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名著讀書心得體會4篇 經典名著的魅力:讀後感言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06K

本文將就名著的閲讀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展開探討。通過對名著的深入研讀,人們可以獲得不同的感悟與啟發。名著中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可以幫助讀者拓寬視野,增強思考能力,以及提高文學修養。通過本文,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名著閲讀的興趣,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關於名著讀書心得體會4篇 經典名著的魅力:讀後感言

第1篇

推薦剛開始看這本書時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書中所提的要求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説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真正開始對這本書感興趣時是在白鹿培訓時,和學員們一起觀看由這部書改編的電影《熱血教師》。

在寒假裏,我又再次拜讀了這本書,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俗話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好學生要靠老師的激勵、引導、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從細微處着手,通過對55個教育細節的處理,創造出教育奇蹟。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例子,讓讀者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讓絕大多數的老師感到比較頭疼的就是如何處理後進生的問題,比較聽話的還好,雖然完成質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業還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對於作業經常拖拉不做的,我們一般採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聯繫家長,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後進生談話,剛開始還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長聽慣了孩子在學校的“不好表現”,也會對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則會認為自己在老師的眼裏就是一個差生,就更不想學習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他的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他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長聯繫,但都沒能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他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但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得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讀完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現直截了當地告訴家長,而孩子表現好的方面就很少會去告之家長了。

還記得去年任教五年級時,我也碰到過類似的學生,打電話給家長告訴她孩子經常不做作業,家長直接跟我説;“我管不了她,我都放棄她了,老師你也別管她了。”後來再打電話她就再也沒接過。如果那時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樣,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優秀的一面,也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會有不同的結果。優秀是教出來的,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圍,喚起他們的學習激情,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更優秀。

關於名著讀書心得體會4篇 經典名著的魅力:讀後感言 第2張

第2篇

?教育漫畫》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這是洛克在流亡荷蘭期間,曾擔任友人愛德華·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師,並與格拉克進行多次通信討論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1963年,洛克將這些內容加以整理,並以討論紳士教育為話題,發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畫》。該書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學思想,從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探討了當時資產階級最關心的紳士培養和教育問題,對英國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洛克在《教育漫畫》中一開始就指出,“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洛克關於教育作用的論述不同於以往的封建社會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遺傳或天賦的產物,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洛克認為英國的教育的重點應當放在紳士教育上,他重視紳士的道德教育和實際知識。他曾説過:“英國在世界上是一個有地位的國家,原因是我們有德行、本領和學問。”洛克關於教育目的的論述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對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為統治階級所接受的道德觀念與品質,有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有在各種場合與人進行交往的禮儀和規範。

如何對紳士進行教育,洛克認為,理想的教育應是家庭教育,他主張由父母聘請優秀的家庭教師來培養紳士,而反對他們到學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層社會的立場上,認為社會上“到處流行着粗野與邪惡”,學校裏情況複雜、道德敗壞,兒童到學校去,會由於“傳染”而失去“純潔”和美德。因此,他主張紳士教育應當在家庭中進行,認為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舉止文雅、思維敏捷,學習容易和迅速。總之,在洛克看來,紳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質在學校教育中是不能獲得的。這樣的教育思想當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也反映出英國當時時學校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以及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

在《教育漫畫》中,洛克把紳士教育的內容作了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的劃分和詳細的論述,並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立法,對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關於體育的見解,對資產階級子弟在身體素質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內容上,洛克認為要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養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謙虛、剋制、聰敏等。關於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張首先要以理性為指導,從小對兒童進行説理教育,讓兒童所有的慾望和動機都服從於理智。他強調,説理教育主要是讓兒童明白,支配兒童活動的不是情感和慾望,而是理性,應讓理性伴隨着兒童成長。其次,重視榜樣示範作用。洛克説,成人可以儘量地對孩子談論禮儀,但孩子的伴侶是什麼樣子,孩子的儀態就會是什麼樣子。在《教育漫畫》中,洛克把智育放在僅次於德育的地位。他認為,對一個紳士來説,“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二位,只能做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第3篇

當前,素質教育已越來越多地為社會、家長和學校所接受,逐漸形成共識,已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列入議事日程的一項中心工作。而國小教師正歷史性地站在這一前沿。為此,國小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從全面提高國小兒童素質的角度,對國小兒童的品德、學習、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指導。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的知識技能、品德意識、行為習慣逐漸養成的時期,教師的正確引導極為重要。熱愛和關心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仍抱着陳腐的觀念;或不思進取,修養低下;或屈從升學壓力,方法粗暴,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造成學生心理壓抑,情緒低沉,學生的身心必然會受到傷害。 教育名著是經過歷史反覆驗證的、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點:它穿越歷史的重重煙雲而光輝不減,其核心部分積澱着深邃的思想精華,有着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傳達了科學性較強的育人精神,藴含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它具有啟發性,能使人從過去的經驗中領悟到教育法則和規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讀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學;能照應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利於全面理解教育問題。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性認識。

