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3W

制定教案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前的首要任務,通過書寫一份教案,教師的能力一定都得到提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8篇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髮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劇本主要表現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對,那麼唐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後,到了他的曾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閲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於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採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如杜甫《憶昔》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麼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萵苣;還出現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後説説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説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於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説: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説,那麼,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説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現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錶演的茶藝。第一組同學泡製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於一體的茶中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於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於泡製紅茶來説,還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的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嚐同學們泡製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嚐的同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為飲料,還有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已在課外瞭解到的關於茶的功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目等等。總得來説,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謝謝第一小組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時期手工業也很發達,我們歡迎第二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唐代花鳥紋綿圖》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細觀察,你能不能説説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

你知道嗎?――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明、精薄,色彩豔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誰能告訴我們這是什麼?(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麼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製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後出現的一種彩陶,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塗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製陶技術發展的高峯,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榮的商業吧!

三、商業興盛

播放長安城的影音資料。同學們,看完這段資料後,給合地圖冊,你能説説長安城的佈局特點嗎?整體看,長安城的平面象什麼?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

假設你是唐時的一名舉子,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初到長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購買一些必備品,等一切安頓妥當,你靜下心來,去仰慕已久的國子監研讀《詩經》《論語》,經過緊張的考試,結果你皇榜得中,並有幸參加在曲江為新科進士舉辦的國宴。宴後,眾人豪情勃發,紛紛去大雁塔下題名留名。

在上述過程中,你都需要去長安城的哪些地方?為什麼?在途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人?(有少數民族的人嗎?有外國人嗎?)

(説明:此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長安城中“坊”為居民區,“市”為商業區,當時的長安城人口上百萬,比我們現在鎮江市市區人口還多。貿易興盛、交往頻繁,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

這段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2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遊的機會。”

什麼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盪,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燬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

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衝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佈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着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後説:“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裏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後期,由於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後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佈置作業

課後“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瞭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羣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秦的暴政

2、大澤鄉起義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複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麼樣的制度,並且為了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麼為什麼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麼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後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税、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後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裏得到了什麼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説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麼咱們換句話説這是什麼現象?對,賦税很重,還有什麼?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幹的?對,國家,那麼咱們可以説是什麼?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枴杖卻是搶手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於處死,也逃不脱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枴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採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餘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説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着改變。終於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着殘暴的秦始皇死後,生活能輕鬆一些。人們的願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後,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後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後來劉邦善於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捲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麼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4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我建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同時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通過採集或狩獵獲取食物,我們都是農村的學生,我們現在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呢?(學生回答:從地裏種出來的等等)對,這是就是農業,那我們祖先從什麼時侯開始從事以種植農作物為起點的農業生產的呢?今天我們就體驗一下我們祖先的農耕生活。我們的課本在眾多的先民的遺址中選出了三個供同學體驗,哪三個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看誰先找到?(學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對,我們重點學習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建構

讓學生閲讀教材後完成,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填寫下面表格,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最終完成所填內容(課前印製,學生每人一份)

教師需講解:

1、磨製石器比打製石器先進,因此前者為新石器,後者為舊石器,上節課所學習的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就是用的舊石器。

2、在講述的同時PPT展示相關圖片

(三)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1、通過對錶格中的內容分析你認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麼?

教師引導:從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業、音樂繪畫等方面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即磨製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師講解)

教師總結提升:磨製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使人們可有多餘的糧食發展養殖業,有相對空餘的時間去進行手工業業生產,所以生產力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2、從表格中還可以看出來,兩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農作物不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同?

教師引導:從兩個文明遺址所處的地區(流域)去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長江流域炎熱、濕熱、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幹欄式房屋可以做到;這種氣侯又適合水稻的生長;而黃河流域相對寒冷、乾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這種作物耐乾旱。

教師總結提升: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原始社會,自然環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着重大影響。

(四)情感昇華

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

教師新課結束語: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而水稻產量佔世界食用糧食產量的70%,從這個角度來説,祖國的先民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每一個先民都是現代的“袁隆平”,值得我們現代的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懷念與崇敬他們,優秀的祖先激勵着同樣優秀的我們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5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

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佈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於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後者以多敗於少,這是為什麼?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説説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後由學生髮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戰中居於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裏?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後由學生髮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瞭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並展開討論。

最後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於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説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曆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衞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説明兩漢與匈奴的關係。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衞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衞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7

一、課程標準

2-5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2-6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徵。

二、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徵及其存在的內在聯繫,掌握梳理知識的複習方法。

2、通過對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國大平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瞭解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掌握區域間對比的複習方法。

