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數學説課稿8篇 數學魔法表演:國小數學説課稿精選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8W

這篇文章將以"國小數學説課稿"為主題,探討如何編寫一篇優秀的國小數學説課稿。通過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幫助教師們更好地編寫高質量的數學説課稿,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國小數學説課稿8篇 數學魔法表演:國小數學説課稿精選

第1篇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中位數”。

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數據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數據代表,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數據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根據國小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例,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基於以上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上,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我主要採用:

1、自學.展示.點撥指導教學法:此方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通過讓學生自學可以鍛鍊學生自學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鍛鍊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點撥指導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合作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學法,本節課學生的學法應是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我想利用我們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學模式結合教研室下發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節課。

多媒體出示105頁例4,談話導入,這是某校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時第3組的同學們製作的他們小組人員的成績統計表,仔細想一想,用什麼數表示第3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求出它的平均數。

3、然後引導學生髮現這組數據中有5個同學的成績低於他們的平均數,請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

4、引導學生明確,平均數高於這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因為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因此用平均數表示這組學生成績的一般情況不合適。哪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1)認真觀察統計圖中的數據,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思考之後,可以讓他們打開數105頁,從書上找答案。

(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學生的.學習給與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思考之後再看書找答案,可以激發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全班交流首先讓小組中推選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數的過程,然後讓他們當小老師把他們的思路將給大家聽。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點和學生理清找中位數的方法是先把這組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後找中間的數。

微機出示例5,五年級二班的7名同學的跳遠成績統計表,並出示問題前3個問題讓學生練習。

當學生都完成作業之後,再出示第4個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再次組織學生自學嘗試,展示交流、點撥指導,使學生明白數據有偶數個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中位數。

讓學生總結這節課通過學習得到的結論:總結自己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的表現,來個自我評價。

國小數學説課稿8篇 數學魔法表演:國小數學説課稿精選 第2張

第2篇

我説課的題目是《三角形內角和》,內容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二節第一課時。

數學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它需要運用“對話式”的學習方式,採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發展能力。新課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着眼點。

應該説,新的教學方式將伴隨着教師對新課程的逐漸透視而形成新的路徑。要破除原有教學活動的框架,建立適應師生相互交流的教學活動體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者與學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鳴;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我認為教師角色的轉變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長足發展,在未來的教學過程裏,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教學情境的營造是教師走進新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約定,也不是現成的拿來就能用的,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探索、研究、發現、形成。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揭示了組成三角形的三個角的數量關係,此外,它的證明中引入了輔助線,這些都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是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體現。

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能力自己動手,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收集、編制、改造適合自身使用,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建模問題,他們樂於嘗試、探索、思考、交流與合作,具有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他們渴望體驗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師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

1.知識目標:在情境教學中,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步發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能進行簡單應用。能夠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體會方程的思想。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通過有效措施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

2.能力目標:通過拼圖實踐、問題思考、合作探索、組內及組間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大膽猜想、動手實踐等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添置輔助線教學,滲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下,建立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數學,遇到困難不避讓,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合作學習中增強集體責任感。

2.難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添加輔助線)的討論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採用對話式、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一堂新課的引入是老師與學生交往活動的開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心理鋪墊,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破除疑難心理、乏味心理的關鍵。一個成功的引入,是讓學生感覺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中來,對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慾,接下來教學活動將成為他們樂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體做法:拋出問題:“學校後勤部摺疊長梯(電腦顯示圖形)打開時頂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學生測出了兩個梯腿與地面的成角後,立即説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待學生思考片刻後,我因勢利導,指出學習了本節課你便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入新課。

1.動手實踐,嘗試發現: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按線剪開,然後用剪下的∠a、∠b與完整的三角形紙板中的∠c拼圖,使三者頂點重合,問能發現怎樣的現象?有的學生會發現,三者拼成一個平角。此時讓學生互相觀察拼圖,驗證結果。從觀察交流中,互學方法,達到生生互動。待交流充分,分小組張貼所拼圖形,教師點評,總結分類,將所拼圖形分為∠a、∠b分別在∠c同側和兩側兩種情況。對有合作精神的小組給與表揚。

2.嘗試猜想:教師提問,從活動中你有怎樣的發現?採取組內交流的方式,產生思維碰撞。此時我走到學生中去,對有困難的小組給與適當的引導。之後由學生彙報組內的發現。即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度。

