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影響力讀書心得7篇 "書籍的力量:我的思維轉變"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但是,如何讓這些思想更有力量、更有影響力呢?我們或許需要通過讀書來提升眼界和思考能力,以此來塑造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表述能力,從而達到更大的影響力。

影響力讀書心得7篇

第1篇

聽了孫老師的講座,買了本《影響力》看看。雖然我不是銷售人員,但是一向都對銷售工作感興趣,因此對此類書感興趣。看了之後,果然收益很多。

可能書中説得咱們平時都遇到過,但是沒有這樣系統的歸納和歸納。也沒有作者看的透徹。看了之後,發現咱們在平時與人接觸中,很多行為是書中講到的。有些資料還是咱們沒有發現的,如果不讀此書,可能還被矇在鼓裏。不知道自我被別人算計,還以為他們為自我着想,關心自我。現實是殘酷的,不是在被別人騙,就是騙人。如果咱們在被別人騙之前就看出騙子們的技法,就能巧妙的躲開,對咱們自我來説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透過看這本書,,也讓我學習並領悟了一些銷售方面的有效的銷售技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對銷售有了新的概念。感覺自我對銷售的技巧太欠缺了,因此還期望透過一年的時刻將孫老師説得這剩餘的四本書都看完來提高自我。書中的一些經典的案例,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影響力的武器——這是太神奇了,如果不讀此書,好多商家的奇招咱們可能還會被矇騙。從這章發現人性的弱點,思想變化,太容易被影響。那裏面的例子我也很鍾愛,正因很生動。

互惠、承諾和一致——咱們生活中體會最深的原則,也是咱們在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反而被商家和銷售人員利用。

社會認同——這章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文中舉的例子。最有效的求救方式。以前正因沒遇到此時沒有體會,但透過書中描述,增長了知識,學到了生活中更實用的方法。

喜好、權威——這也是生活中體會深的,用的也是最多的。

透過這眾多方面的説,我更全面和具體的瞭解,人通常都被什麼影響着咱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我只是説了一些這本書的.優點,缺點也有。可能外國人的思路想法有的和咱們還是有必須差別,再加上翻譯過來的文章,就有些不貼合國情。還有些部分有點重複,反而就應細的部分沒有詳細講。我覺得尤其是例子就應多一些,正因這樣會更生動具體,比起抽象的文章來説要好得多。

但是要是銷售和商家看到了這本書也會提升自我,就會衍生出其他影響力的方法。

我覺得雖然大家都提升了,但是這樣生活每個人都太累了,每一天都處在爾虞我詐之中,因此外國人來中國就會不適應,説中國人太會玩心眼。這樣的結果是社會造成的。因此也會影響着大家。

影響力讀書心得7篇

第2篇

情商又稱情緒能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總的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

記得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智商誠可貴,情商價更高”。細想是很有道理的,從前人們都認為智商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有着決定性的作用,可是通過很多跟蹤調查發現,情商相比於智商要更重要。既然情商的作用如此的大,我們應該怎麼提高自己的情商呢?我從以下一點談談個人淺顯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高興、快樂、鬱悶、煩躁的時候,這些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每天都在產生,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應對、處理、排解。

可能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的中國人的情緒不會明顯地表達出來,中國人講究含蓄美,但是,情緒是不能消除的,所以情緒會通過如何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如何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間接地表現出來,因此,情商對工作、人際關係的影響就變得特別突出和直接。如果你不好好控制情緒,也許就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影響。

要想提高自己的情商,我們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人,適度地發脾氣。學會放鬆,運用深呼吸,幽默療法,挑戰認知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同時它也要求我們有情緒自制力:能夠剋制衝動及矛盾的情緒。一認識自身,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妥善管理,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請記住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許你只是片刻的情緒不好想要發泄,但是也許你會因此而失去別人對你良好的評價。

情緒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身無所謂好壞,它存在的價值在於發生後的理性反思和深化對自己的認知。

它要求我們學會處理人際關係。而當我們有了一些內在的品質以後,人際關係會變得很和諧。比如:對人寬容、換位思考、學會關心、充滿愛心、富有同情心、溝通協調、誠信正直、善於合作、樂於吃虧、勇於奉獻、樂觀豁達、積極向上進取。

除此之外,處理人際關係還需要一些人際關係的技巧:社交察覺,指準確的察覺到交流人的情感變化,學會察言觀色。感受其它人的情緒,瞭解別人的觀點,積極關心他人。我們要怎樣管理我們的人際關係呢?我們需要有團體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並懂得服務他人,在人羣中建立影響力,具備領導力,發展其它人的能力,衝突管理,與周圍的人建立聯繫,培養及維持我們的人脈。

