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機關工作人員如何寫好文字材料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88K

  機關工作人員如何寫好文字材料

機關工作人員如何寫好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的優劣,直接影響機關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以及領導機關的威信。要不斷提高文字材料的寫作水平,應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幾種通病。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機關工作人員如何寫好文字材料,歡迎閲讀!

一是貪多嚼不爛。早在5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就已批評了這種現象。他指出:“寫文章,作演講,著書,寫報告,第一是大壹貳叁肆,第二是小一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醜寅卯,還有大ABCD,小abcd,還有阿拉伯數字,多得很”“一篇文章充滿了這些符號,不提出問題,不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不表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説來説去還是一箇中藥鋪,沒有什麼真切的內容。我不是説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説那種對待問題的方法不對。現在許多同志津津有味於這個開中藥鋪的方法,實在是一種最低級、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形式主義的方法”。現在這種不好的文風依然存在。有的材料架子搭得很大,面子展開得很寬,條條目目很多,像中藥鋪裏藥櫃子上的許多抽屜格子看上去很全面,很有條理,實際上是醃腫、散亂、無重點,真經被一大堆無關緊要的文字所湮沒,有的同志在思考、研究材料總體框架和思路時,總想把一個單位、一次試點,一次會議的情況反映得全而又全,怕丟了“金子”,怕人家不識貨,一股腦兒往上堆,這也捨不得丟,那也捨不得丟;心是好的,殊不知,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結果使“金子”掉進鍋“糊糊”之中,有光也發不出米。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安排文字材料的框架結構,要從實際出發,該複雜的則複雜,該簡單的要簡單,不能認為篇幅大、條條多,材料才有分量,才能體現水平。這是一種誤解。我們在調查研究階段,應當佔有比較全面、豐富、翔實的材料,而在具體分析和抽象概括時,要善於從“全面”中跳出來。其次,要緊緊抓住本質、抓住要害。任何事物都有量和質的規定性。質是反映事物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只有抓住事物的個性、特點和規律,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木質。因此,要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東西,從一點進入,向縱深開掘、拓展,這樣的材料才會有深度。我們認識一個人都是靠了解其特徵才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的。再次,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闡發問題,都一定要高度集中。能三個問題説清楚的,不寫四個問題,能四個問題説清楚的,就不伸出腿來寫五六個問題。每個問題,也不一定非要再搞成幾條。切忌搞“三三制”之類的模式。

二是重複一張臉。常常有這種現象,我們閲讀一些刊物,總感到有些文章大同小異,雷同的地方不少,有的好像在哪裏見過。一個是標題雷同。如研究材料,不是“對什麼問題的調查研究與思考”,就是“從什麼看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等。又如經驗材料,往往是“幾個性、幾個結合、處理好幾個關係”等。另一個是抓的問題雷同。對同一個問題,往往從同一角度反覆論證,意思都差不多,沒有新鮮東。有的今大要注意解決這樣幾個問題,過不了多長時間,“問題”又成了研究解決對象。有的抓的問題差不多,採取的對策也相似。有的甚至令人懷疑文章是不是“嫁接”的。再就是寫作手法雷同。有的除內容有別外,從標題到層次結構,以至語言的表述都差不多。有時報刊上登出一種較新穎的寫作方法,於是就出現了“流行結構”。造成雷同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寫材料的新手,模仿別人寫的;有的是怕動腦、圖省事,不願下功夫去琢磨,擔心“創新”弄不好到領導那裏通不過;還有的認為,對文字材料,各級機關如同材料“加工廠”,每天都在加工製造,要寫出新意米有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應當承認,文字材料包括天天見面的新聞報道在內,要完全避免雷同也不大可能。也應當承認,要寫出一篇有見地、有新意、能抓住人的好材料也確實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做不到”,經過努力還是能夠辦到的。作為機關幹部尤其是經常從事文字工作的同志,應當具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刻苦學習,鋭意進取,立志寫出好材料來。平時要注意鍛鍊、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有意識地在以下幾方面強化一下:①擺脱習慣性思維方法和條條框框的限制,從本個例中、從老經驗中跳出米,用發散性思維方法進行分析、思考,始終保持一種創新熱情。②對自己寫的東西,要多問幾個“行不行”“為什麼”“怎麼辦”,不要輕易地肯定、自我陶醉,以致形成思維定式,使自己的思路展不開,跳不出框框。要勇於否定自己,“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一條小道走到底,要選擇所寫材料的最佳思路。③多找些人研究。“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賽過個諸葛亮”。有經驗的機關T部,每當接受項重要任務之後,都願意找一些“圈內”“圈外”的有思想、能談點問題的同志,廣泛討論,各抒己見。尤其是對那些“怪點子”、“彎道道”,要認真聽,細心琢磨,不要輕易否定。好的思想火化往往是在多種觀點的碰撞中冒出來的,好的寫作思路、觀點以整個材料往往是七嘴八舌“吹”出來的。④要經常關注和研究新形勢、新動態、新情況、新問題,從“新”中求異,對那些老情況、老問題,要善觀察、勤思考,要同中求異,從異中創新。

