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感10篇 擦亮眼淚的愛與希冀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7W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一本讓人動容的書籍,它以温暖的故事和真摯的情感打動了無數讀者。這本書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親情的美好和重要性,勾起了我們對家庭的思考與回憶。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擁有更深刻的體會,思考孩子們的需要與成長,以及我們作為家長或者孩子的責任和關愛。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感10篇 擦亮眼淚的愛與希冀

第1篇

寒假準備了幾本教育書籍拜讀,有名家史作,活動方案,每本都是精華使人受益。可是我一不小心就違了常理越了綱,有益於我班主任基本功比賽考試的書沒好好看偏偏一頭扎進了海姆.g.吉諾特寫的一本兒童溝通指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被翻譯成31種股票語言,暢銷全球500多萬冊,徹底改變無數父母和老師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響噹噹的名銜之下是一種尊重、理解、和平而又確實有效的溝通方式。

作為教育者,我經常要和孩子們溝通,一個好的有效的溝通技巧也是我的立命之本。讀着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分析案例中溝通的成敗並思考自己平時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現,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話語的力量是多麼偉大,作為教育者引導者確實可以以四兩撥千斤的架勢解決教育工作中種種難題。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有着憐憫之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溝通技巧可以讓百鍊鋼化成繞指柔。

作為一線老師經常會在教育工作中隨時遇到那些讓人煩惱的小事,情緒激動的孩子,面對孩子憤憤不平的情緒時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採取冷處理,或者説教和批評的方式強制他不要發火。但是事情並沒有解決,孩子也沒有因此改變反而和老師產生距離和怨恨,有效的溝通應該是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先説出理解的話然後提出建議或意見。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説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説:“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同時我也想到了上學期發生的一件事,課間我一走進教室小朋友們就激動的圍上來七 嘴八舌的説:“老師,小a打數學老師了!小a打數學老師了!”我一驚,發現小a正坐在座位上氣呼呼的瞪着我但是小身板卻在發抖,孩子們齊刷刷的看着我,等着我如何處置這個“大逆不道”的惡賊。這個孩子平時很內向也不愛表現,很少會和同學打鬧更別説打老師了。這個學期數學代課老師剛來接班可能還不瞭解這個孩子這其中應該有所誤會。於是我不懂聲色的拉着小a跟他説,別怕來跟老師説説怎麼了。來到辦公室之後他依然是氣呼呼的像個刺蝟一樣,什麼也不説,但明顯很害怕。不管我怎麼撫慰他,引導他,他依然把我當成敵對面絕口不提。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面臨這樣的“大事”或者也害怕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吧?金口難開我也難斷案,明顯小a有做錯了我又不想武斷的把他批評了事,只想知道其中緣由。突然想起曾經有一教育戰線的同胞是用吃來解決某些武力事件的。於是硬是給這隻小刺蝟嘴裏塞了塊怡口蓮,咱不生氣了,先來一塊消消氣,消消氣。甜滋滋的糖在嘴裏融化,鼻孔裏的氣也順勢弱了下去,豎起來的刺似乎也弱了偽裝的強勢下是一種不被理解的受傷。斷斷續續中知道他沒鉛筆,因為內向沒去同學那裏借筆,於是扣了一節課的筆,一節數學作業課下來一個字都沒寫。然後當數學老師發現後批評他的時候情緒激動點他就控制不住了。他認為自己不是故意不寫,但卻不會解釋。聽他闡述的過程中我先以理解感同身受的語氣體諒他:沒筆真糟糕,這節課你一定很不爽!是啊,老師相信你肯定不會故意不寫的。等他宣泄完情緒後再指正他的錯誤,學習用品要課前準備好,遇到困難以後可以求助同學或者告訴老師。但是生氣打老師的事情你自己覺得好不好?讓他自己認識錯誤並甘心情願的去和數學老師道歉。我告訴同學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道歉並不是責備的意思而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的擔當。孩子們也對小a的表現表示理解和接納。之前冒着火氣大刺蝟經過溝通疏導之後變成了温順可愛的小綿羊。

教育家羅素説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是的,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我希望在以後的教育之路上讓孩子能有這樣的信任,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首先,老師站在他這一邊,老師會幫助他引導他解決難題,為了讓他更好的成長。用包容的方式愛學生,愛這世界上最純真的人。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感10篇 擦亮眼淚的愛與希冀 第2張

第2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教育專著是美國心理學博士、臨牀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著,張雪蘭譯。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十二個章節:

一、老師們的心聲;二、最佳狀態的老師;三、最差狀態的老師;四、一致的交流;五、讚揚的危險;六、管教;七、當孩子和老師發生衝突時:父母的角色;八、家庭作業;九、鼓勵的故事;十、有益的做法和實踐;十一、老師與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的溝通;十二、學生們對老師的回憶。

本書借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告訴我們如何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讀後我真是受益匪淺。這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孩子容易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不會接受安慰,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例如:書中的“不解釋的安慰”,孩子哭着走到老師身邊,老師就抱起孩子安慰他,從不打聽哭的原因,孩子便會停止哭泣,臉上的表情好像在説:“你理解我,謝謝你”,這一點告訴我們“原因其實不重要,他們只是為了尋找安慰,而不是要你去診斷怎麼回事”,我們老師通常在解決這樣問題的時候都是“先問清原因再解決問題”。由此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待情緒過大、不聽話、任性、調皮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讓他自己安靜,調節情緒。

讀了此書之後我想:我們為何不換一種方式,説一些理解他的話,例:“這件事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之間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自然也會漸漸消失,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我們在保護孩子的時候不應該單純的靠呵斥,呵斥只能帶來反效果,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在他們能理解的範圍內給予合理的解釋,這樣孩子才會容易接受,也容易認同老師的制止。

書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師看到黑板上有一張他的臉的漫畫,辛辣、準確而有趣。全班人都在等着她的反應。她饒有興趣地看着漫畫,然後説:“畫得太好,擦掉太可惜了。讓藝術家先把它複製到紙上吧。我對這位天才漫畫家表示敬意。”這個老師表現了自己的成熟。她沒有認為這幅辛辣諷刺的漫畫冒犯了自己。她沒有被孩子們的惡作劇傷害。她沒有尋找肇事者,也沒有試圖羞辱他。她避免了毫無效果的説教和講道。相反,她鼓勵了創造性,並顯示了對藝術的尊重。看看這位老師的處理方式,再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心裏的愧疚實在無言表達。

現在,讀了這本教育專著,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會剋制自己,改變自己,學會面對和處理與孩子之間的各種問題和溝通技巧,用可行的方法將對孩子的這種愛恰當地表達出來。

第3篇

寒假的第一天,女兒鄭重地給我佈置了一個“任務”,那嚴肅,故意賣關子的模樣可逗呢!孩子和老師共同推薦我們家長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我懷着好奇的心理翻開了這本書,直到讀完,感受頗深。

首先,孩子需要學習,家長更要學習。孩子是第一次做別人的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母親,我們更要互愛與互助,逼着孩子讀書,不如“身先士卒”,放好榜樣。

其次,家長要善於運用技巧與孩子溝通。女兒有時很倔強,誰也拗不過她,以前沒辦法時我總是大聲嚷嚷,現在我會運用技巧把正確的思想,優秀的品質與人格,正確地灌輸給她,使她真正明白這一切。

再者,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足。在別的家長面前,我總數落自家孩子的不是,現在我正確地與孩子一溝通後,發現孩子的不少優點呢。我們不能固執地要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反而,身為家長的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修養與帶給孩子的'影響。孩子是我們把他們帶到世界上的,他們是我們的小天使,我們要幫助和愛護他們。讓他們更加更加幸福,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完全取決於家長,所以我們更要明事理。真期待下個假期還會有好書相伴,在這裏還要謝謝我可愛女兒和翟老師。

第4篇

最近正在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此書共分了12個章節,從看第一個章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 潔諾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每一章節都是圍繞主題,用實際生活中常發生的小事去指導家長,教師,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去教導孩子。書中的家長,老師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給我很大幫助,作為一名老師,書中很多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話語更值得我去運用與學習。老師需要一種同情的語言,一種能留下愛意的語言,他們需要能夠傳達感受的話語,能夠改變情緒的'迴應,能夠誘發善意的表達,能夠帶來洞察力的迴應能夠顯出尊重的迴應。老師説話要親切,要對孩子的心説話,

從自己的親身體驗,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輕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捨的眼神,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託付。作為一名教師,肩上的責任真是任重道遠啊!父母親手把孩子交給了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從這一刻起,我發誓我要用我全部的愛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因為我是一名教師,同時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理解千千萬萬做母親的心情,“孩子把手給我,你們放心吧!”

