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二期觀後感黨史6篇 "重燃歷史之火:觸動心靈的《二期觀後感黨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41K

《二期觀後感黨史》是一部以黨史為題材的觀後感文章,通過對黨史二期的深度解讀和思考,揭示了黨的成立背後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意義。本文以簡潔、深入的文字,為讀者帶來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和精神的昇華。

二期觀後感黨史6篇

第1篇

在百年中國的歷史長卷中,一葉紅船格外引人矚目。那是1921年夏季,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完成了各項議程,從此一個偉大的政黨誕生了,中國革命的航船也由此揚帆起航。“紅船精神”不僅是歷史,更是現代;是精神的豐碑,也是前行的明燈。這一精神的具體體現為:“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傳承和發揚“紅船精神”,主要反映在我們的思想狀態上,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她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發揚艱苦奮鬥優良傳統堅實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一項事業的成功與否,固然條件發揮着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並不完全取決於條件的優劣,沒有條件是可以創造條件的,而關鍵在於理想信念和不畏艱苦的奮鬥精神。這種紅船精神作為革命的基因,在隨着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而一步步展現出來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而存在着,並得到充分發展。

聯繫到我們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更需要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因為脱貧致富不僅是百姓的福祉,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要實現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這一宏偉目標,扶貧工作也要“敢為人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多角度、多領域探討扶貧模式,走出一條開拓創新的新路子。

現如今貧困人口已大幅降低,脱貧攻堅也進入到了“攻堅拔寨”的階段。最後構成貧困堡壘的,都是數年難以解決的頑疾,越往後走,工作難度越大。所以精準扶貧工作也要“百折不撓”。不論是精準扶貧工作隊員或是包保責任人,都要把精準扶貧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把貧困户放在心上拿在手中,不論貧困户有多遠,交通有多麼不便,基礎有多麼差,環境有多麼惡劣,生活居住有多麼困難,天氣是多麼酷暑嚴寒,產業發展有多麼薄弱,我們都要沉下心來勇於拼搏,積極採取力所能及的幫扶措施,在情感上、政策上和產業發展上等方面進一步做出各種努力,進村駐户,瞭解村情民情,宣傳政策,幫助制訂產業發展規劃,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用自己辛勞的汗水,提升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踐行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

二期觀後感黨史6篇

第2篇

1921年,一個小船開啟了一個時代帷幕,那所小小的“紅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時代高度,是發展方向,是共產黨人奮進的指引,不忘初心,不忘的就是紅船上錚錚誓言,不忘的是歷史的責任和擔當。

我們應該銘記在黨旗下的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錚錚誓言猶在耳畔,今日回想,依舊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並非僅僅在舉手宣誓時候嚴肅、真摯,而要時刻將“黨員”這個身份放在心上,始終堅持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我們黨員幹部將黨的宗旨意識記在心間,就要讓我們將黨的事業進一步推進,而學習並時刻銘記“紅船精神”有利於昇華黨在我們心中的那股責任感,培養出黨組織在黨員幹部心中的那股“歸屬感”,這就更需要我們黨員幹部學習好、領悟好、堅持好、融入好。

領悟紅船精神,其實質就是要求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將“紅船精神”領悟到、學習好、踐行好,這也是黨性的再次“回爐煉造”,讓黨性鐫刻在靈魂上,時時刻刻找準自己“定位”,方方面面嚴格要求自己。

將“紅船精神”銘記,就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靠的是心中那份對黨的事業堅持和執着,那種“永不言苦,永不放棄”的內心的堅持,這是作為一名黨員不變的承諾。

第3篇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説。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説,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説,“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製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説,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鬆所説,董卿製作並主持的《朗讀者》有着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説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第4篇

不知道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第一次看《朗讀者》,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就去看了書。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兩天也不知道為什麼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讀者》以至於自己又去看見了一遍,本來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動人心的情節,關於愛、原諒、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部分。不想到從頭到尾目不轉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後又翻出原著小説來看,又是一次沉溺。

説起這部電影總想寫點什麼,但卻無從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樣,複雜又單純,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熱情,粗暴又温柔,無情又深情。

看到過一句話叫,我們都是時代的孩子,他們也是時代的孩子。在那樣的大時代大背景當中,隨着人海浮沉。關於納粹集中營的電影我也看了一些,實在不能理解人能瘋狂自私到什麼程度以至於將整批整批的無辜的人至於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將我們中國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殺。

?朗讀者》電影裏描述的就是一個參與者的人生,一個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漢娜,依舊像一個迷一樣。我像邁克一樣,對她仍舊充滿迷惑。在怎樣的情況下,看着每個人死去,卻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種情況,那就是那時她自身的情感已經完全死去,也許是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個又一個人死去,她的悲傷與恐懼去了哪裏?二戰結束後,她又是怎樣回憶從前,還是像她自己説的,她從來不去想。

