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35篇 《風情萬種,家鄉韻味》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W

本文將描繪我所鍾愛的家鄉風俗,帶您領略一場文化之旅。家鄉以其獨特的民俗傳統而聞名,包括傳統婚禮、年度慶典和神祕的宗教儀式。這些風俗猶如一扇明亮的窗口,展現了家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文化色彩。實地感受風俗之美,探索家鄉的獨特魅力。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35篇 《風情萬種,家鄉韻味》

第1篇

每當別人問起我來自哪時,我都會驕傲地告訴他們,我來自諸暨!沒錯,就是那個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畫梅而聞名於世的王冕的家鄉――諸暨。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諸暨的一些風俗民情吧。

清明,天空中飄着雨絲,一個略帶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户,從清明前幾天就開始籌備了,籌備些什麼?無非就是清明?了,這個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樣,裏面的餡兒,青的是豆沙,白的是鹹菜豆腐的,製作起來尤為複雜,是諸暨人過清明節的必需品。一個普一般通的清明?,裏面包含了太多對過世親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樣了。打算好清明?,就要去掃墓了。

點上香火白燭,燒上紙錢元寶,再把精心打算的清明?擺上,説上幾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幾躬。細細的雨絲打在身上,不知是誰的淚滴落在人間。

春節,整個中國都十分重視的節日。除夕這天,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這便是一年到頭最大的慰藉吧。這頓飯在一陣爆竹聲中開始,又在這爆竹聲中結束。諸暨人年夜飯的.餐桌上有什麼呢:西施豆腐是頭菜,隨後有糖醋排骨,有象徵着“年年有餘”的清蒸魚,有傳統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愛梅菜扣肉,那誘人的羅列整潔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遲遲不肯散去。其實我最愛的還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簡直讓人無法自拔。到了臨近十二點的時候,爆竹聲又開始了,這一晚大家都選擇不睡覺,為了給自己“守歲”,還真是“一歲除”啊!

元宵,大街上掛滿了喜慶鮮亮的燈籠。諸暨的一些鄉鎮上會舉行舞龍舞獅花燈展等節目。走上街頭,大人們會在花燈前佇足欣賞,小孩則是選擇猜燈謎,不僅是為了那些精美的獎品,更是對自己猜謎本領的一個認證。還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湯圓了,家家户户打算的湯圓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膩了還可以吃鹹的,自己燒的青菜湯圓,“迷道”不要太好哦!

不過,聖誕節萬聖節這些“洋節日”越來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節”被鄰國霸佔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忘卻,這些民俗習慣,我們應該重視,不讓它們變成下一個“端午節”!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35篇 《風情萬種,家鄉韻味》 第2張

第2篇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同樣也有很多的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麼多的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因為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

中秋節,月亮特別的圓,非常的亮,我們在中秋節都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月餅,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個味道,一個味道是團圓,另外一個味道則是幸福。

眼看馬上又要到中秋節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是想到中秋節快要到了,馬上就覺得如釋重負。回想起之前的中秋節,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團圓飯,然後大家一起吃着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賞月,並談論着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夜,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節,想到在遠方的爸爸為了一個家在外拼搏。此時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圓一些,和中秋節一樣,那我就可以見到我的爸爸了。

家鄉的風俗之中秋。俗話説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雖然都是過着同樣的節日,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一些特別民風民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中秋節,應該全國都要吃月餅,全國都要吃團圓飯,這個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大傳統。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祭祖,各家各户都會在一個時間,沒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約而同。祭祖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例如:祭祖時的祭品,祭品是首先準備好,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飯菜都在桌上,這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所有得水果和飲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後把爸爸開始燒香磕頭,接着嘴裏念着每年都一樣的話,開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裝在碗裏,最後我們才開始吃飯。

飯後,我們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時還有一個講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燒完紙錢後,把準備好的飯菜潑出去,這樣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着月餅賞着月,聊着各色各樣的話題。

第3篇

我的家鄉就這樣被喻為“天津的後花園”的美麗縣城--天津薊縣,她依山傍水,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她風景如畫,美不勝收,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小城裏,我愛我的家鄉!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歡和媽媽出去散步,吃完晚飯,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兩旁都這樣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兒一種比一種美,草兒一種比一種綠,真這樣漂亮!我們常常一邊走一邊討論身邊的新變化,城邊新開發的居民小區啦,那裏樓房整齊排列,四周環境優雅整潔;縣城中心鼓樓那裏修建了文化廣場啦,古香古色的,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美倫美奐,吸引了小朋友去那裏玩耍,吸引了大人們到那裏納涼,如果你走到那裏,必須會被悠閒的人羣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還有街上的汽車越來越多,為了緩解交通擁擠,縣政府又拓寬了馬路,修建了環城路,六車道的環城路平坦又寬敞,此時路兩邊的綠化帶設計得桃紅柳綠,讓人賞心閲目,不僅僅疏通了車流,還為人們帶給了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也要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樂呵呵扭着秧歌的爺爺奶奶們,看路上方帶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們,看廣場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們,他們都在提醒我們,生活多完美!

媽媽常對我講,十幾年前她和爸爸從學校畢業剛來那裏工作的時候,街上還沒有這麼多的樓房和商鋪,更沒有這麼多的汽車嘍,人們早出晚歸,為一家老少的生計奔波,哪有誰沒事走在大街上閒逛呢,兜裏沒有錢,進商店買什麼呀?此刻,當然不用説了,光看就明白,經濟發展的如此迅速,僅縣城面積就往外擴大了好多!城裏新開發的住宅小區一個比一個高檔,路上跑的汽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人們的穿着打扮越來越美,越來越時尚!

如果你十年前來過那裏,此時歡迎你再來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須驚歎,這絕對稱得上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像我一樣一向生活在那裏,隨着這些改變一塊成長,那麼你必須會和我一樣,自豪又深切的愛着這個小城――薊縣,不這樣嗎?

第4篇

從小我就住在上海,我對在上海過節日非常喜愛,尤其是元宵節,“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這歌謠,樸實中帶着老百姓深深的情感,而我也特別喜歡這別具特點的家鄉習俗。

聽爸爸講,元宵節的由來和南北朝有關。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元宵張燈,漸成風氣,由此逐漸成為元宵節。在上海,元宵節的形式多種多樣,這是一個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日子,有吃湯圓,猜燈謎,踩高蹺,鬧花燈的傳統。但我獨愛那一碗湯圓,甜甜的,黏黏的,入口回味無窮,湯圓,團圓,寓意着一家人幸福美滿。

正月十五,大街上的店鋪開的很早,湯圓店的招牌古色古香,和着那飄出來的香甜味道,再加上店家那軟軟的叫賣聲,讓人止不住駐足不前。脾性懶散的,順帶捎回家一些,為這元宵節也增加了些許餐桌上的.温暖。有黑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餡兒的,還有酒釀圓子的,一種圓圓的食品妙就妙在只有口齒留香的那一刻,你才知道哪一種味道在裏面。

而我所興奮的是,每次都能與外婆一起親手包湯圓。外婆先用糯米粉和水一和,就成了湯圓的皮,再揉成一塊塊的小球,擀成薄皮,捏成小碗狀,在裏面包上黑芝麻餡兒,豆沙餡兒,接着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圓球,一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包好了。我們學着外婆包湯圓,看起來容易,包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有的搓成一個橢圓形,有的凹凸不平,還有的做到一半,餡兒漏了出來,總是包不好。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湯圓在我們手中成了型,我們可以嚐到自己親手包制的湯圓。

外婆先在鍋中倒入白開水,等水煮開,把我們包好的湯圓放入鍋中。只見那圓滾滾的湯圓在沸水中滾來滾去,就像一個個雪球,真誘人啊!等湯圓煮熟了,外婆用把一個個湯圓舀到我們的碗裏,我聞了聞,有股淡淡的清香。輕輕咬下去,黑芝麻餡兒從湯圓皮中滑到我嘴裏,甜甜膩膩的感覺,讓人覺得元宵節的燈火璀璨中多了幾多温和。

這就是我的家鄉別具風格的節日,那軟軟的湯圓回味悠長,家鄉的風俗多的是人情味,多的是那軟軟的甜香,圓圓的,暖暖的,它像一方的景緻,長久地生長在家鄉的土地上。

第5篇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説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着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説:“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裏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説:“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乾淨,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外婆把洗淨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裏,用手反覆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於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淨涼乾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後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為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讚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裏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歎: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第6篇

記得我們一年級學過的《春節童謠》裏寫過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熬一晚。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時過境遷,我們南方過年的習俗跟上面寫的有點不一樣,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年二十三,我們這裏要拜灶君。要用片糖或者甘蔗這些甜的東西來拜,知道為什麼要用這麼甜的東西拜嗎?哈哈,目的就是粘住灶神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面前亂説話。拜過灶君後,大人就會開始打掃整理家裏,從裏到外,縫縫隙隙都要擦洗乾淨,反正一天到晚都在那裏洗刷刷、洗刷刷;我們這邊過年不磨豆腐、不發麪,但我們會做煎堆、酥角、年糕這類的美食,我看外婆做煎堆可有意思了,只見她手裏拿着一團糯米粉團,不停地在手裏揉捏,最後搓成小球,不用放任何餡料,只往裏面吹幾口氣,把口封住,再放進滾燙的油鍋裏炸,用筷子不停地撥弄那個粉團,不一會,小小的'粉團就會膨脹起來,像足球那麼大,金黃金黃的,剛上鍋是最好吃的,又香又脆,煎堆寓意金銀滿屋,所以外婆每年都會做,我每次都會纏着她多做幾個,好讓我解解饞,但吃多了會上火哦!

