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4篇 快慢節奏:運動教學的智慧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2W

本文將圍繞“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展開討論。運動的快慢教學是指通過不同速度的動作來教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一種方法。本文將探討快慢教學的效果,並反思其對學生學習和技能發展的影響,旨在為教練、教師和家長提供有益的教育啟示。

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4篇 快慢節奏:運動教學的智慧反思

第1篇

高中學習的速度概念較之國中所學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學設計先通過説明如何用座標和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質點的位置和位移,為速度概念的敍述作好準備。速度的矢量性問題,是本節的重點,特別是對瞬時速度的理解,體現了一種極限的思想,對此要求引導學生逐步理解,不要急於求成。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 介紹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正確地加以引導,力求學生能理解。教學過程中,要多舉實例,通過具體的例子從大小和方向兩方面來強化對速度概念的認識,在實際情景中達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學設計最後説明速度的應用,特別以“sts”形式從一個側面説明速度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1、記住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計算公式,能用公式解決有關問題。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義,會求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1、通過介紹或學習各種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學的價值和應用。

為了推動我國田徑事業的發展,四川省曾舉辦過一次100 m飛人挑戰賽。有8名世界短跑名將參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國的李雪梅和美國的瓊斯,最終瓊斯奪得冠軍。我們知道百米賽跑分為起跑、途中跑和衝刺三個階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階段比瓊斯的起跑階段跑得快,但我們都説瓊斯比李雪梅跑得快,這是為什麼?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獵豹急馳;葡萄架上,蝸牛爬行。

飛奔的獵豹、夜空的流星在運動;房屋、橋樑、樹木,隨着地球的自轉、公轉也在運動。天上的恆星,看起來好像不動,其實它們也在飛快地運動,速度至少在幾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於距離太遠,在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內肉眼看不出它們位置的變化。

當高台跳雪運動員出現在賽道的頂端時,全場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運動員由高處急速滑下,在即將到達賽道底部時,他的速度已達到100 km/h。這時,他雙膝彎曲,使勁一蹬,順勢滑向空中。然後,為了減小空氣阻力的影響,他上身前傾,雙臂後襬,整個身體就像一架飛機,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風抽打着他的臉龐,兩邊的雪松飛快地向後掠過。最終,滑雪板穩穩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種運動現象中,都有關於運動的描述,運動的快慢如何,要用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那就是速度。

複習舊知: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位移這一較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憶一下,位移的定義是什麼?

學生積極思索並回答出位移的定義: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複習此知識點,旨在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識基礎,讓學生知道位移大小的關鍵在於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座標再到座標的變化量,使學生的認知呈階梯狀上升)

教師引導:既然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所以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位置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

問題展示:在訓練場上,一輛實習車沿規定好的場地行駛,教練員想在車旁記錄汽車在各個時刻的位置情況,他該如何做?假設在每一秒汽車都在做單向直線運動。

問題啟發:對於物體位置的描述,我們往往需要建立座標系。該教練員如何建立座標系,才能方便地確定該車的位置?

點評:通過設問,發揮教 師的引導作用,“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實現學生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達到“以誘達思”的目標。

小結: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其表示方式也最簡單。如以出發點為起點,車行駛20 m,我們就很容易地確定車的位置。所以,應該建立直線座標系來描述汽車的位置。

教練員以汽車的出發點為座標原點,以汽車開始行駛的方向為正方向,建立直線座標系,其對應時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同理可求,汽車在1 s內、2 s內、3 s內、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8 m、—2 m、—14 m。汽車在第1 s內、第2 s內、第3 s內、第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18 m,6 m,—12 m。

以下有四個運動物體,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它們運動的快慢程度。

運動物體[學*科*網z*x*x*k]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位置(m)

比較1:對a和b,它們經過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時間長(20 s),b用的時間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況下,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即汽車比自行車快。

比較2:對b和d,它們所用的時間相等(10 s),b行駛了100 m,d飛行了200 m,b行駛的距離比d短,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位移大的運動得快,即飛機比汽車快。

以上兩種比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較時間,時間相等比較位移。如何比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們的位移不相等,時間也不相等。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每發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時間,即用各自的時間t去除以位移Δx,數值大的運動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平均每秒鐘位移的大小量,單位時間內位移大的運動得快。

師生討論: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夠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

點評:問題由教師提出,明確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現象,鼓勵大膽猜想討論。通過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進一個主動探究學習的空間。