我們可以發現,在現代社會有這種情況,有不少神童,大家都説他是聰明的,神童啊。但是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子,長大後可以有出息。為什麼會是這樣?有的學生雖然也很聰明,但是性格孤僻,怪異,不合羣,不宜合作。有的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有的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有的冷漠,易怒,與周圍的人很難溝通。特別是有的.以自我為中心,什麼都是我,我,不關愛他人,總喜歡讓周圍的人圍着自己轉。有的大專家,智商特別高,做課題也可能是一把好手,也有一定的名氣。但是他們與人合作方面還不盡人意,對人苛刻挑剔,不能原諒人,不能寬容人,人們對這個大專家怎麼辦,敬而遠之,到後來可能成為孤家寡人,行不成大氣候的科研團隊。也有不少人,智力雖然不太出眾,也不是太聰明,甚至大家認為他可能還是低智商的,但後來卻成就了大事業,取得大成就。這便是情商的作用。

請記住,如果想找到幸福,請別忘了從精彩至上的社交生活開始。

堅持自己的想法,當然前提是你的想法是對的,執着但不固執,不要半途而廢,做事不能虎頭蛇尾。意志能成就一個人,當然,也能毀滅一個人。也許你航行了一生也沒有到達彼岸,也許你攀登了一世也沒能登上頂峯。但是敢失敗的未必不是英雄,奮鬥了就問心無愧,奮鬥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挫折是好是壞在於你。只要處理得當,挫折可能也是一種機會。這就要求我們善待人生的機會。在面對挫折、面臨危機的時候我們要像是對待機遇一樣對待它,挫折會造成短時間內的損失,但是我們看得很開的,放遠了看,就把這暫時的挫折當作是個長期投資吧,總會有收益的,而且收益肯定是正的,並且會很大。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舊的希望實現了,或者泯滅了,新的希望烈焰隨之燃燒起來。在挫折面前我們應該滿懷希望。

提升情商,包括搞好人際關係。要搞好人際關係,應多多注意別人的感受。很多嚴而不慈的父母,都缺乏這種理念。他們關心孩子有沒有吃飯、沖涼、讀書,他們會監督孩子,但孩子不會感受父母的關愛,只感受到家庭的壓力。反之,嚴而慈的父母,通常會參與孩子的活動,不只問孩子到底讀書了沒有,也會用時間和孩子溝通、説話。我們跟人説話,吵架,都是一種人際關係的交流。我們在跟人溝通時,沒有辦法控制別人怎麼想、怎麼感覺,沒有辦法預知別人的行為。但是,我們卻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用這種自制力影響和感染別人的行為和情緒。例如,當一個顧客生氣地投訴公司的服務時,如果你忙着辯護,他會越講越生氣,但是,如果你讓他知道你在聽他説話,他生氣是有道理的,他的口氣將會逐漸放軟的。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情商,也應該培養同情心,進而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別人的情緒。 “情商到底是什麼?”

向難以相處的人學習。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牢騷滿腹,橫行霸道的人,我們多麼希望這些人從生活中消失,因為他們會讓人生氣和絕望,甚至發狂。你可以從多嘴多舌的人身上學會沉默,從脾氣暴躁的人身上學會忍耐,從惡人身上學到善良,而且你不用對這些老師感激涕零。發現他們的方式,在與之交往中,儘量靈活到採用與之相同的方式。

第3篇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説過的着名營銷專家推薦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説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閲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説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持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況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着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着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擇在我們的內心裏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一顆

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判斷要麼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麼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盲從。只是,希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着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第4篇

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這本書我是在我們班導師的建議下讀完的,就像我們老師説的,這是我們大學生都應該讀一讀的一本好書,它不但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人的心理對人的強大支配作用,也可以讓我們明白,如果想在未來成功地走下去,就應該學好掌握好心理,既包括自己的心理,也包括別人的心理。

在這本書裏,主要講了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短缺。它們每一條都是能緊緊扣住當代社會氛圍下人們所體現的行為方式,具有極大的説服力,使人讀了之後受益匪淺,給人一種一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其中,我對這本書裏邊的互惠、權威和短缺這三條基本心理學原理的印象比較深刻。

第一條是互惠原則。以前高中的時候我們學過“雙贏”原則,也就是合作的雙方都能夠從中受益。我們處在一個合作的世界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是自私地索取對自己有利的,而不懂給予別人一些回報的話,那樣這種人註定被世界淘汰掉。因為沒人會願意長時間地被你索取而沒有任何回報。所以,想要我們自己能夠長久獲得利益,那就必須先學會給予。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如果你先給予了對方一些利益,那樣對方在你提出你自己的利益要求的時候就無法輕易拒絕,這樣雙方都能從中獲益,從而達到雙贏,這樣,你的利益才會無限延長下去。

