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李密陳情表教案6篇 《李密陳情表教案:一封扣人心絃的表白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2W

李密陳情表教案是針對中國古代名篇《陳情表》進行的教學方案。通過深入解讀李密的陳情之意、文中所藴含的政治背景,以及《陳情表》在歷史上的影響,該教案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這一經典之作。

李密陳情表教案6篇 《李密陳情表教案:一封扣人心絃的表白文》

第1篇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

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後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後糾錯、強調易讀錯字音。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悽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2、由學生梳理重要的實詞、虛詞等知識點,並記錄朗讀。(結合《創新方案》)

5、思考文章一開始,作者説:“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卧牀不起。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裏訴説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於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徵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徵,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説?”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1、學生齊讀第二段、梳理知識點(結合《創新方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

(2)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詞意悽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

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説“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曉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義

下面讀並譯第三段,梳理知識點(結合《創新方案》)

(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麼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2)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麼?(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裏?可多誦讀本段,體會句讀

(3)“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麼內容?

(4)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悽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1、感情真摯,融情於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孝順之情,不滿之情,恭敬之情 ,體會抒情和敍事的結合:“情為文之經,事為文之緯”)

2、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後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4、陳辭婉曲,屈伸適宜。(可聯繫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説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2、古今異義:至於,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4、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

李密陳情表教案6篇 《李密陳情表教案:一封扣人心絃的表白文》 第2張

第2篇

2、分析語言上的特色,體會情之深,語之切,理之透。

一、導入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遊必有方”就是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去做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期盼,離家的艱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所謂孝順,就是説為人子女應該對父母長輩能夠時時噓寒問暖,父母年老體弱,應該多抽出閒暇時間陪伴左右。《論語》中對“孝”的強調,注重的是情感與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質的滿足。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幾千年來,“孝”一直是整個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單單是讓人可以老有所終,老有所養,孝更是對每個人自身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乃至社會責任感的一種要求和約束。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

1、作者為何上表陳情? ——除臣洗馬,辭不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2、為什麼不想到晉為官?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3、為什麼祖孫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棄高官厚祿不願廢離?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扶養。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於鄉里。李密為人剛正,其才氣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的`,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4、進一步發問:李密在文中明確表明不想到晉為官嗎?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忠”與“孝”的矛盾,也許是每個朝代的文人都會遭遇的困境。事實上,李密之所以拒絕出仕,不僅僅是為了祖母,還有自己避禍的因素。李密對蜀漢還念念於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那個時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點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慘死的結局。問題就在於,在那樣一個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陳述的是真情,也是會遭到人們的懷疑的。於是,作者反覆表明心跡,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節的,我的本意也是願意做官的,實在是為了盡孝。

第3篇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

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後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後糾錯、強調易讀錯字音。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悽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2、由學生梳理重要的實詞、虛詞等知識點,並記錄朗讀。(結合《創新方案》)

5、思考文章一開始,作者説:“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卧牀不起。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裏訴説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於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徵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徵,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説?”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1、學生齊讀第二段、梳理知識點(結合《創新方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

(2)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詞意悽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

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説“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曉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義

下面讀並譯第三段,梳理知識點(結合《創新方案》)

(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麼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2)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麼?(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裏?可多誦讀本段,體會句讀

(3)“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麼內容?

(4)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悽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1、感情真摯,融情於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孝順之情,不滿之情,恭敬之情 ,體會抒情和敍事的結合:“情為文之經,事為文之緯”)

2、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後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4、陳辭婉曲,屈伸適宜。(可聯繫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説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2、古今異義:至於,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4、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

第4篇

2、學習本文結構思路的縝密、嚴謹和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3、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

語言建構與運用:賞析本文行文縝密,脈絡分明,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等相關言知識。

