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4篇 探究八年級物理教學:回顧與展望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6W

這篇文章將對八年級物理教學進行反思,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改進措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以提高教學質量並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4篇 探究八年級物理教學:回顧與展望

第1篇

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深刻理解幻燈機、投影儀和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利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透鏡的應用及其光路圖,教學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並利用視頻簡單介紹了哈勃望遠鏡的應用,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探究照相機成像這一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件觀察照相機構造及基本的使用。(課件展示:照相機)認識照相機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來製作模擬照相機並用自制的相機觀察室外景物。(課件展示:觀察內容和鼓勵語言)。此活動旨在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實驗中教師在其中巡迴,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充分體現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者地位。實驗觀察過後,進行問題討論環節,促使學生對相關表象的.認識深入一步,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問題主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照相機成像的性質。我如果重新設計這個教學,我將對於實驗交流情況做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羣體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探究活動結束後,我設計了一組練習(課件展示)採用學生分組搶答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掀起課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幫助我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學生鞏固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術的發展性要求,即應用信息技術來轉變學習方式,看起來有些難度。大家熟知的翻轉課堂,就是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的最典型的例子。由於中國與西方國家國情的不同,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家不存在施行翻轉課堂的動機和需求。但是,這樣是不是就可以説,我們無法達到信息技術的發展性要求了呢?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4篇 探究八年級物理教學:回顧與展望 第2張

第2篇

本節講解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磁感線,本節的特點是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卻看不到,磁感線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場用磁感線這一概念描述,而畫出的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建立磁感線的`概念.強調磁感線是人們為形象表示磁場而假定的一組曲線,其實並不存在。

本節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雖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同時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佈.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説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佈.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複,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佈,並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明確強調磁場的客觀存在和磁感線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一組假想的曲線,讓學生會觀察並學會分析和歸納。這比記住什麼是磁場、什麼是磁感線更重要。磁場看不見,摸不着,很抽象,因此,選用實驗的方法,儘可能使內容形象化。講授的關鍵是:第一、緊扣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實驗,有層次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三、類比空氣流動成風、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説明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也是可以認識的,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第3篇

我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交往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檢驗的標準。

?樂音的特徵》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瞭解聲音的三個要素。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1、通過女子十二樂坊視頻播放,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 梁祝2(古箏演奏)等音頻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徵。

2、我還讓有聲樂方面特長的學生分別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3、在本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遊戲:聲高“大戰”、聞其聲知其人、耳朵“辨”樂器。聲高“大戰”的遊戲中我一改往日教學中老師敲鼓學生聽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轉轉”、“換換”更是起了關鍵作用,讓大家都參與進來,而且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會更容易理解“響度與振幅的關係”同時掌握了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4、探究音調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活動中,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師提供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並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麼不同?之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不僅體現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體現出他們富有創新意識,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師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與總結是師生互動交流的良好平台。既給學生自我展示創造了機會,也讓教師能和學生一起交流總結結論,還能對學生能及時進行鼓勵讚美。

5、“聞其聲知其人”播放音頻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學生很喜歡周杰倫,所以一聽就興趣盎然。

6、通過骨傳導知識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告訴學生應該學習他好學上進、身殘志堅的精神。讓大家下去多閲讀有關他的書籍並向他學習。這些是本節課的亮點。

第二,以有效問題為另一條主線,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設置有效問題,設置的問題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又將問題融合於情境之中,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聲音的特徵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採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着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第三,以生活為背景,通過給水壺灌水視頻,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裏、深化思維、突破難點,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繫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四,以媒體為依託,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係,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1、平時學生展示機會少,所以展示過程語言表達不是太清楚,有時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達出來,需要平時多鍛鍊。我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表揚鼓勵不夠,還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鋭性,這也説明學生物理聯繫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第4篇

通過講《昇華和凝華》一課,收穫頗多,最大的感觸是集體力量的強大:宿勝龍主備了這節課,從課文內容到課後習題再到科學世界,內容豐富、三維目標全面、製作精美,實用性強。面對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要在一節課的時間全部完成,怕是給學生的時間很少或者根本完不成。全組成員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提出精簡哪些內容;王友平主任耐心指導;實驗器材的準備、聽課教案的分發等等,都不用我操心,還得到任課班級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讓我解除一切後顧之憂,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帶來的幸福。

準備過程中我又學會了簡單的利用暴風影音截取視頻,突破了我信息技術方面一直以來沒有嘗試的.難點技術、還學會了使用觸發器,雖然那張幻燈片最後刪掉沒用上,但掌握了技術後將來教學過程中肯定能用得上。

最大的收穫是備課過程中教學設計內容的大膽取捨,回想每次賽課,大都經歷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科學設計適當取捨是關鍵,根據課堂內容、學習目標、學生學情合理設計。如定義性的內容,可直接講解或簡單的通過學生看書直接得來,而不是作秀似的探究;注重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巧,如辨別是昇華還是凝華現象,關鍵看之前是什麼狀態、現在是什麼狀態,根據定義就辨別出來了;學生舉例引導他們聯繫生活中的現象,還可以進行對比,如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幹屬於昇華現象,夏天濕衣服晾乾屬於哪種物態變化?冬天雪人變小和春天雪人變小物態變化情況一樣嗎?辨別易混點,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點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比老師直接講效果要好;實驗的設計是本課的不足之一,如果設計實驗報告或上打出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學生就會更清晰,明確要做什麼,更節省時間。小結處由於沒設計好,準備不足順序弄反了,這也引起自己的重視,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要上好一堂課,就要精心備好每一個細節,備好學生。

