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肖邦故園》教案4篇 探訪肖邦故園:鋼琴教學精粹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本篇文章介紹了一份《肖邦故園》的教案,該教案以波蘭作曲家肖邦的故居為素材,旨在通過音樂、藝術和歷史的交織,讓學生更好地瞭解肖邦的人生傳奇和他對音樂的貢獻。

《肖邦故園》教案4篇 探訪肖邦故園:鋼琴教學精粹

第1篇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易錯音字、多音字、難讀字)。

層巒疊( ) 翠錦 (bānlán) 晨(xī) 林()道 (liányī) (liao)望

飛流急(tuān) ( )耳欲聾 ()聾發聵 富麗堂() 張()失措 兵()馬亂

養尊處() (è)運 (è)夢 不容()疑 霧()煙繞 無幾

歷盡()桑 孤苦 ()粉 玉琢 喬()打扮 遮() 浮想 心蕩神()

1.弗雷德裏克?肖邦是 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舒曼把肖邦的音樂成為最有力量的波蘭人的音樂,就像“ ”,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囑咐 。

2.雅一伊瓦什凱維奇是 當代傑出的詩人、小説家劇作家和散文家。

1.作者是把人、物、景與音樂交織在一起來寫的,可分為五部分。

1.經過歲月的洗滌,肖邦故園在波蘭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肖邦故園如今已經成為 、 、 、、 。

2.肖邦故居有 、 特點,它與肖邦的音樂創作的聯繫可以用文中一句話概括:

4.人們懷着景仰的心情,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聖地,是因為

一理思緒,我緩緩地寫下兩個字??肖邦,也只有這兩個字,才能涵蓋他的一切:他的人生,他的音樂,他的靈魂。常常,入夜已深,我給自己開音樂party,只邀肖邦一人。

肖邦的音樂,風骨,人生,靈魂,用任何華麗的語言來描述都是蒼白的。只有肖邦二字,才能涵蓋他的一切.與肖邦一見鍾情,始與何年何月已是隨風而逝的事,不絕如縷的繞樑餘音,卻一直縈繞心間。 彈過肖邦的一些夜曲,瑪組卡還有即興幻想曲,卻無法演奏出肖邦的感覺,仍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手指和心靈去觸摸肖邦。

肖邦的音樂美得無以復加,尤其是他的夜曲,幾近“天上人間”的意境,讓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悽美與憂傷。彷彿置身月下,賞滿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謂“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陶然於聽香之美。那飄逸的音符,從人類感覺所能及的最遠端流淌下來,觸摸着你的脈搏,攜你一起輕舞飛揚。往往,我失去了想象,失去了語言,一任夜包容了我。音樂是黑夜有了呼吸,於是,和着音樂呼吸,枕着音樂入夢,伴着音樂生活,順着音樂,我的淚在淌... ...

他的搖籃曲旋律多變,如天馬行空,時而婉轉時而激揚,但卻藴含了真正的寧靜,讓人內心變得透徹的寧靜。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究,更不要懷疑,只要聆聽。曲子中,一切都是透明的,纖塵不染。乾淨、純粹得本可以叫人心顫,但讓人覺得若有一絲“心顫”都會破壞那種寧靜到極致的氛圍。 這才是搖籃曲的真諦,讓聽的人得到內心的寧靜。

我偏愛肖邦。他不比貝多芬暴風驟雨般的熱情,卻有着“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之深沉;他不比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欲絕,卻有着詩人般柔和的傷感;他不比拉赫馬尼諾夫的沉重遼遠,卻有着“非人世”的細膩浪漫。在他華麗絕倫的背後,隱藏着深深的“垂死之痛,家國之恨”;在他優雅絕唱的旋律之中,藴涵着暗淡的堅強與一生的遺憾。

品位肖邦。在聽覺與視覺之間,閃現着他的一聲。在清麗與憂傷之中,走出一位天才的精靈。我不由與他相對莞爾。

如果説要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樂壇選出一位用音樂來表達田園詩般優美意境的大師,人們可能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肖邦。這位才華橫溢的鋼琴詩人,音樂作品是那樣地引人入勝,尤其是他的24首前奏曲和21首夜曲,洋溢著中國古典田園詩歌般的幽雅、寧靜的美。肖邦不刻意追求意境,但他的許多小品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樂思,都充滿著東方藝術家推崇備至的“神韻”,讓人想起中國唐代大詩人王維空靈而意境深遠的山水小詩。令人驚訝的是,一個波蘭音樂家的作品,為什麼能夠與中國古典田園詩歌在藝術表現風格上產生異曲同工之妙呢?

