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家長與孩子相處要遵循哪些準則3篇 家庭教育:建立家長與孩子的良好互動準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家長與孩子相處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和家庭和諧。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需要遵循一些準則,如尊重孩子的個性、平等溝通、儘可能給予孩子自由等,以建立起良好的家庭關係。

家長與孩子相處要遵循哪些準則3篇 家庭教育:建立家長與孩子的良好互動準則

第1篇

孩子2歲起,父母就該要求他不要亂跑,不要將食物亂扔在桌子上等等,並且在什麼時候都該遵守。這些行為規範的制定,對他以後的成長是十分有利。

提示:如果孩子違反了規矩,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或粗暴無理,父母就有責任加以制止。

孩子3歲起,父母應讓他明白:家裏父母是起主導作用的。可以把一些適當的“工作”分給孩子做,如吃飯前將自己的玩具收起來;用後的蠟筆要放回原處;上學的孩子可以讓他收拾飯桌等。適當參與家務,能讓孩子漸漸地學會獨立。

提示:父母不必因擔心孩子會摔壞碗碟,或做事手腳太慢,而放棄讓孩子鍛鍊的機會。其實,勤勞和關愛就是從點滴中積累培養起來的

如果孩子提出要求並不過分,應該接受,這樣可以逐步讓孩子懂得被重視和被尊重。譬如,媽媽正在洗衣服,孩子希望媽媽能帶他去户外玩一會兒球。你可以告訴他,等衣服洗完後馬上就帶他去。

提示:滿足孩子要求,不要建立在中斷自己正在做事情的基礎上。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從國小會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已經買了不少玩具,還不斷讓你買新的玩具,不然,就大聲哭鬧。這時父母應清楚地明白,孩子的哭是因為他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所以此時不需要過分地安慰他,否則會使孩子將此理解為你的同情和你認輸,並且以此作為“要挾”的方法。有時讓孩子在生活中有些“不滿足”,對他成長是有益處的。

提示:父母不必自責心腸太硬,恰恰相反,這種做法對培養一個有規矩的孩子是很有好處的。別擔心,孩子對不愉快的事會在很短的時間裏忘掉的。

如果父母與孩子過分親密,每分每秒都與他在一起,會使孩子離不開你,就很難和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成為朋友。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走出家的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

提示:隨着孩子的長大,父母對孩子的依賴會逐步增長,相反,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則會逐步降低。如果父母發現自己需要依賴孩子來充實自己的時間,那麼就該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

如果孩子不聽話,你又沒有制住他的法子,久而久之,你就在孩子面前喪失了權威和信用。有時你實在沒耐心再嘮嘮叨叨下去了,給他下了最後通牒,你就必須説到做到,不為孩子的可憐相所動。但你在給他下最後通牒之前要想清楚。假使你老是嚇唬孩子又總是説了之後不執行,他就會覺得你沒用,漸漸地蔑視你的權威。最糟糕的是,孩子將無視你良性的誘導,使得你濫用更多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事情作恐嚇。

提示:切忌用一些大而無當的諸如:“把你塞到地底下去”之類的話恐嚇他,那是最沒效力的。

即使再氣憤,也不該當眾罵孩子,這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要知道,父母一項很重要的責任就是保護孩子的尊嚴。用粗魯的言辭罵孩子彷彿給孩子貼上標籤,這個標籤會給孩子一個印象,時間久了,孩子就認為自己就是那樣子的人。

提示:如果你發現自己太急躁了,可以對孩子作適當解釋,告訴他今天得快點,我們還有事。讓他感覺你的急脾氣是對事不對人。如果不注意,已經罵出口了,應趕快對孩子道歉。來自父母的道歉是很有效的,承認自己錯了,也等於告訴孩子以後他錯了應該怎麼辦。

你告訴孩子該睡覺了,你丈夫打斷説:“讓他把這套節目看完吧,還早呢。”由於配偶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在為家長[微博]之道上也各不相同,一方可能是威嚴型的,另一方可能是温婉型的。如果當着孩子表現。