到年二十八或者年二十九就要貼對聯,貼完對聯還要吊門楣。吊門楣就是把桔子、生菜、葱之類的綁在一塊,吊到門口那裏,寓意大吉大利、生財有道、孩子聰明伶俐;到了年三十,大人們都忙着做團年飯,晚上吃完團圓飯以後,孩子們就要趕緊去洗澡,換上新衣服新鞋子,這時候大人就會給小孩壓歲錢,然後大家就會到屋外放煙花、鞭炮,到處都是鞭炮聲、歡笑聲

到了年七年級,見到大人就要説吉祥話,例如: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心想事成這樣就可以收到紅包,錢的數目不等,紅包不能當時打開的,要等到過完年才能打開,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裏都是充滿了糾結,既想知道,但又不能打開,折磨啊!

其他的風俗跟其他地方都大同小異,但不管有什麼風俗,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過年,喜歡過年的美食、喜歡過年的歡樂、喜歡過年的風俗。

第7篇

最憶是家鄉,對於每一位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家鄉永遠是內心深處最亮的一道光。家鄉的風俗更是一種文化烙印,深深地刻在了遊子心中。

月是故鄉明,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節時人們歡聚在一起的熱鬧場景。因為每當此時,我便覺得唯有家鄉的春節才更有味道。因為只有隻身於家鄉的那種種或動或靜的場景中,我才覺得是有年味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伴隨着一陣陣的爆竹聲響,我們辭舊歲,迎新春。家鄉的人們巴不得小年的時候就把爆竹點燃,恭候新年。聽家裏一位年過七旬的大娘説:“每年逢到過年的時候,有位叫年獸的怪獸就想興風作浪,擾得人們不得安寧,於是人們便想辦法驅逐它,最終想到了用雷鳴般響聲的爆竹去驅趕,祈求新的'一年沒有年獸作怪。”

孩子們最開心的便是能夠收到壓歲錢,孩子想要得到壓歲錢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磕頭還不忘叫上:“大姑奶,二姑爺,過年好。”“叔叔,阿姨,過年好,壓歲錢一分不能少。”甚至有的小孩對舅舅要挾地説:“舅舅,給不給紅包,我去剪頭啦。”舅舅只能又氣又樂地把一個大紅包塞給孩子。

如今離開家鄉已兩年有餘了,每當停下忙碌的腳步,便會思考,想念,想念年夜飯桌上爸爸媽媽準備的一手好菜;想念親朋好友圍坐在餐桌前;想念大家你説我笑那種其樂融融的畫面。每年的年夜飯桌上總會是有那麼老三樣,年糕,餃子,魚。媽媽説:“年糕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高。”爸爸説:“餃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是不常吃到的,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到,人們還將硬幣包到餃子裏,估計是傳遞一種幸運呢。”奶奶説:“魚不能只擺一條,要像年畫上那樣,兩條魚的頭要相對着,説是叫“對頭魚”這寓意着年年有餘。”即便現在離開家鄉,奶奶依舊要求我過年必須買條鮮魚。

風俗是一個地方,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澱,對每個人而言,它已經融入了一個人的血脈。即使背景離鄉,亦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第8篇

武漢的炸魚丸、藕莢,北京的臘八粥,河南的饃……一系列民俗都會讓人想起熱鬧的春節,每個地方的民俗活動都不一樣,南充也不例外。

年前的幾天,大店裏人流如潮,小店裏接踵摩肩,似乎要擠倒收銀台,大家都爭着買年貨。不但如此,家家還要掛出臘肉、醃香腸。我們家的窗口有一層防盜網,每當過年時都掛滿了外婆醃製好的食物,一層層的香腸和臘肉重疊在一起,好似一堵臘肉牆。

塞上滿嘴的臘肉香腸,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那晚守歲是必須的。傍晚的時候全家人就聚到一起吃年夜飯,飯後一邊聊天一邊看春晚,好不熱鬧,小孩子們最盼望的當然是12點鐘的鞭炮。當零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時,鞭炮聲也在這一刻響徹雲霄。各種各樣的鞭炮應有盡有,有飛天類、旋轉類、噴花類、煙霧類,讓人眼花繚亂。每當這時我都在樓下放鞭炮,手中抓着幾大把煙花棒,兜裏裝上一小袋子甩炮,左手煙花棒還冒着五顏六色的火花,右手已經卯足了勁往遠處丟甩炮,忙得不亦樂乎。“啪”地一聲響,甩炮落地,鞭炮聲伴隨着新年的鐘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關於除夕還有一段傳説呢。相傳在遙遠的古代,深山老林中有一隻長相面目猙獰,令人畏懼的怪獸,被人稱作“夕”。它頭上長有四支角,身上卻只有一隻腳,每到年底就跑到村裏吃人。村民們十分害怕夕獸,不敢與之抗衡。村裏有個叫做“年”的小孩,他對夕十分了解,知道夕害怕紅色,於是向村長提議在每家大門的門框上貼紅底黑字的對聯,使其不敢入內。當夕靠近村莊時就點燃竹子,竹子爆炸發出巨大的`響聲,對夕起到震懾的作用。村長採納了年的意見,在這一天嚇退了夕,人們為了紀念這天,就把這一天就稱作“除夕”。現在人們把從除夕開始的半個月這段時間都稱之為“過年”。

除夕過了就是大年七年級。新年第一天不能掃地,為什麼呢?因為掃地會把財運掃走。這一天還要登高,希望能步步高昇,在山頂燒香祈福,祈禱新的一年能萬事順意。大年八年級是上墳的日子,準備一點酒菜,放一串鞭炮,在墳前緬懷已逝的親人,也算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團圓。

春節在正月初六就基本結束了,大年初七大人們上班,孩子們也要開學了,一切又恢復到平常的樣子。

第9篇

我家在靖江。在靖間一直流傳着“三月三,上孤山。”這麼一句話。

三月九年級早上一到孤山,那裏已經是人山人海了,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一個牌坊,寫着“大孤山”的字樣。旁邊還拉着許多橫幅,寫着“同合村祝大孤山廟會圓滿成功”等等之類的。聽爸爸説,孤山廟會在凌晨12點就有人來燒頭香了。現在都8點了,人肯定多了。往山上看去,香火連綿不絕,人羣向着山上的寺廟湧動。

媽媽説:“這孤山在7000-250萬年前還只是一座江上孤島呢!如同一匹白馬在江上翻滾。後來逐漸向靖江北岸靠攏。1800-900年前,先後有人在山上建廟,每年的三月九年級便有了孤山廟會。”哇!孤山廟會真是大有來頭呀!

孤山腳下,許多小攤子擺在路邊,一個挨着一個,有幾個小孩子拿着吹泡泡的東西在晃動,彷彿一顆顆透明的寶石飄在空中。美食的香味在空氣中瀰漫,這裏的東西十分便宜,賣什麼的都有。有賣衣服的,賣玩具的,賣日用品的,賣鍋碗瓢盆的等等。

每個攤前都聚着一大片的人,擠得滿滿的。我東看看,西瞧瞧,看到了一個小吃攤,拉着媽媽朝那邊走去,許多好吃的看花了我的.眼。我看了看,買了一個糖葫蘆和一個煎餅邊走邊吃。耳邊不時有大喇叭在喊叫着,來逛廟會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笑盈盈的。

在山腳下逛了一圈,我覺得還不過癮,就喊着爸媽上山看一看。孤山有三面十分陡峭,我們從比較緩的那一面上,兩旁都是仿古的建築,看上去十分古典。隨着緩坡逐漸向上,山上也有許多攤位,靠着建築排開。這裏的人也就更多了,我們一路爬山一路看,還有不少人在表演,有扮財神,有扮壽星,排成一隊從人羣中走過,人們都停下了腳步觀望。

我們慢慢爬上了山頂,四周都是廟宇,黃色的牆,深灰色的琉璃瓦,紅色的柱。牌匾上寫着靈山境界,還有一個寫着天王殿。來山上燒香的人從山下向上走,人流不斷,擠得水泄不通。

晚上的才藝表演是必看的,人羣裏三層外三層圍得緊緊的。

廟會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流傳了,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孤山廟會在我眼裏,不僅是一個景觀,也不僅僅是一個民俗文化,還是一份份美好的回憶。

第10篇

雪花紛飛,如柳絮般飄落在一個個大紅燈籠上,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熱鬧的春節。

春節那一天,是最多人來我們家的一天,也因眾多倍感歡悦。人多得都要溢出窗户了。每個人手裏都提着大大小小的年貨。這一天,我們會在桌子上擺上沙糖桔,那小東西,一口一個,甜到心窩裏。當然,這小東西,還寓意着大“桔”大利呢。

當天一黑,曾被樹枝扎的小洞就閃着光出現了,它們正是星和月。每當它們的出現,熱鬧就會破門而入,跳上桌子,融進我們的年夜飯裏。

走到桌子旁,鼻子用力一吸,那清湯的鮮就鑽入鼻裏。看那清湯,清油浮在湯上,若隱若現,幾個白白胖胖的魚丸卧在湯裏,時沉時浮,每一顆,都如同深海中那閃亮的明珠。它們一團一團擁在一起,這不正是“團團圓圓”的.寓意嗎?