3.證明猜想:先幫助學生回憶命題證明的基本步驟,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寫出已知、求證的步驟,其他同學補充完善。下面讓學生對照剛才的動手實踐,分小組探求證明方法。此環節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發現、體驗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長,合作探索,找到證明的切入點,體驗成功。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和指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藉此增進教師與學有困難學生之間的關係,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合作探究後,彙報證明方法,注意規範證明格式。此處自然的引入輔助線的概念。但要説明,添加輔助線不是盲目的,而是為了證明某一結論,需要引用某個定義、公理、定理,但原圖形不具備直接使用它們的條件,這時就需要添輔助線創造條件,以達到證明的目的。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數?(2)若bd是ac邊上的高,∠dbc的度數?

第(6)題是書中例題的改用,此題由輔助線輔助課件打出,給學生以圖形由簡單到繁的直觀演示。

通過這組練習滲透把圖形簡單化的思想,繼續滲透統一思想,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1)如圖:b、c、d在一條直線上,∠acd=105°,且∠a=∠acb,則∠b=——度。

(2)如圖ad是△abc的角平分線,且∠b=70°,∠c=25°,則∠adb=——度,∠adc=——度。

本組練習是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與平角定義及角平分線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獲得一些經驗。

如圖,已知△pad中,∠apd=120°,b、c為ad上的點,△pbc為等邊三角形。試儘可能多地找出各幾何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題旨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思維。

3.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第3篇

1.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第十冊第73—74頁分數的意義。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説明一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一些直觀演示,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分數的意義是在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圖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節課着重研究的是分數的意義,主要設計思路是儘可能多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實踐,從而自己得出分數的意義。在備這節課時我就挖空心思地為學生考慮,應該準備哪些材料讓學生操作?什麼材料既讓學生容易操作又能進行有效學習?最後決定用一張圓形紙片、一張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三角形紙片以及一些火柴棒,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提高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儘量做到讓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使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利用我為他們準備的材料展開別開生面的研究,在小組合作操作過程中,學生獲得許多不同的分數,然後從這些不同的分數產生中逐漸得出分數的意義。特別是學生在利用三角形紙片和火柴棒進行操作的時候,可以從中很好地體驗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2.根據乘法算式13438=5092,寫出相應的兩個除法算式。

3.舉例説明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和一個數乘以分數乘法的意義各是什麼?

(1)每人吃半塊月餅,5個人一共吃多少塊月餅?怎樣列式?得多少?

(2)兩塊半月餅,平均分給5人,每人分得多少塊月餅?

教師出示兩塊半月餅,將它們平均分成5個半塊月餅。要求學生按照教具的演示過程列式、計算。

教師讓學生觀察、比較上面3道題中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再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個算式已知什麼?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已知兩個因數: 和5,求出它們的積為 ;用乘法計算。)

(2)第二個算式呢?(已知積是 和一個因數是5,求出另一個因數是 ,用除法計算。)

(3)第三個算式跟上面哪一個算式是類似的?(跟第二個算式是類似的,也是已知積是 和一個因數是 ,求出另一個因數是5,用除法計算)

教師:分數除法的意義是什麼?它跟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不一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教師讓學生自己讀題、做題,做完後要問學生是怎樣應用乘法算式和分數除法的意義來填寫除法算式的得數的?

教師出示例1:把 米鐵絲平均分成2段,每段長多少米?教師:根據題意需要用什麼運算來求出得數?並列出算式。(應該用分數除法來做,算式是 2。)

教師:這個算式的含義是什麼? 米是幾個 米?應該怎樣計算?試試看。(表示把 米平均分成2段。 米是6個 米,實際上是把6個 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師板書)。)

教師:説一説分數除以整數可以怎樣計算?(分數除以整數可以用分數的分子除以整數。)

教師:把 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還可以怎樣計算?能不能把它轉化為已學過的算法來算?(把 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 米的 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計算。)

教師:把 米鐵絲平均分成4段,每段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計算。(讓學生自己計算,指名兩個學生板演。)

做完後,讓學生討論,就這道題來説,哪種方法可行?哪種方法不可行?為什麼?

