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8篇 從“讀寫分離”到“立體閲讀”:國小語文教學的反思與探索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1W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教育意義,以最適宜學生需求的方式進行教學。本文旨在探討國小語文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學方法。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8篇 從“讀寫分離”到“立體閲讀”:國小語文教學的反思與探索

第1篇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全面發展,構建高效課堂。就國小語文學科來説,要構建高效課堂就要改變以往單純的知識灌輸,要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作為生命個體在知識與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這是對傳統教學的全面改革。那麼,如何來構建語文高效課堂呢?對此,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皮亞傑説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內在動力與推動力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這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教學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以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求知熱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優美音樂感染學生。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以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來讓學生獲取更為豐富、直觀而生動的感受,帶給學生以美與趣,更具感染性與趣味性。將音樂引入語文教學中,更能展現語文學科的情境性與人文性,更能為學生展現愉悦而寬鬆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們就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定有壯族民族特色的音樂,以優美而動聽的音樂來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趣味問題引發學生。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這推動着學生不斷探索未知領域,解決心中困惑。這正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以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激情。

3.生動畫面吸引學生。圖片形象直觀,將圖片靈活地運用於課文教學中,符合國小生以形象為主的思維特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中獲取更多的感性信息,這樣更能實現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與感悟。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以收集優美的風光圖,在課上直觀而動態地展現給學生,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中。這樣的學習是快樂而自在的,是學生所喜愛的.。

傳統教學視教材為經典與權威,教學中機械照搬教材,將教材上的知識點原封不動地灌輸給學生。這是典型的帶着教材走向學生,教師成為教材的複製者,學生成為教材的接收者。這樣的教學自然不是高效的。要構建高效課堂就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帶着學生走進教材。

1.樹立開放的教材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語文教學也不能侷限於封閉而狹小的教材空間,而是要將教學的眼光放到寬廣的現實生活中,將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到語文教學中來,如影視資源、生活素材等,開發校本課程資源、生本教學資源。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富有生活的氣息,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才能體現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命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高。如影視資源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在學習一些距離學生生活年代較為久遠的文章時,學生往往難以深入的理解。而教師通過播放相關的影視劇片斷,可以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之中,帶給學生以真實感。這樣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生才能產生最深刻、最獨特的感受,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更深層的含義。

2.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材的開發不僅要將學生資源納入其中,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也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性,不能進行單向的機械講解,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這樣才能擺脱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是帶着學生來一起來研究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才能真正將學生帶進寬廣的語文殿堂。

高效課堂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教要讓步於學。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轉換自身角色,成為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與指導者,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互動,在互動中共同完成知識的構建,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人,讓學生學會學習。

1.以探索性問題誘發學生探究。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少講一些,提出探索性的問題,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展開探究,在探究中深入文本,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更多深刻而獨特的見解與感受,從而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問題可以針對主題設計,可以針對寫作結構,也可以針對文中的某一句話或是某一個詞,總要能夠延伸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與思維就是成功的。

2.以啟發性問題啟迪學生思維。國小生正處於認知的初級階段,受自身基礎知識、認知水平的限制,並不能深入地解讀文本,並不能順利地完成探究,會遇到重重困難。此時,教師要發揮導向作用,以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正是啟發式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及時瞭解學生的思維動態,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在學生的困惑處提出啟發性問題,以問啟思,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使學生突破思維障礙,能夠透過表面達到深層次的理解。總之,要構建高效課堂就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認真學習新課改,將新課標所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運用於教學實踐中,對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愉悦的教學氛圍。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得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8篇 從“讀寫分離”到“立體閲讀”:國小語文教學的反思與探索 第2張

第2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聯助理總幹事德·納伊曼認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應該放在科學方法論、教育方法、推理方法、蒐集資料的方法。從事實中做結論的方法以及分析綜合事實的能力上面。達爾文曾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德國萊因蘭——法耳茨州教育部提出了“學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有的老師把“學法指導”理解成“教授方法”,先提出一種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學習程序一步一步學習課文,這些老師期望學生在這種按部就班的學習過程中快速掌握學習方法。在大量閲讀與寫作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

