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讀書心得6篇 讀《論語》:凝鍊智慧,啟迪人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01K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哲學傳承的重要文獻。在現代社會中,閲讀《論語》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來分享一些關於《論語》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其中的哲學思想。

論語讀書心得6篇 讀《論語》:凝鍊智慧,啟迪人生!

第1篇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説: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説,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瞭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説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温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論語讀書心得6篇 讀《論語》:凝鍊智慧,啟迪人生! 第2張

第2篇

我平時除了拿地教科書來鑽研外,很少拾起課外書籍看個究境,偶然拿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閲讀起來,當我讀完第一篇“天地人之道”時,真的讓我感慨萬千,尤其是于丹所講的: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現在常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作為一個老師,不應該當每時每刻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要求每個學生都跟着自己的意願去做,去想,稍不對,便破口大罵一頓,擔誤上課時間,造成拖堂的現象,這樣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把彼此之間的師生關係搞砸了,老師的教學活動也難以開展,那不是自付苦吃嗎?

想到這裏,我回想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實有要改進的地方,在末來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讓他成為自己的朋友,在快樂的氛圍中吸取知識。《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書中還解析了現代社會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和道理,也使我深受啟發。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

友諒: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為。與這種朋友交往,我們內心妥貼,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淨化昇華。

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即知識面寬。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裏,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驗裏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鑑。而要交上這三種朋友,必須做到: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三,要有辨別能力。

也就是説,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在我的心目中,《論語》是由許多“之、乎、者、也”組成的文言文,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話下,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讀完都覺得辛苦更別説要讀懂裏面所隱含的意義。通過閲讀于丹老師寫的《論語》心得,發現原來論語不僅博大精深還有血有肉,充滿了感情。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我們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于丹老師説“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看完了她寫的心得,我有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回首往昔,忽然間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讓我心靈震撼的書了。我為自己曾經忘記“聖賢”而感到惋惜,幸好現在又重拾“聖賢”的光芒。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宰相是個大人物,他可以用論語治天下,而我是個平凡人,也可以用《論語》裏面的思想讓自己學習成長。就像于丹老師説的那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人生在世,痛苦是一生,快樂也是一生,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生活呢

第3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什麼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説,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來為大家做事,他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個位置,故而《漢書食貨志》説“學以居位曰士。”後來選士用科舉的辦法。科就是一個方面的才能,舉就是推舉。就是通過考試看誰有能力,有能力者為士。從鄉試開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鄉試考的好的叫中舉,就是你可以向上推舉的意思。在全國舉行的會試中,考的最好的叫貢生,貢生就是等着向皇帝進貢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試以後,第一名就是“進士”。通俗的説,就是進級為士。這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的來歷。既然被選上了,就有了升遷,就有了官職的大小,“是以為大夫卿士。”[2]後來把出來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説法就是當公務員吧。

做公務員首先是為老百姓辦事的。那麼古人對於士有什麼要求嗎?有。在這裏曾子為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説,出來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堅毅、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為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裏的標準是什麼?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為了推行仁政死而後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擔負責任,你不願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為自己為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苟地為國家辦事,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才沒有什麼後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後已,否則就是行屍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説:“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埃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第4篇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説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説半部《論語》可修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説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説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第5篇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複製,但可以創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襲,但可以借鑑。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和借鑑之中延續、發展。

19xx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宣佈:“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xx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一宣佈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當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説集中在《論語》裏面。《論語》是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論、行為的一部總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於丹的話説,“《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讀它,卻會獲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讀它,能夠讀出為政以德、以人為本的治國安邦之道;哲學家讀它,能夠讀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諧之觀;教育家讀它,能夠讀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倫理學家讀它,能夠讀出見利思義、博施濟眾的道德情操;有修養的人能夠讀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文關懷,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讀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的心得體會。我悟性極差,沒有能力讀出《論語》的“廬山真面目”,但我也讀出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鮮活的孔子:他超越時空,閲歷豐富,一生見過許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農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隱者、君子、小人,什麼人都見過,這些人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豐富了他所沒有的;他主張發家致富,但必須採取正當手段,鄙棄那種靠不正當競爭發家致富的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體察民生,興辦教育,收費非常低廉,只是十條肉乾而已,自古至今,可説是我國民辦教育的第一人;他繼承文化,也創新文化,他的創新是在堅實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他嚴肅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義和高雅情趣基礎上的享受;他嚮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對生活大徹大悟基礎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懷寬廣、目光睿智、性格慈愛、態度豁達,以他永遠的智慧和包容關照歷史、關照人類!

簡單的説,《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仁愛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藴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仁愛是在孔子的論語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我們常常説讓世界充滿愛,然而這個簡單的愛字説起來簡單,其中卻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他不僅是仁愛的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于丹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補足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認為仁愛其實貫穿整個人生,正所謂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世間的愛情、親情、友情無不充滿愛,愛情中,我寬容,彼此珍惜,對愛人和自己的親人一樣;親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因為他們同樣是我們最親的人;友情中,友愛、友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因為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仁愛充滿,我們自己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説"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為我還沒有為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讀書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我上大學,重讀了論語後,從心裏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我開始回報,儘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悦。

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論語》裏面,自始至終充滿着智慧。有一句諺語説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説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他的謙虛,而且説明他的好學。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靠的都是誠信和信用,比如一個新的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一個單位的領導也要講信用,才能贏得員工和下屬的信任,假如作為上司整天不講信用了,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了;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在工作上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在家庭對父母、愛人、孩子要坦誠相待;對同事朋友説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為,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儒家傳統道德中,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為聖人的目標。“知”在東方文化裏並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孔子説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仁”也是神舟電腦的文化內涵之一,公司強調員工應有仁愛之心,同事之間應當互相友愛,上司對下屬尤其應當多一些關愛,要把體貼和關懷下屬當成份內的工作,儘量為下屬排憂解難。“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孔子明確指出:智的最高修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為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為是不懼。雖然成為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因為,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開悟、心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煉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能不為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作為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是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第6篇

當年讀《于丹(論語)心得》時,首先被易中天先生的序言所吸引。他説,孔子是灰色的。因為孔子是屬於大眾的,灰色最具有普適性,與其它色彩搭配,才顯示出“和諧”。我不禁擊節歎服,易中天先生説得妙極了。而今,在重讀了《論語》之後,一個鮮活的孔子形象浮現在眼前。於是,我認為,孔子應當是彩色的。

洋洋灑灑萬言《論語》,記錄下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華。首先,孔子的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他的言論涉及到治國從政、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學習探究等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讀着這部著作,你的思維應當始終流動運轉,聯繫當今社會人生百態,做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

其次,從《論語》中你會看出來,孔子他老人家不會擺出來“惟我獨尊”的架勢,從來沒有把自己視為“聖人”,認為自己還有許許多多不足的地方。這才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而不是“神”。在他的身上被還原的是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千百年來強行塗抹在他身上的“油彩”。正因如此,《論語》中所記錄的很多是他發自內心的話語,表達着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

再次,孔子他老人家的積極“入世”思想,也傳達出對社會、對人生的熱愛,對多姿多彩的世界由衷讚美,並投入自己的實踐。

重讀《論語》,常常被一種幸福感所籠罩,為有如此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為有如此色彩鮮明的先賢哲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