再看看那清蒸桂魚,完完整整,它有着“年年有餘”的含義。它靜靜地躺在盤中,用那鼓油一淋,白白嫩嫩如同少女般肌膚的魚肉,穿上了淺棕色的新衣,再帶上大葱和生薑製成的胸花,那叫一個“美”字得了。不僅美,還很是美味呢!

當然,年夜飯的桌上肯定會有一盤香香的餃子。那肉肉的肚子裏可是躺着錢呢,可這就是要靠運氣了,我剛吃到了一枚,奶奶看見了笑着説:“喲,我孫女今年就會財運滾滾了。”我吐出銀色的錢幣,也笑了起來。

吃飽喝足後,全家聚在客廳,電視裏放着“春晚”,可大家盯着的,是羣裏一個連一個的大紅包,哈哈。

當差不多到十二點的時候,我們一羣小朋友就拿着煙花,飛快跑下樓去。一等到十二點,點起煙花,這裏面也有講究,寓意着“辭舊迎新”。這時,我會雙手合十,並許下新年的第一個願望:就讓煙花伴着惡運一起飛向夜空,然後炸開,炸得支離破碎,讓惡運灰飛煙滅,迎來好運。

第二日,便是大年七年級了。這一天,我們小孩呀,要去給長輩們拜年,要多説一些吉利話,嘴巴要像抹了蜜一樣甜。長輩們聽着開心了,紅包也就大了。當晚把紅包放在枕頭下睡上一晚,就可以壓邪驅鬼了。

第11篇

故鄉的村子裏水系發達,路邊的水渠孕育着飽滿的莊稼,池塘裏養了許多魚,也有我養的母鴨在蘆葦叢中築巢,那蘆葦蕩高大繁密,有我人那麼高,是灰而帶金的。那頂統一壘向一邊,迎着朝霞,映入我心。

這裏的端午是最為獨特的,前一天,先是街上熱鬧起來,要辦廟會啦!在這樣的習俗裏奶奶便張羅着拿洗淨了的竹筐去河邊摘蘆葉,葉子很密,高出了奶奶大半截,但卻方便了她,正好可以摘到最完整的蘆葉。這説是習俗,也是我抓魚摸蝦的快樂時光。

對我而言,那蘆葉呈長條狀濃綠色,有些帶着點波浪的,摘下來發出的聲音就如鋸子拉過,但並不刺耳。蹲在水邊洗淨,鴨子便先來乞食了,誰不知道水裏的魚當然夠它吃呢。

奶奶拿了一把糯米往我頭上撒,據説這樣能辟邪呢。隨後便把蘆葉捲成錐形,把紅棗、糯米灌入,再把蘆葉裹上幾圈,用白繩紮起,我們便都熱火朝天把包好的拿去煮了。

當第一片蘆葉伴着糯米的清香湧動起來時,我便不安穩了,猴急得上躥下跳抓耳撓腮,奶奶説,悶會兒才會好吃呀!這樣一説我才安靜下來,直至吃時,那蘆葉的清香早已滲入每粒糯米之中,混着棗的甜,暖了心,香透了整個端午節。

多少年後村子裏開發了,黃色的.推土機,綠色的挖掘機霸道地填埋了那小池塘。蘆葦蕩在推土機的強勢剷平之下沒入了土中,不見其蹤跡。那些小魚兒在泥潭裏掙扎着,我無力迴天。那天,便是我記憶裏最後一次看到繁榮旺盛的蘆葦蕩我凝神遠望那被填平了的深褐色土地,上面印着清晰可辨的挖掘機印跡,節節分明

殘陽如血,映紅了天空,灑下光芒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遠處有聲聲犬吠淒涼,近處有水稻隨風飄蕩,面前有西風亂勁草,心底有涕淚無處揚在這樣的習俗裏,我看見歲月長河裏最後一片蘆葦蕩。

故鄉的蘆葉寄託着我那香甜美好的端午夢,讓我用滿腔的熱情最後呼喚它們吧,那一天,我永遠離開了那方淨土。

如今爺爺奶奶我們都在城裏,端午節依舊如此熱鬧,濠河裏賽龍舟,商場裏搞活動,但我再也吃不到家鄉小池塘裏的蘆葉包出的粽子了,奶奶也刻意再沒提起過。

“吃粽子嘍!”廚房裏炊煙裊裊,今後的粽子蘆葉卻不用自己摘了。這樣的習俗裏,我又看見歲月長河中最後一片蘆葦蕩了,在風中搖擺,在記憶裏醖釀。

第12篇

一説起節日我就會想起春節。春節可不止一天,大約有二十天。不僅如此,它的風俗也很多。

過春節了,當然要貼春聯。除夕當日,我拿起春聯就往門外衝去。爸爸連忙拉住我,説道:“你一個人貼我不放心,我和你一起去貼。”為什麼爸爸會這樣説呢?原來春聯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應的位置不能貼錯。尤其是上聯和下聯,上聯應貼在門右邊,下聯應貼在門左邊,位置容易貼反。因為古人“以右為大”。

爸爸告訴我,春聯也稱桃符,人們貼桃符是為了驅災辟邪,後演化成了春聯。

貼完春聯,還未等我喘口氣,爸爸又拿來了一個四四方方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是一個“福”字了,“福”字會被貼在大門正中央,預示着今年“福氣滿滿”。

“福”字分為兩種:一種是正着貼的“福”,一種是倒着貼的“福”。

爸爸還告訴我:“正着貼的福字必須貼在大門上,而倒着貼的福字可以貼在垃圾桶、衣櫃等這種地方。“所以這兩種“福”字,不僅貼法不同,貼的位置也不同呢!”

我對貼“福”字這一習俗很好奇,於是查找了一下跟“福”字有關的傳説,然後我知道了倒貼“福”的來歷。

相傳朱元璋有一回以“福”字為暗號殺人。於是家家户户都貼着“福”字。可是有一家人根本不識字竟把“福”字給貼反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朱元璋出來巡察,碰巧又看到這一家貼的“福”字。大發雷霆,就命御林軍將這家滿門抄斬!馬皇后十分差良,於心不忍,於是她靈機一動,告訴朱元障,“福”貼倒了,即福到(倒),這是諧音也是福音呀!朱元璋頓時喜笑顏開,赦免了那家人。

這時該吃飯了。餃子首先被端上了餐桌,裏面包有各種餡料,有牛肉的,有白菜豬肉的`,有玉米豬肉的。春節必吃餃子,餃子美味而且富意着吉祥。

隨後各種菜都被端上餐桌,紅燒魚、肉圓子、汽水肉……可“怪事”也出現了,只見一盤毫不起眼的白菜被端上了餐桌,可大家都“搶”着吃。“為什麼呢?”“這白菜是有寓意的,象徵着一清二白”爺爺告訴我。“原來是這樣呀!”我恍然大悟。

家鄉的風俗可真多,説也説不完,我喜歡過春節,長知識。

第13篇

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鄉,過新年時餐桌上擺上一盤香噴噴的年糕點心,是必不可少的。