有的老師把“學法指導”固定為機械的模式,例如“一圈二劃三想”、“一邊讀一邊想”,成為了一種口號。

名師現象:名師有太多的光環,太多的豔羨,太多的瀟灑,課堂有詩一樣韻味,水一樣的流暢,有激情,有思辨,有幽默,有感動。名師的課總能給你一些震撼,一些思考,一些靈感,一些觸動。無論是否出於功利,便有了很多人想當名師。我們的教壇如果名師越來越多,教學改革自然就有了希望,語文教學大概也就少了太多的批評和指責。但遺憾的是有的老師是在模仿名師之形,而沒有得名師之神。這些老師在課堂上作出瀟灑狀,課也是大開大合,頗有大家風範。但細一推敲,卻與真正的名師的教學相去甚遠。反思一下,主要是缺少了名師的內涵。內涵是什麼?首先是對教育的真愛,那不是模仿,而是出於對語文的摯愛,出於對作品的`尊重,出於對學生深厚而真實的愛。為什麼名師雖是異地借班上課,但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在不經意中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和學生融成一體。這除了教師教學設計的高明之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真愛。而這樣的愛,學生很容易就感覺到了。其次是名師們多年來的積澱構築的淵博的知識和厚實的文化底藴。我們看到的名師風采其實只是他語文功底的一個小角而已。如同一座冰山,真正巨大的是潛在水下的部分,而這一部分常常被人忽視。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反覆琢磨,多少個業餘時間的苦讀鑽研,多少篇詩詞歌賦的吸收消化,多少次教學嘗試的打磨改進,才使一個個普通的教師走向成熟,擁抱成功。有一位成功的教師,當有人問及他用了多少時間備課時,他説可以説是十五分鐘,也可以説是一輩子。用在這一節課的時間的確只有十幾分鍾,但我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教學靈感以及對教學現場的把握,對學生的瞭解等等卻是我一輩子思考與研究的成果。

要成為名師固然是好事,但千萬別忘了,一個名師的成長是多麼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理性的認識,可能就會在急功近利的驅使下誤入歧途。最後,我想説,名師的成長是需要一個較為理想的環境的。這個環境不一定就是優越的工作條件,而是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一個民主的氛圍,學術的平台,競爭的機制,文化的味道,互助的和諧的生活空間。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特別突出的人才。我認為,青年教師應追求名師背後深厚的語文功底,追求名師關注學生心靈,關愛每個學生的胸懷,追求名師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和堅定,治學的嚴謹和生命的創新。是不是要爭作名師卻也未必。正像樓上所説的,名師應在我們心中,在日常的教學中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課堂,讓每一堂課都有師生生命的律動,都有生成的智慧,這樣豈不是比追求名師這遙遠的目標更實際一些嗎?事實上,在我們身邊,更多的教師每天和普普通通的學生作心與心的交流,每天在課堂上飛揚着自己的個性與感悟,學生也是靈動的,智慧的。他們快樂着。這不也是人生一種美好的境界嗎?

第3篇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鬱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説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餘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範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餘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並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裏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穫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裏説,全班引導。接着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裏自己説,然後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説,結果發現説得很不好。於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説,引導學生把事情説明白——抓住動作。為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説,還讓他們説,我來做動作。(反思:這裏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並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於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1.帶着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着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才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為什麼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後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摺,然後折,最後再折,就把被子摺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後,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後文章是這樣的: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於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後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於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對摺,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後,再提着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後”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説是太懶。不願意分。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後結合習作裏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裏説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後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裏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覆修改!

第4篇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繫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環)的能力,更適合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後。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國小生精神世界猶為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是怎樣引起的?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

2、啟用圖書資料問①列夫托爾斯泰是誰,他還寫過哪些文章?②你知道哪些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在課上。課堂是學習課文的主陣地。無任是教師的導問,學生的質疑,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力求每一處的導問、質疑都能恰到好處。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在探索過程中領會了真知。

1、從課題處問①誰跳水了,為什麼跳水?②怎樣跳水,在什麼情況下跳水,跳下去了嗎?

2、從文章的思路入手問(不零敲碎打)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課堂中的.“問”,有利於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和內容,瞭解作者行文節局方面的特點。 ①孩子為什麼會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②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這樣做?

3、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問(不平均使用力量)文中的重難點是“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的發展和變化。” ①你能各用一個詞歸納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的關係嗎?

4、從學生的知識實際問(設計坡度)如“我們要向船長學習什麼?”比較直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從知識實際出發,設計坡度。 ①船長幹什麼了,他怎麼會想到的?②他碰到事情怎麼做的?③我們應該向船長學習什麼?5、從學生質疑能力角度問。 ①“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不是矛盾嗎?

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在課後。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着眼於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於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為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着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第5篇

保康縣實驗國小 張玉蓮前幾日,學校開展“兩個一”展示活動,聽完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的《可貴的沉默》一課後,我對課中用“情境再現法”這一環節很感興趣,決定也效仿此法來完成我們班這一課的教學。下面 ,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師:同學們,爸爸媽媽知道你們的生日在哪一天嗎?師: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向你們祝賀生日嗎?祝賀的,請舉手!

