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小智慧校園建設導則(試行)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66K
中國小智慧校園建設導則(試行)

中國小智慧校園建設導則(試行)

為切實有效地推進“智慧教育示範工程”,引導我市智慧校園建設和應用科學發展,研製形成《麗水市中國小智慧校園建設導則(試行)》。本導則適用於麗水中國小組織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和應用。

一、內涵與特徵

智慧校園是對數字校園的進一步擴展與提升,是綜合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新興信息技術,構建智能感知環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學空間,智能識別師生羣體的學習、工作情景和個體的特徵,充分釋放先進技術的優勢和人類的智慧,為師生提供以人為本、智能開放的個性化創新服務,促進教學、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務的流程再造與系統重構。

二、建設目標

1.提升校園環境智能化水平。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建成能夠感知環境、識別情境、記錄行為、聯接社羣的教育教學環境,實現物理環境與虛擬環境的融合,提高從基礎設施、教育資源服務、師生交互到教育教學活動的智能化水平。

2.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信息技術得到普遍而深入的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核心業務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與學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實現標準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學決策,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管理決策模式、生活服務方式都在智慧型應用的支撐下發生重大變革與創新,學校整體上實現智慧運行。

3.形成協同開放的現代化校園生態。現實校園和教育教學的時空維度得到拓展,教育擴展到家庭、社羣和自然社會環境,注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終身持續發展,教師和社會共同為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的教育資源,形成同開放的現代化校園生態。

三、建設原則

1.育人為本,融合創新。智慧校園建設關鍵在於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核心業務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教育規律,以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充分發揮智慧校園對高素質人才培養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實現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教學和管理模式的變革,提高師生的獲得感和教育教學質量。

2.以用定建,統籌規劃。廣泛學習吸收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術、新的思維方式加快教育發展方式的轉型、創新,根據應用的現狀及願景,從破解當前教育難點出發,以用定建,統籌規劃學校的系統變革和內涵發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結構。

3.開放共享,特色發展。智慧校園建設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與浙江省智慧校園建設、麗水市智慧城市建設“一盤棋”,依託麗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堅持區域統籌、因地制宜、尊重校情,鼓勵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強化示範輻射。堅持政府主導,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多渠道多途徑參與智慧校園的建設與服務,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

四、建設任務

智慧校園系統框架圖

(一)建設智慧學習環境

1.建設移動物聯的校園網。推進校園網絡擴容提速,實現網絡服務全覆蓋,滿足教學、管理和生活服務要求,學校網絡出口配置固定教育網IP地址,接入帶寬不低於1G,班均接入帶寬不低於100M。以WiFi或4G技術等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推進無線校園建設。在學校公共場所配備終端,為學生提供網絡查詢、微課點播、自助打印等服務。利用一卡通、傳感器等建設物聯校園。

2.建設智慧教室。依託麗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智能學科輔助工具等,實現課堂教學雲端一體化。學校建有錄播教室,中學生人人擁有一種便捷可用的移動終端,每個教室擁有交互式多媒體,全面實現互動教學常態化。通過第三方智慧教育平台,解決學情數據採集、學情動態診斷與個性化補救等關鍵問題,形成課前、課中、課後一體化教學及評價體系。

3.精準教學裝備。依託於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電子掃描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智能網閲系統設備,解決所有考務管理事務,包括答題卡智能設計、答題卡掃描、客觀題自動識別、主觀題網上閲卷以及自動生成題目分析和考試結果評價報告,實現考試閲卷的電子信息化。

4.建設情境化學習環境。以人工交互、三維仿真、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3D打印和模式識別技術等為基礎,推進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等教學功能場室的升級改造,配備先進的可交互智能設備設施,建成面向智能智造、生命科學、宇宙探索、智慧閲讀、藝術創作等創新實驗室。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與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綠谷研學基地等共建學習體驗中心,支持學生參與並進行高水平的項目學習、體驗學習。

5.構築智能安防校園。建有智能校園安防系統,安防系統實現對校園視頻監控、入侵報警、緊急呼叫求助報警、電子巡更、電子監考、學生出入控制、訪客管理等統一管理和控制。

(二)構建資源共享服務體系

依託麗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市、縣、校資源共建共享,為學習者提供海量、適切的學習資源服務。

