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6篇 《青海高原的柳樹》:一次感悟與成長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6W

本文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反思。通過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水平,進一步拓寬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閲讀能力。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6篇 《青海高原的柳樹》:一次感悟與成長

第1篇

投入真情,收穫體驗:我很喜歡這篇課文,投入感情地教學得到了學生的情感迴應。這種情感的投入不僅在於我的,也在於學生的。我帶着崇敬的心情研讀了課文,並把這種崇敬心情從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去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樹的艱辛,體會到柳樹之所以成為高原上一方壯麗風景所展現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縈繞,詩詞回憶,想象為伴:對於課文中的語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體驗才能感受更深。在學習第5自然段的柳樹的外形特點時,出示了江南柳樹的柔弱形象,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對高原柳的外形描寫去想象其高大、蒼鬱和茁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高原的蠻荒時,我拓展了一些古典邊塞詩詞,出示了邊塞畫面,配上古典的音樂,為他們的理解營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樹生存環境的艱難。重點理解6、7 自然段時,需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作者的想象去描繪高原柳在生存之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我在處理時給學生一些情境提示,讓他們自己去想一想,寫一寫,讀一讀,説一説。

多重朗讀,讀中悟情:課文文字優美華麗,意境深遠,讀是最好的體驗感悟的方式。我採用了範讀、個別讀、集體讀、配樂讀、男女生分讀的多重朗讀方式,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悟文本傳遞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學時的成功體驗之餘,我也覺得語文課堂永遠存在缺憾。一、課堂容量大,體會不夠充分。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為了保有課文的完整性,而選擇一課時教完課文,但是課堂容量很大,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組合文本,忽視了對字詞的理解。我在教學時,重新組合了文本,沒有按照課文的描寫順序去講解。雖然在前期預習時,我以幫助學生疏通了課文中的字詞,但是對於詞語的理解還是要放到課文相應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的。所以,這是又一缺憾。三、讓學生想象寫話來體會柳樹的生存之艱辛,需要課堂上的許多時間,有冷場的危險,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需要繼續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6篇 《青海高原的柳樹》:一次感悟與成長 第2張

第2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語句優美,層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可讀性強,是學生語言積累和情感體現的好材料。所以在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第一課時,在學習了這株柳樹生活環境惡劣之後,我再由學生細細品味文本,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柳樹的“神奇”之處,發展語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並從中有所啟發。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將朗讀,思考,交流融為一體。緊緊扣住“神奇”二字引領學生步步深入文本,領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這節課後,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對文本理解。不能單靠讀書,抄寫筆記,或教師的説教,生動的課件,能為學生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所以,一個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樹課件,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課文所描述的詞句。

本着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的原則。我是圍繞着:為什麼説這株柳樹是“神奇”的?這一問題,展開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柳樹的成長過程,兩個大的方面思考,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深入體會,挖掘,去感悟柳樹的“神奇”。

通過學習課文的前幾個部分,引出課文的最後一段中,“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從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蔭。然後問:這篇課文僅僅是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環境做抗爭。

但是,在課堂教學上,還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讀的情感不夠等等。以後有待提高。

第3篇

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

為什麼稱“青海高原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我抓住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了落腳點,並依據課文特點採用了比較、環境渲染、圖片創境設情等方法體會“神奇”,同時巧妙地抓住每節最後一句話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學生自己。説、讀、悟融為一體。

在初步體會柳樹長粗過程的語句的基礎上想象柳樹遇到高原風雪、雷轟電擊以及其它災難的情景,並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讀增強體驗,然後抓住“一種多麼頑強的精神”,通過説和讀來感悟作者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課文的第6、7兩個自然段的想象柳樹的來歷佔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寫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於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並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並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語句並抓住“有幸萌發”“保存生命”“繼續存活”三個方面體會柳樹的神奇,然後用“(什麼條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靈活地説一説在這三個生長過程中柳樹的神奇,接着通過朗讀和體會“奇蹟般”“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來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第8自然段採用了對比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吸引人處等方面的不同,然後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並説説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昇華。並逐步滲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學法上的指導。

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第4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風景畫。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我決定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柳樹這種頑強而偉大的生命力。

我首先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讓學生結合文中相關詞語,説説自己讀完這一段後,感受到了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柳樹。學生由“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生鐵鐵錠、粗實、堅硬、蒼鬱、深沉、巍巍然、撐立”等詞語中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的粗壯,高大和頑強的生命力。在學生充分感受之後,我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這一段。