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美德。

重點:把握本文陳述的層次及語言上的特色,體會情之深,理之透。

難點:在較短時間內把握文意且背誦全文;對“忠”“孝”的理解。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今天我們走近李密的《陳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陳情,説服晉武帝的。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採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與此同時,當時李密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護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屢被徵召。李密作為蜀之舊臣,心存疑慮,進退兩難。若辭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職,又非李密的本意,於是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寫了此表。據説晉武帝看了此表讚歎“密不空有名也”,於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散文家。祖父李光曾為蜀國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劉氏撫養。師事譙周,長於《春秋左氏傳》。歷任蜀漢州從事、尚書郎等職。蜀亡後屏居鄉里累舉不應。李密44歲時,晉武帝立太子,徵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逼迫,他為此上《陳情表》。武帝覽表感動,命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晉書孝友列傳》將他名列首位,譽之“以孝謹聞”。劉氏死後,李密服喪滿,應徵為太子洗馬、尚書郎出為河內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內轉,因不遂所願而懷怨被免官。

李密的作品融理於情,融情於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陳”,陳述。“情”,情況。“表”,古代臣下呈給帝王的種文書,一般用於向皇帝陳説自己的情況、請求或願望。《陳情表》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寫作者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述祖母撫育恩情,陳報養祖母之心,表感激朝廷之情,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第一部分:(第1段)敍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纏身的困境。

第二部分:(第2段)敍述朝廷多次徵召的經過及自己進退兩難的尷尬。

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為依據,表明“辭不赴命”的原因——不是保全名節,而是力行聖朝的“孝治”綱領。

第四部分:(第4段)懇請晉武帝批准自己終養祖母的要求,並言明先盡孝而後盡忠的赤誠。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從這些不幸看出祖孫二人的關係如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李密的不幸概括為:①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②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走路,伶仃孤苦;③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

④祖母年邁,得病多年,卧牀不起從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後來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孫二人相依為命。陳述祖孫相依為命的情況,目的是博得晉武帝的同情。

首句過渡,接着歷數兩次被薦舉而“辭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養無主”。這與此次推辭的原因是一樣的,表明情況屬實,以消除晉武帝的疑慮。接着寫對朝廷徵召的無限感激之情—“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3.這段話作者是如何層層推進,表達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的?

先描繪了一幅急於星火的郡縣、州司催逼上路圖,含蓄地表達出朝廷對自己再三“辭不就職”的不滿;接着用“奔馳”一詞形象地寫出自己欲赴任就職以盡忠報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後筆鋒一轉,説出自己確有隱情—劉病日篤,最後道出進退兩難的處境。

4.“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妗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這句話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麼?

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晉朝的治國綱領,言外之意是終養祖母雖是私情,卻也合情合理又合法,為下文“願乞終養”找到一個易於被晉武帝認可的理論依據。

否。從歷史背景上看,作者與陳情的對象關係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員,陳情的對象是今朝的君主,為打消對方的疑慮,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人生目標就必須表明。此處一筆,不着痕跡,卻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李密確實需要供養祖母劉氏,像文中説的“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汊主劉禪是一個“可次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

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草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瞭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不宜做官。

7.作者是如何看待報國恩”與“順私情”這一矛盾的?

兩者之間只是暫時的矛盾,沒有長遠的衝突。作者緊扣孝”做文章,從道理上進行分析,烏鴉尚且知道反哺,何況人呢?再説,這也緊扣“聖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所以作者提出的“先盡孝後盡忠”是解決這一暫時矛盾的良策,雙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訴説苦難的身世。六個月大時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改嫁,幼年體弱多病,家門人丁衰微,孤苦伶仃,身心俱傷,令人同情。體現祖孫兩代相依為命的人間至情。孤獨無靠的祖母含辛茹苦養大孫子,孫子成人後力辭多次徵辟,苦求允許奉養祖母:祖、孫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愍