把一個十九世紀的歐洲音樂家與八世紀的中國古典詩人相提並論,似乎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然而,我們在肖邦與王維這兩位藝術大師身上,的確能夠找到不少非常相似的地方:他們都熱愛山水田園,嚮往和平寧靜的生活;性情都遠離世俗,清高孤傲;其作品都以小品見長,大都韻律生動,風格恬淡,清新簡約,富有水墨畫般的優美。他們簡練的作品結構,白描式的主題,為人們營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更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鋼琴小品中,我們體驗到了古代東方藝術家典型的藝術表達方式,那就是:輕靈和含蓄。

用文學的眼光來解讀音樂,其實並不新奇。音樂與詩歌,本是藝術大家庭中的兩個同胞兄弟,一首好詩,不僅應當在意境上出類拔萃,耐人尋味,而且在音節、節奏和韻律上具有音樂的美;而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是發自心靈的迴響,是大自然的天籟之聲,是美感在藝術的藍天白雲間自由自在的翱翔,它與詩歌在意境的巔峯之上匯合,能夠映射出藝術王國的無限風光。

就個性而言,肖邦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情內向、敏感的人,他對自己的祖國波蘭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囑託定要將自己的心臟運回故土。他的這種愛國情懷從本質上説,是一種對故鄉的自發和質樸的眷戀之情,而與政治無關。肖邦也是一個不喜歡熱鬧和世俗虛名的人。由於身體的衰弱,他迴避了歐洲上流社會喧鬧的舞台和動盪的政治生活,在遠離塵囂的地方為自己築起了小小的蜂巢。按照李斯特的説法,肖邦的生活沒有冒險,沒有波瀾,沒有插曲,而感情和印象便構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作為一位性格內向的藝術家,肖邦擅長用音樂抒發自己的心靈,他把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以及內心世界的衝動、痛苦和狂喜,全部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至於有人説,肖邦的創作不是在演奏鋼琴,而是在和鋼琴交談。他的許多鋼琴小品就像寂寞山谷中盛開的無名小花,充滿著恬靜而美麗的情懷。

王維是一位偉大的孤獨者。安史之亂以後,他開始遠離現實,寄情于山水田園之間,創作了一批輕靈優美的寫景詩篇。作為盛唐時期多才多藝的傑出藝術家,王維不僅文采斐然,而且是出色的畫家,同時他還擅長音樂,因此在他的山水詩中不僅充滿著極其空寂的情懷,而且還帶有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廣博而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陶冶,使他對田園山水景色具有敏鋭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洞察力。他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在音節和節奏上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藝術是相通的。音樂和詩歌,都是時間的藝術,用文字或音符來表現大自然的美,這是王維和肖邦最大的共同之處。而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藝術家的心境。當兩位藝術家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表達美的時候,只要擁有相似的審美情調和相似的心境,他們所營造的藝術效果往往會有驚人的相似。1836年,肖邦創作了一首《a大調前奏曲》,這首風格沉靜安詳、只有8個小節的音樂短章,與王維的那首意味雋永的小詩《辛夷塢》無論是結構還是在風格和意境上,都有奇妙的相通之處。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們常常説王維的作品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然而評論家們很少去關注王維詩篇中的音樂性。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可以表現在詩歌的節奏上,音節與音節的組合、語音的長短、輕重、韻腳的變化,以及音調上平仄的變化,雙聲、疊韻、象聲詞的運用,都能營造出音樂般的美感。而王維的詩歌,既有意境上的音樂美,也有韻律上的音樂美。在詩歌的意境方面,王維擅長以短小精練的白描筆法,簡潔明快的線條和筆墨抒寫大自然的清朗疏曠之美,恰如風中奏響的竹笛,婉約悠揚;在韻律方面,王維的詩歌創作,在音節和節奏上極為考究,往往帶有抑揚頓挫的美感。聽聽他的小詩

?田園樂》: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這首小詩音節琅琅上口,節奏舒緩悠長,這其中的安詳和恬靜,是否能讓您想起肖邦的《f小調夜曲》中所抒發的'心境呢?

