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面》教學反思面面平行教學反思4篇 "平行教學反思:一面教學的啟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6W

本文介紹了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包括課堂設計、學生表現和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的思考及調整。文章指出了面面平行教學的重要性和優勢,並分享了一些實際操作經驗和心得。

《一面》教學反思面面平行教學反思4篇

第1篇

上課伊始,我給學生展示了國旗設計理念,播放了航天員、運動員在取得驕人成績後的表現:身批國旗,滿運動場熱淚盈眶地奔跑,甚至在國家大事當日,國人也會手拿國旗歡呼。這面國旗,到底有何魅力?三年級的已經有了一些愛國意識了,他們能説出:“因為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國旗。五星紅旗代表着我們偉大祖國的主權和尊嚴。”當學生的愛國情感開始激發後,我順勢引入課文。

課文中的“我”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再一次假期漂流中遭遇險情。當面包店老闆提出用國旗換麪包時,飢腸轆轆的“我”是怎樣選擇的呢?這面鮮豔的五星紅旗最終結局又如何呢?趕快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開頭的第一大段,即1至3自然段,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我帶領學生分析“我”的一系列對國旗的愛護動作,學生判斷出“我是一個有愛國意識”的留學生,我十分尊重和愛護國旗。接着,我讓學生概括出課文第二大段,即4至10自然段,講述的是“我”雖然疲乏到了極限,但是仍然拒絕用國旗換取麪包。我試着提問:“為什麼開頭要用筆墨描寫我對國旗的愛護尊重?它和下文有什麼聯繫?”學生馬上明白:“哦,明白了,這是為下文他作出這個決定埋下伏筆。”

看來,學生已經走進了課文。接着,我又通過反覆揣摩“我”的動作、神態,來展示“我”的矛盾心理,到後面堅定決心,寧願餓暈過去也不肯交換國旗,寧願失去生命,也不肯交換國旗,國旗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我”用實際行動捍衞了國旗的神聖,“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對祖國對國旗的熱愛!當然,“我”用自己對國旗的尊嚴,換來了麪包店老闆對我的尊重。“我”是一個具有愛國精神、民族尊嚴的人!

在昇華感情之後,趁熱打鐵,告訴學生,一個民族,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換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什麼時候,都要尊重自己的祖國,希望下次升旗的時候,能看到你們的新表現。

《一面》教學反思面面平行教學反思4篇

第2篇

?一面五星紅旗》是三年級下冊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寫的是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漂流旅遊遇到危險時,寧願忍受寒冷和飢餓,也不肯用五星紅旗換麪包,最後暈倒在地,贏得外國友人的尊重和稱讚的故事。看題目我們就不難得知,這是一篇理解愛國精神的文章,但“愛國情感”這一主題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實在過於虛幻、空洞,甚至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也未必有過多麼刻骨銘心的感悟。因此,如何從字裏行間中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之情,便成了本課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三年級語文課最重要的依然是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語句內涵和情感,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邊朗讀課文,邊體會人物的不同情感變化,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體會“我”對國旗的尊重和熱愛,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首先,我開門見山,鋪墊“愛國之情”,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後從文中找到能夠感受到中國留學生對國旗熱愛的句子,體會思想感情。抓住五星紅旗由手中到脖子上位置的變化,點出“我”將國旗與自己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學生也就不難感受到“我”對國旗的愛護。為了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瞭解中國留學生來到麪包店的不容易,並與後文堅定的做法相呼應,我通過填空的方法,請他們想象“我”在來到麪包店前經歷了哪些難以預料的困難。起初,學生們只是拘泥於課文,在我不斷的語言鋪墊下,他們彷彿身臨其境,好像自己就置身於深山野谷之中,天馬行空地猜想這位留學生所遭遇的種種磨難。

體會“我”的神態和動作變化是本課重點,因此在學到“我猶豫了一下……經過河水的沖洗,依然是那麼鮮豔”這句話時,我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小問題:你覺得這面國旗鮮豔嗎?為什麼?對於這一問題,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為了不偏離課文軌道,我採用追問的方法,引導他們理解:這面國旗本身顏色因為經過沖刷已經不再鮮豔了,但作為我心中祖國的象徵,它永遠是那面最美最鮮豔的五星紅旗,再一次突出了我對祖國的熱愛。

朗讀是重點,但也要形式多樣。於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我”的內心感情,進一步瞭解動作描寫的作用,我採用了教師配樂引讀,學生齊讀的方式。在我用語言的渲染下,課堂氣氛逐漸達到了高潮,學生們的情緒也變得有起有伏,從一次次的朗讀聲中我聽到了學生們對於“愛國”的理解正在逐步增加,感情也在漸漸升温。結尾處我以一首《紅旗飄飄》作背景音樂,使學生在觀賞圖片的同時加深對本課思想內容的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雖整體達到了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今後仍需推敲。例如,開頭為了讓學生更方便地知曉課文大意,我讓學生根據關鍵詞概括,這難免本末倒置了。三年級的語文課程標準只要求學生了解文章內容,學會提煉關鍵詞,而不是概括課文,因此我可以讓學生自己從大意中找到課文關鍵詞,也鍛鍊了總結能力。此外,在學習“我”漂流遇險醒來後處境的句子時,單純的朗讀未免過於乏味,其實可以通過擴句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在對比誦讀中感受到“我”所歷經的千難萬險,也可教給學生相應的習作技能。最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深厚的語言功底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只需要我們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還要學會將感情融入到朗讀中來,從而才能給學生以範讀和指導。我在教師引讀環節的語氣仍然較為平緩,不夠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也就導致學生在朗讀起來的感情共鳴沒有被調動到極致,缺乏一定的感染力。

