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經典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7篇 《無助與堅持:留守兒童心靈的探索》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78K

本文介紹了一份經典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該報告分析了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心理狀況和教育問題,為我們深入瞭解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和思考。

經典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7篇 《無助與堅持:留守兒童心靈的探索》

第1篇

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大多數人選擇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留給老人或親戚照看。農民的收入雖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卻失去父母的愛,學習無人監督和指導,孩子的教育成了問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應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

近年來,農村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丟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雖然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這還是有一些負面影響,如留守兒童問題。

我走訪了xx市政府,調查顯示:xx市有20xx萬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

我到xx市正陽縣永興鄉進行了實地調查,總結一下幾點: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孩子的監護人大多數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他們的文化水平低,孩子在家裏無人輔導。由於老人在家有家務,他們很少或沒有參加家長會,也就無法瞭解孩子的

學習情況,所以孩子的文化成績很低。這種趨勢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缺乏父母的愛,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利於孩子成長,不利於社會的安定。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隨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工廠增多,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交通便利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

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3、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1、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從入學教育、學校建設、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進城就學問題,並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的歧視性待遇,確保流動兒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政策的落實,解決一些有條件攜帶子女到城市讀書的農村流動父母的後顧之憂。

經典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7篇 《無助與堅持:留守兒童心靈的探索》 第2張

第2篇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西部落後而東部經濟發展迅速。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大規模的人口湧向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陝南處於秦嶺深山中,交通不便,多山地,工業和第三產業幾乎很少,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大量閒置的農民工選擇外出打工,從而使陝南人均收入,成為陝南人民脱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户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裏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題,而且關乎農村乃至全社會的發展,問題的解決已刻不容緩。2 ~/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一是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由於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均為幼兒或國小至國中階段的學生,孩子由於年紀小,對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國小階段的學習多取決於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但由於託管老人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糾正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孩子學習中必要的幫助,加之有些老人心存“再學不好就跟你爸媽學手藝,一樣能賺錢”的思想,致使一些孩子造成“學不學習都行”的思想。

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45%,其中,説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佔30%。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

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43.5%,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於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

2、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鎮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4、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為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滲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與解決同等重要,也是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心在外務工的.愛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籲層面上,應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方面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慎重選擇代理人員,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温暖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

思而後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要充分的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加強教學管理,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大力開展校園活動。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推行中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第3篇

實踐背景:或許我們年少輕狂,一路上縱情歡歌;或許我們涉世未深,一張張青春的面龐寫滿嚮往;或許我們胸懷信念,一雙雙眼眸深處洋溢虔誠;我們忘記了一路顛簸的辛苦,在我們的眼裏,沒有小山村荒涼的景象,沒有人煙稀少的孤寂感!我們擁有的是年少的輕狂,激昂的鬥志和熱血的情懷.還未來得及醖釀好心情,我們已踏上那片青土地。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顛簸,汽車終於把我們帶到了目的地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初步走訪,我們瞭解到當地的一些主要情況。我們走家串户,走訪留守兒童在家的生活、學習等情況,並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學校給孩子們帶去了書籍、文具及衣物等,並在校長的親自陪同下冒雨發放到兒童手中。

實踐內容:我們分別針對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和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衞生、思想狀況等方面,採取問卷調查、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調查結果如下:

1、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根據調查,留守兒童以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為主,也有父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於村莊面積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平日相互來訪較少,直接造成留守兒童的封閉心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瑕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常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3、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親住在一起,還有極個別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的保護和意識。

4、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由於留守兒童長期沒能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父母關愛不夠。據調查瞭解,父母親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週、一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難得打一次電話、寫一封信、寄一本學習用書,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兒童維繫親情,溝通思想,鼓舞上進。有的留守兒童還會因為長期與老人住在一起,產生“隔代親”現象,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間產生隔膜。

2、教育問題日趨明顯。一是監護人教育難有實效。留守兒童多是隔代監護,祖輩與孫輩之間年齡相差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加祖輩多數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難以引導孫輩進行正常的學習。二是學校教育無法到位。留守兒童上學的地方離家裏都比較遠,上下學要在路上佔相當多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不多,老師很少對學生進行家訪。