肖邦是輕靈如風的。在所有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中,他是單樂章的小型曲式的大師。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創作過象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這樣壯麗而氣勢磅礴的宏篇鉅製,正如王維沒有創作過令人蕩氣迴腸的長篇歌行一樣。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最短的只有8個小節,最長的不過5分鐘,簡短的篇幅,並沒有影響優美的意境,而是為作品平添了不少耐人尋味的幽雅色彩。與之相似的是,王維所有最好的山水詩幾乎都是五言絕句,短短的20個字,音韻宛然,大有以少勝多、盡得風流的“象外之致”; 而肖邦的作品,正如人們熟知的那樣,具有濃郁的抒情和幻想色彩,使得他超越其他音樂家而成為當之無愧的“鋼琴詩人”。他的瑪祖卡舞曲、夜曲和前奏曲,優雅,空靈,柔媚,婉轉,洋溢著純真的氣息。在夜深人靜時聆聽肖邦,彷彿能看見他優雅的手指從琴鍵上滑過,宛如清風掠過盛開著蓮花的水面,讓人置身於幽深而奇妙的詩情畫意之中。他創作的大量抒情小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流暢與灑脱,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空曠與壯闊,更有“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寧靜與空寂,猶如一首首玲瓏婉約的絕句,清新雋永,意味深長。無論是他的《降d大調前奏曲》、《e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還是他的《降e大調夜曲》,那些簡潔和鮮明的主題,清新淡雅的樂句,淡淡的憂鬱和哀傷,質樸平和而又不乏優美的音色,不由讓人自然地聯想起王維的詩篇《山居秋暝》中描繪的夜景: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肖邦又是含蓄的。這種含蓄表現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富有節制的幻想色彩,以及他清新淡雅的作曲風格。從這一點上看,肖邦也許是最接近東方古典藝術理念的歐洲音樂家。他幾乎從不追求以華麗的管絃樂組合敷陳濃墨重彩,也極少使用復調音樂,而是用淡淡的、如夢似幻的旋律線條簡單地勾勒主題,這又與王維山水詩歌的白描手法極為相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大概各位都很耳熟,它那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空寂之美,與王維的絕句《山中》相比,所表達的意境又何其相似: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見藝術家生活、成長的地理環境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非同尋常。而大自然正是藝術家最好的導師和最重要的靈感泉源之一。與許多田園詩人非常相似的是,肖邦十分喜愛鄉村生活。他的許多鋼琴小品,以極其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波蘭鄉村如詩如畫的景色。如果説王維幽雅、恬淡的詩作得益於他的田園幽居生活和輞川的山水美景,那麼,充滿詩情畫意的波蘭美麗鄉村也為肖邦這位鋼琴詩人的作品增色不少。讓我們來聽聽他的同胞、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故園的一番描述吧:“夏天,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著,像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睡蓮映照在明鏡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疊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讓人回憶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水面散發出陣陣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銀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樹幹,排列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宛如f小調敍事曲開頭的幾節。清風徐來,樹影婆娑,花園裏充滿了簌簌的聲響。這簌簌聲,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馳,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悠揚旋律。

一年四季都得細心觀察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飄下一朵朵淡紫色的雲霞;夏天,樹木欣欣向榮,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黃,霧繚煙繞。冬天,大雪覆蓋,粉粧玉琢,清新素雅。在這潔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條的柳樹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風得意,翩翩起舞。這四季景色裏包含的美,是何等地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對故鄉深刻的眷戀之情,為作曲家提供了寶貴的創作源泉。是的,我們在此已無須用更多的語言來形容肖邦故園給這位鋼琴詩人的精神啟迪了。當一個藝術家以不可抑制的激情陶醉在美麗故鄉的景色中時,無論他採用詩歌、繪畫還是音樂來表達這種美,他總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成為無可爭議的詩人。從這一意義上講,肖邦與王維這兩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大師,以非凡的藝術才華,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在他們各自的藝術領域,為人類描繪了一幅幅清新雋永、美倫美煥的藝術畫卷。

