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7篇 數學魔法,點亮二年級數學的奇妙旅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W

本文主題為“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旨在通過講解二年級下冊的數學課程,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本文將介紹數學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們能夠更加深入瞭解二年級下冊數學課程的教學要點,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7篇 數學魔法,點亮二年級數學的奇妙旅程

第1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第四冊第44頁至第 46頁《1千米有多長》,我準備從以下這八個方面展開説課。

?1千米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釐米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結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抽象出長度單位“千米”。“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教材通過三個步驟幫助學生體會1千米有多長:第一步:通過同學們手拉手站成一排,體會10米大約有多長;第二步:通過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約要走多少步,體會100米有多長;第三步:通過10個100米跑道的長是1千米等場景,體會1千米有多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這些簡單的活動,真正體會到10米、100米的距離到底有多長。在進行認識“千米”教學時,充分聯繫前面100米有多長,10個100米長就是1千米,然後結合?校實際,學校操場的跑道有400米,那麼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較遠的距離時,要用“千米”作單位,並介紹怎樣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與米之間的關係,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多數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進行教學,讓學生實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動,充分感知“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對於學困生,以和他們玩遊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1千米的具體長度,從多角度來激發他們的參與,給予他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並讓他們積極彙報自己的親身體會,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原則。

新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觀經驗。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的關係,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拉一拉、走一走、説一説、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過程,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並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找準重難點是上好課的前提,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在活動中體驗千米的含義,正確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根據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本課教學採取“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靈活地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交流中學習。

教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複習引入、情景激趣、引導發現、學用結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鞏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總結新知.

1、同學們,能説説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3、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長度單位家族裏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訴老師,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麼知識?

⑴、同學們自由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數清人數,並記錄下來。

⑵、請同學們以剛才站成大約10米長需要的人數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大約有多少步,做好記錄。

(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為感知1千米長度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 回到教室,先讓學生彙報自己的步測結果)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數,想一下,我們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你認為多少個同學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們測量出10米大約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約需要多少步嗎?1000米呢?

(通過這些簡單的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10米、100米的長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⑴、如果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場走幾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結:沿操場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 千米也稱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在表示較(轉自數學網 )遠的`距離時,要用千米作單位)

⑴、我們已經知道1千米有多長,你是否知道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呢?看圖選擇正確答案。(完成書中 46頁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標誌?學生回答後,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嗎;

⑶、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比較遠的距離。

⑴、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度,現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到什麼地方大約有1千米?

⑵、小結:1千米,我們大約走20xx步。課下,我們可以從校門口出發數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麼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呢?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長1943( ),平均海拔4000( )。

c.我國的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它的總長約6700( )。

(在知道千米和米的關係前替下,鞏固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小李身高135釐米。( ) 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

世界上最長的三條河流是哪三條?它們各長多少千米?(填好後貼在教室的數學角里)

以上各個環節,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一個又一個活動情景中認識了1千米,建構了千米的長度觀念。

本課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

回顧整堂課的設計,我把教學植於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以上就是我對《1千米有多長》的説課,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

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7篇 數學魔法,點亮二年級數學的奇妙旅程 第2張

第2篇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四冊p41-42頁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會辨認鋭角、鈍角,建立了有關幾何圖形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在學生的生活中並不陌生,而作為新課程新的教學內容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教材從生活實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和發現平移與旋轉的運動規律,並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學會分辨平移和旋轉。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使學生能在方格圖上數出圖形平移的格數;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合作探究圖形在方格圖上平移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説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數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格數。

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本節課採用多媒體環境教學,主要的教學策略有: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動手實踐,拓展應用;運用媒體,整合資源;自主小結,體驗成功。

二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建構主義學也認為,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而生動的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設計了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感官參與學習,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多依賴直觀這樣一個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本教學設計注重創設圖片情境,以激趣為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鞏固所學新知識。教育心理學中也説遊戲是兒童的本性,結合本課教學內容抽象性的.特點,我以圖片和遊戲作為載體由淺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轉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我讓學生從身邊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轉的物體,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能數學地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合作中探索、發現和發展,使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依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新課標認為學生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而且兒童的注意力有強烈的直觀性和色彩性的特點,容易被生動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就利用遊樂園項目運動方式揭示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課伊始,通過談話“遊樂園“,瞭解學生對遊樂園的熟悉程度,出示圖片認識各種遊樂項目,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進入遊樂園,讓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聲音、表情表現遊樂項目的運動方式,並引導學生嘗試把運動方式起名,瞭解平移和旋轉,揭示課題。