説句實話,教師乾的是一個良心活,孩子們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弱,從父母温暖的懷抱裏來到學校這個集體大環境中,老師就應該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教育他,引領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我們都應當成為家長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師,當一名好老師一點都不難——有愛心、愛孩子,愛自己的事業,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做到!我們將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如果我們不對太陽傾注殷切的期望和愛心,那麼太陽也將不會放射絢麗奪目的光芒,讓我們都來做一個美麗的教育者!

第5篇

這本書是老牌的育兒書,讀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講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講的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本書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觀點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醫生,但他在書中沒有從生晦的心理語詞來講述。表達方式很淺顯,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為是國外書籍,又是本溝通的書,所以書中語言的表達很西方化,作為中國的家長,只有參考價值,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謊言。"如果我們希望孩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

二歲半的兒子有時也會説一些可能認為是謊言的話,他會對我説:我不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對他説:我知道你喜歡媽媽,你想和媽媽一起睡。還親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時他會假裝做些假動作,我會問他:寶寶在幹嘛?他説:把瓜子給媽媽。我問他:你要吃嗎?他説:要。我也假裝給他吃瓜子。然後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謊言也不是大人所謂的謊言吧,他已經有想像力,只是想像與現實有時他還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當現實跟我們一起説。我覺得大人應該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義為這是在説謊。

當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儘量不要用謾罵等方式來表達。他做錯事,也會內疚,就像圈圈做了壞事他就哭。他做錯了,他意識到錯了,我和外公外婆只會對他説:不要緊。一句話,就不會讓他那麼緊張。如果用打罵方式來處理,他將來就會用所謂的謊言來掩飾。而圈圈做錯事,當我們問他這是誰做的,他會説:寶寶做的。那做的對嗎?他會説:不對。僅此就夠了。過多的説教,就如作者所説,不一定有效果。

這就是溝通,溝通需要效果。如果沒有效果,説明這次溝通的方式是失敗的。

第6篇

簡單看完《兒子,請給我你的手》,身為父親的我感到慚愧和不安。記得我很喜歡魯迅的一段話:我揹負着傳統的重擔,肩負着黑暗的大門,讓它們走向廣闊而光明的地方;從此,我生活幸福,舉止得體。現在“我應該怎樣做一個父親”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緊迫命題。正好趕上《孩子,給我你的手》一書,以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對於像我這樣沒有規則、警惕和清醒的父親。

以前總覺得女兒都快十歲了,現在求學就好了。所以,如果她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就會怪她不夠努力;如果她不在家做事,就會被認為沒有分享意識;命令,對方服從;一個是真實的,另一個只能是荒謬的。

作家楊紅櫻説,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破譯孩子的心”的視角——當孩子跟我們説話的時候,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暗示。

例如:孩子會告訴我:爸爸,我這次考試沒及格。其實孩子是在暗示我:爸爸,這次不要怪我,下次,我一定會考上的,請相信我。但是平時,我們會對孩子動怒,會胡亂説什麼。我想這種事情可能時有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不耐煩,一次考試不及格似乎就是世界末日。我們忽視了孩子努力的能力,卻看清了孩子自己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還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往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又是如何感受的。

第7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已經全部閲讀完了,保持與孩子的有效溝通,以及處理孩子的緊張關係時使用技巧,可以改變孩子與老師的關係。是我閲讀完後對整本書內容的一個概述。書中提到: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老師怎樣與學生溝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徑;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還要不斷創新,以便有效處理一些突發事情——令人心煩的瑣事、衝突和偶然的危機。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現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觀念不同,那麼老師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來處理問題,從溝通中尋找技巧,從處理問題中總結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樣使用,對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別未成年,是一個16歲北京女孩的美國交換生日記。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呂晗子。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通過了國際教科文組織的交換生項目,開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國“闖蕩江湖”的經歷。初到“舉目無親”的美國小鎮,身為“英語聾啞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她樂觀的`性格讓她逐漸克服了學習、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難,走過了一段灑滿陽光和淚水的自我成長之路。因為住在當地美國人家庭,小作者有機會以“家庭成員”的身份體驗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親情、衣食住行、節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國同齡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個與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聯想起來,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給我們一個啟示,美國家長使用的技巧是放開手腳讓孩子去經歷,孩子遇到挫折時,加強鼓勵及有效的溝通;《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同樣的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善於使用技巧,加強溝通,讓孩子有良好的成長過程。

第8篇

寫在讀後感的開頭。“靜待花開的過程中,尊重客觀規律,儘量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去育苗。人類的幼崽在進階,作為家長的我也必須主動成長,爭取營造温馨和諧的親子關係。”以上是我閲讀這本書以及參加讀書會的目的,也許本人對娃要求不高,又或許娃本身就屬於聽話的孩子,個人感覺一璇性格、脾氣、習慣都屬於不太“勞神”的。但是我是第一次做家長,特別是要養育一個“10”後,能有機會得“寶書”指點,特別是能和有經驗的段老師以及和我一樣正在陪伴“10”後的父母同頻“切磋”,這樣天大的好事豈能錯過!