3、運用所學的複習方法,分析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

4、通過例題的講解,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國大平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特徵及其存在的內在聯繫,掌握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

2.難點:運用所學的複習方法,分析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

四、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有沒有玩過大家來找茬的遊戲呢?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來玩一玩這個有趣的遊戲。

一、【複習方法介紹】

【遊戲一】大家來找茬

時間:5分鐘

形式:4人小組合作找茬

要求:從給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誤的地方並加以改正。

看誰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於東南亞山東半島的泰國境內,瀕臨波斯灣,經緯度位置大概在南緯14度~17度,西經99度~103度之間。

湄南河平原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網密佈,均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玉米和大豆。因為這裏的人口較為稠密,同時人力資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農業生產方式大多采用大規模的機械化耕種。由於當地潮濕的自然環境,房屋的建設均為平房和低矮的樓房。當地人民崇尚“穀神”“稻母”等神靈,人們團結互助,鄰里關係融洽。

師:同學們。你們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預設):山東半島-->中南半島;南緯-->北緯;西經-->東經;温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旱地-->水田;小麥、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規模的機械化耕種-->人工耕種;平房和低矮的樓房-->高腳屋。

師:看來同學們對之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很不錯。從以上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複習回顧一個地區的相關知識需要從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預設):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等。

師:一個地區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們同學進行合理的歸納,這就是我們複習的第一種方法:要素歸納法。在歸納的同時,還需要注意這些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

本環節目的:此環節通過學生自主找茬的方式進行回顧性複習,引出複習的第一種方法--要素歸納法。

【過渡】剛剛的遊戲同學們玩的過癮嗎?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的名稱叫做“對對碰”。什麼碰什麼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國大平原,看看他們之間會不會碰出火花來呢?

【遊戲二】對對碰

師:我們以開火車的形式完成這個表格。

師:結合這個表格中的內容,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試分析兩個地區農作物存在差異的原因。

生一(預設):這和當地的氣候條件有關。湄南河平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網密佈,使得當地的條件非常適宜種植水稻。而美國大平原地區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全年降水少,較為乾旱,耕地的類型屬於旱地,適宜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生長。

師問:

2、試分析兩個地區民居存在差異的原因。

生二(預設):湄南河平原氣候潮濕,水網密佈,所以他們居住的房屋是高腳屋;美國大平原氣候較為乾旱,並且人口較為分散,因此居住的房屋是低矮的房屋。

師引導:兩個地區都存在差異,一些是生活上的差異,一些是生產中的差異,大事這些差異的形成都離不開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這個要素。因此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都影響着當地的社會生活以及風土人情。

師問:那麼,儘管兩個地區存在差異,但當地人民都積極的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這充分體現了一個怎樣的科學道理?

生三(預設):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師總結:這也就是我們在複習時要運用到的第二種方法:對比法。在對比的同時要注意對比的內容以及他們產生差異的原因和這當中所藴含的道理。

本環節目的:通過兩大平原的對比,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地關係中所藴含的道理。

二、【複習方法運用】

請同學們用所學的複習方法,自主複習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的相關知識,時間8分鐘。

師:接下來我們來檢測一下同學們對於兩種複習方法的運用。

生一(預設):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經緯度位置大概在北緯30度,東經120度的位置。長江中下游平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網密佈,均為水田。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因為這裏的人口較為稠密,同時人力資源充足,所以農業生產方式為大多為人工耕種。由於降水較豐富,民居多為斜頂房屋。當地人們團結互助,鄰里關係融洽。

生二(預設):華北平原,位於黃河的下游。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耕地類型為旱地。主要的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和大豆。這裏的農業生產方式多為機械化耕種。華北平原冬季寒冷,因此民居中有取暖設備。

生三(預設):民居各具特色,都和當地的氣候有關。兩地的農作物不同,和當地的降水,土壤,以及耕地的類型有關。因此,自然環境會對當地的人文環境產生影響。

生四(預設):同樣體現了人們因地制宜,創造不同的區域生活,體現了人地和諧的道理。

此環節目的:讓學生運用複習方法,學會自主複習。

【過渡】看來同學們對這兩種方法掌握的很不錯,接下來我們進行實戰演練。

三、【複習成果檢測】

請同學們完成複習測試題,並在講解的過程中講授答題的技巧。

此環節目的:通過例題的講解,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

【課後任務】

1.完成複習成果檢測中未完成的習題;

2.通過所學的複習方法和做題方法,複習掌握所學的其他區域的相關知識。

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説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閲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説法,從傳説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裏,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説。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説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閲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説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為什麼説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説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温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着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裏還生長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着羣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説,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羣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保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