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地理:生態、水土流失知識歸納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5W

  高中地理:生態、水土流失知識歸納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下面是本站分享的高中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知識歸納資料,歡迎參閲。

高中地理:生態、水土流失知識歸納

生態問題

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產生原因(華北地區):

(1) 自然原因:温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 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

(2)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

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氣温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颱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 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牀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佈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 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巖石破碎,風化嚴重 ;乾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 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

農業區位分析

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熱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温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 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

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佈,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颱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1) 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 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

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乳畜業

典型地區:西歐、美國東北部、新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氣候温和濕潤,不利於種植業成熟,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新西蘭除外)

(2) 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佈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温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混合農業(見必修下冊書16)

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工業區位分析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 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 自然因素:氣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 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 地理位置:位於温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 自然因素:温帶季風區,氣候温和,地形平坦。

(3) 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滬寧杭工業基地

我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 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2) 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佈,水源充足。

(3) 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繫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

(1) 地理位置: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地區。

(2) 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社會經濟因素: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 藉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資源不足

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範圍: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14個沿海開放城市(江蘇:連雲港、南通)、四個工業基地

優勢條件:

有眾多優良港口和通達國內外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海運航線;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經濟發達、技術雄厚、基礎好。

發展:

大秦鐵路、神黃鐵路;秦皇島港煤炭輸出港;秦山、大亞灣、田灣、嶺澳核電站;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範圍:

以滬寧杭為中心工業區;以武漢為中心鋼鐵、輕紡工業;以宜昌、重慶為中心電力、金等工業發展;以攀枝花為中心鋼鐵工業;以西昌為中心的火箭發射基地;湘贛地區多種有色金屬工業等。

優勢條件:

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礦產、水利資源豐富;水運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廣闊

隴海-蘭新鐵路工業地帶

範圍:連雲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蘭州、新疆烏魯木齊

優勢條件:能源豐富、資源豐富;第二條歐亞大陸橋

意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温州)

區位分析:

大批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意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分佈在小城鎮或農村。

相同點:(同上)

不同點: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沒有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

調整措施: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信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形成規模生產;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硅谷”

典型地區:美國硅谷、德國墨尼黑、**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

(2) 社會經濟因素: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硅谷)。

特點: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週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1) 自然因素:氣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豐富水源。

(2)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開發早;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業資源支持;廣闊的市場。

特點:煤鐵資源豐富;以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魯爾區)

沿江大開發

區位因素:

工業製造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繫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靠近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上海可獲得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等。

意義:

為提升江蘇製造業水平提供新的發展平台;帶動兩岸經濟尤其是蘇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整個長江三角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促進江蘇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工業佈局

區位因素: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水源-產生污水工業佈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佈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佈局遠離城區;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廢氣不宜擴散,不能佈局冶金、化工等工業;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土地租金-佈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線分佈;環境-高科技工業佈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資源-城市外圍儘可能靠近資源分佈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工業聯繫-投入-產出聯繫等。

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意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美國工業向西部和南部遷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興工業發展快,就業機會多;環境優美,污染少。

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五個工業區)

區位條件:有利—島國,多優良港口;工業基礎好;不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促進發展的原因: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能源問題

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

以煤炭為主,利用石油、天然氣,積極發展水電,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

我國能源消費利用變化特點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比例上升。

我國主要的核電站

廣東-大亞灣、嶺澳;浙江-秦山;江蘇-田灣等。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佈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能源勘探、開採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調整措施

採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加大能源勘探、採取,增加能源產量;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工業發展;利用乙 汽油。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哈薩克斯坦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斯坦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對中國而言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去年我國西南部能源輸出省出現能源緊張原因

降水減少,河流徑流量變小,水力發電受到限制;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有利於改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和能源地域分佈;有利於緩解東部地區能源供應緊張的矛盾;有利於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有利於改善經濟結構,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緩解農村生態壓力。

問題及其影響

管道途徑地區地貌類型複雜、植被稀少、生態脆弱;工程建設可能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難度大,要注意環境保護。

城市區位分析

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於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中國大陸的中部

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長江、漢江匯合處,為城市提供豐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轉。

社會經濟因素:

附近鐵礦、棉花資源;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交通便利;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素質高;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第一批城市誕生的地區

世界上一些大河衝擊平原,如:長江黃河中下游平原;恆河和印度河、尼羅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於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使農業發達;便利的水運。

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因素:

便捷的交通;廣闊的消費市場;高素質的勞動力;寬廣的經濟腹地;充足的商品供應;豐富的農副產品;雄厚的技術力量。

城市化問題:

產生—城市人口膨脹;用地規模擴大;表現—用地緊張,城市建設滯後;道路狹小,交通堵塞;居住擁擠;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浦東新區的規模和發展:

作用—解決城市化問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有利條件—位置:

接近上海繁華市區;面積—相當於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開發空間大;水源—河網密集,水源充足;產業—農業為主,開發成本低