梵高的一生,用孤獨來形容是最恰當的了。梵高的作品,用永恆來詮釋也不為過。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許就是因為他活得如此的孤獨,才讓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後作品火得一塌糊塗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沒有某些無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實的東西,我就不會留戀。”梵?高曾經這樣説,而我像愛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樣愛着梵?高,梵?高的畫,梵高的憂鬱……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梵?高的絕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別人欣賞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他是一匹良駒,但在那個年代裏沒有出現一個伯樂,一個也沒有,於是,梵?高孤獨的活着,那種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當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種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獨時,為了結束這痛苦,他寧肯選擇死亡。

當血紅的鮮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為了擺脱孤獨和冷漠向世人發出的最後低吟。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於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終其種種,我不禁思索,難道真的是因為梵?高註定是一顆恆星,所以他一直孤獨着?但是為什麼老天連“高處不勝寒”的孤獨都不給他?為什麼讓一個原本是永恆,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為什麼連他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凡粟一粒,沒有資格被別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個天才,為什麼讓他活在孤獨的痛苦中?難道天才是扣響扳機之後,鮮血溢滿畫頁之後才能給予的稱號?我不明白!我害怕這樣的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

而他的畫,和他的人一樣,在世俗中沉寂了幾十年,等到他死後才大紅大紫!人們在梵?高作品拍賣會上爭先恐後地喊出驚人的數字,雖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擁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獨,卻無法享受到人們對他的讚賞與虔誠!

本文以梵?高的一生為線索,述其生前沉寂的出人意料以及死後出名的情理之中,文字優美,無奈之中亦有諷刺意味。特別是文章倒數第二段幾個問句強而有力,在抒發作者不平的心情,同時也在控訴着社會的不公!

1.波蘭 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 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1.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遊覽的古蹟,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

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遊覽的古蹟,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簡陋、樸素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遊覽的古蹟,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

3.最早的孩提時代曾撥動過他的心絃的每一個旋律,而且,在他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半自覺地,有時則完全是不自覺地展示出兒時之國同創作成熟時期的淵源關係”

4.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遊覽的古蹟,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

《肖邦故園》教案4篇 探訪肖邦故園:鋼琴教學精粹 第2張

第2篇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2.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係,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

馬廄 厄運 伶仃孤苦 夙願 瘠薄 覆蓋 翩翩起舞 繾綣命途多舛 一瓢飲 有條不紊 樹影婆娑 簌簌 玲瓏剔透 煢煢孑立 雪橇 狐裘

在世界樂壇上有一位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雖然他半世坎坷,命運多舛,雖然關山阻隔,有國難投,但是他始終飽懷着愛國主義的激情,創作了一曲曲振奮人心,號召人民起來反抗異族統治的曲子,鼓勵着那些仁人志士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後繼,即使在臨終前仍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他就是波蘭音樂家肖邦。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裏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敍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1)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寫肖邦故園,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徵的詞句有哪些?

明確:肖邦出生在一個“簡樸”“清寒”“簡陋”的小屋裏,這個説明肖邦出生低微,來自於勞苦大眾,為後文中肖邦能創作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鋼琴曲埋下了伏筆。

(2)經過歲月的洗滌,肖邦故園在波蘭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肖邦故園 如今有什麼樣的文化內函?

文本第二節説肖邦故園是“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遊覽的古蹟,

肖邦故園雖然“簡樸,清寒,簡陋”,但是由於肖邦音樂對後世的影響,肖邦故園的意義也不再侷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園因為肖邦和他的音樂而聞名,那麼肖邦故園和肖邦的音樂有什麼內在聯繫?

a通過描寫肖邦故園的“簡樸”“清寒”“簡陋”來突出對比肖邦音樂的偉大,同時暗示肖邦故園孕育了肖邦的音樂風格,即:熱切,激情的愛國主義。由於肖邦音樂對後世的影響 ,樸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風格之美。(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用文中的話説是“最早的孩提時代曾撥動過他的心絃的每一個旋律,而且,在他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半自覺地,有時則完全是不自覺地展示出兒時之國同創作成熟時期的淵源關係”。)

被後世稱為神童,“音樂詩人”,是第二個莫扎特,是始終心懷祖國的愛國者。

是後世音樂家創作的清流源泉,能給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它已經滲透進了波蘭民族的最深層,可以這樣説,

在這裏已經不在是波蘭的文化遺產,它已經超越了歐洲,甚至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為一種那些客居他鄉,漂泊異地者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已經是一個象徵,一個符號,一個圖騰,被後人所景仰和膜拜。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這小小的莊子就是整個祖國鄉村的象徵”這句話?