在學生形成初步感知後,再次回到遊樂項目的卡片中,將學生帶入遊樂園的情境中,然後就問學生:遊樂園裏各種遊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不同)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我再創設體驗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學生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探究發展平移的特徵,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知識的,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有關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情境。讓學生髮揮想象説出身邊有關平移和旋轉的例子,同時將為同學們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現在屏幕上,然後讓學生自己進行區分,在比較中體會平移和旋轉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學以致用,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區別平移與旋轉,我設計了小練習(1)(2),內化新知。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説:“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而且,二年級的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形象階段,只有藉助多感官的參與學習才能更好的鞏固所學內容。同時,在這一環節教學後進行的是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經過了前三環節的教學,許多學生已經感覺疲憊,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創作平移和旋轉的手工,生動有趣的活動能再次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不僅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在課堂後半段時間學習更加有效。

首先,我讓學生觀看新聞視頻黃河博物館平移搬家,讓學生感受平移的力量,自由表達其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出示操作學具,合作探究小貓怎樣才能吃到小魚和老鼠?讓學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紙上移動物體的樂趣後讓學生都參與數一數的練習。通過想一想,試一試,小組合作探究一個簡單圖形沿着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格數的不同方法。最後通過與學生一起利用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創編舞蹈,再次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感受平移和旋轉。

與學生交流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感受?

在最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改變過去由老師總結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本課運用了直觀比較的形式設計板書,簡單直觀的設計有利於學生進行比較和記憶,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整體結構,掌握所學內容間的聯繫和區別。

平移:物體或圖形在直線方向移動,而本身沒有發生方向上的變化。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意識的進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第3篇

?鋭角和鈍角》的説課稿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的第一課時鋭角和鈍角.

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鋭角和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鋭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説出“有兩個鋭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二年級上學期就只能説有三個角,沒有直角。另外,直角、鋭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本單元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的遊樂場的情境圖,圖中包含了本單元涉及到的各種概念。例如,風車上相鄰兩片扇葉之間成直角,鞦韆架上有直角,觀覽車上有鋭角,滑梯上有鈍角…..這是主題圖所涉及到的關於鋭角與鈍角的概念。接下來就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教材通過以下步驟來教學鋭角和鈍角的概念的.首先,呈現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圖上有直角,也有鋭角和鈍角,接着從圖上抽取3個角的局部,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我們所要觀察的角.然後通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看到三個角大小不同.最後,抽象出一般的角,給出各種角的名稱,並提供判斷的標準.接下來就是做一做.本環節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活動鞏固對三種角的認識,圖中的3個小朋友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角,有摺紙有做活動角的,還有用鉛筆搭出來的.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承上啟下地位,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鋭角和鈍角,能用簡潔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描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並學會藉助工具來驗證鋭角、直角和鈍角。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進一步建立幾何圖形

3、通過生活情景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用角來創造

根據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採用情景教

學法,創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認識鋭角和鈍角,在抽象出幾何圖形,讓他們經歷形成過程。學生再通過聯繫生活的實際,感受生活中也有鋭角和鈍角,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感知角(二)分類比較,認識鋭角和鈍角(三)鞏固練習,豐富感知(四)課堂總結 佈置作業

師:孫老師去過。今天孫老師就帶領大家去參觀一下怎麼樣?

師:其實在這個遊樂園裏啊還藏着一個我們的老朋友,想知道是誰嗎?

(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自覺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温舊導新)

師:小朋友們真棒,找了那麼多的角!如果把這些角放在一起,你會分類嗎?

師:請小朋友拿出這張紙,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先仔細觀察這些角,再進行分類,分好後請選個代表説理由。

2、學生反饋(有2種分法,一種是按照是否是直角來分的;另一種是按照直角的大小,分成比直角大或小三類)

師:第一種分法是以直角為標準,把直角的分為一類,,不是直角的分為另一類,這種分類方法不錯,但是顯得有點粗糙。能不能將不是直角的這一類再分的細點呢?(引導學生説出第二種分法)

師:看這一組比剛才就顯得詳細多了,你們為什麼這樣分啊?

