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 《諫疏十思》:太宗聖明之悟與人生啟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5W

《諫太宗十思疏》是北宋宰相范仲淹寫給皇帝的一篇疏文,主要諫告太宗不當聽信奸臣的讒言,應以大義為重。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學價值廣為傳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本教案將幫助學生深入瞭解此文的歷史背景、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文學素養。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 《諫疏十思》:太宗聖明之悟與人生啟示

第1篇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學生讀註釋。教師補充。魏徵,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於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後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為太宗採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徵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於奏疏類。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後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註釋或查閲詞典。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説,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説裏,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於明哲乎?”接着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歷史現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後以“豈……”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説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於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鑑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係比作水舟的關係,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遊”、“憂懈怠”兩條戒縱慾;“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後作者説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唐太宗曾説:“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慾,明賞罰,善於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於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徵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後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遊、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説:“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爽快地接受下級的意見。於是,魏徵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裏,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鋭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代滅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豔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徵、狄仁傑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後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徵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複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於衝破落後傳統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造精神,在駢儷風氣佔統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通過本節課的反覆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説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藴涵着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 《諫疏十思》:太宗聖明之悟與人生啟示 第2張

第2篇

一、學習本文聲情並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徵“明君諍臣”的關係。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麼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當這個政權鞏固之後,出現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麼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徵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1、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鑑於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着危機,在羣臣齊唱讚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後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求木之長(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載(zài)舟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於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1、總結歷史經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業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二、找出本課的成語,通過做課後練習,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的意思。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第3篇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後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幷蓄,背出意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悦和精神的滿足。四、寫作特點。

第4篇

一、學習本文聲情並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徵“明君諍臣’’的關係。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1.作者: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韌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人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鑑於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着危機,在羣臣齊唱讚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後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問解釋不當的地方,老師重點講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②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2.古今詞義有區別:⑤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

3.古今詞義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②縱情,文中是“放縱感情”,即“驕傲”之意,現代是“盡情”之意。

④以為,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詞義,複習以前知識,做課後練習三。可以商量,用5分鐘完成,然後請同學回答,明確:

其中a項詞義為課文中義項,其餘三項是以前知識,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課文內容我們已經瞭解,現在請同學們用最快的時間概括各段大意:

2.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麼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説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一、背誦全文,結合課後練習一,加深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體會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課的成語,總結全文。

1.個人背誦、集體背誦與部分(段落)背誦、全篇背誦結合。

要求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成語,不少於三個,並且釋義,教師總結。

明確:(1)居安思危:處於安逸的環境裏,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麼,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採納(或採用)。(《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並茂,文質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