(肖邦出生於此,這裏樸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時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這兒的一切對他的音樂創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淵源關係,他在流亡生活中抒發對祖國對故鄉懷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託於這故園之上的。因此説,這小小的莊子對肖邦而言就是整個祖國的象徵。)

(5)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有關於四季景物的描寫,分別從文章中找出來,對比分析這些描寫各自從什麼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的?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何在?

誠然,它沒有那種招搖的俏麗。但它藴藏着許多細微的色調變化,只有久居這一帶的人才會跟這裏的景緻結下不解之緣,才能看到這些形、聲和色彩的微妙差別,並且給予應有的評價。

冬天,大雪覆蓋,粉粧玉琢,清新素雅,在這潔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條的柳樹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風得意,翩翩起舞。這四季景色裏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思考回答問題,先自由組合討論,再班級交流發言。

(1)四季的景物描寫突出的點是什麼?這些描寫給人在審美上有怎樣的感受?

(突出的點是“色彩”,給人在審美上的感受是“樸素”“淡雅”。)

(2)作者描寫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

(為了説明肖邦的音樂和肖邦故園風光的聯繫。家鄉的風光給肖邦的創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我們帶着驚訝和柔情望着這幢實為波蘭民族精華的樸素小屋。它像一隻輪船,漂浮在花園綠色的海洋裏,花園裏的一草一木,都經過了精心的栽培,因為這花園也想與肖邦的音樂般配。

春天,慄樹新葉初發,幾乎還是一派嫩黃色,它們懸掛在屋頂的上方,猶如剛剛出繭的蝴蝶的嬌弱的翅膀。粉紅色的日本櫻花,宛如在旭日東昇的時候飄在莊園上空的一片雲彩。如此嬌嫩的色調,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着,像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睡蓮映照在明鏡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疊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水面散發出陣陣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銀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樹幹,排列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宛如f小調敍事曲開頭的幾節。清風徐來,樹影婆娑,花園裏充滿了簌簌的聲響。這簌簌聲,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馳,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音樂的悠揚的旋律,清麗的和聲。

秋天又別有一番風味。這是鄉村婚嫁的季節,時不時有一陣小提琴聲傳到這裏,飄到金黃的樹冠下,飄到寂靜的草坪上,它提醒我們,此刻正置身於馬祖卡曲的故鄉。當我們漫步在花園的林陰小道,當我們踏上玲瓏剔透的小橋,落葉在腳下踩得沙沙響。作為悠悠往事“見證者”的樹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結尾中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它們以自己乾枯的沙沙聲招來了那麼多的思緒,那麼多的回憶,那麼多的樂曲。於是,我們開始理解那個客死遠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鬱悶:久別經年,他只能依稀記得“國內唱的歌”。

然而,這裏最美的是冬天。請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蓋的房舍安然入夢。花園的樹木變成了水晶裝飾物,且會發出銀鈴般清脆的響聲,就像昔.日掛在馬脖子上的鈴鐺。如今既沒有馬,沒有雪橇,也沒有狐裘,更沒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沒有母親,沒有姐妹——只有無邊的靜寂。一切都成為往事了。

2、思考回答問題,先自由組合討論,再班級交流發言。

(1)這裏也是四季的風光描寫,與上文有什麼不同?這裏的風景描寫有什麼特別之處?

(上文是略寫,這裏是詳寫;上文是虛寫,這裏是實寫。風景描寫始終和肖邦的音樂聯繫在一起。)

(2)上文的描寫和這裏的描寫各是為了表現什麼中心?