從過新年的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爺爺在叫喊吆喝“賣年糕嘍!”天空泛起魚肚白時,奶奶就已早起,穿過一條條街,到街頭去買。街上本空無一人,誰知這會兒卻排起了長長的隊,奶奶早去晚歸,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樓時,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廚房裏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給我的寶貝孫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裏。接着她低頭側身從櫥櫃裏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隻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裏,細心地擺盤。擺好後的年糕頗像一朵盛開的花。我插話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鏽鋼碗嗎?為什麼要選一個這麼容易碎的?”奶奶一邊開着煤氣灶,一邊伸手摸摸我的'腦袋,笑着説:“因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鍋裏倒少許適量的水,然後輕輕地讓粘住碗的年糕傾身滑下去。‘譁’的一身,鍋裏像竄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搖曳的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奶奶不停地翻動着鍋鏟,讓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顯看到,在奶奶的指揮下,年糕像個體操運動員,來回反着身,重複着高難度動作。製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過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時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輕輕順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瑩的糖水散發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計奶奶是先在糖水裏摻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説是水中月,鏡中花,願每一個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撈年糕之際,我輕手輕腳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陣,條條街都散發着家裏那個味兒。現已臨近傍晚,絲絲橘光衝破天際,似繪畫大家的手筆,馬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無,又似乎衝斥着整條小街。我尋味聞去,原來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時,那盤年糕的擺盤設計變的面目一新,香味依舊讓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塊往嘴裏放,頓時兩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詩一句:“年糕精緻點春心,夜景繽紛舊歲除!”。

第14篇

一年中也就數春節最熱鬧吧,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臨近春節,家家户户都熱火朝天的忙碌着。大人們打理家中的衞生,小大人們也得幫着大人們幹活,但不必像大人們那樣累,娛樂的時間總該是有的,與同齡的孩子們聊聊天,或是忙一些自已的事。小孩子們當然是玩了,東跑西竄,或是再叫兩三個一塊瘋去。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一般都很晚,自覺的孩子當然是早些回家,不用父母費心。那些不自覺的,自然是要吃飯時或是天色已晚被父母喊回家去,怕是走時也還會有些念念不捨的吧。若是父母不來,臉皮厚些,恐是要在別人家吃住了。

先從除夕夜説起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家中必然是要打掃乾淨的,晚飯桌上還要多擺上幾個碗筷。我問過媽媽為什麼要多擺上幾個呢?媽媽告訴我,這是寓意着未來家裏多子多孫的。我從不信這些,認為只是用來烘托氣氛罷了。在晚飯前,家中公櫃上還要燃香,門外還要放爆竹,爆竹放完後既可吃年夜飯。

吃完飯後,就是包餃子了,按我們家鄉的習俗,餃子中還要包上硬幣,多少都隨意,只可放一個五角,若是在吃餃子時吃到五角的代表你今好運連連、財源滾滾。

於是,在盛餃子前,總會,用筷子弄破幾個,看看裏面有沒有硬幣。若有,就盛去。沒有,就放那兒,誰愛要誰要去。

我本人並不喜歡守歲,所以吃完飯沒一會兒就睡下了,那些守歲的就不停在放鞭炮,擾的人不能安寧。

正月七年級,早晨起來吃完餃子後就要去祭祖,這祭祖只能男人去,女人們就要待在家接待要來的客人,這祭祖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三四歲的小孩,都可以去。持有族譜的人家放炮,聽到炮聲後一個莊子的人都要去祭祖。人齊後再次放炮,然後就是燒紙,公櫃上放着一個觀音像,前面再擺着香。老輩人頭髮都掉了光的',手中拿着木魚,隔一會敲一下,木魚一響,同輩的人兩兩結伴跪下磕頭,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情形還以為是哪家要結婚呢。

祭完祖就是拜年,所有祭祖的人結伴而去,女人們就站在門口,手中拿着香煙,遞給來的客人。説白了就是組團到別人家站一會,順便拿兩根煙罷了。

第15篇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我們天門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的討論聲音大得蓋過了汽車的喧囂聲。

我立馬打了通電話,戲謔地説道:“手術刀同志,請快到陸羽廣場來。”“誒!等等,我……”她還沒説完,我便掛了電話,我站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人們: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壯麗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間,進不去出不來;有的人拼命往裏面擠;有的人受不了,鬧着要從裏面出去……什麼?你問我這是在幹什麼?哦,對了,忘記告訴你了,今年是閏年,我們天門舉辦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這可是天門的習俗呢!

過了一會兒,那位“手術刀同志”趕了過來氣憤地問:“什麼事這麼急,你知道我多忙嗎?”“走,看錶演去,我敢打賭你絕對沒看過這麼熱鬧的場面。”我拖着她往人羣裏走,我心想:這下一定讓你來了不後悔。

我們成功擠進人羣,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果然來對地方了,這地兒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閨蜜激動的握着我的手説。彩蓮船、舞龍燈、舞獅……這些我們只能在課文中看見的景象,在現實中也見到了!我們相視一笑。只見那龍,快速地舞動着,有節奏地跟着繡球搖擺,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不得不説,這些人的配合簡直妙極了,周圍的人連連拍手叫好。

還有彩蓮船,左邊一男,右邊一女,站在“船”邊,“船”上,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坐”在被裝飾得花裏胡哨的船上笑容滿面,如花似玉。

“呀!這不是舞獅麼?”“哈哈,還真是,我沒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現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説完我們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獅,舞獅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訝異:天哪,為什麼這麼默契?是神仙嗎?獅子上躥下跳,每一步都是極大的挑戰!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哄聲,我問朋友:“他們這麼配合,為什麼我們不能?”她笑笑:“其實很默契啊,是你沒發現,拜託,我們相處六年了!”我贊同地點點頭。

這天的“鬧元宵”結束了,人羣陸續地離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龍、舞獅這些,但這個第一次將變成過往,相信接下來的精彩會越來越多!

第16篇

我們國家的節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兒童節、五一勞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的就要屬正月十五元宵節了。

我的家鄉每到元宵節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準備好材料:糯米粉、餡料(藍莓醬,草莓醬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麪糰,然後稍微醒一醒,醒完後,就要製作元宵了,把大面團分成好幾個小麪糰,把小麪糰壓扁,再在裏面加入餡料,我包了好幾個湯圓,但是都失敗了,不是餡太少,就是餡太多,要不然就是沒有包好,都露出來餡了。後來,我向媽媽請教了一下,媽媽邊做邊向我説,聽了媽媽説的話後,我成功包出了湯圓,後來,我包的越來越多,越來越熟練了。包完後就要下鍋煮了,先把水燒開,然後把湯圓下里面。煮到你覺得軟軟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時間裏,我對鍋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測:湯圓必定大了兩三倍了吧,湯也有了湯圓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鍋開了,上面飄着湯圓的香味,忍不住讓人多吃幾口。把湯圓盛在碗裏,我看着這些湯圓,情不自禁地用湯匙盛了一個湯圓,剛想往嘴裏送,媽媽説道:"一會兒再吃,剛做好的太熱了。"雖然聽了媽媽的話,但是湯圓好像在讓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張開了嘴,把湯圓放進了嘴裏,"啊,好燙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聲,我趕忙把湯圓吐了出來,過了好一會兒,湯圓有些涼了,我才把湯圓送進嘴裏,軟軟糯糯的太好吃了,裏面的餡也好吃,不一會兒,我就吃了兩碗,聽媽媽説,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晚上,我們在賞花燈,上面的圖案各式各樣,還有猜燈謎,我抽選了一張字謎,上面寫着"一頭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媽媽説我答對了,我特別高興,於是又猜了下一個"順着念,採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於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對了,一輪下來,屬我答對的多。

元宵節可以賞花燈,吃湯圓,還有多種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了。

第17篇

五月初五是端午。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我雖對屈原沒有深厚的感情,但也會跟着外婆一起包粽子。

瞧,外婆已經把準備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糯米,粽葉,香菇,瘦肉,紅棗,應有盡有。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外婆從盆裏拿出兩片泡好的深綠色的粽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形小桶,把雪白的糯米放在裏面,鋪上幾顆紅彤彤的小棗,又蓋上一層糯米。接着用粽葉把糯米包裹起來,用粗線圍着它紮上兩圈,拉緊,打結。哇,一個三角形粽子就這樣包好了。多神奇啊,我感覺外婆簡直就是給我變了個魔術。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先卷粽葉,放在左手,用湯勺舀糯米,放進葉裏……一切都井井有條。沒想到到了拿餡料的環節,一個手忙腳亂,我竟將包好的糯米倒了出來!

這次,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餡料,擺在糯米上,又用糯米把餡料一層一層地蓋上。一切順利,整個粽子看起來非常的飽滿。我暗自高興,連忙拿起粗線捆住粽子。誰知道,顧此失彼,糯米竟從另一頭的粽葉中嘩啦啦地滑落下來——手沒拿穩,前功盡棄!

我覺得我可能只適合當外婆的小助手吧!畢竟,包好一個完完整整的好粽子,真是不容易啊!