作者如實表明自己在無法割捨的祖孫之情與非隕首所能報答的朝廷恩遇之間進退兩難的狼狽處境,並説明自己的辭官奉養正是遵循朝廷倡導的孝道。

表達對朝廷的“過蒙拔擢,寵命優渥”銘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達了一旦終養了祖母,就願意為皇帝盡節效忠以報答知遇之恩的感情。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做法會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關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國策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文中作者反覆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養育之恩以及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實情,陳述自己對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説明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請求。全文圍繞“孝”字悽切婉轉地表明瞭自己的心意。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敍自己的孤苦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親情,都是通過敍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晉武帝的忠歌心,也是以充滿感情的筆調來寫的。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陳情中曉之以理。李密陳情的理據,就是“聖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還舉出了“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普遍事實為論據,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這不失為最有力的武器。

?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所寫的又是他最敏感的問題。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詞,比如不説“父死”,而説“慈父見不説“母親改嫁”,而説“舅奪母志”;又如“猥以微賤”“大馬怖懼”“伏惟”等,以典雅謙恭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跡,並以“生當預首,死當結草”為誓,化解晉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逼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文章藉着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覆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李密無所適從的態。“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相依,突出了密的拳拳孝心。

“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也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表,就是“奏表”,又稱“表文”,是臣屬給君王的上書。古代給君王的上書,有各種名稱,不同的名稱與上書內容有關。“表”,是秦漢時代開始有的,秦漢以至唐宋以後,雖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範圍,卻有所變化。

唐、宋以後,表文不僅多用四六文體,而且諸如謝恩、勸進、辭免、慶賀、貢物等事項,一般皆用“表”。

作者李密以祖母體弱年老、無人奉養為理由,從不同的方面反覆陳述,向晉武帝提出自己“願乞終養”“辭不赴命”的請求,表達了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衷情。文章將敍述、説理、抒情交融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學習這篇文章後,請就“忠”和“孝”二者關係的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a.古代表示官職變遷的詞彙比較豐富,如“拜”“授”等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職,“貶”“謫”等表示降職,“罷”“除”等表示罷官。

b.古代常以親屬關係的遠近制定喪服的輕重,凡是長輩如祖父母、伯叔父母等,平輩如兄弟、姐妹、妻子等去世,為之服喪,均穿期服。

c.“三五之夜”即農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稱“望”,“七年級”稱“朔”,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稱“晦”。

d.束髮: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漢族男孩成童時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束髮”常指男子15歲。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不全屬於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3.下列對《陳情表》的理解和鑑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二段中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到“責臣”“催臣”。不僅文法錯落,顯出由弛而張逐步緊迫的情勢,同時也體現出先恭維稱頌皇恩浩蕩,後申訴委曲矛盾的心理層次。

b.文章圍繞“願乞終養”“辭不赴命”這個中心,從不同方面反覆陳説,行文流暢委婉,敍事具體生動,抒情扣人心絃。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c.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備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仍屬於宣揚封建道德,因而對本文的評價不宜過高。

d.本文駢散結合、平仄協調,文中大量使用比較整齊的句式,中間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駢散結合,和諧而又錯綜,流暢而又婉轉,正是介於散文與駢文之間的過渡文體。

4.下列各句中,加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非獨蜀之人土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d.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解析:a項,成立:古義,成人自立;今義,(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或(理論、意見)有根據,站得住。告訴:古義,申訴(苦衷);今義,説給人,使人知道。b項,區區:古義,自己的私情;今義,(數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希冀,古今義都是希望、請求之意。c項,辛苦:古義,辛酸悲苦;今義,身心勞苦。多指工作和勞作的感受。往往:古義,到處;今義,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某種情況在一定條件下時常存在或經常發生。d項,方丈:古義,一丈見方;今義,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或寺院的住持。洗馬:古義,即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今義,給馬洗身子。

解析:盡心奉養父母、祖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非封建道德。

解析:a項,用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動詞,表被動,看見。b項,介詞,表示比較,比/介詞,引出動作的時間。c項,介詞,表憑藉/連詞,表目的,來。d項,一共。

第5篇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瞭解文言知識;