三是道理説不清。我們寫一篇文章,總是要告訴別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為什麼這樣。這一點,一般容易做到。容易做到的是,一篇文章能不能產生震撼力,撥動人的心絃,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能不能引導人們向更高更深的層次思考問題。一篇材料中,哪怕有一兩處出現閃光點也是非常可貴的。許多材料的通病,就是對大家都明白的淺顯的道理,翻來覆去講,就像一大鍋不放油鹽的蘿蔔青菜,炒來炒去,沒有滋味。古人説:“李杜詩篇萬口傳,讀來已覺不新鮮。”大詩人李白、杜甫的詩作尚且如此,何況我們講的一般道理?有的這裏抄、那裏摘,搞嫁接、拼湊;有的為了闡明一個觀點,繞來繞去打“外圍”仗,講一些大話、空話、套話、老話,深處的東西觸不到、點不透:等等。這樣的材料沒有人願意看。有的機關幹部的文化程度比較高,文字表達能力也比較好,為什麼寫出來的文章比較膚淺呢?主要原因是站立點不夠高,視野不夠開闊,特別是理論功底不厚實。因此要使寫的材料有高度、有深度,使人看了覺得沉甸甸的,自己就要努力學習,不斷“充電”,改善知識結構,尤其要學習科學理論。

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為這是我們指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觀察、分析社會和基層現實問題的理論依據。要夯實理論根基,努力掌握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還要學習習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如果我們對這些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能熟記於心,融會貫通了,那麼就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就高,思想就敏鋭,認識就深刻。有的同志對理論學習不夠重視,缺之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為“遠水解不了近渴”,這種糊塗觀念是十分有害的。理論學習是比較枯燥的,而日短期內難以見成效,但學與不學、學好與學差,時間長了,就分出了高低。這已被許多機關幹部成長的經歷所證明。理論功底的厚實,必然帶來思維層次的提高。我們應當靜下心來研讀科學理論,力爭掌握其精髓和真諦,在實踐中鍛鍊、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另外,像社論、言論、評論員文章、權威人上論壇、雜文等,這些文章高度概括,邏輯性強,富有哲理,對提高認識能力也有幫助。還要看一些宣傳中心工作、重點工作的文章,緊跟中心,跟上時代,使自己的思想始終處於比較活躍的狀態。同時,還要注意學習一些法律、經濟、心理、歷史、文學、科技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四是素材不全面。文字材料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內容要充實。而內容充實,很重要的是素材厚實。現在一些文章看了後,覺得有骨無肉,乾巴巴的,主要是缺少情況和素材。有的同志寫材料,文章的思路、框架不是在分析大量的素材之後產生的,而是憑一知半解的情況,主觀構思出來的。在落筆過程中,由於缺少素材,不得不停下來,再去“找米下鍋”。可見,寫文章之前,像蓋房子一樣,先要把“材料”準備好。寫文章備材料,一靠調查研究,二靠搞好積累。從掌握素材的角度講,調查研究要注意一定的面,也就是調查的面不要太窄;否則,寫起來材料不夠用,又要回過頭再去調查。調查時,要把基本事實搞清楚,弄清事情的起因、發展、經過、現狀,把基本結論、基本經驗、問題的主要癥結和對策調查明白。對一些重要情況,要進行專題調查,往深處挖掘。要注意隨時篩選、整理已有的素材,發現不夠完備的典型事例,要及時補充調查。對數據、事例還要注意核實,不能搞“概略瞄準”。

聽彙報,開座談會,搞問卷、統計、諮詢等,都是調香研究的方法,但千萬不要忽視到現場去親身感受,抓“第一手材料”。直接感受的東西,雖然沒有彙報那樣系統、有條理,但“原汁原味”,便於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只要深入實際,深入羣眾,深入開掘,素材會源源而來。搞好積累,腦了裏、櫃了裏經常裝着大量情況,什麼時候要用,用什麼東西,隨時就可信於拈來,這是對一名稱職的機關幹部的起碼要求。積累靠有心,功夫在平時。根據一些同志的體會,機關幹部平時要注意積累這些方面的資料:

①習近平同志的有關重要思想和重要觀點。②現任黨、國家重要領導人講話的主要精神。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包括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指示以及各項規定。④重要報刊上的文章,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誌等發表的重要社論、評論和其他文章。⑤地方的思想動態和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展開、進展的情況。⑤本職業務方面的資料,包括過去的、現在的,面上的、點上的情況,先進典型經驗,發生問題的教訓等。⑦各個領域出現的新理論、新觀點、新知識、新科技,以及取得的新成就。⑧典故、趣談、羣眾的新鮮語言。要根據業務性質和分工以及自己的愛好,有重點地、分門別類地進行收集、整理儘量使積累的資料便於使用。只要我們手中掌握的東西多了,寫起文章來就會左右逢源,使內容實起來,文筆靈活起來。當然,也不能走極端,一篇材料裏的事例、數據也不是越多越好。不精選,捨不得丟,材料反而會雜亂、醃腫,“肥肉”過多,見人、見事不見思想,就會得“浮腫病”“貧血症”。這也需要注意。

五是議論不深入。機關是黨委的辦事機構、參謀部和智囊團。機關幹部下基層調查,很重要的是為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向領導反映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綜觀一些文字材料,情況分析好於對策措施,也就是上篇文章“精彩”而下篇文章“乏彩”,空泛議論較多,缺少解決問題的對策。有的從思想到思想,在道理上打轉轉,在文字上兜圈子,見不到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看上去這“要”、那“要”的東西不少,實際上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可操作性很差,正如有的同志説的像“霧裏看花”。這種“怎麼看”多、“怎麼辦”少或不力的傾向應當糾正。第一,要端正寫材料的指導思想。寫材料是為了向領導反映情況,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對下進行工作指導的,尤其是調整研究材料,針對件、指導件更要強。有的同志寫材料的指導思想有偏差,認為只要上級轉、刊物登,就算完成任務、交了差。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為領導當參謀、提建議上,而是想着“在哪裏發表”。有這樣的想法,材料不可能有多少分量。當然,文章在報刊上登一下,也是成績,但更重要的是應體現在加強工作指導、解決實際問題上。

第二,要真正把情況摸準摸透。有些單位確實存在瞭解真實情況難的問題,對提出正確的對策增加了難度,只能提一些人而化之、籠而統之的措施。然而,只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思想敏鋭,採取多種方法,真實情況還是能瞭解到的。越是難以瞭解到的情況,往往越是敏感問題、要害問題。掌握了這些情況,往往也就越能找到解決疑難問題的鑰匙。第三,分析問題要抓住本質。任何事物都有現象和木質之分,在很多情況下本質常常被現象所掩蓋。對事物的現象,要認真地進行思考、分析、比較、鑑別,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裏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集思廣益,多研究,深探討。根據需要解決問題,多找些人進行“集體會診”,尤其要找有關領導、機關和基層的同志,讓他們多談見解。要防止“在辦公室裏想對策,下到基層找事例”的現象。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揭示問題的本質,避免空對空。第四,堅持實事求是,把實現與可能有機結合起來。提出的對策,必須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法律、軍隊的條令條例和各項規定,符合實際情況,對解決現實問題管用。有的對策看上去力度大,但不是從實際出發的,超越了客觀現實,就不算好主意。

六是文采很清淡。機關公文具有理論性、政策性、指導性和規範性的特點,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非常明確;要求語言樸實準確,簡潔明瞭,不追求辭藻華麗,不允許像文學作品那樣描寫、虛構。但作為材料,應當增強可讀性,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材料文字功底較差,讀起來不順暢,枯燥呆板,彆彆扭扭,味同嚼蠟,無形中削弱了文章的分量。從文字功夫角度看,主要原因是缺乏精雕細刻的苦功夫,錘鍊得不夠。機關寫材料往往時間比較緊,來不及深思熟慮和仔細提煉、修改,但只要有可能就要力求多琢磨,多修改,多潤色。魯迅先生還要“寫完後至少要看兩遍”呢!我們更應該認真潤色了。材料不厭百回磨,改一次有一次的成色。一篇文章要能抓住人,一是要起好標題。標題是材料的眼睛,可傳出內在之“神”。有一個鮮明、生動、形象的標題,不用看內容,材料就“出彩”不少,吸引讀者急於往下看;否則,效果就不好。有人説,標題起好了,等於文章成功了一半。這話很有些道理。為此,有的同志在接受任務、調查研究階段,即開始進入情況,注意邊調查邊思考,為後來起標題、立綱目打基礎。二是選好素材。要增強文章的魅力,精選素材至關重要。一篇材料光有思想,沒有素材,顯得空潤:而只是素材的堆積,顯得虛胖。