每個人都從孩提階段成長,當時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慘案”,是否在你為人父母后仍在發生?當讀到該書第一個章節“孩子的問題:隱藏的含義”中,這個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問牆壁上的畫這麼難看,是誰畫的?壞了的玩具消防車,是誰弄壞的?原來他問話的意圖是“畫畫不好、弄壞玩具會怎樣”?當得知,畫畫不好,弄壞玩具是可以被原諒的,於是孩子欣然和老師牽手進入幼兒園。這個站在孩子立場解讀的“答案”,讓我覺得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回家問一璇,你覺得孩童在第一次上幼兒園途中,問及牆壁的畫以及弄壞的玩具意欲為何?很遺憾,她的答案和我一樣,都與作者的相去甚遠。不去深究故事中的一些事例,特別是背後的解釋是否一定科學和正確,但這並不妨礙有些故事讓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特別是當我客觀的去閲讀這本書,而非被作者牽着走,這樣的讀書體驗才算是“真悟、真感受”。就拿剛才這個故事而言,我的感悟是:很多時候,對未知領域、陌生人接觸,都是充滿了恐懼的,這是一個人(兒童)初的本能反應。我猜想,一個開朗、積極的人,他對未知的人、事充滿了好奇,並嚮往之,這也許得益於他幼年時期的各種問題,被大人讀懂並且正面解答了。(我告誡自己,要儘量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次“提問”,不要漠視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心中的門才能常打開,光才能照進來。共勉)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怎樣扮演好這個傾聽者的'角色,第一章中的“談話的原則:理解和共鳴”,給了我們答案。當孩子向你傾訴所發生的事,或者遇到不公平向你傾訴時,請你要主動做他的朋友,站在他的角度去欣賞,或者是去理解他。一璇有時候會給我講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或者是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一些事,特別是當她覺得很委屈的時候,我會按照書中説的,做一個和她站在一起的朋友去傾聽、鼓勵她,讓她把整件事情和個人的想法説出來。我自覺自己沒有很高明的辦法,或者説引導大於説教,“孩子之間沒有隔夜仇”,也許她只是想找個“洞”把心事説出來,也許她只是覺得委屈,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而已。一般情況下,我是相信孩子智慧的,我只是引導她將事情原原本本説出來,包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給她做判斷或選擇題,把事情掰碎一點一點説出來,更有利於幫助他們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總而言之,孩子身體和思想正在快速成長,想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不在孩子面前過早地失去“話語權”,唯有不斷學習,聽懂孩子的內心,遵從客觀規律,以及設法走上“合格”家長的必經途徑,才能擺脱這種“焦慮感”。從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開始,我們一起加油。再次感謝段老師的發起,書友們的一路陪伴,期待下一次的共讀。

第9篇

用了一週的時間,我認認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完,整本書用了無數個例子講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掌握哪些技巧,裏面大量的實例,細緻地向我們講解了家長面對教育孩子時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應該怎樣做?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學會一種表達愛的語言方式。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正面的、鼓勵的。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回想一下,我們教育孩子的語言通常是批評、指責、説教、甚至辱罵、恐嚇之類的。這些,只能使孩子離我們所期望的那個自信、樂觀、充滿人性的目標越來越遠。説教和批評只能產生距離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經常受到批評,他們就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輕視別人的價值,學會懷疑別人,導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説話就要講究一些技巧,才不會發生一些對孩子不好的事情。

從而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一個有着愛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他們需要依賴自己內心的激勵和評價。通過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頗多,我總結以下幾點:

稱讚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説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在心裏跟自己説的話。在這本書中,從不會對孩子説: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為什麼?因為那樣沒有用,那些話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對培養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沒有幫助。所以,我們表揚孩子的話應該明確表明。我們的話應該讓孩子能對自己的品格有一個現實的看法。我們的話應該像一塊有魔法的帆布,這塊布雖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能讓他們給自己畫一幅正面的畫像。因此,比較好的方法是: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讚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

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當麻煩發生時,我們要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責備和批評。即使無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雖然這樣的語言我的孩子目前來説還聽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和孩子去溝通,一定能為塑造孩子優秀品質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我在努力學習中,因為,我想這樣的語言技巧也適用於對待身邊的人吧!