第二條是權威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對權威的服從都是盲目的。權威雖説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有着自己思想的人,應該要理智地判斷這些所謂的權威是否可信,不應盲目地服從。我們也不能因為權威而做一些不理智的事,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要保留自己的原則。不可以被權威左右。而且,有些時候,那些權威也會是因為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被用來迷惑我們的思想。

第三條是短缺原則。相信大家都有被促銷的經驗,很多促銷人員總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為他們的產品促銷:這類產品非常好賣,就只剩這麼幾件了,還好你來得早,不然就沒有了。這些話語大家應該很熟悉,但是,當我們自己真的'身處其中的時候,我們往往忘了這只是一種促銷的方式。因為聽了這些話之後,我們會產生一種着急的心理,擔心我們所要買的商品會馬上被買走等等,然後很快就掏錢購買了那件商品。在這個例子中,那些促銷人員就是充分地利用了短缺這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勾起消費者的購買力,促使他們購買商品。所以,從這一條基本心理學原理所反映的行為現象上看,我們應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因為“短缺”而產生着急的心理,而應該仔細考慮我們所做的選擇是否對我們自身有益,在下決定之前要認真衡量,才能不讓自己後悔。

?影響力》是一本質量很高的書,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許多在日後走上社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的知識。我覺得這本書可以更好地完善我自身,讓我變得更優秀。

第5篇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b.西奧迪尼,分別講述了營銷人員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響的武器,2互惠,3承諾和一致,4社會認同,5喜好,6權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響力。其中有許多東西是咱們平日裏經常能夠看到的,還有一些是咱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經濟方面它的實用性。

影響是一種行為,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為方式的潛質。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構成了自我的“固定行為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構成屬於自我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禦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着,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説怎樣會這樣呢?”,等閲盡所有文字,最後,才信了。

但是此刻我的觀念轉變了,我看到了像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的一種規律,只是我一向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與咱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現代社會太複雜了,理解到的信息也太龐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咱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簡單的掌握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們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我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想持續清醒的頭腦,持續決定力,或者説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正因有時就算知道被騙,人們仍然踏進圈套,僅僅是正因期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咱們這麼做,於是咱們這麼做了,但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咱們務必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將這本書中描述的情形與自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較時,事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樣的!以前看過講存在主義的,説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當時我不太明白,此刻我也許有些明白了。人總是自以為自由的做着自我的選取,決定自我的人生,其實早有了潛在的規律,操縱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嚴格的執行着它的決定而已,人並不擁有絕對的自由。突然想起這個道理國中的政治課就講過了,但是當時只是談到了人不能正因自由而隨心所欲的做事,務必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那時這實在是説教氣味太濃厚的一句話,也就沒有在意。此刻想想也就那麼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對於我來説,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咱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於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

作為市場營銷人員,咱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主角,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咱們説話,怎樣做能讓咱們的產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咱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為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啟“火雞母親”身體裏的磁帶,能給咱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後的索取更能幫忙咱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潛質,為客户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説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很多的道理和銷售技巧。

第6篇

在看這本書以前,總認為影響力就是自己影響別人的能力,現在看了《影響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徹,我覺得該書寫得非常專業,裏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還需要我慢慢去細讀,下面是我的一點讀書心得。

我認為影響力就是過去事情的印象,這種印象在左右着我們今天、明天的行為,也許是正面的影響,也許是負面的影響。總爾言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昨天的、過去的事情的影響。該書將這種規律系統的揭示了出來,它來自於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太複雜了,而我們接受到的信息也太複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輕鬆的掌握着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人們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清晰的判斷力,或者説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有時候就算知道自己會被騙,人們還是會踏進這個圈套,僅僅是因為希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麼做,於是我們這麼做了,可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必須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有趣的是,我們在實施互惠的同時,有時免不了自己也會變成互惠的“獵物”。

書越讀越有意思,我一定會好好讀完這本書。邊讀邊反觀生活中的現象,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穫,以此來更好的改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們身邊一種有效的影響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説如何去應用它,關鍵是如何創造性地應用它,因為很多人都在用它來謀取利益。

第7篇

當時看介紹時説,《影響力》這本書是《財富》雜誌鼎力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還説是風靡全球20多年,不過我看一般,廢話過多,這大概就是外國人的寫作方式吧!呵呵,也許是我的水平不到,還欣賞不了!