在我眼巴巴地觀望下,不出一個小時,外婆就把一個個漂亮的粽子包好了。它們紮在一起就像一串豐收的果實。

外婆告訴我粽子包好後,要馬上用水煮熟,這樣才方便儲存。我看着外婆把粽子一個一個放進水裏,心裏就像有隻貓在抓癢癢一樣,非常着急。雖然粽子放進水裏沒煮多久,但我已經一遍一遍地揭開蓋子,查看裏面的.情況。沒辦法啊!誰讓等待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呢?

當鍋中開始飄出淡淡的香味,我的口水早就流了下來。等到粽子一煮,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塊,開吃!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看着煮熟了的糯米變成了一顆顆閃亮亮的珍珠,我毫不猶豫地一口咬了下去,滿嘴都是粘乎乎的,甜膩膩的,美味極了。

端午節就這樣過去了。我雖然沒有學會怎麼包一個好粽子,但是我吃到了一個又一個美味的香粽子。我的端午節,不虛此節!

第18篇

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通俗有趣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愛觀看舞龍和舞獅了。

舞龍舞獅的人身穿金色衣服,上面繡着金龍的圖案。通常領頭人會穿着與其他人不同的衣服,比如紅色的衣服,而這金色與紅色的巧妙搭配則給這支隊伍新增了一份過年的喜慶與歡快的氛圍。在我們的家鄉每到新年七年級就會有龍隊每家每户的'串門“劃彩”。聽説在不同環境的人家有不同的“劃彩”的方式呢。雖然我搞不懂這是為什麼,但是聽字面意思華彩應該就是討彩頭喜慶的意思吧。當他們要來到哪一家時那家就要放鞭炮迎接它。然後,他們會在客廳裏把龍盤成一個圓形。領頭人會拿着龍珠划着彩,帶龍身的人就跟着吆喝!而他們要離開時你家也要放鞭炮送它,而且還要給他們紅包香煙什麼的。

最有趣的,假如兩隊(條)龍碰到了一起,那村民們就作興要他們舞龍啦。當然舞龍就得找一塊很寬大場地,村民們要打算許多的鞭炮了。這不,你瞧!舞龍已經開始啦。這兩條龍足足有十米長,身上的鱗片金光閃閃,漆黑髮亮的眼睛眨呀眨,那龍頭碩大而散發着威嚴,長長的龍鬚隨風飄動着,目光如炬。他們不停地表演着各種出色的動作,蛟龍出海,穿插前行,龍遊四海,騰飛雲霄,真有種不是真龍勝似真龍的感覺,大有一種風流瀟灑氣勢。

“咚!咚咚!咚咚咚!”隨着密集的鑼鼓聲和鞭炮聲,表演也越來越出色了。時而雙龍戲珠,時而雙龍盤金柱。場面越來越熱鬧啦!在他們表演盤龍時,人們會點上鞭炮往龍身上扔,“檢測”那些舞龍的人技藝高不高超。假如鞭炮炸到了他們,那他們的表演就還欠佳;假如根本就炸不到他們的話,那就説明他們的技藝十分的高超啦。我也不會閒着,從爸爸手上拿了一掛鞭炮用香煙火點着往龍身上扔去,有沒有炸到他們我就不知道,但我自己是捂着耳朵躲一邊去了。

舞龍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那一天他們會找到一條清清的又流動水的小河,把龍衣和各種道具都取下來燒了。寓意為在青青的小河邊,送龍上“青”天。這時全村的村民都會在那裏跪拜,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第19篇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難忘的一天。遠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我們全家最終團聚了。此時此刻,全家人圍坐在一桌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爸,這幾年,你辛苦了!”我爸爸舉起酒杯對爺爺説:“感激你對孩子們的照應,來,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個勁地給我們姐妹倆夾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個個笑容滿面。我和妹妹更是歡樂無比,因為在農村,我們小孩子平時根本上不了飯桌,今日卻能夠像大人一樣圍着桌吃,盡情品嚐着豐盛的美味菜餚。

吃過飯,大人們收拾飯桌,我們小孩子耍耍鬧鬧,等着爸爸媽媽給那盼望已久的'壓歲錢。不一會兒,爸爸媽媽喜氣洋洋地將包好的大紅包交給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後樂得手舞足蹈。我鄭重地打開一看,裏面有10元錢和一張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寫着:“祝萱萱新年歡樂,學習提高!”我頓時樂壞了,雖然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並不多,但卻表示了他們的一番心意,那張小小的卡片,飽含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當時,我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來。

“噓……啪……”四處響起了煙花聲,我跑出門一看,一朵朵煙花陸續上升,半空中猶如佈滿了五彩的繁星,頓時,整個世界便變得奼紫嫣紅。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墜向大地,使黑夜變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煙花,只見他點燃煙花上的導火線,一瞬間,只聽見“嗵”的一聲,一束煙花便升上天空。我抬頭仰望,只見空中如彩星閃爍,美麗無比。在此起彼伏的煙花聲中,爺爺奶奶樂呵呵地説:“此刻的時代真美啊!”許久,響聲漸漸消失,整個世界逐漸恢復了寧靜。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繼續放煙花呀,別讓除夕夜缺少熱鬧呀!”“嗵……噓……啪……”一聲緊之後一聲又熱鬧起來了。直到半夜,那熱鬧的場面才漸漸消停了,人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但還有許多地方洋溢着笑聲。今日,一想起當時那壯觀的情景,我還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滿歡樂祥和的世界裏。

這個除夕,是我最難忘的除夕。因為它熱鬧,因為它充滿歡樂,更因為它讓我享受着爸爸媽媽在家時的温暖、幸福。這個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媽媽對我的祝福和關愛中。

第20篇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至今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

傳説很久很久以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户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騙過天帝,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從此元宵節鬧花燈,便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往年正月十五這天晚上我們一家人都會來到大街上觀賞花燈。美麗的花燈可真多啊,使人眼花繚亂!那漂亮的金魚燈,全身金色,還吐出珍珠大的小燈泡,各式各樣的小崽,燈來裝飾整個魚,真是既簡單又漂亮。還有那奪目的五角星,美麗的小兔子燈全身粉色。它們都發出光亮,彷彿在跟大家説:“祝你們元宵節快樂。”

各式各樣的花燈很多,看花燈的人也很多,大街上人山人海。連馬路上也擠滿了人,一眼望去,看不到人流的末尾。

終於到了猜燈謎的時間,我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了。心想:去年一個也沒猜出來,今年我可是練過呢,我肯定會比爸爸媽媽猜的還多。開始了!開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過去,等我擠出來的時候手上拿滿了燈謎紙。我找到一個地方,把燈謎紙一個一個鋪在地上,開始思考答案。第一個,很簡單:“多一半。”肯定是夕。因為多的一半嗎。就這樣,我一個一個地猜出了謎底。可是到了最後一個,我實在想不出來了:“無尺土之封。”我心想:好難啊,要去問爸爸。我跑到爸爸跟前:“爸爸,無尺土之封的謎底是什麼呀?”爸爸思考了一下説:“是一”“為什麼是一?”爸爸裝作一副很有學問的樣子説:“天機不可泄露。”聽到這句話,我笑出了聲。不過知道答案就行了,我還要去兑換獎品。我的獎品是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我正準備去問爸爸最後一題為什麼是一呢?可是等我拿着獎品去找爸爸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隻烤雞,我一下子就把問題拋到了九霄雲外。到現在我還是沒有問。

夜深了,在賞花燈的人,倒是越來越多,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第21篇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説:“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説:“做豆腐可不能多説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説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温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第22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説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説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第23篇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嶴。天台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温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着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雲,幽靜小巷,時光彷彿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湧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甦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粽子、搗麻餈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着;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噹噹一路敲着,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裏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後把醃好的瘦肉、滷豆腐、冬筍、墨魚鯗、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淨,再炒好炒花生米並切碎,最後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後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後,再放入菜泥,然後徐徐倒入米漿,並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為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台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於戚家軍衣食無着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飢,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後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眯眯地盼着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裏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着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户的“討”着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為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第24篇

全國各地的新年習俗都不一樣,我的家鄉——海南,過春節可有一番韻味啦!

