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望洞庭教案8篇 《洞庭之波》:一位老師的啟示和教導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59K

“望洞庭教案”是中國古代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春江花月夜》中的一首詩歌,它生動地描繪了洞庭湖波光粼粼、風景宜人的美麗景色,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其豐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已經深深地薰染了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化。

望洞庭教案8篇 《洞庭之波》:一位老師的啟示和教導

第1篇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1、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2、剛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遊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4、説一説,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② 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裏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麼?“青螺”有指的什麼?之後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瞭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為作者對於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麼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於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並寫出詩句的意思

1、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望洞庭》教學設計五,古詩詞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洞庭教案8篇 《洞庭之波》:一位老師的啟示和教導 第2張

第2篇

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鬆、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勢智能的培養,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藉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嶽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蒐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慾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麼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濛濛,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説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説,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説,其餘同學做好補充。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説説原詩的精妙之處。

4、指名彙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説紛紜,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説。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脱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峯,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説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説。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説:“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着,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説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説:“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説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昇華的階梯。)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崇實。課堂教學着重體現“三實”。“三實”即真實、樸實、紮實。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課內外資源,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困生,課堂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機會。如初讀古詩,人人過關,全部達到正確、流利;組內交流古詩意思,讓學困生先説等。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面向全體就要照顧到學困生,他們一般語言智能較弱,讓他們“大聲思維”,讓他們意識到課堂是因他們而公平存在着的,必會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自然無須揚鞭自奮啼。

唯美。莊子曾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詩是唯美的藝術,《望洞庭》堪稱美的經典。詩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象,是現實與幻想的結合,正因如此,給這首古詩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侖美奐,亦真亦幻,作者對洞庭山水濃濃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境。”聞一多也説,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象,詩的情感,在詩的王國裏,寧可多一點貴族精神,也萬不可提倡什麼平民風格”。學生要想達到美讀成誦,必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發揮想象,潛心涵詠,洞察詩人內心世界,感悟古詩的意境。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對比讀、延伸讀、佈置多樣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課內到課外,無不在循序漸進地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

益智。多元智能理論賦予了智能全新的定義,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8種智能,並至少擁有一項優勢智能,優勢智能可以帶動弱勢智能,實現全面發展。課堂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不同智能優勢的學生獲得喜歡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看圖,培養學生自然觀察者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讓學生到台前解説,培養語言言語智能;讓學生想象畫面,培養視覺空間智能……

總之,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第3篇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1.出示小黑板,指名讀古詩,師正音,然後全班齊讀: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並稱“劉白”。

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運用比喻,我們還學過什麼古詩中也有比喻手法?)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

青螺:這裏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裏放着一隻青青的田螺。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裏放着一隻青青的田螺。

⑥師小結:詩人以奇特的想象,準確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風光。你們説,作者此時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呢?(輕鬆、自然)

①師:現在黑板上有好幾張洞庭湖月夜圖,讓我們看着這些圖,自己美美地讀一讀《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讀古詩)

②師:説想當一會大詩人,上來吟誦這首古詩?(指名讀)

③師:有很多同學還想上來讀,但是時間不夠了,你們在四人小組裏讀給其他組員聽。

第4篇

2.能憑藉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嶽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麼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濛濛,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説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説,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説,其餘同學做好補充。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裏放着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説説原詩的精妙之處。

4.指名彙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説紛紜,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説。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脱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峯,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第5篇

?望洞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這篇課文是描述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取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透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潭面無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述,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述,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潛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於學生來説“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温柔、寧靜、和諧的感受,個性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透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後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後,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後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

妙佳句。本節課設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抓吟誦:旨在進一步昇華情感,得到美的薰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透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述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到達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這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1、指名讀詩。(透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温柔,一齊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2)你能説説,到底從哪裏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樣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貼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讚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反覆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齊來欣賞。

(1)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裏。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並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交流2-3句詩,採用指名講,講後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1、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裏。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狀態。熔金:熔化了黃金,比喻金色的月光。

唐·王維《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黃昏時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連。

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鑑:鏡,那裏比喻湖面的明淨。瓊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萬頃良田。着:浮着。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以鏡寫湖,形象生動。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後一句寫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卻用“倒轉青天”來形容。

第6篇

3、集體交流:(1)抓住“湖光”、“秋月”、“鏡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優美的意境;(2)抓住“白銀盤”、“青螺”體會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描寫的形象。(3)朗讀,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3、練習説話:結合插圖,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説説《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2、課後蒐集描寫山水景色的古詩進行閲讀,開展古詩閲讀交流會。

第7篇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一)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二)剛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遊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三)簡單介紹作者: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一)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提問: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二)學習一下生字詞: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三)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四)説一説,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② 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2.白銀盤裏一青螺: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裏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麼?“青螺”有指的什麼?之後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瞭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為作者對於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麼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於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第8篇

2、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創設情境,寫出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考考你,下面的圖片是介紹哪個地方的?(用上學過的詩句或好句)

(1)景:廬山瀑布 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景:大明湖 詩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景:昆明湖 句子:靜得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

師:今天我帶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有誰知道洞庭湖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師:介紹得真不錯,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b説説你讀懂了哪些字詞,也可以把不理解的説出來大家一起解決。(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磨 遙望 白銀盤 青螺)

3、大家預習的很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洞庭湖的美景吧。(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備註:培養學生積累字詞的習慣,為下面的寫作作鋪墊。

師:洞庭的美景配上劉禹錫的詩句那一定是有聲有色,下面把你最喜歡的詩句讀一讀,説一説你的理解。

生: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師:講解“鏡未磨”的意思。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比喻的修辭方法。把(無風的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銅鏡)。

師:同桌互相把這兩句美美地讀出來?並談談自己的理解。(同桌互讀,一個讀,一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二)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師:遠遠望去,在平靜的湖面上,我們還看到了什麼?他像什麼?(圖片出示君山)

師: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來介紹的君山的?(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你覺得它美在哪裏?(翠、白、青,描寫的有聲有色)

師:這句詩中,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山水,你讀出來了嗎?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師: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讓我們閉上眼睛再去感受一下這寧靜和諧的洞庭湖。(給學生配樂誦讀)

師:這麼美麗的景色,你是用什麼心情去讀的?(愉快、高興)其實,這首詩是作者劉禹錫被貶之後途經洞庭湖,夜晚站在岳陽樓上看到如此寧靜和諧的美景,寫下了這首詩,我們再來讀一讀,你能讀出什麼?(小組合作,互相説一説)

備註:學生讀完,説一説這樣讀的原因。老師要在感情變化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感情,體會作者開闊的胸襟,廣闊的胸懷。

1、師: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請結合劉禹錫的詩,展開豐富的想象,描繪一下美麗的洞庭湖。

2、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這樣的美景又引來了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懷,寫下了《望洞庭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課下,同學們還可以蒐集更多有關洞庭湖的古詩,相互交流。

3、最後,我們讓我們和着動聽的音樂,美美地背一背這首詩。

1、 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下面字詞。(把不理解的做出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