書中主要講的是怎樣能對他人有更強的影響力!主要談到了幾個方面:知覺對比、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七個方面。

人總是根據之前發生的事情作為參照物,來比較判斷現在的事情!最簡單的例子:服裝店裏,銷售員總會先拿出昂貴的東西,再拿出便宜的東西,這樣會讓人感覺東西更便宜;相反,如果店員先讓顧客看便宜的東西,再讓顧客看貴的東西,會使昂貴的東西顯得更貴!這也是為什麼房地產銷售員總是先帶顧客去看幾套不甚合意的房子(墊底貨,公司壓根就沒打算賣),再給顧客看他們真正想賣的房子,這時顧客會“眼睛一亮”!

所謂互惠原理,第一層意思是,先給予他人恩惠,再索求回報;第二層,也更為有效的,是自己率先讓步,從而讓對方覺得有義務也作出讓步!

第一層: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我們就會有虧欠感,想要回報對方!最典型常見的就是人情債!林登·約翰遜剛當上總統時,他提出的議題在國會裏總是能輕輕鬆鬆就通過,連照理來説應該強烈反對這些議案的議員們也投了贊成票!政治學家們認真研究後發現,與其説是約翰遜長袖善舞,不如説是他常年在眾議院和參議院摸爬滾打,幫了其他議員的很多忙!當上總統後,議員們紛紛償還從前欠下的人情債!

給我們的啟示是:熱心助人!很多時間,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為自己鋪路!助人就是助己!

第二層意思,互惠式讓步!就是“拒絕———後撤”手法:先提出較大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再提出較小的要求(其實這個較小的要求才是真正想要的)。這讓對方看起來顯得是一種讓步!

真正有天分的談判員會把最初的立場稍作誇張,夠他討價還價、來上一連串的小小讓步;而對方會認為既然人家都讓步了,自己也應該讓讓步,於是,就順從了你的要求。而這個結果就是談判員真正想要的結果!

“拒絕———後撤”手法不僅僅能刺激受試者答應請求,還能激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因為受試者覺得是自己讓對手改變主意、作出讓步的,自己要對最終的協議負責,對最終的結果也最滿意!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感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也會找出一大堆新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另外,周圍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會促使我們朝着這個方面努力!人們會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調整的和周圍人口中説的一致!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什麼是正確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觀察周圍人羣的`選擇,認為做該選擇的人越多,就越證明了該選擇的正確性!尤其是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朗、意外性太大的情況下,我們更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其實,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於觀察別人在做什麼,他們也在尋找社會證據!他們會更傾向於模仿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做法!所以,商家在做銷售時,不需要説服客户認可自家產品有多好,只需要告訴客户有多少多少人已經購買了這個產品;慈善捐款時會不斷播出已經認捐的觀眾名單,給人一種印象:“看,所有人都要捐錢了,這肯定是一件正確的事,應該做”!

正如有人所説:“95%的人都愛模仿別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發起行動,所以,要想把人説服,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的效果都比不上別人的行動”

喜好原理認為,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讓人喜歡的幾個理由:①外表魅力②相似性(我們會下意識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反應)③恭維④接觸與合作。最後一方面值得深探討,其實我們自己對某種東西的態度是受了先前接觸它次數多少的影響,我們總是偏好自己接觸過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就像很多選民在投票站只是因為候選人的名字看着眼熟,就作出了選擇!

啟示:在做營銷和管理時,想辦法儘量多跟客户交流接觸幾次,儘量多次地重複宣傳理念,逐漸地,對方就會慢慢接受!

人們都嚴重低估了權威的影響力,頭銜、衣着、代表身份地位象徵的汽車等等,都會讓人感覺對方是權威!

我們一般更願意聽從那些看似公正的專家權威。但是小心:順從專業人士經常會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偶爾説些有違自己利益的話,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點,來讓我們感覺他們真誠可靠!

人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某種東西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換句話説,人們更害怕失去某種東西!企業管理者更重視潛在的損失!(啟示:做宣傳要更側重於不行動的話,會損失什麼)

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以前更加困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我們就會越發地想要得到它了!比如,某類信息遭到禁止後,我們會更想得到這些信息,而且對這些信息變得更能接受也更包容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家族製造出來的障礙,使得他們的愛情迅速升温,發展到離不開的程度(俗語説的,你越不想讓他幹啥,他越是想幹啥,逆反心理)

較之於一貫短缺,人們更珍視新近變得短缺的東西!就像各國的革命,最容易起義的,不是那些傳統上一直深受壓迫的底層人們(這些人已經把自己的貧困潦倒看成自然了),而是曾經生活的很美好,現在失去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