電影裏描述的她是一個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國家教育給她的,強制注入她腦子的,幾乎沒有來源,我想所以她才這麼渴望知識。渴望閲讀,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麼。

也許,她並未意識到她在納粹營中所做的事是什麼性質,在世界上的影響。不過我深信,她在獄中是知道了,從她看了這麼多關於集中營的書中可以看出來。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後應該是多麼的驚厄。懺悔,不足以表達她的感受。承認錯誤,不足以表達她的驚厄。

關於他們的愛情,是令人動容的。這種愛情,超越了時間,超越年齡,還有仇恨。只是在那樣的大時代下,那樣的衝撞下,他們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讀和聽他朗讀中,找到他們純潔與善良的那片淨土。在那裏,沒有戰爭,沒有仇恨。在那裏,他們感受着悲傷與愛。他們閲讀着別人的人生與情感,自己卻生存在那裏。那裏,是他們靈魂的歸屬。

總覺得還有什麼想説的,但總覺得什麼話對於《朗讀者》來説,都是多餘的。

第5篇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動畫片,舒克和貝塔這兩隻小老鼠,會説話、一個開飛機、一個開坦克。我想看了這些動畫片的孩子,彷彿就映襯了今天那句話:心靈和肉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心靈我們在路上了。這兩隻富有正義感的小動物,代替我們懲惡揚善。在虛擬的動物世界裏,行俠仗義。

我三個月前關注了鄭淵潔父親鄭洪昇的微信的公眾號,起初我不太相信,以為是鄭淵潔代筆,但是今天看了《朗讀者》--《父與子》篇,瞭解到鄭洪昇86歲,每天4點半開始創作編寫微博,我終於信了。

2012年卡梅倫問鄭淵潔,為何能把獨家發表自己作品的《童話大王》堅持寫了幾十年。鄭淵潔説源於父愛。鄭淵潔喜歡用鋼筆,一次的鋼筆半個月沒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廁所,發現父親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動。父親當夜問他能堅持寫多久,兒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寫下去。父親説只要兒子堅持寫下去他和媽媽就堅持活着。多麼樸素的動力!

鄭淵潔把命題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改為《早起的蟲兒被鳥吃》,老師責令其當着全班道歉並自辱百遍,鄭淵潔當堂點燃鞭炮被開除。鄭淵潔害怕父親責罵,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短篇小説,有情節、有轉折、很煽情。鄭洪昇深明大義,決定在家裏自己教授兒子課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在國小競爭大隊長的時候,三年級的競選演講稿就是父親替我寫的,直到國小畢業前我都很認為父親的作文水平比語文老師高。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我帶很多書,我童年最好的禮物,就是父親的書,大部分是童話書,也有故事集,其實,有書的日子都是節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鄭淵潔就是用一種毅力來回饋父母的肯定,堅持將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雜誌寫了三十多年,發行幾億本,破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我,也在努力的練習寫作水平,儘量不讓幼時父親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飽讀詩書,讀寫增文采。

從昨天晚上凌晨三點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點半,回到家中,我依舊要寫完這篇文章,因為文筆不寫就生鏽了。趁着中午喝了點茶葉強打精神,就是要向鄭淵潔學習,他可以堅持幾十年死磕一本雜誌,我為什麼不能堅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眾號呢?當一件事堅持的足夠久,就會成為習慣,如同營養融化進血管裏。

第6篇

這次品綜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節目《朗讀者》。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時間製作的節目。

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這次我遇見了朗讀的魅力。

不管是創業人、無國界醫生、世界小姐還是話劇演員、相戀二十多年的夫妻,他們都愛朗讀,都是朗讀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讀是因為他心懷感恩,感恩改變他命運的榮大夫。他讀文章的時候,雙手捧着書,來回有韻律地走着。當讀到高潮部分時,他一隻手揮起來,好像表達自己對榮大夫説不盡地感恩。《宗月大師》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師給他學費,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嬋老師,是她教會我朗讀,並與我一起堅持已有30多天。

柳傳志朗讀是因為他慶幸自己兒子終於成家,四十多歲終於找到配偶。

蔣勵朗讀是因為她很同情剛出生的嬰兒,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擊,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讀是因為他深愛他的妻子,希望給妻子最好的一切,種出最美麗的花。

這幾周我也堅持朗讀課文,不知不覺也漸漸成為了朗讀者。我會沉浸在朗讀的喜怒哀樂中,享受朗讀帶給我的體驗。看了《朗讀者》後,我才明白這就是朗讀的魅力,遇見朗讀,遇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