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課堂教學反思5篇 "反思教學現狀,提升課堂效果"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19K

課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後,對自身教學行為、教材選擇、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總結和昇華的過程。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保證。

課堂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什麼是教學反思?我們為什麼要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課後記(教學實錄、教學日記、教學隨筆、課堂小結?)的一種。教學反思的對象,主要是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以及圍繞課堂教學而產生的教學現象,是我們自己自覺把這些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的一個過程,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不斷充實自己,改進教學實踐,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簡單地説,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學,從教學中自己如何學教學的問題。教中學,學中教。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而且還要寫教學反思呢?教學後自己的優點長處、得與失自己知道,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改進不是就行了嗎。教學反思的目的意義,剛才已經談到,主要是提升我們自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反思一詞本身就有“反省”“內省”之義,對做過的和過去的事情、工作作一番思考,以期從中獲得啟迪,成為改進和提高的經驗、基礎。那麼具體的來説,這裏所説的“反思”與通常所説的工作之餘進行的簡單、隨機的“想一下”的內心思考活動或者自己安靜時靜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是系統地可以上升到理論性的思考與探索,而不是模糊的、偶爾為之的、片斷的'。首先、它需要我們對在教學中引起我們注意的教學現象進行認真地回憶,具體、細緻、形象的進行描述,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進一步細緻地、比較全面的認識,為深入思考奠定基礎。其次,寫反思的時候,因為要落筆,就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同時,對寫下來的教學現象、個案進行思考,

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我們教育理論的深入學習,同時可以促進我們教學的經驗積累,促進我們教學能力的提高。一般的思考,信馬由韁的隨意想一下,往往不能夠使我們所思考的內容與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使思考的問題不深刻,流於表面現象。而寫下來,記錄下來,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寫的深刻一點的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往往會參閲一些資料、翻看一些書籍,調動自己的理性思維,促使我們進一步學習,使自己的思考與倡導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那麼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寫教學日記、描述──解釋自己的教學活動、觀摩──分析教學事件、主動徵求同事及學生意見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思考,使我們能夠有機會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教學活動,促進我們的專業發展。我們常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般的思考,時間一久就會把當前思考的問題忘掉,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忽然在教學中發現了一個值得思考、可以取得經驗的“閃光”的問題,給我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滿以為自己會記憶下來,內化為自己的潛意識,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曾經帶給我們思考的問題逐漸被淡忘,需要回憶的時候印象中明明有這樣的思考,可是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而記錄下來,能夠幫助我們把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累積下來,通過記憶得再次加工,使自己對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教學現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記憶下來,因為寫具有積累和再現的作用,長時間的累積,會使我們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記錄下來的東西更方便與人交流,促

進共同的學習與提高,藉助別人的見解,使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認識相同的一個問題,促進我們更好的發展。

教學能力提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教學實踐的過程,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都有相同的認識,看別人的課堂教學往往沒有通過自己實踐得來的體驗深刻,教過之後進行反思比沒有反思要深刻,而把這種深刻的體驗記錄下來,學而時習之,會不斷提升我們教學體驗的深度和廣度。反思過後要有所行動,無論是教法的改進還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解,都會使我們提高一個層次,變成我們自身所固有的教學技能,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成為一個理性的,能夠不斷“武裝”自己,豐富教學經驗的懂得學習,會學習的老師,這些也是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習型教師的體現。

課堂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今天開一節新課,課題是《圓的標準方程》。教學上,我用了奧運五環旗來引入,通過五環的圓形狀,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圓,藉以活躍課堂的氣氛並提出本節研究的課題。接下來,設計兩個問題作為課堂的串聯。問題一:如何作出一個圓?先讓學生上來畫圓,再結合畫圓的呈現的情境,引導學生回顧圓的定義;問題二:如果圓心為c(a,b),半徑為r,如何求圓的方程?教師根據學生作出的圓,添上座標軸,讓學生根據求曲線方程的步驟推導圓的方程。兩個問題一解決,圓的標準方程也就浮出水面了。

結合例題,教師對圓的標準方程的結構作了進一步説明,特別強調了圓心在原點的情況,然後,就進入了練習鞏固階段。本節課設置了三個題組,題組一(4題):已知圓的標準方程,口答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題組二(4題):已知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寫出圓的標準方程;通過題組一、二,教師引導學生強化了確定圓方程的關鍵是明確圓心座標和圓半徑,如果條件不成熟,則需根據條件先求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於是,給出題組三,都是要求學生先作出草圖並求圓的標準方程,條件分別如下:(1)已知圓心和過圓上一點;(2)以a、b兩點為圓的'直徑;(3)已知圓心,且圓與一直線相切;(4)已知圓過兩點和半徑r。

