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分類》教學反思8篇 "深度探討分類教學:反思與提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46K

《分類》教學反思是一篇關於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的反思性文章,作者通過對自身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總結他人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實用的教學建議。本文旨在引導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課程質量。

《分類》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在教學上,本節課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從學生身邊的問題出發,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利用以前的知識解決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我關注的是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在討論中悟,悟中獲,獲中學,學中創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本節課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採用創設現實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然後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知識;最後拓展應用。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又應用到實際中去。這樣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驗,體現“以人為本”。

上課一開始我就創設情境,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出示例題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説説圖中都有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做什麼?再提出“還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學生比老師多多少人,參加哪種活動的人數最多等。

提出問題後,先告訴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把圖中的人物分類整理。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分類的方法,並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對圖中的人物進行分類整理。如,可以按老師和學生分成兩類;可以按參加的活動分成看書的、下棋的、做遊戲的';還可以按老師和性別分成男的和女的兩類。

明確分類和方法後,要求學生分別到情境圖中收集數據,並把收集的數據按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同時用合適的方法呈現分類整理的結果。學生活動時,我深入到學生中去,瞭解學生收集和記錄數據的方法,並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同時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分類整理的過程。全班交流時,既要讓學生説清楚是按什麼標準進行分類整理的,是怎樣整理的,又要充分展示學生中出現的不同方法。還要讓學生説説分類整理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然後先讓學生説説通過分類整理,知道了什麼,並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比較整理得到的不同結果,説説上面都是對同一批人物進行分類整理,為什麼分類的結果卻各不相同。

最後,引導學生回顧分類整理的過程,説説自己有哪些收穫和體會,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活動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體驗,使方法得以明確,經驗得以積累。

總之,本節課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形成統計意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服務於生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分類》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分類統計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知識領域,這是學生第三次接觸統計知識,有了前面的基本統計知識做基礎,本節課對於學生來説,掌握起來難度不大。本節課以“我是體育小明星”為主題,學習有關分類統計的知識。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過程,要求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在比較、分類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1、導入環節聯繫生活、激發興趣。以"體育運動會"引入,並很用心的收集了學生參加運動會的照片,學生回憶運動會上的`精彩瞬間,瞬間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氣氛活躍。

2、經歷自主分類統計的過程。統計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教師注重讓學生自覺經歷需要統計、進行統計的過程。學生意識到信息比較雜亂時需要整理統計,所以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如何統計,從而得出可以分類統計,並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種標準進行分類。隨即學生自主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類,然後進行展示彙報,教師抓住重難點進行點撥指導,例如: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合計”;分類標準不同,結果不同,合計相同的道理。

第3篇

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今天早上趣味分類,我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地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特徵,在本次活動中,老師與幼兒的配合時比較默契的,教師讓幼兒動手操作,給幼兒充分的活動時間。是比較符合幼兒年齡特徵特點。我先要求孩子想一想你是按什麼標準來分,圖形,顏色或大小,然後再動手分。

今天,通過操作娃娃臉,使幼兒能直接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樂趣,通過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熱證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教師,要面向全體幼兒,注意個體差異,這次教學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與興趣是我最大的收穫,但在教學上還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標達成的同時,似乎有一條無形的繩索被老師牽引着,如果教師不是前面的牽引而是在旁的指導與啟發,那麼幼兒對這部分的知識更鞏固、更牽引。

第4篇

?三角形的分類》是國小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83頁至84頁的內容,是學生在對三角形有了初步認識之後進行的教學活動。我認為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三角形的分類在於給學生一種數學模型,為學生今後更好地應用三角形,進一步認識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識基礎。

1、能夠按三角形的內角不同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掌握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徵,正確識別一個三角形。

2、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掌握它們的特徵。

3、通過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和合作討論探索新知,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和數學交流及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是會按角和邊的特徵給三角形分類。教學難點是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在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老師的角色是“質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尋找規律、發現規律是本節課的突出特點。

(1)在觀察所給的三角形,提出疑問:我們應該怎樣給這些三角形分類比較好呢?

(2)在學生找到了很多的發現時,我們現在需要把這些發現進行分類,怎麼分比較好?為什麼要這樣分?