(同學們一個個驕傲地舉起了手。)師(羨慕地):這麼多啊![很顯然,我的情緒傳染給了學生,他們興奮地互相看着,小聲議論着。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接下來,該導入與此氣氛截然不同的沉默氣氛了,我拋出下一個問題。]師:你們中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氣氛雖有些平靜,但有近乎一半的同學還舉着手。)師: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此時,還有很多同學自豪地舉着手。並未出現預設中的“沉默”。我意外的一怔,如何處理?是設法扭轉乾坤,回到“預設”,還是跳出課前設計的框架,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現”,去收穫一個意外呢?容不得我再多想,只好順着問下去。]師:告訴老師,你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你又是怎樣向他們祝賀的?生:我媽媽的生日在正月二十六。師(微笑):真是個有心的孩子,記得這麼清。你是怎麼知道的?生:是爸爸告訴我的,我用壓歲錢給媽媽買了一枝康乃馨。生:我是在爸爸的身份證上看到他的生日是四月九年級。爸爸生日時,我送給他一張親手製作的賀卡,祝他生日快樂。生:……師:你們真的很了不起!師:你們這麼小的年紀,就知道回報父母。也許你們的這一幅畫、一枝花、一句問候、一聲祝福,帶給父母的,卻是一份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更重要的,是一分欣慰,一份滿足。無論你們的禮物有多麼稚拙,多麼微不足道,但在父母眼裏,那永遠是世界上最美,最珍貴的禮物。生:是的!去年冬天,媽媽在北京打工,回來時,手都凍得化了膿,裂滿了口子,我看到後,從小賣部給媽媽買了一雙手套,媽媽拿着手套就哭了。(這學生説着,眼圈竟紅了)師(動情地):這是幸福的眼淚!生:爺爺都68歲了,為了我能在城裏上學,他就在城裏租了房子,專門為我做飯,我得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他。師:多懂事呀!生:……也許,這個話題觸動了孩子們的心,引起了共鳴,他們有的低低啜泣着,有的咬着嘴脣,有的皺着眉……所有的孩子好像在傾刻間都長大了,懂事了。我不失時機地説:“請拿起筆,把你最想説的話,寫下來!”教室裏出奇地靜,只聽見沙沙地書寫聲和偶爾的啜泣聲。教學反思:當捧着孩子們交回的日記,讀着那些稚嫩的語言,或是祝福,或是叮嚀,或是反悔,或是自責,我覺得那是一種聲音,一種心靈拔節的聲音,我不得不反思,是什麼滋潤了這些乾涸的心田?是的!是那未曾預設的師生之間真誠的交流。

對於教學,教師的預設是重要的。然而預設並不等於封閉,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針,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調整組織與引導方式,使師生雙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共同發展。這就是生成與開放的教學,它是與預設相統一的,即在預設的基礎上生成、開放、發展,在生成過程中提升預設層次、水平。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 所以教學展開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多向的平等對話過程。在這種交流與碰撞過程中,如果教師視預設如法規,不能根據學生信息反饋情況及時調整預設,那麼教學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教師展示其的一種表演活動。 因此,實踐中,教師要正確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首先,教師要樹立“生本意識”,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當教學生成與預設出現矛盾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表達和表現的機會,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適時給學生機會讓他們拿起筆一吐為快,及時放飛學生心情,變預設為生成,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真情湧動於意外之時!

第6篇

國小語文《桂花雨》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執教的一節比較成功的公開課。在教學中,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使閲讀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更加生動、感人。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閲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國小語文《桂花雨》一課是閲讀課文,課堂時間應主要在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上。課文的重點就是從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作者寫家鄉桂花的香與中桂花的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讀了課文後,你感到了什麼?學生尋着問題找到:“香”、“樂”兩個字,於是我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字,然後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你感到“香”、“樂”的句子或段落。這樣,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個句子或段落就用課件出示一個,引導學生讀句子、段落,體會句子含義,學生在找、讀中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點。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閲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對家鄉以及家鄉的人與物的思念,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要學生自己抓住難點並突破難點是見不容易的事。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桂花樹、我搖樹時等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體會感受,然後思考媽媽的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香。”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兩處的桂花一樣不,不一樣在哪,按作者寫的應該是哪處的香?為什麼媽媽又會這樣説,於是在比較中學生自然就講到了家鄉的原因,於是我再出示課件:這裏的'再,也比不過家鄉。通過句子練習,學生一下就懂得了課文中作者句子後面的潛台詞,突破了難點。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閲讀教學達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能創設情景,將語文外的多種因素調動,配合語言文字達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淺蘭色的底版,在這個底版上採用的是黑色、黃色和橘紅色的字體,給人舒適的感受。比如説“桂花”我就用的是黃色的字體,使人聯想到桂花是黃色的,而“香”用橘紅色,給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還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圖片,有桂花樹、桂花和我和媽媽搖桂花樹的圖片,還有透析心靈感受的小雨圖,這些圖片能幫助學生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人與物。

另外,我還從音樂庫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緩的音樂,在學生自己感悟課文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有感情的讀課文,彷彿都進入了那個美麗的故鄉,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搖花的樂趣!