四道題目,讓學生先作簡單的思考,然後叫四位學生分別上來板演。這樣的安排,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放手讓學生做之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3、4兩題,兩位學生耗費了近15分鐘時間,雖然第4題得到了解決,但離下課僅剩下2分鐘。結果只能對學生的板演作匆匆忙忙的説明,未能對解題思路作進一步的延伸,是為本課一遺憾。

在課後,幾個同事進行了交流,認為題組三的給出太過突然,應該先設置一個類似的例題作緩衝,而且題4在本節課顯得難度過高,應當放在下節課再講。思索再三,確實同事的見解很到位,本節課還是題量設置過大了一些,在教學中,題組三應該一題一題地給出,然後儘可能詳細地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和過程進行分析,講多少題,應根據課堂的情況進行調整。如此,彈性會更大,課堂也會進行得更從容。

看來,如何放手給學生?放手到什麼程度?總有很多讓人品味的地方。

第3篇

?雷鋒的故事》是第6課中的第一個話題,當我問到誰知道雷鋒這個問題時,有很多同學不知道,而知道雷鋒名字的只有三五個,其中有一兩個孩子知道雷鋒是做好事的“警察”叔叔,其他孩子都沒聽説過“雷鋒”。

我首先介紹了雷鋒是一位走到哪兒都做好事的解放軍叔叔,如果雷鋒現在還活着我們該叫他雷鋒爺爺了。接着是我聲情並茂地講述《雷鋒的故事》。常規教學,提問,層層深入,幫助孩子進一步瞭解雷鋒叔叔的偉大。這樣的教學活動斷然不會放過德育,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節以德育為主的活動,“向雷鋒學習”的口號必然不會少了。

直到此時,整個活動都按常規進行的'平淡順利,一切按部就班,對這位大英雄,老師説的津津有味,孩子聽得目不轉睛。最後免不了討論一下,期待着完美的結束。“如果你以雷鋒為榜樣,你會做哪些好事呢?”問題一提出,“刷”,思維活躍且充滿正義感的男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

八十年代的小賴寧救火不就是個鮮活的事例嗎?記得我們國小時代,還在大力倡導“學習賴寧小英雄事蹟”。當數年後人們痛定思痛,也許突然發現這樣宣傳不是誤導嗎?現在還敢説學習賴寧嗎?不可否認,賴寧勇敢無謂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學習。對這樣的“大英雄”我們應該永遠敬仰,但卻萬萬不能拿來讓孩子們學習效仿。

大家討論:他的這件好事可以做去嗎?問題雖然有點大,但是必須討論。我力求用最簡短的話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樣的好事是不能去做的。最後得出結論:首先你要清楚你會不會做這件好事,就是你的能力和你要做的這件好事差距有多大。在做好事時,最重要的還是要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為先,因為只有你自己安全了你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的好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當你的能力不允許你直接去做好事的時候,你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求助人去尋求其他人的幫助。我希望你們將來都做“好事”而不是做“傻事”。

孩子們認真的聽着,我覺得這樣的結束是我比較滿意的,我沒有不負責任的去肯定學生的答案,也許孩子們現在還不能完全明白我所有的話,但是我相信他們會記住我這樣一句話:“任何時候,你們要以安全第一。”有學生大聲反問道:“老師,你説是學習第一,還是安全第一啊?”我的回答是:“安全第一。”“那為什麼**老師説學習第一呢?”“老師説學習第一的時候,他已經將‘安全第一’放在了心裏,是呀!無論何時,老師都應該把學生的安全放在第一。

第4篇

江蘇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第五冊第18課《小稻秧脱險記》,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性故事,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中。全文采用了擬人化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小稻秧的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全文充滿了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更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本文教案的設計以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為突破口,創設生動形象情景讓學生在讀讀、演演、説説的過程中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領悟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並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進行片段練習。整個教學過程中將高度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充分誘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中領會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

師:上課前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問題,你們知道《小稻秧脱險記》中的“記“是什麼意思呢?

師:這樣吧!老師給你們幫個忙,我把“小稻秧脱險記”中的“記”換個位置,變成“記小稻秧脱險”,你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嗎?