總的來説,這篇課文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裏都無一不藴含着“愛國情”,而“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感性的愛國已情融為了一體,相信每一位學生也都在學習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也得到淨化與昇華。三年級語文課程即將結束,但對學生知識上的教育才剛剛開始,遠遠沒有結束。

第3篇

?一面五星紅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寫的是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旅遊遇到危險時,寧願忍受寒冷和飢餓,也不肯用國旗換麪包,最後暈倒在地,贏得外國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愛國情感”這一主題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之情,體會世界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五星紅旗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們並不能真正明白“五星紅旗”所藴涵的沉甸甸的意義,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對孩子們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為有着極為重要的鋪墊作用。所以課前一開始,我以一首《五星紅旗》來引入課文,此段音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能使人迅速達到預設的情景,這首歌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應該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他們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是一致的。學生有了狀態再來學習,那必定會事半功倍。導入課題後,再讓學生兩讀課題:大聲讀、深情讀,使學生的感情迅速升温,為學習課文打下了鋪墊。

文中有多處描寫五星紅旗的句子,讓學生畫出來,並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讓學生真切地從旅居海外留學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國旗情”,感知到“濃濃愛國情”,對留學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愛國情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如:“我猶豫了一下,把國旗慢慢解下來,再展開。這面做工精緻的五星紅旗,經過河水的沖洗,依然那麼鮮豔。”“我愣了一下,然後久久地凝視着手中的國旗。”“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讓學生反覆研讀這些句子,在這些語句中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把愛國之情融入到紮紮實實的語言實踐中。沒有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説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説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説説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接着,再給予學生閲讀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彙報後,我沒有讓他們再次重點讀這一部分,教師引導讓其領會通過外在動作描寫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滲透習作指導,而後在入情體會的基礎上有感情地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效果肯定會彰顯。

讓孩子們帶着對這位中國留學生的無比欽佩,對五星紅旗的無比熱愛之情相機配樂出示奧運健兒為國拼搏、神舟飛船勝利升空、國旗在南極、珠峯飄揚的熱血場面時,孩子們不由隨着音樂大聲唱着:“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我想此時,他們一定能理解那句歌詞——“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的意義。

1沒有明確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對三年級語文課程標準研讀不深。沒有抓住本課時的重點。導入設計的不太合理,第二課時可以直接以複習導入,直入主題。 2,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機智似乎也有待錘鍊,不僅抓不住學生問題的實質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而且問題瑣碎,如“哪裏體現他很餓?”“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沒有人給他吃東西?”??這一個個毫無思考價值的“以教定學”問題扼制了學生的發展,需要自己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完善。語言重複囉嗦,對學生的回答,一味的重複,沒有及時地評價和引導。

3,讀的少。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認知、感悟、體情。在教學環節中,我沒有引導學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多讀,多悟,只是流於形式,蜻蜓點水讓學生讀了一遍,形式單一,可以讓學生採取多種形式讀,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又能感染他們。 4,增強朗讀評價的情趣性:

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本課教學中,我沒有正視學生的差異。評價用語儘量多鼓勵、少批評;多指導、少評判;多情趣、少教條。如我們班有個學生讀的聲音很小,我卻用:“你的聲音很小”來評價他,不但沒有肯定他的回答,還無形中打擊了他的積極性。我應該先肯定他然後委婉地説:你很有勇氣,如果聲音洪亮些就更好了。對於不同的學生評價:如“你的聲音真好聽”、“你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聽了你的朗讀,我確實感受到了作者處境極度困難”、“讀得有點害怕了,誰能讀得再害怕一些”等等。這些評價語言,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捎上不足,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5,沒有抓住重點學習課文,面面俱到。在讓學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這一環節時,我帶領學生分析了五句感受,用得時間過長,導致下一環節進行得很倉促,其實我可以抓住一句重點分析,再讓學生自己分析一兩句,既節省了時間,又體現了生本理念,為後面分析“麪包店老闆態度變化的原因’做好鋪墊。

6,在課前的預設、課堂生成的調控等方面,總是想按自己所備的課一步一步地教,不能抓住課堂生成進行機智靈活的教學。每次在發現有一兩個學生説出正確答案時,就緊接着往下教,這樣使得只有少部分學生真正有這種情感體驗,更多的學生只是作為一個聽者而沒有自己真正的情感認識。

第4篇

?一面》是一篇閲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拜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説實話,我覺得説從人物的外貌中去領悟人物的氣質還是有些牽強。魯迅先生長得很瘦,難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勞累太勞累了?他的鬍子和頭髮就能看出他堅毅剛強的性格?

於是在教學前,我決定按自己的解讀去教學。上課前,我依然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由於孩子們基礎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於歸納,不善言辭,於是我在課堂中給了充分的時間孩子們去讀課文,為解決這一個問題去讀課文,然後,讓儘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裏所藴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閲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我覺得這篇課文是閲讀課文,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沒必要小心翼翼,極力將文章講的透徹仔細。我記得我們學生時代學習這篇課文是在國中,那時大概是講讀課文吧,我們的老師是位中年教師,他把這課給我們羅嗦了好幾節課,我是半點興趣都沒有。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篇很寡味的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儘量避免跟孩子們煩瑣的分析。

但是,這課的教學效果並不好,到底採用什麼方法才更有失效,還值得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