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被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有的孩子見到書就想撕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問題學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研讀教育名著不只是侷限於閲讀那些“適用性”較強的學科雜誌,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而要真正閲讀教育理論專著,要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必須研讀一定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少年兒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長身體、

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 對每個學生全面負責,使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在學校生活中,老師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正在成長的兒童隨時地都在用自己的那雙敏感的眼睛觀察着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着老師的言行舉止。因此,老師的良好修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最生動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影響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而且影響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已的文化素養。

第4篇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説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複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説。

這部小説採用的書信體形式開創了德國小説史的先河。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嚮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並且希望從事一些又實際意義的工作。但是,當時的社會卻充滿着地位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的市民,還有傲慢的貴族,使他與周圍的現實不斷髮生衝突。

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維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在抒情和議論中真切又詳盡地展示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小説以濃郁的詩意和噴湧的激情尋寫了維特的痛苦,憧憬和絕望,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和批評,熱情地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個時代的青年要求擺脱封建束縛,建立平等的人及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生動地反映了青年們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現出一種抨擊陋習、摒棄惡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這也是這部小説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深受各國人民喜愛而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這部小説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説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説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説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準來看這不可想象。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説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準。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準,讚美了自殺的行為。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説。這部小説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閲讀熱”的因素之一。

這篇描寫熾熱而不幸的愛情的故事,其重要意義在於,它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個時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階級的青年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為消遣而畫畫,職業是公使館的祕書。歌德由自主地使這個青年具有他年輕時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賦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豐富卓越的才智。這就把維特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象徵性人物;他不僅代表了時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時代的才智。他的宏富偉大的程度幾乎和他的命 運不相稱。” 維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鋭、感情豐富、才識過人,是一代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資產階級關於“個 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愛”等的思想意識,無不滲透進他的言行舉止之中,而具體化為對於“自然”的無限信仰和崇奉。他熱情謳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裏,視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兒子、朋友和情 人”自居,甚至渴望成為“無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鏡子”,這裏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對自己的心負責:“我 這顆心是我唯一的驕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災難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誰都能夠 知道。——只有我的心才為我所獨有。” 維特對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熱愛自然風光秀麗的小 村子——瓦爾海姆,“在這裏感到很愜意。在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劑治心靈的良藥,而這韶華時節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顫的心。”他甚至“想變作金甲蟲,遨遊於芳香馥郁的海洋中,盡情攝取種種養分。”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因為陶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他 將自己的藝術也拋到了一邊:“我是多麼幸福啊,我的摯友,我完全沉浸在寧靜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於把自己的藝術也 擱置在一邊。我現在無法作畫,一筆也畫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畫家。……每當後來我眼前暮色朦朧,我周圍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個都憩息在我心靈中時,我往往便會生出憧憬,並思忖:啊,你要是能把這一切重現,是能將你心中如此豐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寫在紙上,使之成為你心靈的鏡子,如你的心靈是博大無垠的上帝的鏡子一樣,那該多好!” 只有和處於自然純真狀態的人在一起,他才覺得快活。 “當地的下層老百姓”“很喜歡”他,“尤其是孩子。”而 每當他們“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難過。”他還仰慕來自民間的人荷馬和莪相,嚮往荷馬史詩和《聖經》 中所描述的樸素自然的先民生活與平等和睦的人與人的關 系…… 當維特第一次在綠蒂家的前廳裏與綠蒂相遇時,他就被 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綠蒂“那麼聰敏卻那麼單純,那麼堅毅卻那麼善良,那麼勤謹卻那麼嫻靜”,簡 直像塊無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個少女全部可愛的自然本性,難怪維特稱她是“一位天使”,一見鍾情,並一往情深。而 他對綠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歡”,更不是“想佔有”。

作者歌德將自己青年時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 《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説中,使維特的自然、純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現實意義,這種狂飆突進的理想 與德國社會現實的格格不入導致了維特的自殺悲劇,也正是這種純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即使是在現代 社會的今天,儘管維特以自殺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讓人無法認同,但維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夠以真情打動人,這也正顯 示出《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不朽名著的永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