第5篇

?光的反射定律》教學本着自主探究、興趣主導的思想,我在課堂上是這麼實施教學方案的。我先以提問的形式引入課題,白天和晚上有燈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能看見一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同學們思考:是呀,這些物體本身不發光,不是光源,怎麼也有光線進入我們眼睛?在此時,有同學們在説是光的反射,那麼什麼是光的發射呢?此時馬上演示光的反射試驗,當光線沿着白色紙板射向平面鏡時,在白色紙板上出現了反射光線,這時,教師順勢畫出光路圖,介紹光的反射現象,並指出鏡面、入射光線、入射點、反射光線。

演示了光的反射現象後,我把實驗器材介紹給同學們,讓同學們自己舉手上台演示實驗給大家看,然後和其他同學一起就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由於讓他們自己參與實驗探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講台上演示實驗的同學非常認真的做着實驗,下面的同學積極在提議讓演示實驗的同學不斷改變入射光線的角度,看看反射光線的角度是不是也隨之改變,還有同學看了幾次不同角度的反射現象後,馬上在議論説反射角和入射角度數一樣,還有同學補充幾種特殊角度,比如入射角分別為0度和90度時反射角方向會怎樣。演示完實驗後教師分別用課件展示當入射角不同時候的`幾種光路圖。通過上述觀察和想象,學生自然的、逐步的勾畫出了光反射時的路徑,隱約形成了對光的反射規律的猜想。

通過對幾種情況光路圖的比較和歸納,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積極思考、相互交流,能回答出:“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對稱”。“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關於一條輔助線對稱”。説明學生對入射光線將被反射到哪兒,已形成了自己的猜想。教師在肯定正確答案的同時,順勢引出輔助線——法線oo’,並介紹反射角和入射角,“誰能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描述得更細緻一些呢?”教師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説出光的反射定律的三條內容,並板書。

就這樣,他們自己動手親歷了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體驗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的方法。

第6篇

國中物理教學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學生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就能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所學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中的科學。

首先對於學生而言,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觀念應該改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為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太適用,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的去猜想,不能對於學生的猜想不加考慮的一票否決,當有學生問到:房屋究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人站在車裏向上扔東西東西會怎麼樣物體為什麼下落而不向上掉?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麼卻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如果當初牛頓沒有在蘋果樹下看書或者牛頓坐在榴蓮樹下看書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是學生的創新思想,學生的思想很活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教師所不及的,當我們所講到這些知識的時候的答案也就一目瞭然的呈現出來,對於學生提出的答案當他們知道答案後印象非常深刻,這樣不斷的質疑不斷的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端。物理可以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去找到問題也可以從生活中找到答案。

第7篇

教後記這節課教學中精製之處是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矯正教學環節。我應讓學生按上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做法,在光具座上從左至右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調整它們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處。固定凸透鏡的位置,向學生説明相當於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將蠟燭放於二信焦距之外,並點燃蠟燭,蠟燭相當於眼睛要看的物體,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倒立、縮小的蠟燭像為止。這時引導學生注意將光屏往遠離凸透鏡的方向調整,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指明現在的光屏就相當於眼睛的視網膜,向學生説明現在的成像情況就相當於近視眼的情況,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

那麼怎樣才可以把這個清晰的像遠離凸透鏡成在光屏上呢?引導學生進行反推,要把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須減輕移透鏡的折光能力,而現在凸透鏡的厚薄無法改變,只有在凸透鏡與物體之間放一塊凹透鏡,先讓光發生發散作用,再經凸透鏡折射使像成在光屏上,這就是近視眼的矯正過程。遠視眼的矯正方法就自然出來了。這樣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在探究中獲得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體驗探究的樂趣。

第8篇

本週組織了月考,學生大多積極參與,考試秩序良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我們要充分發揮考試的作用,改進我們的教學。讓學生樂於考試,在考試中檢查自己的水平,成長、成熟。

通過分析考試的過程,我發現學生的考試成績與考場有關,考試時,監考老師的組織情況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監考教師的要求是否嚴格,是否教師影響學生考試,是否提前收卷,合考科目不應該提前收一科,應該最後幾分鐘收一科。學生的考情值得教師關注。

理科考試,學校應該提供草紙,學生在草紙上演算,而不是在書上或桌面上寫寫算算。

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考試成績的分析,既要看到學習成績的變化,又要分析原因。是試卷命題的原因,還是監考的原因,還是試卷印刷的原因,還是學生自己不夠努力?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找出策略。學生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學習,到現在大部分學生還不明白為什麼上學,學習好有什麼好處?社會的宣傳在影響學校的教育,諸如研究生畢業後餵豬的新聞,在改變人們的認識。教師鼓勵學生學習,看似簡單的事情卻不容易做好。