(3)當學生分好類時,老師再次質疑,師問:我們給這些分類起個名字,好嗎?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全權交給學生!……

通過一系列的“質疑”,讓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我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性的創造與學習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尊重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對於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選擇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認為學生的方案設計與教師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錯誤的,不要把學生在嘗試中的失敗看得一無是處而全盤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學生完全照搬教師,一味地模仿教師,結果只能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達不到探究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不要強求學生完全按照教材、資料或教師預定的方案進行研究和學習,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選題、自行設計、自主探究、自由創造。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讓學生在獨立設計的研究探索中嘗試失敗,使他們感受科學道路的艱辛,並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調整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二、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強化操作嘗試,注重學生的親身感悟,讓學生在操作和嘗試中,增強對知識的感悟,也是本節課的一個特點。

這堂課中緊緊抓住“給三角形分類”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探究分類的方法。學生分類的方法有許多,每個小組都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在這時並不急於評價,而是充分讓學生交流,學生在操作、體驗、感悟中建構了新的知識系統。如:按角的不同將三角形分類、命名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的不同,明確什麼叫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這樣的設計,改變了以往知識的呈現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重點突出。

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沒有個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於形式,耗能而低效。在這一節課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學生先自己想一想,試一試,再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合作學習的優勢,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有助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利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讓學生學習更輕鬆,知識更形象。

本節課應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的多樣功能,使課堂教學生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活躍,如:1、新課部分利用了白板上的利用了批註功能(黑、紅筆、熒光筆等),請學生走上講台,拿起感應筆,在白板上直接勾畫、批註,談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與同學交流,重難點順利突破。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原來是這麼輕鬆愉快的;展示和標註功能,不需要老師的講解,學生和學生之間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2、在練習部分利用了白板的繪圖功能,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在操作完成畫三角形後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對三角形的分類的含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3、使用了交互式白板的拖動功能,在學生觀察並把三角形的規律找出來後,老師適時把學生的發現在資源庫中拖拉出來,這樣,既節省了許多時間,也讓學生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學習的積極性就更濃了!總之,在使用了電子白板後,能非常有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用其他媒體無法替代的功能解決教學重點難點。白板非常便捷成就了此課的生成,也大大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第5篇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分類》教學反思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鋭角、鈍角和周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

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而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實際操作出發,讓學生自己探索平角和周角,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什麼是平角和周角以及他們之間的度數;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平角、鋭角、鈍角和周角,能説出它們之間的關係。

這節課,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把這節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進行:1.讓學生自己動手摺平角和周角,説説什麼是直角和周角?在操作中領會平角和周角形成的`過程,讓後用我做的活動角

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平角、周角的概念和度數就被學生掌握了。2.讓學生畫一個鋭角、直角、鈍角,畫好的三種角為接下來的角的特徵做好了鋪墊。3.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徵,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通過自學、對學、羣學,展示這樣的過程,孩子們弄清楚了直角、鋭角、平角、鈍角、周角的特徵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了很好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我給同學們展示了平角和周角的摺紙。同學們較好的完成了這個課教學任務。

縱觀整節課,教學目標還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1、應該讓學生質疑題目問學生想學到角的分類的哪些知識,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2、導學案自學的內容較多,做一個平角和周角比較難,用的時間較多,以致後面時間不夠。在預設學生的能力不夠。3、未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舉手的聊聊無幾,這與四年級的課堂氛圍有關,也與我自己的能力有關。

4、自學、對學、羣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羣學裏,組長沒有充分發揮他的作用,討論過程流與形式。展示時,孩子們對整個流程不夠熟,這也與我們平時的訓練有關。

通過這次賽課活動,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從別的老師身上收穫很多,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第6篇

?三角形的分類》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三邊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設計本節課之前,曾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既學習按照角的特點分類,又學習按邊的特點進行分類。但通過研究教材發現,要讓學生真正通過操作、探究發現數學知識,目標不可定位太多,於是,本節課只讓學生按角的特點分類。通過上課,我認為本節課在設計中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環節,每個小組都有一套學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每個三角形中各有幾個鋭角、幾個鈍角、幾個直角。這個知識對他們來説很簡單,但是我的重點並不在這,而是通過自己所得的數據發現問題。當學生把結果彙報完畢之後,大屏幕顯示每個三角形鋭角、鈍角、直角個數情況。這時,引導學生觀察,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於是,有的學生髮現在一個三角形中,鋭角個數最多;有的學生會發現在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2個鋭角。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學生自己發現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如果沒有這個放手讓學生髮現規律的環節,學生是無法理解這樣抽象的結論的。

二、教師的不斷追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上,多次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發現。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把話説清楚、説規範。如當有學生髮現鋭角個數最多,鈍角個數最少時,教師追問:“多到什麼程度?少到什麼程度?”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最終得出了“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2個鋭角”的重要結論。當學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義説成“有兩個鋭角和一個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時,教師並沒有急於評價,而是出示正確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這時,教師再追問:“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學生答道:“第二句話沒有説兩個鋭角。”教師接着問:“你認為哪一句更好?”學生思考後發現第二句好。為什麼呢?學生答道:“因為任何一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鋭角,可以不用説。”看,在教師不斷的追問下,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發展,思考問題不斷深入,語言的表達也逐步規範。