3、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言語少,不合羣,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

4、監護人精力能力不夠。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紀較大的人,這部分人或者由於忙於其它的事或者由於要同時監護幾個小孩或者是年齡較大而精力不夠,投在留守兒童的時間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比較低,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衞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予以輔導。

5、從對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的態度來看,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對父母外出的態度是無所謂,而當他們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裏的經濟情況能變好之間選擇時,絕大多數的兒童選擇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數表示無所謂。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響自己的性格時,一半的兒童認為有影響。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零距離接觸,和留守兒童進行了心連心的交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努力學習,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 。力爭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用真愛撫慰留守兒童脆弱的心,用真情為他們指明前進的道路。但是對於廣大的留守兒童來説,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關愛僅是一種彌補,是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一種彌補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強有力的綜合性社會支持體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個以基層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為中心的留守兒童的監護體系,特別是加強農村的社區建設,是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內心對愛、對親情缺失的一種方式。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為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1、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要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2、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3、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對幫扶,也可以建立家長代管制度,教師要真心實意地走進學生心靈,從心靈上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驅除他們由於父母不在而積壓在心頭的陰影,讓留守兒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追求。

4、家長要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發展的能力,多渠道尋找就業門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

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5、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1、鍛鍊品質,歷練人生,大力弘揚奉獻精神。短短几天裏,我們和孩子們進行了零距離的內心交流,我們將愛帶進了這個美麗的小山村,我們讓愛在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中得以傳承。我們匆匆走過,收穫的不止是美麗的風景。我們更多的是體驗到了作為一名志願者的感動和快樂,難忘的經歷是人生一筆財富。

2、羣眾的支持與擁護是我們此次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動自始至終都得到父老鄉親的支持與配合。無論是隊員們的吃住問題,活動的宣傳,或是深入留守兒童家庭的調研,抑或是關愛留守兒童的宣傳活動,當地羣眾都熱心的幫助我們,這是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動,我們學會了如何待人處事,學會了用真誠和微笑去幫助和感謝他人。我們收穫了信任,收穫了果實,也收穫了快樂!

3、團結、奉獻精神是一項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隊員們在活動過程中互相幫助互相勉勵的團結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務社會的奉獻之心與投入實踐活動的熱情,是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富有成效的關鍵。

4、收穫成果,再接再厲,將愛進行到底。本次活動得到了學校黨委等組織單位的大力支持,正是因為有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我們才能讓愛心的力量更加強大。孩子們的快樂成長、村民的感謝等等,都讓我們收穫感動,收穫欣慰。我們堅信,愛心事業不會因為實踐活動的結束而結束,我們會繼續努力,將愛傳承!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最好陣營,更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最好窗口。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眾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磨練了青年大學生的意志,也培養了大學生理論運用與實際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第4篇

調查目標:瞭解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心理狀況、生存現狀、教育狀況等,通過調查來使等多的人瞭解和關注留守兒童,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調查人員: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法苑之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全體隊員

調查對象:村幹部、鄉村教師、留守兒童家長、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深入留守兒童家中,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談,進行問卷調查。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共青團中央的統計,全國大約有 2300萬留守兒童,佔全國農村兒童的20%,這一比例在四川、重慶、安徽、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會更高些,達到50%甚至70%。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孩子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公安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留守兒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長教育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已經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認為,建立留守兒童問題長效保障機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燃眉之急。留守兒童身上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倍受社會各個階層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我們“法苑之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舉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襄城行”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調查活動,使我們對農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查能使更多的人瞭解農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我們團隊通過對周圍幾個村的問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2.4%,有66.2%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4.2%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39.8%。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譚姓村民時我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監護人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於傷心過度農藥自殺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採訪中我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大部分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説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着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老師一學期做家訪的比例僅為5.13%。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道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開展心理諮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諮詢輔導站。有條件的話定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普查,及時發現問題。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5、注重培訓。儘可能對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識,開展一些座談會,讓他們瞭解孩子,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同時,要充分的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召開家長會,共同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要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孩子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第三,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才能讓留守兒童的頭頂早日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5篇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伴隨着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為了更多地瞭解、關注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近期,許昌縣教育部門組織人員深入河街、艾莊等鄉鎮開展了調查活動,現報告如下。