城市規劃:

分為城市化地區和非城市化地區兩部分;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佈局形態;縱橫交錯的快速幹道和河流;各種類型的綠地組成綠化體系。

人口問題

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加問題

糧食供應不足;就業問題嚴重;人民生活貧困化;妨礙人力資源形成;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

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影響社會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國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問題。(措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

我國人口流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為城市與農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條件,推動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不利影響:大量流動人口的湧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就業困難,事業人數增多

目前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

城鄉收入差距大;國家政策允許人口流動;我國人口眾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多。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影響

獲取足夠的勞動力;有利於當地資源的開發;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對遷出地影響: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於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有利於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旅遊

旅遊的作用

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增加外匯;擴大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擴大交流;滿足人類高層次需求等。

旅遊活動出現的問題

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蹟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衝擊;對旅遊資源的破壞等。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

旅遊價值(資源質量、集羣狀況、地域組合狀況);市場距離(長度、經濟發達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環境承載量。

工程建設區位因素

鐵路建設區位自然因素

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戰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鐵路:京九鐵路;南昆鐵路;青藏鐵路;泛亞鐵路等。

南昆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1) 合理佈局交通網

(2) 經濟意義

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西南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集中。南昆鐵路的修建解決了雲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了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

②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鐵路的輻射作用可加快對外開放,使西南區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形勢,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③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開闢旅遊熱線,使西南豐富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喀斯特地形,少數民族風情、世界文化遺產等),並能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

(3) 政治意義

① 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西南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中總數一半以上,僅雲南省就有20多個少數民族。南昆鐵路所經之處分佈着10多個少數民族,鐵路通車為他們帶來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脱貧速度:西南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南昆鐵路通車前,全國貧困人口中1/3分佈在本區,1997年南昆鐵路建成通車後,貧困人口數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於社會穩定;

(4) 戰略意義

①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南昆線的建設使西南區具有“三沿”的區位優勢,南連北海、湛江、欽州和防城港等港口,東西有國際鐵路、公路通往滇桂兩省眾多的過境口岸,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和邊境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促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

②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衞邊疆:南昆鐵路穿越在西南邊疆,在戰時對於鞏固國防,保衞邊疆的作用不可忽視。

公路建設

我國高速公路發展快的原因:

公路運輸機動靈活、週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我國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路運輸的需求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的寬裕,高速公路以較快的速度發展,高速通暢的道路為公路運輸帶來活力

佈局原則:

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儘量縮短線路長度節約運營時間。

省道: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橋的區位因素:

典型地區:長江大橋;杭州灣大橋;渤海灣大橋等。

區位因素:合理佈局公路網;減輕鐵路運輸壓力;加強一體化;緩解過江(海)的運輸壓力;有利於兩地人員、經濟、貿易物資的交流;有利於縮短兩地交通路線的長度,節約運輸時間;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滬寧高速公路擴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網建設(潤楊大橋、蘇通大橋、崇海大橋建設、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南京—西安鐵路)

問題和困難:我省人多地少,佔用大量良田,拆遷量大,易引發大量社會矛盾;河流眾多,修橋量大。沿線地區噪音污染,影響村民出行。

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經濟發達,建設資金充裕;沿線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經濟效益高

意義:接應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呼應浦東開發,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快長三角城市帶的形成,加強城際聯繫和協調發展,促進蘇北及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加強蘇北蘇南的聯繫和協調發展,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和蘇北工業化進程,縮小蘇北蘇南差距。

港口的建設(上海、紐約等)

荷蘭的鹿特丹的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適中,位於歐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區位:位於萊茵河口,河海聯運便利;港闊水深,不淤不凍;地形平坦,有利於建港口。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腹地廣闊;位於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終點,連接中歐、中亞、東亞等地;以鹿特丹為依託。

如果是上海港的區位因素還需要説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緩,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積,影響通航。(目前泥沙淤積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區位因素:

①地形有適當的坡度,以保證排水。

②地面平坦開闊,以利於跑道建設及飛機起降。

③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④與城市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幹道相連接。

⑤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以利於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

⑥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的地區等。

⑦經濟發達,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佈局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護環境等

城市內部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鐵;水運;輕軌鐵路;

保持城市交通暢通措施: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設立交橋;將過境幹道與城市道路分離;控制貨車進入市區;鼓勵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發展等。

三峽工程

意義: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淤積;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航運;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調、水產養殖、旅遊。

環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蟲病;有利於中下游 減輕洞庭湖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

社會經濟效益: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於擴大就業;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於提高長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於該地區脱貧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西部大開發的實施。

生態問題:

淹沒土地、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對庫區不利;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增加蚊蟲孳生

對長江三角洲影響:

不利影響:長江三角洲長速減慢;長江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長江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影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

有利影響:

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於改善長江水質(泥沙減少,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