1.網絡學習空間。學校、班級、師生、家長均開通空間,以空間為紐帶,貫通學校教學、家校互動、管理與評價等核心業務,將空間作為基於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基本環境,作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共享服務的主要渠道,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實現基於空間的教與學應用、教學管理、家校互動、教育治理的常態化。

2.網絡教研平台。教師積極參與線上教研活動;積極上傳命題、微課、教學設計、公開課、論文等資源;積極申報網絡直播課。

3.校本資源庫。學校結合自身特色大力開發和共享數字化校本課程和校本資源,支持本校師生實現基於精準教學的個性化資源推送。

4.學校網絡結對。學校建有同步課堂教室,依託同步課堂教室,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實現結對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均衡發展。

(三)開展教育大數據綜合應用

1.精準教學。通過運用依託於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的智能網閲系統、智慧課堂等採集的數據進行精準診斷、分析,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準確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做出精準診斷,為師生解決問題提供對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實現減負增效。

2.教育治理。學校通過麗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督導評估系統、人事管理系統、釘釘以及學校自建系統進行數字化管理,能夠對過程性數據進行實時監測、科學統計、動態評估,能夠針對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實現“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3.教育服務。通過麗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陽光廚房系統、學生綜合評價系統向社會開放和共享學校相關信息,建立家校互動平台,讓公眾及家長能及時瞭解學校信息和學生在校動態;學校能通過相關軟件進行教育資產、教育裝備、財產保修報廢等後勤方面的智慧管理;學校能利用麗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塊對學生髮展進行綜合評價。

(四)提升信息素養

1.學生髮展。學生能利用工具獲取、分析、加工、評價信息並創造信息、傳遞信息;能自覺、主動利用互聯網工具進行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能利用各種建模工具、協作社羣和泛在學習中心進行交流協作、知識建構、作品創作和知識創造;能安全、合法和負責任地應用信息技術;自覺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倫理。

2.教師發展。教師能用技術支持自身專業發展;能基於用户特徵的推薦式學習交流系統,進行學生個性化和羣體發展診斷、分析,實施個性化教學;能基於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綜合運用互動教學系統、學科教學工具、網絡空間、泛在學習中心等開展教與學活動;能夠設計、實施和運用多元化評價,開展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創客教育等;能安全、合法和負責任地應用信息技術,尊重知識產權,自覺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倫理。

(五)特色創新

1.培育特色創新項目。學校建成具有特色教育、教學、管理應用系統或特色校本課程、資源、特色應用案例能在縣(市、區)以上免費共享。學校特色應用系統、課程、資源在校內廣泛應用,得到縣(市、區)以上行政和相關部門認可並推廣,在校外有示範輻射,形成創新擴散效應。

2.開展創新推廣。學校積極參與各類信息化應用培訓及活動評比,在學習與競爭中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承擔市級以上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改革項目或科研課題。學校能夠運用精準教學、精準教研等方面的大數據開展研究和實踐創新,建成學校特有的生成性資源、特色在線課程及獨立開發特色應用系統或工具取得創新性成果。

(六)可持續發展機制

1.組織領導機制。學校需成立“智慧校園”建設領導小組;制定智慧校園三年發展規劃,加強智慧校園建設的常態化、持續化,穩步推進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制訂智慧校園的管理、使用、網絡安全、人員培訓等制度;學校建有智慧教育應用研究推廣項目團隊。

2.資金投入機制。學校必須確立經費保障機制,明確經費來源和支配權限,以保障智慧校園建設的持續發展。經費投入分配比例要合理,不同建設時期有不同側重點。隨着智慧校園的逐步完善和深入,系統應用開發,維護和更新設備,資源建設和提高師生信息素養水平等各個方面經費投入比例逐漸上升。

3.創新激勵機制。要建立鼓勵參與和創新的激勵機制,通過專業培訓、項目平台、評優評先、獎教獎學等多種方式,激勵教師參與智慧校園的建設和應用創新。鼓勵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特色項目和創新應用教師團隊創新推廣和示範輻射的機制,讓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更好地利用智慧校園為學校和區域的教育發展提供服務。

4.安全保障機制。建立“一把手”負責的校園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配齊用好網絡安全設施設備,全面加強安全技術防範措施。制訂網絡與信息安全的具體措施和應急預案,全面實行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等級保護制度,確保無網絡與信息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