截至xx年6月,該縣共有中國小生76071人,留守兒童12751人,佔學生總數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5.6%,男生693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4.4%;國小留守兒童9190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2%,佔國小生總數的17.2%,中學留守兒童3561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佔中學生總數的15.8%;寄宿生646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1%,非寄宿生628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9%;父母雙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8%,兩方均外出的5353人,佔42%。

(一)學習教育問題突出。一是留守兒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監護人因年齡、身體、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二是學校教育泛化,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三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教育經費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設施較落後。四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等原因,導致在校留守兒童學習的總體成績低於城鄉、農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發展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人格發展不健全。從個性特徵上看,留守兒童常常會表現為兩種傾向:要麼內向、孤僻、不合羣、不善與人交流;要麼脾氣暴躁、衝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的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顯缺陷。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致使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監護”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三是道德行為規範失常。監護不力、自控能力較差,留守兒童無法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使其道德準則下降,容易出現厭學逃學輟學、打羣架偷盜等不良甚至違法行為。四是身體健康狀況差。由於農村醫療條件相對差、留守兒童生活衞生習慣不當等原因,造成他們身體素質較差,飲食和營養狀況不佳。

(三)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成。一是飲食起居、清潔衞生等生活行為有待規範。80%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無規律,在個人衞生、文明禮貌等方面存在問題。二是組織紀律、學習方式方法等學習行為方面有待規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差,缺乏學習熱情,消極、被動對待學習。三是加強身體鍛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規範。

(四)安全保護有待提高。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差、防護能力弱,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一)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户籍制度以及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高昂費用、升學考試、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第6篇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第7篇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的出現源於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又因種種原因無法將子女一起帶到身邊上學,子女只能留在了農村家裏,父母一方或爺爺、奶奶、其他親屬代為照看。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之愛,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導,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為性格上轉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調查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掌握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和目前的成長髮展情況,對比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兒童的差異,分析留守兒童行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成長的對策,意義重大。

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學生293名,教職工18名,經摸底調查,我校現有留守兒童113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8.6% ,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6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8%。對四、六年級的2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涉及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18個問題,比較全面的瞭解了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第一步:準備。確定調查目的、對象(四、五、六年級)

本次調查問卷是根據國家《關於大力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意見》精神,設計了《蒿塔國小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含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受關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幾個方面的18個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選擇,統計對選擇項目的人數佔參選總人數的百分數,來了解學生總體上的現狀和心理傾向性特點。調查表如下。

(1) 沒有變化 (2) 更自由了 (3)過得不如以前好

9.你對爸媽滿意嗎?( )(1)滿意(2)不滿意 (3)無所謂

(1)打電話或寫信 (2)不作聲或偷偷哭泣 (3)找爺爺奶奶説話(4) 從來不想

(1)每月一次(2)每週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聯繫,記不清

(2)能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學習壓力大;(2)我的成績可以;(3)我愛讀書;(4)我的成績不好;(5)我不愛讀書;(6)上學不如打工等。

17、我自己感覺( )(1)、很優秀(2)、比較好(3)、比較差;(4)很差。

第二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00份,由於低年級學生較小,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問卷調查主要選取四、五、六年級的學生,調查學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現,以及調查表上具有的內容。

依據調查結果,留守兒童佔兒童總數比例大,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8%。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時間在一年以上的佔73.7%,在四年以上的佔15.8%,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佔36.9%,35.9%的兒童感到父母不在不安全,留守兒童除過吃早餐的錢外,平均零花錢每週只有5元,每天不足1元,有56.4%的留守兒童感到生活不如父母在家的時候,對父母不滿意和無所謂的留守兒童佔24.3%,想父母時不做聲或偷偷的哭泣的和從來不想父母的兒童佔5.2%,有65.8%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的給自己的壓力很大。這些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不容樂觀,因缺少父母的愛感到孤獨,生活比較貧窮,個人壓力較大,在他們10歲左右的年齡段,不該有的家庭壓力和人生壓力都不同程度的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他們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傾向,對父母出現信任危機,因種種原因不願意講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他們在學校和社會得到老師和監護人的心理幫助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具體而言,有以下特點:

1、生活現狀堪憂。留守兒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勞動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這些家庭生活條件差,加之老人素有節儉的習慣,多留守兒童的生活標準要求比較,有的不重視早餐,有時吃有時不吃早餐,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留守兒童的零花錢也比較少。很多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質量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

2、安全感降低,安全問題突出。由於36.9%留守兒童是由年齡偏大的祖輩監護,他們中有一部分不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監護,而且還要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還有個別兒童無人監護,使得35.9%的留守兒童感到不安全。一些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治療,遇到意外情況不能得到幫助,安全隱患增加。

3、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有41.7%的留守兒童有心思誰都不説,28.6%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變得孤僻,有65.8%的兒童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對父母不滿意和無所謂的留守兒童佔24.3%,想父母時不做聲或偷偷的哭泣的和從來不想父母的兒童佔5.2%,34.2%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很差,缺乏自信心。這些數據充分説明留守兒童感到寂寞和孤獨,這種孤獨感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性格、交流、學習和生活,這最主要的原因是親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管缺位,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扭曲傾向,甚至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有的與父母疏遠,和父母打電話交流的次數特別少,甚至從不主動交流。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調查結果顯示,40.8%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學習退步,20.4%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學生成績不好。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在家了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28.6%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的缺點越來越多了,自己的行為習慣變壞了,據談話調查,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不聽監護人的話,頂撞祖輩、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強。

從以上調查結果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及安全、心理健康、學習和行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存在明顯的差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親情的缺失,家庭監管能力降低,社會的負面影響以及學校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傾向性的對策。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和行為問題,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着手,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合力,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發展。

第一,大力宣傳,引導支持,政策傾斜,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讓家長明確家庭發展以孩子的成長為後動,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留下孩子長期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外出一方並經常通過電話與孩子交流,彌補孩子的親情感。父母都需要外出務工的,儘量帶上孩子,讓孩子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在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持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今年國家免除借讀費就是特別號的舉措,對讓留守兒童不在留守具有非常重大的推進作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務工,又實在帶不上孩子的,要找到有知識、有監管能力的監護人,不要把孩子留給多病的`老人,使本該屬於被監護人的孩子變成老人的“監護人”。

第二、投入資金,建社農村寄宿制學校,不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資源建設,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便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為留守兒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

第三、家長定期不定期的與孩子對話,至少每週一次,每次不少於3分鐘。親子之間的感情,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對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們在外打工時不忘與孩子溝通交流:有可能面對面接觸固然好,不可能的話,也該通過電話、書信、網絡聊天等方式進行聯絡,在聯繫過程中滲透教育因素,要及時瞭解子女近期的生活學習情況,及時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温暖,同時要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不要只顧掙錢,忘了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關心他們的生理、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同時如果經濟允許,應儘可能在農忙或春節時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第四、學校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因為學校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問題,豐厚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具備教育專業的基本素養、高尚的職業道德的教師是關鍵。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學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引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留住學生的人和心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要對班級裏的留守兒童多關注、鼓勵和幫助,通過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關注他們的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地瞭解和解決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另外,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師應以鼓勵為主。並且,還要經常與他們的家長和監護人聯繫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時地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第五,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和困惑。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開設心理課程和配備心理教育教師,重視學生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髮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等,引導兒童積極、健康、全面成長。

第六、建立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在校外參加有益的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目前,可供學生在校外活動的場所和機構較少,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的活動中心,使得農村少年兒童在校外的活動無場地,無器材,無組織,基本處於空白。多數沒有家庭監管的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多與夥伴自由活動,有的上網吧打遊戲通宵不歸、有的打架鬥毆甚至幹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長期下去,影響力兒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建立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在校外參加有益的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也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受親情關愛缺失,庭教育缺乏、學校針對性教育缺少和社會關注不夠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健康和行為問題突出。從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完善合作,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困難和混或,使他們能和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一樣,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將來能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