真棒!你們想的跟數學家們一樣,他們也把這樣大大小小的角分成了三類,(一類是直角;一類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類是比直角大的角)(邊説邊畫角)

師:這樣的一類叫做鈍角(指着比直角大的角),鈍角他比直角大。這就是角的三兄弟。

(這一環節選取各種的角讓學生在原來的知識基礎上把角進行分類,讓他們自主探索,在小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自然的引出本課內容—鋭角和鈍角)

師:現在小朋友們對角的三兄弟的樣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印象吧。請小朋友們拿出活動角,先表示一個直角,再表示一個鋭角。

師:請你説説你是怎麼操作的啊?(張口變得小一點)

師:現在仍舊用活動角表示一個直角,在此基礎上表示一個鈍角,

結論:直角的張口變大就是鈍角,直角張口越小,就是鋭角。

師:那你能用一個符號表示他們三兄弟的關係嗎?(鋭角〈直角〈鈍角〉

1、師:謝謝大家的禮物,今天我的收穫真多,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這是樂樂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找找哪裏有角?是什麼角?(出示練習九的1的四幅圖)

(內容大致這樣:樂樂起牀穿衣服----上體育課跳高-------下午放學回家在爬樓梯,把衣服撕破了——幫媽媽買剪刀,要補衣服)

師: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鋭角和鈍角嗎?找到的小朋友請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師:今天孫老師為小朋友們當導遊,讓大家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旅行,而且還增長了見識,是不是該送份禮物給孫老師啊?

1、出示製作要求: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個鋭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製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種三角板共8個,圖釘2個,彩紙2張,硬紙條4根)

師:做禮物時,要求四人一組合作,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紙袋裏的學具或別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個鋭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可以折角動手做角,也可以畫角,用三角板拼角.請組長記錄一下,看哪個小組的方法多又好啊?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很愛動腦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禮物吧!

師:剛才通過動手操作,老師發現小朋友已經會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師很喜歡這麼多精美的禮物.

師:看到小朋友們做的那麼起勁,老師也手癢畫了一個角,你認為是鋭角鈍角、還是直角呢?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創造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

師: 角在美術中也有妙用!在美術中有一種畫叫人物簡筆畫,它是用非常簡單的圖形拼擺起來,表示人物的一些簡單動作。像這樣圓表示頭部,用線段表示身體,用角表示四肢。

第4篇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籠統,概念性強。從同學方面看,同學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體寫法同學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同學來説,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實例,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同學觀察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1、激趣導入。我主要通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同學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身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同學來感受“餘數”。

(1)讓同學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説一説,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同學會説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同學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和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假如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同學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同學會回答,不能分了。通過這個壞節,讓同學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示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協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同學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同學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同學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説明各局部的意義。我認為這局部同學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通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同學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同學上來板演,別的同學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同學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同學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同學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説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一起來研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同學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同學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先來説一説。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同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的來説,這節課讓同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

第5篇

北師大版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混合運算的第二節《買鮮花》。

教材創設了“買鮮花”的情境,通過“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減法的混合算式,並通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也能熟練地加減,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識底藴有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應針對個別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理解。

1、通過“花店買花”的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3、引導學生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地進行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

通過“婦女節”快到了,這一情境,提高學生買花的興趣,為新課做鋪墊。

通過買花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結合問題情境,理解掌握在計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減法時,我們要先算除法後算加減法。

在鞏固練習中,我將各類習題由難到易融於智力闖關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做題興趣,激發了學生數學思維和語言的發展,讓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6篇

計算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一塊重要基石,它在整個計算中起着舉足輕重的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知識,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教材將用乘法的口訣求商分為兩段學習。在第一階段,即在本冊的第三單元,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階段即在本冊的第四單元,學習7—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微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a) 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b) 會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除法算式,從而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

c) 巧設練習,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a) 用豐富、生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b) 鼓勵學生算法多樣,促使學生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的教學,是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的難點是正確、迅速地口算表內除法。 這樣設計的考慮是: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乘法口訣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本節課以情景教學為主,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因為要解決問題才用到計算,計算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新課部分我利用書中的主題圖,讓學生找出書中的數學資訊,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是本課的難點,所以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化解難點,讓小組內的好學生帶動其他學生。解決第一題採取教師引導的方法學習,其它兩題放手由學生獨立完成,把學習時間充分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幾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現本年級制定的小課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他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

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用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主題圖。 請小朋友觀察圖,並説一説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 小組交流圖中給出的信息。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學生提出問題。 師有選擇地板書一些問題。

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學生嘗試解決第一個問題,口頭列算式56÷8,口算,並説一説求商的方法。 師板書口訣()八五十六 師:如果掛成7行該怎樣列算式呢? 學生列算式計算。56÷7 並説説求商的方法。 學生結合第一題的解決方法,獨立嘗試解決第2、3題。 設計理念:本環節採用“放“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組織討論,突出教學重點,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師引導學生總結求商的方法,同時課件出示乘法口訣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

設計理念:在學習新課內容時,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學習時空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經過數學知識的發現、提出、形成的過程,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

3、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寬鬆、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組習題:

①用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學生獨立學習了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掌握了求商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總結學習後的收穫、感想,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舉一反三,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第7篇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説説自己的感受。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説説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説説自己的感受。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説説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