(第二種方法是可行的。第一種方法不可行,因為被除數的分子不能被除數整除。)

教師:分數除以整數可以用分數的分子除以整數,但不是總能得到整數的商,所以通常把分數除以整數轉化成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

教師:在分數除法中,是不是所有整數都可以作除數?邊想邊閲讀教科書第31頁

教師:為什麼結語中除以整數要把0除外?這個法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和小數的除法法則有什麼關係?(在除法運算中0不能作除數,這一點相同;在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的運算中要轉化成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巡視時,注意學生計算時產生錯誤的情況。集體訂正

(1)把除號改為乘號後,沒有把除數相應地改成它的倒數。

(2)把除數改成它的倒數後,沒有把除號改成乘號。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醒要按照法則來做題,能夠口算的,要用口算。巡視時,要注意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發現錯誤要及時糾正。做完後集體訂正。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時,要讓學生説一説第1行每小題跟第2行相應的題目

有什麼聯繫?使學生明確每欄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積,而除數是乘法算式中的一個因數,得數是乘法算式中的另一個因數。

先讓學生説一説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再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讓學生認真讀題、分析數量關係後再做題。做完後,讓學生説一説題目的數量關係和算法。使學生明確8個雞蛋重 千克,平均每個雞蛋重多少千克,就是把 千克平均分成8份,所以要用除法計算。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這些內容是這一單元的基礎。複習時,要結合例題把教科書第30~31頁的內容邊想邊讀,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4篇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髮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係;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並在探索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發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圓的製作方法,並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並能根據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如: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並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並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徵,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採集圓的有關信息,自制圓等。

演示動畫,複習舊知,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 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係。這樣的安排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後,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於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於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着豐厚的歷史沉澱,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通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後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築,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第5篇

最小公倍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倍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通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讓學生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用列舉法和短除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係靈活地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選用恰當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國小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願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通過動手,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拼一拼、擺一擺,通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説一説。給學生機會説動手之後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説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於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1、利用温故知新引入新課,通過動手擺一擺紙片來探索新知。

2、順其自然地滲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學生探索後,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新知,學生便能在環環相扣的教學進程中順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

結合教學內容特徵,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鼓勵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技能。

我設計的總體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應用、鞏固。將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相結合。我的教學流程如下:

教材創設了學生在裁紙中遇到的問題創設情境,是想通過求正方形的邊長及其最小值,抽象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學生嘗試拼擺而且沒有目的的去擺,且花費的時間也不少。怎樣才能在一節課內完成概念及方法的教學呢?對,直奔主題。在複習完找倍數以後,我直接請學生觀察這兩個數的倍數中有什麼相同點,從而引出公倍數。通過找其中最小的公倍數,順利地引出最小公倍數。概念的教學由學生觀察得出,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強調: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所以用省略號來表示。

學生會用到列舉法和幾何圖形的方法。對數比較小的可以用這些方法,那麼1200和3400的找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可以嗎?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有沒有比較簡便的方法呢?由於前面學習最大公因數的時候學過短除法,有的學生會想到,及時表揚學生。

引出了短除法.讓學生自學課本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適當的加以點撥。

師生共同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把所有的除數和商連乘起來,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仔細觀察,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與這組數之間的關係?你發現了什麼?

當兩數成倍數關係時,較小的數就是他們的最大公因數.

這樣的練習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髮現求最小公倍數中的特殊情況。

有一袋糖果,無論8人來分,還是9人來分,都正好分完,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粒?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同桌互説,指名彙報。這樣的總結,從知識的層面上做了一次回顧。並及時的總結了解學情,真正做到堂堂清。

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79—81頁的《公因數》,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以及其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教材的編排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並能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公因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找公因數的方法,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難點為:能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因數。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高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善於表達的特點,我設計把“啟發誘導”、“情景教學”、“實驗操作”、“愉快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力求讓學生們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學變得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同時,也讓孩子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種學法的指導意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依據教材特點、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新課伊始,用遊戲引入,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複習舊知,同時也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8名學生每人都拿着一張數字卡片。聽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數的同學快速跑到左邊集合。待全體同學確認了是否正確後,再聽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數的同學快速跑到右邊集合。結果有一部分學生立即從左邊跑到了右邊。從而引發矛盾,“你們是16的因數,現在怎麼卻又跑到12的因數裏面了呢?”從而導入課題——“因數和公因數”。

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首先通過鋪方磚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知、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然後,讓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或者用學具擺一擺,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討交流,學生們發現,可以用邊長1分米的地磚鋪地,也可以用邊長2分米的方磚鋪地,還可以用邊長4分米的地磚鋪地。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磚都是整塊的,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1dm、2dm、4dm,是4dm。