你們的分歧,孩子以後遇事就會利用父母間的不一致鑽空子。這類小小的分歧往往會在日後釀成大問題。

提示:如果你覺得配偶在做的事情你不同意,先讓他去,待會兒再跟他私下商量,不要當着孩子表示你的不同意見。有許多夫妻從不在一起討論他們的為父為母之道。應在一個有閒的晚上,聊聊各自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想法,作些適當的讓步,爭取達成共識,這樣不僅有利於教育孩子,也易於增進夫妻感情。

如果孩子對你説“我恨你,媽媽。某某某比你好”之類的話,你立即作出十分激烈的反應,是大可不必的。最好的做法是暫且環顧左右而言他。

提示:事後可以反省一下或者與配偶談談,説不定你近來的脾氣是大了一點。一起想想有什麼辦法控制孩子的情緒。同孩子聊聊他哪裏不開心,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他的怨忿情緒談話。

有時候你覺得是在教育孩子,但是你説到臉紅脖子粗孩子仍無動於衷。要知道演説是不能代替行動的。假如你一邊告訴6歲的孩子不能撒謊,一邊又萬分得意地告訴家人你找了個什麼樣的藉口推辭了一個你不想參加的會議,這等於在變相地同意孩子以後可以不説實話。

提示:看看孩子是怎麼同他的小朋友們交流的。同孩子説話時常常看着孩子的眼睛,問問他對你説的是怎麼看的。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你自己的行為直接影響着你的孩子。尤其是你在家裏同配偶説話的`方式會成為孩子同人交流的一種模式。

家長與孩子相處要遵循哪些準則3篇 家庭教育:建立家長與孩子的良好互動準則 第2張

第2篇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但是絕不能把他們當作花來培養,孩子最終還是要走向社會、溶入社會。讓孩子學會與其他人特別是同學們友好相處,處理好他自己上下左右的關係是今後走上社會的基礎。而這種社會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靠家庭、家長。下面,本人結合家庭教育孩子的實際淺談幾點體會。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們有他們的想法。特別是他們受到委曲、被人誤解、甚至受到無意的傷害時,孩子就會很生氣,這時候如果引導不好、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心理髮育不正常。我經常教育孩子不要斤斤計較,別人有的我不一定有;比你優秀的同學也有缺點,比你差的同學也有優點,關鍵是要發揚優點;要勇於容忍別人的不對,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等。如有一次孩子回家後很生氣,一問才知是平時經常在一起的夥伴説不跟她玩了,我問那你有沒有對不起別人,她説沒有,我説那沒關係,明天你當什麼事也沒發生,學會容忍。後來就一切如故了。

現在孩子都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索取得多,付出得少,缺少樂於助人的熱情。我經常教育他要樂於助人,把幫助別人當成快樂的事,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而且幫助別人要不圖回報。如她回家説她那組經常有同學忘了帶紅領巾、乘車卡等而扣分,我就勸她不要埋怨別人,埋怨別人是沒有用的,而要提醒別人下次不要忘了。聽到孩子經常幫助別人做值日等,我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經常有其他同學打電話來詢問今天的作業是什麼,我都支持她要耐心細緻地幫助其他同學。

迫於學習的壓力,現在孩子習慣性、依賴性較強,積極參與的精神欠佳,積極參與精神既是成功的開頭,更是團隊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班級組織活動,我都放手讓她參加;對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我都放手讓孩子去做。如由於我家離學校較近,我就放手讓她過馬路,自己上學。同時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適當導入社會意識教育,也至關重要。如有一次她突然問我:爸爸工作積極,錢是不是多些。我就説:“做任何工作都要積極,都要認真做好,錢多錢少沒關係的,錢多的事要做好,錢少的事也要做好。之所以這樣才能培養良好的情商,才能溶於他們自己的團體中去。

總之,雖然社會之門尚未向孩子打開,但是我們要為孩子做好充分的準備。平時我都很少過問孩子的成績,只問孩子的在校生活,交談學校中的事,耐心傾聽她的見聞及看法,關心她不愉快的事。孩子能和同學們友好相處,被老師同學所認可是我們家長的最大心願。

第3篇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專家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着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專家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説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説“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説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卧室的牀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專家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青春期並不可怕,父母只要通過適當的引導孩子,學習與孩子和平相處,就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還有家長需注意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