作為父母,我深有感觸:當我發怒時,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束時,我會感到內疚,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後絕不能重複這樣的行為了。所以,以後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所以,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我們必須要有禮貌。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在公眾場合對待孩子的有些不禮貌的做法要給予尊重,繼而與孩子進行溝通。

當説真話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有時會用説謊來自衞。有時他們説謊,是為了用幻想來彌補在真實中的不足。所以,作為父母,對謊言的理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對它真實的意圖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圖或者指責説謊的孩子們,且我們則能從謊言中獲得的信息可以幫助孩子分辨現實和希望的區別。

看完這本書,我就想,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太順從,太溺愛 ,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裏的小皇帝説怎麼做大人就得怎麼做,所以養成了孩子任性的壞脾氣。如果父母都能向這本書裏講的和孩子建立聯繫,實現真正的溝通,講究一些説話的技巧,會不會能改變一些這些不良的風氣呢?為什麼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培養他們的意志,父母可以適當的給些提醒和幫助,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請父母放手吧。

也許有人會問我做到了嗎?其實我也是在學習,在進行當中,不會這麼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時間改變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會努力的來改變和孩子的溝通,建立真正的溝通,做好朋友似的!

第10篇

我一直有這麼個觀點,教育和撫養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為重要的經歷和體驗。然而,剛為人父母年輕的爸爸媽媽,不熟悉或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經驗,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會很容易導致極端寵愛孩子。所以,很多時候,我會停下來思索,自己的言行舉動和生活方式對我的孩子會造成怎樣地影響。有時又會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樣?她到底是怎麼看她的爸爸媽媽?

於是,我細心閲讀了一本暢銷全美由海姆·吉諾特所煮的教子經典書籍,中文名為《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情境展現給我們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來處理親子關係,並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關係。作者告訴我們撫養孩子是一門學問,是一項需要父母去學習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點不斷去總結校正的生活藝術。而不是以嚇唬訓斥、利誘欺騙、大聲謾罵等不禮貌的行為進行低俗惡性地家長權威似的統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值得分享給大家,以便我們反思。

在誇獎孩子們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過度讚揚自己的孩子。比方説,“你是最棒的”,“你在媽媽眼裏是最厲害的”等等。這些讚揚方式,聽起來很有力度,很受褒獎。但是,這很容易讓孩子們陷入這種來自外在虛榮的誇獎裏,而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自信和對自我的認可。很顯然,每一個人都不會是這個世界上最最最高級別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旦遇到周圍比自己還要厲害的夥伴,從小聽慣了過度式誇獎的孩子們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這種差將會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陰影。所以,父母需要轉換角度誇獎,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們,通過具體的事件讓孩子們看到他們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孩子們這種通過認識自我價值和對自我的肯定,並建立起來自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將是慢慢人生長路中面對挫折困難時堅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時候你會覺得孩子不聽話,讓你很生氣。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覺,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還要陪着她玩耍,甚至還要擔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時候;飯點孩子不吃飯,硬盯着電視看動畫片,等等。這些時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緒,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孩子們平等開放地交流溝通,還要觀察理解孩子們流露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尤其是,我們不能對孩子們大聲訓斥或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對他們説你現在生氣了並且為什麼而生氣。平靜地表達你的自身感受,就相當於無形之中你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當他們的生氣時候也會進行淡定地溝通。所以,平時應多注意如嘮叨,數落,訓斥,打罵等等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個觀點是,作者明確指出停止幫助和輔導孩子們的國小家庭作業!這種看法顯然很激進。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是希望孩子們能自己獨立的完成作業,而培養成自身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中國,父母一貫式讓孩子們進行家教、上輔導班、課外訓練等,通過投入更多地學習時間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們會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趨之若鶩的方式,將會扼殺孩子獨立的思考,喪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所以,父母應該結合孩子們的特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獨立的思考,自發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們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才華。

當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迥異的社會習俗,也造就了不相徑庭的家庭理念和親子關係。毫無疑問,兩者均有着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正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愛,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權利。西方父母認為只有對子女撫養的天職,而沒有中式“養兒防老”的索取回報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應該離開父母享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很顯然,在注重宗親關係的中國是很難贊同認可的。“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之,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興趣,不斷地去引導孩子們形成獨立思考、堅強勇敢、享受人生的內在品質,這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和智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