(孩子們立刻發出了“哦”的聲音,一隻只小手全都舉了起來)

師:哦,是記在這裏嗎?(老師指着腦袋)還是記在什麼地方?(用手作寫狀)

[ 評 語言知識的傳授一直是語文課中工具性的體現,最好能夠在教授的過程中體現思辯的過程,讓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着蘋果。老師在這裏的點撥充滿了教育的智慧,調整了語序後,符合了孩子們熟悉的語言習慣,孩子們很輕鬆地將這個難題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四兩撥千斤”在這裏得到最好的體現]

師:讀了課文第一、二自然段,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段主要講了什麼?

師:事情交待得很清楚,如果能夠加上地點就好了。誰願意再試試?

生:在水稻田裏雜草和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病倒了。

師:你可真棒,老師一説你就明白了。這樣説有沒有問題了,是不是説完整了呢?

生:一天,在水稻田裏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雜草和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病倒了。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會學習的孩子呀!當我們交待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説清楚了,這也是我們常説的“四要素”。

[評: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概括語言的訓練,這樣訓練有助於學生提高閲讀的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抓住文章的主旨,從而進行有效的信息處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加強了學生語言完整性的訓練,每一次的點撥都具有很強實效性,學生在老師因勢利導的推動下,自我完成了語言完整性的修煉。教師不露痕跡,春風化雨般地將“四要素”植於了孩子們的心田。語文訓練在課堂上紮紮實實地開展下去,課堂上真正實現了“實”而不“死”。]

師:讓我們一起來演演這個自然段,能不能抓住這些詞“團團圍住”、“一擁而上”、“不由分説”、“搶”等詞,討論一下該怎麼演好呢?

師:我們一起來演一演好嗎?老師來扮演“小稻秧”,你們來演“雜草”,好嗎?

(此時,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有些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衝上了講台,課堂上氣氛非常熱烈。)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些“雜草”剛剛是怎麼上來的呀?

[評:課文中的情景在教師的巧妙創設下自然而然發生了,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角色,“一擁而上”的情景再現真實而又逼真。將一些課堂中為了“演”而“演”的假象和空洞,一掃而空了。孩子們在潛移默化,歡快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詞語的意思,將機械教授轉化成為孩子們自發的'學習認識。]

師:能夠想象一下“小稻秧”在獲救後會對“噴霧劑大夫”説什麼呢?請你們仿照課文的方法,將“小稻秧”和“霧劑大夫”的表情、語氣以及説話的內容寫出來。相信你們一定能寫好。

(學生們個個都陷入了沉思中,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中……幾分鐘後)

生1:小稻秧仰起自己的臉龐感激地説道:“噴霧劑大夫謝謝你救了我。”噴霧劑大夫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説:“這是我們大夫應該做的。”

生2:小稻秧在微風吹拂下歡快地跳起了舞蹈,開心地説道:“噴霧劑大夫,真的要謝謝你了,有了你,我再也不用害怕那些橫行霸道的雜草了。”噴霧劑大夫大聲地説道:“小稻秧,不用謝我。其實是人類幫助你呀!”

評:在中年級的閲讀教學中,除了要有讀和悟的學習過程,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學生在閲讀後的沉澱。這種“沉澱”正是就文而發的隨筆。“寫作”的發生,有了特定而自然的情境,易於引發學生的思維“決口”,出現“井噴”。在這個整個創作的思維活動中,正是學生體味文本情感,揣摩文本語言,形成自我語言風格的最佳時機。]

過去的課堂上我們只知一味地進行語言訓練,將一堂語文課變成了語言訓練課,教師們疲憊不堪,孩子們叫苦不迭。語文課堂成為了“人間煉獄”。新課改,猶如一縷春風滌盪了語文課堂上的八股腔,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師生們重新煥發了活力。然而有些人對新課改的理解出現了歧義,把語文課變成了一場鬧劇。教者不知其所云,學者不明其所義。師生全都在迷迷糊糊中,草草結束了一節語文課,甚是可悲,可笑。這些人錯誤地認為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就是讀讀,唱唱,跳跳,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就文而發,説出驚人之語便是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現語文課的“新”字,而全然不顧學生漫無目的遊離於主題的渙散,不知這是學生不知甚解的胡言亂語,竟把它當作了語文課堂上體現新課改的“曠世奇言”,把語文中的不確定性,進行了無限的放大,篡改了新課改的精髓。語文課堂上只充滿了人文性,卻不見了工具性的蹤影。