學完了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劃出描寫灞河柳樹的句子。然後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感受其“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特點,然後把描寫青海高原的柳樹的句子和灞河柳樹的句子放在一起,讓學生對比朗讀。學生在對比朗讀中自然就感受出青海高原柳樹的飽經滄桑而依然頑強的生命力。

對比之後,我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學生充分感受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之後,我再讓學生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此時再讀,青海高原這株柳樹形象的高大,生命力的頑強便深入學生心田。

我很喜歡這篇課文,投入感情地教學得到了學生的情感迴應。這種情感的投入不僅在於我的,也在於學生的。我帶着崇敬的心情研讀了課文,並把這種崇敬心情從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去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樹的艱辛,體會到柳樹之所以成為高原上一方壯麗風景所展現出的精神魅力。

我覺得一節課的容量太大,學生體會不夠充分。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為了保有課文的完整性,而選擇一課時教完課文,但是課堂容量很大,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感覺。以後要逐步完善課堂,使學生得到更大的收益。

第5篇

陳忠實,一位我喜歡的作家,曾記得當初讀他寫的《白鹿原》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寫,就沒來由地喜歡,直至讀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裏行間藴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藴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深入地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為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

一、引導學生以重點詞為突破口,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

如抓住“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體會柳樹的高大,抓住“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體會柳樹的“粗實而堅硬”,抓住“綠得蒼翠,綠得深沉”感悟柳樹不一樣的綠。特別是對“鍛鑄”一詞的理解,不僅理解其本意,更結合文意讓學生明白是“持久的乾旱,嚴酷的寒冷,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在“鍛鑄”着這棵柳樹,從而深入領會柳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二、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誦讀文本,在反覆誦讀之中昇華情感。

全篇課文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典,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裏讀有所獲,讀有所感?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柳樹生長環境中的關鍵詞句,抓住柳樹生長過程中熬乾旱,躲嚴寒,抗風雪,鬥雷電的關鍵詞句,在老師的引領下,反覆誦讀,從而不僅讓這株柳樹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更讓這株柳樹不屈不撓與艱苦環境抗爭的精神永記孩子們的心中。

一直以來追求的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書聲朗朗,也要靜思默想,更要寫寫練練。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樹的不屈抗爭精神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讓孩子們走進柳樹的內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北風捲着漫天的飛雪呼嘯而來……;一聲驚雷在天空砸響,閃電從天幕劈下來……”為提示語,讓孩子們抓住柳樹的心理活動和動作展開深入描寫。從孩子們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風雨”,聽到了“烈日、寒風、雷電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樹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聽到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吶喊”是呀,只要給孩子們一個機會,他們是會還我們一個驚喜的。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為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有些地方學生説得還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第6篇

我經過深入地研讀文本,找到了課文的切入點,把切入點放在了“神奇”兩字上面,在第一課時學習這株柳樹生活環境惡劣之後,再由學生細細品味文本,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柳樹的“神奇”之處,發展語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並從中有所啟發。

緊緊抓住課文富有個性的語言,推敲詞句,體會語言的內藴。如幫助學生感受柳樹的形象採用了靈活的方法:有讓學生表演,像“兩合抱粗”;有跟已有經驗有聯繫和對比,像把“蒼鬱的綠”跟平時常見的“翠綠、鮮綠“對比,把“百十餘平米的樹陰”跟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比較。雖然我們並沒有去過青海高原,更沒有見過這棵巍巍然生長在高原之上的柳樹,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感受這棵不同凡響的柳樹。

抓住“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為保全生命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等詞句理解“撐立”在茫茫原野的不易,成為豐厚它的語境,讓它在文本語境的烘托下巍巍然地撐立着,讓學生在對文本語境的整體把握中生成柳樹的高大形象。最終,學生讀懂了一個詞“撐立”,同時也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用引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等方面的不同,然後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並説説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昇華。

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是指什麼?一線希望又是指什麼?接着老師再次引讀第7節和最後一節,感受只有永不放棄才能成就一片綠陰。

在感受到教學的成功體驗之餘,我也覺得語文課堂永遠存在遺憾。

一、課堂容量大,體會不夠充分,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

二、怎樣深入淺出,真正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適時拓展文本,功夫還沒有到家。

三、再理解第七節摧毀一詞時,如果能用上風雷等聲音的渲染,讓學生説説感受,這樣更能感到高原柳的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