海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就是節日的氣氛,稱之為“年味”。年前幾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鮮,還準備了必備的年貨——檳榔。

年三十那天,從早上開始,家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在廚房裏穿梭,殺雞,殺鴨,燉湯……到處酒肉飄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門上貼了一門神,屋裏到處是紅通通、大大的倒貼“福”字。這天,兒女都會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鞭炮放過後,年夜飯就熱熱鬧鬧的開始了。海南人過年少不了吃雞和魚,代表“吉祥”與“年年有餘”;茄子,其海南話與“強”諧音,有着一年勝過一年的含義;還有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人們圍在桌旁,不時舉杯歡呼。大人們品嚐美酒,孩子們就喝椰奶,那一股濃濃的椰香,讓人回味無窮。海南氣候宜人,春節可以穿着短袖吃年夜飯。海南人過年不吃餃子,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年糕拿出來,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除夕夜,不少人“守歲”,直至凌晨12點,家家户户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

七年級,剛起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隨之響起,這便是“開門紅”,寓意着這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滿地堆滿了紅色的炮紙,大家也不掃去,免把幸福掃出門外。接下來,就是海南過年必要的拜公,把雞、肉、魚和米飯捏得圓圓的像一個雪球擺在桌子上。然後在公前拜三拜,心中還要許願,希望天公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八年級,拜年的`人可多了,親戚朋友都來了,帶着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輩向長輩拜年時,就把一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後雙手捧着,邊説着新年祝福邊恭敬遞上,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九年級,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乾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餘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怎麼樣?海南過年有趣吧?歡迎大家去海南體驗不一樣的春節習俗。

第25篇

清晨,街上傳來了一首老歌:“賣湯圓,賣湯圓,小二的湯圓是甜又甜……”我突然想起來:原來今天是元宵節啊!

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渦陽。被稱為“道德之鄉”,此地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有很多先輩們留下的傳統習俗。而今天就是元宵節,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習俗。

早上,天矇矇亮,大人們就起牀,來給家人們準備一份元宵節特別的早餐——湯圓,説起它,那可是很多人的心頭之愛。即便是嘴巴上長了許多白鬍子的“老孩子”,提起湯圓,也是嘴裏立刻就生出一種濃郁的黑芝麻的甜香呢。

吃完湯圓,大家便紛紛出發,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孩子,都要回到孃家,給自己的父母送大雁,説起這個習俗,那可有點兒年頭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崇山南麓有一個姑娘,非常孝順,在閏月年裏,中原大地鬧饑荒,姑娘怕父母捱餓,就把家裏僅有的一點小米帶了去探望父母。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來時,提鬥裏的小米已經被啄光了。姑娘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隱約覺着有個聲音在叫,睜眼一看,看到提鬥裏有一對銀灰色的大雁,怎麼也趕不走。心想:莫非這是天意。姑娘就帶着它們回到了村莊。到了村莊,才發現村裏鬧起了瘟疫,自己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便把烹製好的雁肉、雁湯給父母喝下,不到半碗飯的功夫,父母就醒了過來,姑娘又把餘下的湯肉分給了鄉親們。第二天瘟疫即退。

從此以後,每逢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兒都會在前一天送大雁瞧孃家。但大雁畢竟是珍禽,人們就用面製成大雁形狀,藉以正月十五求吉利,驅瘟疫,為父母消災。

吃了晚飯,大街上燈火通宵,人們便去逛廟會,孩子們穿着新衣裳,提着各式各樣的花燈,放着傳統的歌曲,有的是兔子的,有的是大龍,有的會唱歌……大人們則在欣賞花燈,談論着新的一年,也不忘給孩子們買些吃的:冰糖葫蘆、炸串、烤香腸……這可大飽了孩子們的口福,看着這幅景象,嘴裏湯圓好像更甜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日子,傳統習俗一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得以傳承。

第26篇

俗話説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春節到,家家户户真熱鬧!一年之中,過春節應該是大家最喜慶的日子吧。

按照我們廣東的規矩,春節從掃塵開始了。掃塵顧名思義就是將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煥然一新!掃塵的傳統風俗,由來已久。民謠説:“二十四,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叫“掃房”。在年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一直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杆上清掃屋頂天花、牆壁上的塵垢蛛網,謂之掃去“窮運”、“晦氣”,來年清吉。

對聯窗花,也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大人們拿着嶄新的對聯,踩上凳子,將對聯整整齊齊的貼在家門口。貼福字可還真有講究,要把福字倒過來貼,寓意着福氣到家。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事情就是買新衣服。衣服、褲子、鞋子、襪子,樣樣俱全,煥然一新。即使沒有鞋子和襪子孩子們也總會擁有一件新衣裳。第二件事就是買各式各樣的零食飲料,薯片、餅乾、利是糖等等各種零食。恐怕第三件事是買玩具或用品,特別是未成年的孩子們。

春節眨眼就到了。年三十晚,大人們準備年夜飯,廣東人必備的白切雞,清蒸魚,各種美味佳餚大飽口福。一口接一口,吃個不停,一勺接一勺,美味不會停。恐怕是吃完這頓飯就要胖個三四斤啊!在我們老家有一個很特別的習俗。就是在吃完年夜飯後我們要用柚子皮熬的'水來洗澡,從頭淋到腳,寓意着將來年的厄運都統統洗掉。煮好的柚子水倒倒一個大盆中,放進浴室,香甜的柚子皮散發着迷人的味道,使人忍不住喝上一口。洗完澡換上新衣服新鞋子,拿上揹包和同學們,朋友們,親戚們在樓下玩耍。

大年七年級,和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起玩耍和同學朋友玩個夠。吃好玩好睡好,真是又舒服又輕鬆啊!不過一年之中,也就只有這幾天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啦!趕緊看這幾天好好嗨皮嗨皮一下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風俗才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中國。

第27篇

在我的家鄉桐鄉有一個習俗——“搶糖糕”。每當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個黃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樑菩薩,同時要準備很多東西,比如:糖糕、圓子、薯片、蝦條,以及紅包、一元硬幣之類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東西拋下去,讓四周的鄰居來搶,俗稱“搶糖糕”,據説是為讓新房子聚人氣。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着幾個笨重的'袋子氣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為“搶糖糕”做準備。這次我們村拆遷造新房,幾十户人家一起“搶糖糕”,那可真是史無前例,那場面想想就叫人興奮!

十月一日是個好日子,也是上樑大吉“搶糖糕”的日子。我們一家在早上四點鐘就起牀開始了拜上樑菩薩的儀式。家家裏面紅通通,燈火明亮;外面人聲鼎沸,四處得到消息的人陸續趕來,興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動得睡不着覺,三點多就醒了,在新房子裏竄進竄出,看什麼都覺得新鮮。拜好菩薩以後,重頭戲“搶糖糕”開始了。爸爸領着幾個男親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講究,只能男人扔)“噼裏啪啦”放了幾個鞭炮,便開始撒東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頂在頭上,準備接受“洗禮”。

滿天的零食猶如雨點般向地面襲來。它們帶着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呼呼地飛向人羣,麪包、糖果、糖糕……還有雞腿!樓下的人一邊歡呼,一邊低着頭,左右開工地在地上亂抓,有幾個乾脆頂着一個大筐在頭上,看見東西往哪兒扔,就把筐子往哪兒移。

相比洶湧的人羣,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軟了。於是,我飛快地衝進家裏,推出一個大紙箱,找準一塊“風水寶地”,就仰着頭朝爸爸他們大喊:“這裏,這裏!”果然,好東西像長了眼似的向我飛來,我不停地把落在身邊的東西往紙箱裏扔,滿地都是五顏六色的東西,滿眼都是伸來伸去的手和腳。

半個小時左右,“搶糖糕”結束了。人們拖着搶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滿意足地回家了。路邊上,有幾個老年婦女還在互相拉開了袋子,比一比誰搶到的東西好,誰搶到的多;在有些亂糟糟的場地上,還有幾個人在細細搜索,不時從隱蔽處找到了一隻巧克力元寶,一塊貼着紅心的一元硬幣……

第28篇

夜,來了。幕布般的天空被輕紗似的薄雲籠罩,一輪白玉嵌在空中,清清冷冷。這景象不免被月下的那一片耀眼的光輝比下去,那一片別有洞天的光輝便是——南泉燈會。

漫步至燈會正門,不免為之震撼。這扇大門是一個空心弧形,兩端皆有一個以赤色為主,以寶藍色點綴的花瓶相襯,中央一朵淺絳的牡丹招展着,頗有國色天香之姿。大門頂端,五彩花卉徐徐展開,兩隻蝴蝶伴其側,霎亮人眼。

進入燈會,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身着熒光衣的翠樹,右方是一條長河,被光芒映得瑩瑩的,水波盪漾,光芒被拉長,隨即又如初。河上又別有一番景緻,繼續向前,原只有零星光芒的河面被填滿了,是荷燈!那些精靈落在河上,幾片翠若玉盤的荷葉,將其襯得越發靈動。細看,那花瓣還在“起舞”,輕輕展開、漸漸合上,着實有趣。看着看着,一陣薄霧飄來,荷燈便似美人蒙上面紗,嬌羞動人。

蓮燈後,一條巨龍穿透雲霧,盡情地展示自己威武的身姿。它的身子像山脈般彎曲,身上的鱗片被燈光照得金光閃閃,巨龍大張着口,口中似乎含着一顆金珠。繼續移步向前,再次路過一扇大門,這扇門也煞似有趣,兩位仙人反手奏着琵琶,輕輕搖晃,好似被身下的祥雲託在空中。

南泉燈會的景緻真是數不勝數,邁步向前,又有一處引人駐足,一座座泛着異彩的山峯連綿不斷,如五彩霞光,整個場景宛若一幅畫卷。畫中,一位詩人泛舟湖心,舉杯邀月,對酒當歌,一手扶在身後,抬頭仰望,似在嚮明月吐心中思緒,將人拉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境中。

沿着道路觀賞,半晌便到了一個廣場。那兒有一處壯觀的景緻——“九龍壁”瓷器燈組,它不是繪畫,也不是彩色幕布,而是瓷器餐具一個個組合成的。九條飛龍騰雲駕霧,形態各異,一隻張牙舞爪、一隻仰天長嘯、一隻躍躍欲試......巨龍的鱗片和身體皆用瓷器組成,太有創意了,在燈光的'照耀下,九條龍似活了一般,眼睛閃着光,鱗片熠熠生輝,頗有王者氣勢。流光溢彩的仙女洞、生動有趣的夢幻森林、氣勢磅礴的峭壁飛泉、五光十色的孔雀開屏......一一映入眼簾,印入腦海。

寒意漸濃、夜已深。在這冷意浸入的冬日,這温暖人心的“明珠”,將人的疲憊驅散,讓人心生喜悦!