第9篇

學生在學習簡單機械及功的有關內容後展開對本節的學習,由於機械效率概念涉及到“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較抽象,因而要區分並理解這些概念,對國中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要能輕鬆自如地解決有關機械效率的問題,關鍵是真正弄清有關概念,並能正確地加以區分,所以本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同時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途徑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繫緊密,在實際教學中本設計通過小組實驗及多媒體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

利用不同方式把沙送到三樓的情景圖片,讓學生在感性的環境中分析有用的與無用的事件為下面有用功、無用功及總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鋪墊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習任務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引方向使自主學習有的`放矢。

在實驗設計階段不同的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展示,並對自己設計的不當之處進行了矯正,許多實驗中的細節問題得以體現與解決,對如何提高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機械效率等問題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確了機械效率在實際中的意義。

第10篇

課堂剛開始時,情景設置的導入激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而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明確課堂研究的內容,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物理是實驗學科,很多物理現象都要通過實驗去呈現、去驗證。本課,物理實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從液體中是否存在壓強到液體內部壓強方向及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給每位學生提供演示實驗。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更貼近的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維互動”的開放式創新性課堂教學體系;刪去無效課堂環節,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出因材施教;使師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更默契。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創設更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例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再利用所學知識從物理走向社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使之學習、掌握、應用多種科學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漁勝過授之一魚”;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驗導,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鬆氣氛中學習;注意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課堂效益。

第11篇

本節課是一節實驗教學課,通過上完本節課,我從兩個方面來反思本節課。

一、本節課的優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農村中學的特點,我讓學生根據實驗原理:速度等於路程除以時間測量小車從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實驗,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性思維、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對實驗方案的反思,評估有了一定的認識,大部分同學能獨立完成實驗。

二、本節課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個別學生還不會正確使用秒錶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機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別是0.1s和0.2s,有些是電子秒錶,在測量長度是有些同學還不會估讀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應該在實驗之前和學生一起復習一下秒錶和刻度尺的正確使用的。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探究的.不夠,有些細節教學沒注意,有些學生,先直接用單位為毫米的長度除以時間,得到的單位為毫米每秒,這個就體現了學生的單位換算還有待加強。有必要進一步強調基本單位米每秒。

第12篇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個教學的開始,可以説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有時候用一個學生司空見慣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問題引入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課堂上接着展示三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木塊和橡皮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實驗前做一下簡單的演示,提供一點幫助,對老師來説只是舉手之勞,但對學生的認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提出實驗中的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使學生的探究目的明確。在充分動手活動後,讓學生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問題,發現了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輕重沒有關係,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本節課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的表現令人滿意。當然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師提問不當,會使學生思維受阻,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科學課中尤為重要。如何高效、紮實地上好每節課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去研討、思索。只要我們潛心地去鑽研教材,有創意地進行教學,用心地去關注學生,我想學生就會在這一個又一個研究活動中,循序漸進地不斷髮展下去,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定會越來越濃

第13篇

本堂課教學時間足夠,30分鐘可以完成;主體內容昇華和凝華的概念,生活中的現象以及應用。

昇華和凝華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學生即使看到過或者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他都不一定知道這是昇華或凝華,因為是否有中間狀態液態是本節需要突破的知識。

昇華定義用碘來做,先鋪墊碘的熔點(113攝氏度左右)和沸點,然後再利用熱水(開水最好)做碘昇華實驗。效果比較明顯,能看到碘蒸汽,但試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態。(用碘加熱,比實驗室現成的裝置感覺更有説服力)

凝固實驗,可以利用剛才加熱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現象太快,學生是否能看到液態的碘不得而知,固態碘顆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個實驗,水蒸氣的凝華現象。將冰塊和鹽混合(主要是得到低於零攝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凍冰鹽水。我用的冰塊和鹽混合,放入金屬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圍看到明顯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師可以先做鋪墊,冰是一塊塊的透明的,而本實驗現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第14篇

大氣壓知識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要注意聯繫實際,加強實驗,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隨手可得的小實驗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培養學 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氣壓強的開篇引入較好,我表演了一個魔術:空手吸易拉罐,這個魔術深深地吸引了同學們,這時我提出:同學們要想知道這個原因,學習大氣壓強之後你就會明白的。然後組織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做了幾個小實驗,學生彙報展示。至此得出大氣壓強的存在,大氣壓強的方向。然後組織學生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更是深深吸引住了同學們,講述馬德堡半球實驗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問,至此教學的第一環節已經結束。本環節我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同學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托裏拆利實驗的教學,利用一段視頻講解托裏拆利實驗,效果較好。組織學生計算大氣壓的值時,很多同學不知怎麼下手,説明同學們的計算能力比較薄弱,也影響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學進度。

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教師要把問題設置在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點撥學生,啟迪學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時,問題深度、難易要適中,能恰到好處的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考慮問題的設置時,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因才設疑”。既不可進行填空式的簡單置疑,也不能把知識搞得過於繁雜、神祕,讓學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節課採用了:引起興趣——鼓勵猜想——選擇器材——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