閲讀個體潛能,提升閲讀實踐層次。隨着文本的研讀,我清楚地意識到:當文本的思想開始打動學生時,“代表們”心靈的“震撼”勢必會引發學生心靈的“吶喊”。既然學生具備了交流的思想和動力,那麼,讓孩子當一回“會議代表”,直面話題,即興暢談,恰似水到渠成。案例佐證:學生在這種即時生成的開放環境中,情緒飽滿,思維活躍,童心釋放,表達流暢,他們真正成為了閲讀的主人。

  第三,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

  鑑於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語文教學就要讓學生讀真文、説真話、做真人,在獲得語文素養的同時,具有一顆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為此,我們要關注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尊重他們的多元解讀,從中發現和培養學生求“真”的意識與能力。就艾滋病而言,它作為當今世界性的頭號疾病,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並積極防治。在本案例中,我正是利用模擬採訪的形式,讓學生表達對艾滋病的認識與傾向,幫助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達到自我教育之目的。而所有這些,較好地豐富了語文閲讀的內涵,促進了閲讀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