在揭示每類三角形後,我在黑板上順勢畫了一個大大的橢圓,把橢圓看作所有三角形,裏面分成的三類(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類裏面都有一個代表性的三角形紙片。這樣的板書不但清新,同時滲透了集合的教學思想。

當然,在執教本節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還不夠到位,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這些都是我以後應該努力向其他優秀老師學習的地方。

第7篇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認識直角、平角、周角,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明確大於0度小於180度的角分為鋭角、直角鈍角,會根據圖形或度數判斷是哪一類角。周角的認識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這節課,我們把“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作為判斷平角和周角的依據,是對學生用角的'組成來判斷角的一個知識提升,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把這節課分為三個環節進行:

1、學生小組分工合作量角,根據角的讀數把角分為鋭角、直角、鈍角並説出各類角的特徵。

2、認識平角,這個環節我又分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質疑——引出平角——學生用活動角擺出平角——學生用量角器量出平角的讀數——探索平角和直角之間的關係——教師小結。

3、認識周角,這個環節我們也採用了和第2環節相似的教學方法。為了突破認識周角這個教學難點,我們除了設計以上教學步驟還很好的運用了多媒體展示動態的角,和活動角操作來幫助學生認識周角。疑問:在認識周角這個環節,我們為了讓學生感受隨着邊的張開角是由小到大變化的,在用動畫展示的時候,在180度和360度之間稍作停留,讓學生判斷這時的圖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於180度還是小於180度,通過判斷想加強學生對“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越大”這句話的理解,為周角的認識作鋪墊,讓學生知道周角是360度,而不是0度,也讓學生知道180度和360度之間還有別的的角存在(因為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有很多學生認為180度之後就是360度,中間沒有別的角存在)。在評課時,有老師指出:增加這個環節有點超綱,給學生增加負擔,到底有沒必要增加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一個疑問。

不足:縱觀整節課,教學目標還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

1、四人小組活動還是流於形勢,沒有實質性的訓練,學生不能很好的分配工作量,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能很好的配合,這一點需要向生本教育的老師學習。

2、時間控制不好,練習時間不足,量角的那個環節不應該在課堂上完成,應該提前要求學生回家完成,然後課堂上再小組活動按照角的度數分類即可,這樣就會節省很多時間。

3、在判斷180度和360度之間的圖形是不是角時,教師沒有指着角的符號來提問學生,指向不明,導致部分學生出錯,這裏浪費了一點時間。

4、我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師,在語言的組織方面還要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加鍛鍊,還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謝謝!

第8篇

在《角的分類》一課中,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究實踐,學會了“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在課結束之餘,我饒有興致地佈置了探究作業,“鐘面上時針與分針在什麼特殊時刻形成什麼類型的角?”課一結束,同學們便三五成羣聚在一起,以小組為單位,研究對策。第二天,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同學們爭先恐後的説:"老師,昨天你留的作業我們討論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驚!本子上畫滿了各式各樣的鐘表,有着不同的時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説回去和爸媽商量討論,有的幾個同學聚起來,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氣壯地説,是通過計算、觀察得出的。於是,一堂生動的彙報課開始了,有的把結果製成了小報,有的設計成了表格……娓娓道來。

組1:我們小組來彙報一下,首先××同學家有一個破手錶,我們先對它進行了研究,後來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時刻和看似直角卻並非直角的時刻,如形成直角的時刻有:3∶00,9∶00;並不形成直角容易發生錯誤的有:12∶15(鋭角),12∶45(鈍角),3∶30(鋭角),6∶15(鈍角),6∶45(鋭角),9∶30(鈍角)。

組2:我們小組要補充以上小組的結論,我們還專門對180°(平角)和看似平角的時刻進行了研究,我們發現:6∶00時是180°(平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平角,實際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並非平角,同學們要注意。……

課後我有這樣的疑問:在認識周角這個環節,我們為了讓學生感受隨着邊的`張開角是由小到大變化的,在用動畫展示的時候,在1800和3600之間稍作停留,讓學生判斷這時的圖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於1800還是小於1800,通過判斷想加強學生對“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越大”這句話的理解,為周角的認識作鋪墊,讓學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讓學生知道1800和3600之間還有別的的角存在(因為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有很多學生認為1800之後就是3600,中間沒有別的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