第29篇

中國的習俗文化多姿多彩,春節更是一個眾人所知眾人歡喜的節日。“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熱熱鬧鬧中,春節的習俗張揚着出場了。

春節,新年伊始,辭舊換新,大家都換上了新的衣服,家家都會貼對聯和福字。福字要倒貼,名曰福到了,年味也到了。這種種風俗中,可把小朋友忙壞了,暈頭轉向地跟在大人身後跑,趣味無窮。

大年七年級,也是我最期待的日子。這一天大街上燈火通明,“噼噼啪啪”的聲音是年的交響樂,也喚醒了孩子們那顆熾熱的心。鞭炮的種類有很多,二腳踢,麻雷子,大地紅,甩炮數不勝數,琳琅滿目。家鄉還沒有禁止放鞭炮,大人一邊提醒我們小心,一邊湊熱鬧一樣地問:仙女棒還有嗎?

到了晚上,大街小巷似乎變得格外渺小,天空成了最美妙的畫卷,當煙花在寂靜的夜空中爆開時,綻放出七彩的美麗,那綻放的.煙花就如同多流星雨淅淅瀝瀝,又似降落傘從空中降落,也如螢火蟲般在夜空中偏偏起舞,綻開,落下,一瞬間的美麗,一瞬間的光彩,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屬於它們,整個世界隨着它們的綻放而光彩一瞬,它寄託着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與點點心願,直升天空,為畫卷增添了新的一筆。

吃團圓飯是春節夜裏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這一頓飯和平時是不一樣的,除了更加豐盛以外,更多的是家人團聚的美滿與濃濃的愛。大年七年級,從早上一開始,爺爺奶奶就開始準備食材了,而我和媽媽則在準備零食,因為今天會有許多親戚朋友來吃團圓飯。春節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寓意,只為新的一年圖個吉祥。餃子寓意着招財進寶,祈福求吉,年糕寓意着生活和工作年年高,這兩樣東西都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看着媽媽熟練地用筷子把肉餡兒放在雪白的餃子皮中間又把餃皮對邊按在一起,按起許多好看的花邊,又把包好的餃子放入鍋中,雪白的餃子在鍋中翻滾,留下了美妙的身姿……

到了晚上,親戚朋友都趕來了,千言萬語都化為美好的祝福,送給了對方,房間裏格外温暖,菜飯的熱氣騰騰和那人與人的温情,這一刻,格外美好。

美妙的中國風俗,美好的中國年,充滿着濃濃的年味與愛。每一個風俗背後都藏着美好願望,每一個風俗中,都留下歡笑陣陣。

第30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寒假,迎來了寒假,那離春節也就不遠了。

春節,是中國的農曆新年;濃濃的年味兒其實從臘八那天就開始了。過臘八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就會提前泡好好多種豆子,有的是買的,有的是一年下來種多了的,沒吃完的。一大清早,太陽剛剛升起,空氣中就迷漫着清煙,家家户户的煙囱裏都冒着清煙。熬了幾個小時後;讓人垂躍欲滴的臘八粥就熬好了,到那時候,不論是誰都禁不住那香味的誘惑,盛上一大碗的。

臘八過後,就得掰着指頭過日子了,大人們都在為即將來臨的春節做準備,買肉,買酒,買年貨,打掃房屋……而小孩就是買過年玩的小玩具。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童謠——二十三,糖刮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過年最重要的就是“乾淨”,為了除舊迎新,人們會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了給新的一年更好的寓意,會家家户户貼春聯。“總把新桃換舊符嘛”

年味越來越濃,走在路上,每户人家的門前都收拾的乾乾淨淨,大街上也到處紅紅火火,很多商人在店鋪前放着喜慶的音樂,向買家推薦寓意好的春聯,一片歡聲笑語。好不容易熬到了春節,到了除夕校,一家人歡聚一堂,吃着年夜飯,看着電視,一起守歲。“咚”隨着12點鐘聲的敲響,新的一年正式向我們走來,伴着鐘聲,重頭戲來了,爸爸點燃了煙花,頓時各色各樣的煙花把天空裝扮的花花綠綠,禮花直衝雲霄,“嘭”一聲全炸開了,天上頓時五彩斑斕的。又一股衝擊般的銀光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向上噴着,落下的火花在空中綻開,向成千上萬從空中掉落的珍珠,美極了。

大年七年級那天,小孩都爭着去給親戚拜年,説完新年祝福語後,大人們也就自然的拿出了紅包。

春節最有意思的就是小鞭炮,三五個小夥伴一起,點了小鞭炮再往人家院子裏一扔,“啪”一下,鞭炮就在院子裏炸開,裏面的人嚇了一跳,便會出來找人,這時,幾個人就一鬨而散,讓人找了個空。

第31篇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爸爸就帶上我趕回博羅鄉下參加祭天,這是老家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

剛到老家門口,隔着一扇大鐵門,就有一股水蒸雞的香味湧入我的鼻子,使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我急忙上前詢問正在佈置香火的奶奶:“奶奶,等一下祭完天我能不能吃這隻雞?”一邊説,一邊做出撕雞的樣子。奶奶和氣地笑笑説:“乖孫子,這雞祭完天是要給神仙吃的。”看到我遺憾的表情,奶奶笑着説:“放心,給你打算了蘿蔔?,保證你喜愛吃!”

打算好香火後,祭天就正式開始了。爸爸遞給我三炷香,説:“兒子,你要雙手拿香,對着四面八方拜一拜,這是請神仙來我們家。然後對着正門默唸出今年的心願,不過注重,不能念出聲哦,念出聲就沒效果了哦!最後再把香插在香爐上面,上香就完成了。”我按照爸爸説的做完這一步。

“兒子,”爸爸搖了搖手裏裝着酒的小紅壺,“接下來我們要為神仙倒酒。”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壺,向四個酒杯倒滿酒,擺在祭天的雞肉旁邊。看來這是請神仙來我們家吃肉喝酒啊!

“接下來是祭天的重頭戲!”爸爸激動地説,“放五十響鞭炮,今年就由你來放吧。”“啊?”我吃驚了,“鞭炮會炸到手的!”“沒事,你拿着這隻香,把引線點燃了就趕緊跑開。爸爸相信你可以的!”爸爸搖搖手裏的香,微笑望着我。

好吧,既然爸爸都説我可以的,我哪能有不放的理由呢?於是,我們把一大長串的鞭炮擺到院子外面,然後我點着香,小心翼翼地往鞭炮的'引線上碰了一下,頓時,綠色的引線冒出金色的火花,我嚇得立即夾起“尾巴”,朝着院子裏落荒而逃。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鞭炮在我身後炸響,真壯觀!那一地鞭炮碎,就像為神仙鋪成的紅地毯,迎接着神仙的到來。我看着這勇敢的傑作,內心湧出一股得意,宛如登科後的詩囚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相傳以前祭天是古代天子才幹主持的活動儀式,十分隆重熱鬧,此刻進入到我們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向上天表達自己的感恩,祈禱新的一年的願望。我想,祭天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儀式,還是家鄉習俗文化的一種傳承!