只有用觀點統領好素材,才能寫出好文章。因此,我們要篩選那些最能論證主題、闡明觀點的素材,“哪裏用什麼、怎麼用”,要通盤考慮,精心安排,使所用的素材與觀點一致、有機結合,是整篇文章血肉豐滿、渾然一體,不能“拾到籃子裏都是菜”。三是用好語言。語言是一門學問。我們説材料不錯、耐讀,其中包括語言。語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給文章增色不少。調查報告、典型經驗、領導講話、研討文章等都有不同的風格和要求。要注意把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和內在要求,恰當地運用語言的表述形式和風格。即使機關公文如通報、指示等,也要語言規範,朗朗上口。這就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增強駕馭語言的能力,要多看、多思、多寫,不妨再加一個多背。這對於文字功底較差、語言貧乏的同志是個好辦法。背得越多,記住的東西就越多,知識、語言也就越豐富。腦子裏有“貨”,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我們平時對一些典故、詩詞、名人名言、成語、諺語、羣眾語言等,要力爭多記一些。四是多接受新東西。古人説“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我們寫材料更要緊跟時代,體現時代特徵,反映時代精神。否則,陳穀子爛芝麻,使人倒胃山。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爆炸,新理論、新觀點、新知識層出不窮。我們要努力適應飛速發展的形勢,認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這些新詞語的誕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漢語詞彙。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和接受更多的新東西,寫出的材料才能使人喜聞樂見,新鮮活潑,體現時代特徵。

七是差錯常常有。準確、鮮明、生動是一篇材料的基本要求。準確是第一位的,它是鮮明、生動的前提。材料中確立的觀點,闡述的思想,傳播的經驗,提倡的做法和對錯誤的鞭答,都要能站得住,立得穩。即使研究探討件文章,也不是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應有根有據,着眼於解決現實問題和未來發展。文字材料準確,是機關幹部嚴謹細緻工作作風的具休體現,也是一項基本功。但是,有一些文件、材料,失之於粗疏的問題時常出現,不僅影響了文件材料的質量和機關的形象,而且對工作指導產生了不良後果。因此,對文字材料的準確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把準確作為機關公文寫作的生命。每個同志在起草材料時,一定要增強“準確第一”的意識,認真、認真、再認真。根據許多同志的經驗教訓,在以下幾方面要嚴格把關。①對倡導或反對的東曲,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軍隊的條令條例,以及各項規定製度。堅持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決不允許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不能因維護小團體利益、局部利益而損害整體利益、全局利益,不能借口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②引用革命導師、領袖的語錄、指示,必須符合原著的精神實質,不能斷章取義,搞實用主義。要與原著仔細核實,必要時要註明出處。引用古人的文章、詩詞,也要防止差錯。③評價一個單位、一屆班子、一名幹部和一項工作,要中肯貼切,一分為二,防止片面性、絕對化、走極端。如:對先進典型不能搞“一俊遮百醜”,任意拔高:更不能抬高典型,貶低領導和羣眾。對發生案件、事故的單位,不能“一醜遮百好”,全盤否定;更不能橫加指責,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對一般性、次要性工作,不能因某個領導講了,就提到不適當的高度來強調。對幹部不能説好就是“一朵花”,不行也行;説不好就是“豆腐渣”,行也不行。這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④運用的事例、數據,要準確尤誤。對“二手貨”要認真核實。尤其對揭露性、批評性素材,一定要搞得很紮實,引用反面的事例、數據,絕對不能有出入。⑤對專業性很強或自己不太熟悉的東西,要認真調查研究,虛心向內行請教,必要時請有關專業人員審稿把關。⑥用語要準確、貼切,不能硬湊“四六句”、順口溜,更不要生造詞彙,搞得詞不達意。有時材料中在恰當的地方用概括得好的羣眾語言,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過多又會顯得庸俗。⑦機關公文要按照種類、格式、規則行義。要認真校對,避免差錯。涉及數字,要執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單位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使用規定》,儘量做到規範、統一、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