(上文是突出色彩,突出家鄉風光對肖邦創作的影響,這裏是從審美上對肖邦音樂的聯想和想像。)

(3)由本文的組織材料看,談談你對散文“形散神聚”的理解。

(因為本文的中心是肖邦的故園和肖邦音樂的關係,所以寫故園總是不離開音樂。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必須圍繞線索,不能遊離中心。)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四、列舉課本中或課外歷史人物的事例來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表現。

第3篇

1.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進一步認識祖國與個體的關係。

一個人的生命天然地與生他養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裏,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人與祖國的複雜關係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肖邦故園》,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之情。

荒誕不經,煢煢孑立,玲瓏剔透,浪跡天涯,通衢大道。

弗雷德裏克·肖邦是偉大的波蘭音樂家,他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時就寫出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歲那年,德軍攻佔波蘭,以後肖邦一直漂泊異國,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直到長眠於巴黎的拉雪茲公墓,但他的心臟被運回祖國。在國外的日日夜夜,肖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他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肖邦的音樂成為最有力量的波蘭人的音樂,就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雅一伊瓦什凱維奇是波蘭當代傑出的詩人和小説家,也是非常優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暢,真切中見精神,樸素中有華彩。本文筆調親切平和,抒情優美,感情深邃沉穩,真摯感人。

作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懷有深深的敬意,他選取肖邦故園為切人點,介紹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歷史和現狀,追敍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那種無法割捨的深沉的愛。

這篇文章的篇幅比較長,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與音樂交織在一起來寫的,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銜接非常緊密,很難斷開,為了教學的方便,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五個部分。

第二部分(第3—8段),重點闡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圍的環境與藝術家創作的密切聯繫,強調了肖邦故居的樸素、簡陋,周圍景緻的形、聲、色的微妙變化,以及它們在肖邦音樂中的完美體現。

第三部分(第9—12段),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作者滿含深情地寫了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託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

第四部分(第13—19段),寫肖邦故居的現狀,人們從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樂中所獲得的精神力量。主題在這裏得到昇華,強調了肖邦之家已經成為波蘭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堅韌紐帶。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這是本文中最華美的樂章,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肖邦故園春、夏、秋、冬四季美景,並把它們與肖邦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如詩如歌如畫,令人陶醉、回味不盡。

熱鬧的處所,宮殿式的府第簡樸的小屋,朝拜的聖地,精神宴會的殿堂。

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點?它與肖邦的`音樂創作有哪些聯繫?

周圍景緻的形、聲、色的微妙變化在肖邦音樂中的完美體現。“蔚藍的色調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託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後一組瑪祖卡曲,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於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於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淨化了,跟鄉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4.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

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敍事的開頭幾節;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禦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5.人們為什麼會懷着景仰的心情,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聖地?

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鬥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文章雖然大都在描寫肖邦故鄉的自然景色,但主題卻在肖邦,在肖邦的音樂與故鄉、祖國的關係,在肖邦的愛國情懷。本文通過肖邦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成長與藝術創作,深刻地説明祖國對於一個人的價值。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而反過來肖邦及肖邦的音樂又成為波蘭民族精神的體現。祖國與人就具有這樣雙向的意義。

這篇文章的景色描寫十分出眾,鏡頭時而拉遠,時而推近,顯得優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光彩,他彷彿在為我們演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描畫一幅清新秀麗的田園山水畫。不僅僅如此,本文的與眾不同之處,還在於作者把音樂家的人生與自然景色描繪融會在一起,而這二者又與肖邦對波蘭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熱愛交織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園到祖國,情感一步步地提升,這樣,景語便成了情語,而情語又昇華為一種精神的再現。

①出眾的景物描寫,彷彿是恬靜優美的抒情曲,清新秀麗的田園山水畫。

第4篇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故園景色的特點,以及描寫故園景色與肖邦音樂和愛國情感的關係。

2.將音樂鑑賞與文學鑑賞結合,溝通起來,把握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1.反覆閲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人的五官中聽覺是被動的,噪音襲來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聽,是一種污濁。但有人説,音樂的出現是耳朵的幸運。那麼今天我們聽一支曲子,只為這隻曲子保留耳朵。誰在這樣的鋼琴之夜徘徊?那是“周杰倫”——十一月的肖邦。一個肖邦對世界已經足夠!今天我們走進肖邦,聆聽肖邦。