第32篇

墨綠色的的衣裳,裏面是滿滿的餡料,這就是家鄉——上海的青團。一口咬下去,糯糯的外皮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餡,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我的家鄉在上海,青團是每年清明節家中必備,無論男女老少,總是經不住它的誘惑。每次去接媽媽下班時,總看到對面的“杏花樓”熱鬧極了,都排到大馬路上了,根本望不到頭。

每次我靜靜地看着,那誘人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剛出爐的.燒餅摻雜着青團那股艾草的清香,似乎有一股隱形的麻繩,把經過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就拉了進去。每次進去,青團總是少不了,兩個頂飽,小小的身軀,裏面內容可不少哦,可謂是“皮薄餡大”。咬一口,鹹蛋黃那誘人的香味,便瀰漫在了孩子的歡笑聲和媽媽慈愛的笑容裏……

每次一到清明節回外婆家,一進門第一句話總是:“外婆,外公,我們一起包青團!”每次開始做之前,外公外婆總是帶着我先去洗手,並順帶一起把工具也清洗乾淨,她每次做事最講究的就是細節。直到今天,我腦海裏還深深地記着外婆將麪糰上裹上一層面粉將它反覆揉捏的樣子,接着又用手指在中間搓出一個洞,將中間的洞逐漸放大,再挖一大勺甜甜的豆沙。每當這時候,我總是伸出我的手指,悄悄地去刮一口甜豆沙吃,每次都被外婆抓包,外婆敲敲我的小腦袋,笑着説道:“你啊,可真是個小饞鬼哦!”不過外婆總是一邊教訓着我,一邊還在不停歇地做着青團,把豆沙放進去後,封口,再搓成一個小球,這樣,一個青團就完成了。

當然,每次看着外婆嫻熟的手法,我也要去湊湊熱鬧。我圍着灶台跳,用一副可憐巴巴的眼神看着外婆,央求道:“外婆,你讓我試試可以嗎,我絕對不搗亂!”除了外公,外婆幾乎從來不會讓別人一起來做青團,她可怕壞了她的佳作了,不過她仍然會讓我來幫忙。我只適合做一些簡單的,剩下的外婆會把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

每次做完,外婆總不會忘了給街坊鄰里送一些過去。她的手藝,在小區裏可是數一數二的,大家都喜歡吃,有的啊,甚至還要求續餐的呢!每次看外婆遞出一盒又一盒的青團,我難免有些小心疼,外婆總會笑笑,對我説:“好東西啊,要大家一起分享,這樣,才有味道。”

我愛家鄉的青團,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第33篇

我的故鄉是清豐,各地過年的習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門,但都有幸福美滿的歡樂寓意。

農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氣,我故鄉的臘八節差不多就算是春節的開始,也就是説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了。特別是故鄉的農會,商店的老闆會把店裏的商品都搬出來,給客人們選購。故鄉的臘八節標誌着春節的慢慢到來,同時故鄉還有説這樣一種説法“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一天還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臘八粥,胃裏熱熱的,心裏暖暖的。在這個粥裏放入了各種豆、米,足足有八種以上的穀類進行熬製,這不僅是粥,而是小型農業展覽會。

現在農民生活好了,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們最喜歡的'卻是那甜甜糖果兒,有的晶瑩剔透,有的“紅紅火火”,這也是春節必備之一。再有就是買花炮了,那包裝精緻的柳葉鞭,更是我們男孩子的最愛。還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這是故鄉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裏那個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熱鬧,孩子們成幫結隊的在大街上放花炮,無憂無慮的跟朋友們走街串巷。特別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餚,散出的那個味道,那真是香味撲鼻呀!下午黃昏時,火紅的對聯開始上門了,喜氣洋洋的對聯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來。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餃子了,我們在家門口放鞭炮,而奶奶們卻在自己家的院子裏燒香拜神,燒元寶,拜五神,企求他們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餃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樂融融,快要睡覺的時候,長輩們會在我們的枕頭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壓歲錢。

正月七年級的早晨四五點鐘,老家還有起五更的習俗,我就跟在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後面就開始先給?爺爺們?奶奶們磕頭,然後再給爺爺、奶奶磕頭,哈哈哈,小孩子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去逛廟會、走親戚了,我們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後面,去買好吃的東西,在親戚家還可以掙到壓歲錢,呵呵,心裏那個美呀!真希望天天過大年!晚上的節目就是放煙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綻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這就是我農村老家的春節,是不是很美呀!

第34篇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又是農曆的元月,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然而,我的家鄉福州,在元宵節有着與別處不同的風俗,你且聽我説説看。

清早,街道上行人絡繹不絕。熟人打個照面,就互道聲元宵快樂,吉祥如意。孩童們裹着棉襖,溜出家門,手拿幾盒鞭炮,噼裏啪啦迎元宵。家家都在灶台前忙碌,傳出的味道香飄十里。四處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好不熱鬧。

正午,可少不得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用芝麻和甜餡,加以白糖調之,外用糯米粉搓成球狀。狀如白玉,吃起來軟糯香甜,回味無窮。湯圓是元宵節最具特色的美食,其意味着新的一年,闔家幸福,團團圓圓。

下午,街外忽得一陣兒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對人馬浩浩蕩蕩朝村裏走來。領頭一人扛着一台琉璃花燈,後有人頂着孩兒弟、黑白無常、四大將軍等的竹製扎骨神像。中夾鑼鼓隊奏樂。末端是人羣抬轎接五顯大帝出廟巡視,轎上掛着寫有百子千孫的燈籠。大鼓大鑼之聲在村中迴旋盪漾。百姓們夾道觀看,伴着鞭炮、鑼鼓樂聲喝彩歡呼,婦女們捧着香爐在神像前接香。一時,場面盛況空前。遊神是福州民間元宵節期間的一項風俗活動,把神像請進神轎裏,抬出廟宇沿街巡遊,接受民眾們的香火膜拜。其寓意神明借神像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人們和一方水土平安。

傍晚,元宵節又迎來了一個高潮鬧花燈。元宵夜燈市之壯觀令人咂舌。街頭巷尾,道路兩旁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燈,從近看首望不到尾,從遠看宛如長龍盤踞街巷。璀璨的'燈光映着樹影,蜿蜒而去。皓月當空,街道上行人接踵摩肩。細看,一盞宮燈上粘着條燈謎:老趙一走開,完全就變樣(打一食品)。不及我細想,旁的孩童拊掌大笑:這可不簡單!‘趙’繁體‘趙’,去走之底,剩‘肖’,可不變樣!‘肖’諧音‘宵’,元宵!解出謎,他便得意洋洋的跑開。我也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脱口而出:‘牛’去掉二橫下的豎,改為‘口’,告!也總算猜對了一個燈謎。

元宵已至尾聲,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望仍得以留存。這,就是我的家鄉福州,獨有的元宵節。

第35篇

我的故鄉在許村鎮上九村。那裏不僅羣山環繞溪水環流,令人神往,還養育了一代勤勞的人民。他們每逢節日都要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尤其是中秋舞龍,別具一格,令人陶醉。

記得中秋節的前夕,家家户户都紮起大龍、小龍。龍王爺是由村裏的老前輩統一紮的。一根根稻草在前輩們巧手的編織下,變成了一條栩栩如生的大龍,真是活靈活現。

中秋節到了。白天,一條條龍還沉睡着,等到天一黑,一條條龍都活躍起來。

你看,舞龍隊伍出發了,個頭高的小夥子扛着龍王爺的.頭和尾,稍矮的站在中間高舉着龍王爺,多麼威風啊!龍王爺旁邊站着兩個手拿鑼鼓的長輩,一路鳴鑼開道,鑼鼓聲震耳欲聾。

緊隨其後的是各家各户自己編織的大小龍,它們由各家小孩扛着,興高采烈地跟着龍王爺舞來舞去,熱鬧非凡。那村子簡直成了龍的天地,龍的海洋。整個村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龍羣在一位男孩的指揮下,從後山的廟裏舞到前街,挨家挨户拜訪。每到一家門口,就把龍王爺的頭對着正門,意味着福氣臨門。然後孩子們就高喊着:“龍來,龍來,一年四季大發財。”邊説邊把龍左右搖擺着,真有趣。主人聽見喊聲,欣喜若狂,喜洋洋地從屋裏走出來點燃早已準備好的香,拜了三拜,便將香插入龍王爺頭上,隨後又從衣兜裏掏出紅包遞給指揮的男孩。龍王爺見主人那麼慷慨,又帶頭使勁舞了起來,歡聲笑語時時在村子上空迴盪。

一圈下來,龍身上插滿了香,紅光錦簇,象徵着福氣已經降臨到整個村子裏。

接着龍王爺又帶着小龍去拜訪前村的農户。此時如果迎面走來別村的舞龍隊。我們就會擂鼓吶喊,龍王爺就立即與他村的龍王爺展開激烈的搏鬥,顯示我村的威風。

前村拜訪一圈後,龍羣又敲鑼打鼓來到公路上橫腰攔下,只要有車來,孩子們就將車圍住拼命舞龍,司機們立即下車拜龍掏紅包,哪怕一元、兩元,孩子們也會給司機放行。因為那就是風俗。

最後,龍羣如紅流般來到玉米橋,大人小一起將龍扔入玉米橋下,並敲鑼打鼓,口唸咒語,恭送龍羣上天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