我們知道課標中曾明確的提到: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設計。三個方面應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換句話説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要形成高度的統一,而不是片面地誇大一方面的影響,而將另一方面完全棄置於不顧。新課程是涅槃於舊課程中的,而不是憑空臆造的海市蜃樓。它是批判繼承舊的東西,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做了一次地有效地融合。在教學中,我既努力地維持文本情感的完整性、連續性,又為學生們設置一定量的語基訓練。語基的訓練點與文本情感發展形成了遙相呼應的態勢。例如:在教學“四要素”時,我要求學生説説文本的主要內容並採取了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地瞭解了什麼是文章的 “四要素”。在關鍵詞語的理解方面,我則採用了孩子們易於接受的隨文“情境表演”,活潑生動地去理解詞義,並要求學生用語言給出更正確的意義,歷練學生捕捉語言的正確性。在文本的結束時,我又設計想象的片段練習,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觸動學生的寫作動機,在自然而然情景下,不露痕跡地幫助學生將文本語言融入豐富到自己的語言中,輕鬆地實現了文本語言的外化。然而這些所有的語言訓練都緊扣文本的情感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實現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整合。

整個語基的訓練的立足點都是想法設設法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並沒有進行機械傳授和訓練,卻能夠高度地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充分誘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學會學習的方法,建構道德的價值觀念。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在學法中提高和發展。因為我知道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知識重要,方法更重要,“新”語文課堂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上,既要着眼於眼前的教育結果,更要着眼於學生未來終身的發展,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跨越情感的溝壑,飛躍思維的屏障,實現人格蜕變。

第5篇

夏官營學區自20xx年開始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已有五個年頭了。回顧課改歷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xx年12月10日,按照學區的安排,我參加了五年級語文“生本高效課堂”成果展示評比活動,聆聽了高雪花、魏長翠、範瓊芳、李白芳四位老師的課,感觸頗深,收穫頗多。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目前我們的課堂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生本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已有模有樣,四位老師的課堂已比較充分地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思想,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教師從主宰課堂的地位中退下來了。但是我覺得我們的老師們對生本高效課堂的理論層面的理解以及實際操作層面都還欠火候。總的來説,我覺得還存在以下不足。

“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本教育合作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學生的討論為主,學習中的諸多問題是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探究中解決的,學習的討論是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的,在討論中不難發現,多數學生都顯得非常活躍和積極,而少數學生似乎是一個旁觀者、聽眾,參與意識差,他們極少發表個人見解,甚至不發表任何意見,在交流時不發言。如李白芳老師的《毛主席在花山》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時,總有一部分學生默默地坐在那裏,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四位老師的課堂上都對學生進行了分組,並且都有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但從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小組代表發言的次數等方面看來,小組的1號、2號同學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小組的4號同學,甚至是五號同學,仍然是被動的接受新的教學內容,比較起來,還有一定的差距。總體來看,小組合作學習時效性不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教學還是評價都應以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出發點。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強調教學內容和科技發展建立聯繫;其次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第三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第四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所以課堂教學評價的策略應該是課堂上的評價語言不應只拘泥於一種形式,應該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教師要有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被評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四位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與之不同或與之相近的答案給予肯定,而直接否定了學生錯誤的觀點,沒有讓學生説明其中的理由,有的時候也沒有問一些補充性的問題:如你為什麼那麼想等等。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的評價語言會使學生興奮不已、情緒高漲,同時課堂氣氛也會異常活躍。即使學生的回答出現了錯誤,只要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不但避免了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學生在糾正了學習中錯誤的同時,還會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

“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課文的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永恆主題,它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讀正確,到讀通順,再到美讀,最後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讀中融入情境,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產生獨特的體驗,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朗讀的快樂,這是最終目的。四位老師所講內容都是愛國教育的主題,讓孩子感受語言文字中所反映的愛國情懷。但縱觀四位老師的四節課的教學,她們雖然努力引導學生美美地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但因為缺乏方法上的指導,訓練並未到位。有人説“語言是存在的家”、“情動而辭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朗讀是情感薰陶的主要手段,這是一個過程,課文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字裏行間作者所傾注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地發生着變化。由此可見,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閲讀的一種高峯體驗,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隨着學區“生本高效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不斷建立,這將成為我們全體教師的共同追求。“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生本高效,僅僅是一個開始,需要我們用行動不斷踐行着。願你我心裏點燃生本高效的明燈,幸福地走在語文的生本高效之路上,處處以生為本,堂堂體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