課文中提到“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描寫肖邦故園景色的語句或語段。

背景音樂《肖邦鋼琴協奏曲》,自己品讀鑑賞,思考提出的問題。

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敍事的開頭幾節;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禦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簡陋、樸素,周圍景緻的形、聲、色的微妙變化在肖邦音樂中的完美體現。所以四季如歌,琴聲如訴,耳朵裏空無一人,根本不要去聽,肖邦是聽不見的。彈奏或聆聽都需要用心,每個音節都有它的寓意:

這也就是所謂的“蔚藍的色調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一個人的生命天然地與生他養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裏,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因為我們都躺在它的懷裏,和它融為一體了。而藝術家的創作,跟曾經的景有着更加密切的聯繫——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樂,就要理解他跟波蘭有着何等密切的聯繫。

那麼我們走進“鋼琴詩人”——肖邦,來看看他的經歷又是怎樣的,與波蘭,與故園之間發生了什麼?課文中哪些內容提到?

肖邦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就不得不離開了故園,但他還常常回來,要走遍這垂柳的普通小道,對於這個小屋,這片土地。當他不得不離開巴黎的時候,曾有有這樣一段描述: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叮嚀着即將離去的肖邦:

在肖邦的心目中祖國就是一切,永遠懷着無限的依戀和眷念之情,可以參看課文第10段及第12段,他生命始終都是心懷故土,所以最後將自己的心葬在了這片土地上。肖邦走出了故園,卻走不出思念的沉重。

肖邦的音樂不僅是訴説波蘭的美和憂傷。它對每個人的心訴説他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舉例:“他在鋼琴前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彷彿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裏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麼美嗎?’”(肖邦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

這也就是杜甫的筆下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託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後一組,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於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於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淨化了,跟鄉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鬥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所以真正震憾我們靈魂的狂風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欣賞瑪祖卡曲)

人與祖國的複雜關係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肖邦故園》,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之情。

説出你對肖邦是怎樣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對你説……”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本文是波蘭當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雅-伊瓦舍凱維奇奉獻給我們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深邃的筆調,追敍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和那種無法割捨的愛。

本文的設計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心中湧動着激情去研究,在美文的薰陶下涵詠如詩如畫如歌的華美語句,與作者產生共鳴,與肖邦產生共鳴。

根據“祖國土”這一專題的教學目標,再結合本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學重點是:故園景色的特點,以及描寫故園景色與肖邦音樂和愛國情感的關係。

如何實現教學難點和重點呢?學生沒有遠離祖國,遠離故土,怎樣才能使他們理解故園情呢?而我們不是音樂教師,又怎麼通過音樂鑑賞來實現文學鑑賞的目的呢?所以就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情境,層層鋪設,再步步深入,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對課文的教學設計分析。

一.課文的導入以《菊花台》為背景音樂,同時幻燈片上出現:“只聽一支曲子。只為這隻曲子保留耳朵。誰在這樣的鋼琴之夜徘徊?”的語句,這裏是一個序曲。音樂為課堂營造了氣氛,而通過周杰倫對肖邦的仰慕,讓我們走進肖邦,看看他的故居。這裏説明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肖邦音樂的不朽,他的魅力長存。

二.課文篇名是涉及“故園”,那麼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園是怎樣的,與他的音樂創作有何關係呢?那便是課件的第一篇章:美麗的故園。這個部分是要理解課文中的“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以肖邦的鋼琴樂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慢慢欣賞課文中關於故園景色的描寫,四季的美景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理解肖邦音樂的第一步,外在的景對人的影響,品讀其中的真意。

三.要理解肖邦音樂還需要知人論世,肖邦與波蘭的關係。第二篇章便是故園情幾許。結合本專題,一個人天然地與生他養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裏,這種情節都不會變的。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探討的興趣,從而更好的研習文本。從文本中學生能找到答案,同時我作了相應的補充,比如在他離別時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在他異鄉漂泊是是怎樣的,這些為的就是讓不曾離開過家園的學生理解肖邦當時的心情,當時的痛苦,從而在他的音樂中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至此,學生已經能夠慢慢理解音樂的偉大之處,那正是通過那一縷鄉音來喚起波蘭人民的鬥爭,也就理解了舒曼對他的評價了。在這個過程中就適時抓住時機讓學生聽聽《瑪祖卡曲》,理解其中的那縷鄉音。

四.由景及情,步步深入,讓學生共鳴,設計的一個環節是“肖邦,我想對你説……”,讓學生抒發出內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