3.深入體會文章悽切婉轉的陳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方法:作為教讀課,選擇串講的方式,突出朗讀,以期能做到既落實知識,又能體會文章之美。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要重點做好預習工作。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終鮮(xiǎn)兄弟 常在牀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聖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聖朝。

a、表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於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係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3、理解題目“陳情表”:誰在“陳情”、 向誰“陳情”、 為什麼要“陳”、 如何“陳”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後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採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於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後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於準如所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於“閔凶”?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凶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於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凶”,作者的敍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b、前一層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徵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麼?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後朝廷,可見徵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聖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麼?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瞭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説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並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麼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於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於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覆表明心跡,敍説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麼?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敍寫進退兩難的處境。 願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後盡忠。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後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据, 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説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説,怎樣説服家長?)

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中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中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持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程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税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係協調得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則是“孝”。相傳古代聖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領袖。國家組織被看作氏族組織的擴大。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思想體系。這種高度抽象概括意義的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幾千年來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説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當然也不是天經地義,永恆不變的。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農,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古代職業世襲,有“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古人生活於家庭之內,子女對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與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義務,所以“天下無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慮子女雙方的感情因素,只憑父母之命即可組成婚配。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雙方的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範,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把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地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户的傳統觀念,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係社會治亂,更關係到民族興衰。只要羣策羣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第6篇

2、 學習如何將情感與物質結合,將理性與情感結合。

有人説不哭的人是不忠的,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千百年來,人們以忠貞為忠的標準,以陳慶彪為孝的典範。俗話説,沒有孝子在牀前很長一段時間,而李密對待他96歲的奶奶在牀上很長一段時間。他提供湯和藥,從不放棄。金武帝把他的話稱為至高的話。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密和他的陳慶彪。

2、 學習如何將情感與物質結合,將理性與情感結合。

首先,讓我們複習一下上節課所學的文言文知識,看看你掌握了什麼。

我們對整體有很好的把握,但仍有一些不準確的答案,並在課後繼續鞏固。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掌握文言文的知識,而且要理解文言文的意義,理解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學習文言文的寫作技巧。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陳慶彪,是古代大臣們向皇帝提出希望或要求的文件。

一起讀課文並思考:作者向皇帝提出了什麼要求?它表達了什麼?

在最後一段中,我們找到了乞求最後的支持,結合全文,可以概括為辭職官員回家贍養老奶奶。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孝。

1、 一起讀第一段,看看作者寫了什麼。你表達了什麼感受?

我的孤獨的生活。我從小孤獨病重(父親半歲失蹤,母親再婚,年幼病重,九歲不能,兩代人單傳,內外無近親)

是我祖母把我撫養成人的,所以作者很感激她。換個角度呢?從外婆自己的情況來看,外婆又老又病,沒有人能養活自己,也無法養活自己,我和外婆互相依靠,對我來説,養活她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當然:部長的進退維谷真是一團糟。祖母的病越來越嚴重,如果她想被命令服事她的生命;她想在家裏養活她的祖母,但是黃恩是如此的宏偉,很難拒絕。當官難,不當官難,正如人們常説的進退維谷難。

3、請一位男同學大聲朗讀第二段。讓我們具體地體驗一下這個困境。

當學生大聲朗讀時,他重讀動詞,如檢查、舉起、敬拜、除和責任。他快速有力地讀了四字句。我們可以感受到皇帝的一再召喚給作者帶來的壓力和作者內心的痛苦。老師在這裏提醒我,這一段的閲讀速度應該如何變化?——從慢到快

除了痛苦和矛盾,你還表達了什麼感情?想象一下,如果老師讓你當班長,而你因為某種原因想拒絕老師,你會怎麼説。學生們都很聰明,首先,感謝老師的重要性。他們想成為老師,但他們的能力是有限的。那麼作者是怎麼説的呢?捕獲朝聖,沐浴在清華…尋找善良……費辰隕石頭可以報道。這些句子表達了對皇帝的感激之情。

感謝朝聖之旅對所有老年人的仁慈……卑微的,嬌生慣養的,優雅的……

感謝您外婆對我的撫育之情——沒有外婆的牧師,今天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