我認為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製作的課件在語文內閲讀課文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7篇

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主要以讀感悟,用各種方式來促讀。

一、創設情趣,激情導趣在教學第一句話的時候,我出示6面國旗,讓學生選擇出我們中國的國旗,然後回答:國旗的顏色,樣子。直觀的國旗圖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國旗來刺激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無形間拉近了學生與國旗的距離。再次喚起了學生對國旗的熱愛情感。然後又給他們滲透情感教育,知道國旗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然後導入課文,“五星紅旗,我們的國旗”,用情感渲染,一步一步激發,化為學生自己的愛國旗之感,從而促使其主動的讀好這句句子,並能讀出自己擁有國旗自豪、激動的語氣。

二、創設多元的教學氛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自助於學生主動且饒有興趣的觀察、思考、想象、表達,最大極限地激活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一幅插圖、一段錄音、一個表演、一樣實物,都可以成為直觀形象的 教具,都可以成為教學時的“情境”。我在教學第二句時,播放3段升國旗的錄像,讓學生在邊看邊想中進入情境,增強個性體驗。然後結合課文,尊重學生的直觀感受,採用指導讀、評價讀、賽讀等形式,把國旗在藍天中“高高升起的”動態美讀出來。學習第三句的時候,根據每個孩子都有升國旗時立正、敬禮的'經歷,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這句話。並能通過評價老師的朗讀讀好這句話。

在分散的三句話學完了之後,懷着對國旗和祖國的尊敬和熱愛,國歌聲再次響起,全體同學背誦全文,激發情感。通過這篇課文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及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活潑而豐富多彩的課堂中、去調動他們豐富的想象力,開發他們的創造力並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薰陶,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動靜交替、語言鼓勵、情景交融、親身體驗等各種形象生動的方法,讓學生在聽、賞、想、動、看的實踐中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在教這課時,我作了充分的準備。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我要想好每個環節,才能讓孩子在40分鐘裏有效的上好課。

第8篇

?蒲公英》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課文寓人生的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運用擬人、對比等修辭方法突出了人物個性,表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強化了表達效果,有助於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認真備課、研究教材,結合我們班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給課堂插上想象的翅膀,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用夢幻般的語言對學生説:“下面讓我們進入蒲公英的世界。在美麗的田野上,無數的蒲公英種子帶着一個個潔白的小降落傘,在藍天下隨風輕揚,好像無數的小精靈在翩翩起舞美麗極了……”當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着蒲公英的畫面後,我設計了又一個想象的環節:“假如你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你想飛到哪裏去?”陶醉在美景中的孩子們一個個炸開了鍋,有的説要飛到花園裏,開出美麗的花朵,美化環境,有的説要飛到珠穆朗瑪峯去,在最高的山頂上紮根,有的説要飛到森林裏,看看神奇的大森林,還有的説要飛到太空中,看看宇宙是什麼樣的……各種各樣的想象是千奇百怪,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

當講到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説:“要飛到波光粼粼的湖面裏,一定能給我帶來歡樂!”我又提問:“它想到湖水裏幹什麼呢,湖水會給它帶來什麼歡樂?”有的孩子説它會在湖水裏和小魚做遊戲,有的説它會在裏面自由自在地游泳,還有的孩子説它會順水而下,和水波一起看看藍天、白雲,和小鳥説説話……孩子們認識到了湖水給種子帶來的快樂。

在學生了解了兩顆想到沙漠裏和湖水裏的.種子的想法和不同的結局後,我又讓學生進行想象:“假如你就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在沙漠裏、湖泊裏的小種子?”學生們的知識面非常豐富,從各個方面談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説:“你們這兩顆小種子,不聽太陽公公的勸告,會得到不好的結局的,要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還有的孩子説:“你們這兩顆種子,一個想當百萬富翁,一個想到湖面上尋找快樂,你們不知道,這樣做會沒命的,你們千萬不要去呀!”……大家在太陽公公的勸告中,大家進一步理解了課文主題思想。

葉聖陶先生説: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在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體驗教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