學生在操作探索中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初步建立了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概念的表象。

最後,利用集合圈幫助學生抽象出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意在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概念,同時也滲透了集合思想。

對於概念的描述,課程標準雖然只要求會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公因數,但是在總結、歸納、抽象概念時,應考慮從更廣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説兩個數而是説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的一個公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

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是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這部分教學我大膽放手,為學生創設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自學探究。學生可能會找出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分別找出18和27的因數,再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和公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27的因數,進而找出它們的公因數;三是先找27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8的因數,進而找出它們的公因數。通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如果有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找出公因數,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一起探討。如果時間不足,應該對發現這方法的同學特別提出表揚和鼓勵,並提議其他學生課後可以根據教材第81頁的“你知道嗎”小知識瞭解一下這種方法,下節課再一起探討。本環節中,鼓勵學生嘗試多種角度思考問題,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由學生進行方法的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鞏固練習要體現層次性和科學性原則。

我首先安排了基礎練習,練習十五第1題,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數和公因數的意義。

①成倍數關係的兩個數的公因數,就是這兩個數中較小的數。

最後是提高練習。教材第83頁第7、8題。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

練習的設計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意在紮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結束時,我拋出最後一個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困惑?你對自己今天的學習做個評價好嗎?

讓學生自主回顧歸納所學知識內容,重構認知,也為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掃除了障礙。

板書設計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思路圖。

本節課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力求讓學生們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的探索新知,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予以批評指正。

第7篇

?中括號》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小括號意義,會用小括號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遊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體會中括號的意義,中括號的運算順序。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運算順序打下知識基礎。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並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這對他們學好《中括號》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為了突破"中括號"在學生頭腦中抽象性,我充分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通過小組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悦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體驗"中括號"的意義.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徵,本節課我們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新理念強調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中,評價伴隨着學習活動的始終,使學生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本節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們針對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

授課伊始,通過幾個數字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數字符號遊戲,通過小括號引出本節課的中括號.這一情節巧妙地.不流痕跡的引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為順利傳授新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通過學生的計算,發現了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所以運算順序不一樣了,計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在學生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中括號的.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我們有時在計算中會遇到比較大的數,有的計算比較複雜,那就需要我們有步驟、有層次地把它算出來,怎麼辦?

脱式計算怎麼做?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在教師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錯誤和學生一起改正錯誤,規範中括號在混合運算時的解答過程.

通過學生觀察,討論兩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號和沒有中括號的情況下,算式發生了哪些改變?進一步體會中括號的作用

課堂是學生和教師生命的歷程,師生本是相依為命的。相得益彰當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師能促成這種理想境界的達成,那麼教師當然是成功的、能幹的、快樂的。

第8篇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2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説的是其中的第2課時。解決問題是小數除法單元的一小節,讓學生學習用小數乘、除法計算解決常見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數學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計算在解決問題中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同時可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

本節課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過“四捨五入法”,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衝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這節課我是從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生活中許多問題的確要用數學去解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設計意圖:創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這兩個商,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捨五入法),因此可能會出現可以分裝在6個瓶子和包裝17個禮盒的.結果,這兩個結果與實際不相符,引發學生的質疑和爭議。藉此時機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探究,讓他們繼續爭議下去,在辯論中明確為什麼要7個瓶子和只能包裝16個禮盒,使學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不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節課我通過實物的演示,幫助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觀又形象地證實了生活中確實存在這兩種情況,也引發學生今後在探究有些數學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來驗證事實的必要性。

我通過學生對兩個實例的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兩種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學生對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更體會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2、小結:分析問題時,我們要弄清楚題目的數量關係,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怎樣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設計意圖: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激勵創新,拓展思維。呈現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在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後,享受成功的快樂。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發現問題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學會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又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課件出示33頁“做一做”:其目的是歸納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況採用“四捨五入法”,特殊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進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瞭然。在整個練習中充分讓學生説一説用什麼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為什麼?這樣有利於學生靈活應用方法,依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

出示p35頁的第7題,小組討論交流,再彙報,集體訂正。

設想是數學教學從生活入手,最後又迴歸生活,更加充分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當然,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繫生活理解掌握知識,這並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再去創造,去解決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創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生討論,師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