引子: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駿馬奔馳;樹叢,蝸牛爬行。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我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物體運動快慢各不相等且發生變化,在長期對運動的思索、探索過程中,為了比較準確地描述運動,人們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1、速度的定義: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再次呈現:四個物體a、b、c、d快慢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分別計算它們的速度。

對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快慢程度了。

汽車以36 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用了 h,那麼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號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號。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具體問題自己規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 km/h,為正值,隱含着從甲地到乙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甲、乙兩地距離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為 =— km/h=—× m/s=—8 m/s。

方法提煉:速度是一個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們選擇了正方向以後,當速度為正值時,説明質點沿正方向運動,當速度為負值 時,説明質點沿負方向運動,在物理學上,對矢量而言“負號”也有意義,説明它的方向與所選正方向相反。

坐在汽車駕駛員的旁邊,觀察汽車上的速度計,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速度計指示的數值是時常變化的,如啟動時,速度計的數值增大,剎車時速度計的數值減小。可見物體運動快慢程度是在變化的。這時我們説的汽車的“速度”是指什麼?

其實,我們日常所看到的直線運動,有許多都是變速運動。由於這種運動的快慢是時刻變化的,沒有恆定的速度,我們怎麼來描述它的快慢呢?

課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鐵路,就像一條長長的直線,把祖國首都與香港連接起來。京九線全長2 400 km,特快列車從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麼列車在整個過程的運動快慢如何表示?

問題追蹤:計算出的結果是否表示列車單位時間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車是做變速運動,那麼怎麼看列車的速度是80 km/h?

學生總結:如果將列車的變速直線運動看作勻速直線運動來處理 的話,列車平均每小時的位移是80 km。

教師設疑:為了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程度,我們可以用一種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應如何定義?

1、平均速度: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例1斜面滾下時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如圖11所示。可以從圖中觀察分析小球通過oa、ob、oc的過程中的運動快慢。

學生認真計算並公佈結果: 段: = m/s, 段: = m/s。 段: = m/s。

總結歸納:計算結果表明,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計算一個具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哪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教師點評:由於小球運動快慢是在不斷變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體地告訴我們小球在每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可見,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體在一段運動過程中的總體快慢程度。

教師設疑:那麼,怎樣來描述物體在各個時刻的運動快慢呢?

學生通過課本預習知道,要精確地描述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必須引入瞬時速度這一物理量。

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可以知道: = ,對應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時間,如何建立瞬時速度的概念呢?瞬時速度對應的應該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時刻。

師生探究:我們 已經知道平均速度對應的是一段時間,為求瞬時速度我們可以採取無限取微、逐漸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紹:以質點經過某點起在後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質點在該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從該點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速度變化就越小,即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運動越趨於勻速直線運動。當位移足夠小(或時間足夠短)時,質點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可以認為是勻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於質點通過該點時的瞬時速度。

教師演示:如圖12所示,讓滑塊沿傾斜的氣墊導軌做加速運動,利用擋光片的寬度Δx除以擋光的時間Δt,即可求得擋光片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

將滑塊放上不同寬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別為1 cm、3 cm、5 cm、10 cm,若沒有成品擋光片,可用硬紙片自制成需要的寬度。

測出每 個遮光片通過光電門所用的一段時間間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時, 描述通過該位置的運動快慢越精確,當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認為 是瞬時速度。

教師總結: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準確地講,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後無窮短時間 內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體此時刻的運動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體此時刻的運動方向,即物體運動軌跡在該點的切線方向。

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例2如圖13,一質點沿直線ab運動,先以速度v從a勻速運動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間距為x,求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解析:整個過程位移為0,所以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為0。

要點總結: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2、無論速度方向如何,瞬時速度的大小總等於該時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對應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標量,沒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於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等於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於平均速率。

5、只有單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度的大小等於平均速率,其他情況下,平均速度均小於速率,二者的關係類似於位移和路程。

速度 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描述物體的快慢程度和運動方向 v和s及t是對應關係。是矢量,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體在時間間隔Δ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時間間隔Δt有關;是矢量,方向和運動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物體在某時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體在某時刻的運動快慢和方向 精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矢量,方向沿物體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

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 是標量,只考慮其大小不考慮其方向

2、觀察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快慢,選取一定的對象,測量它們的速度,並説明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並把測量的數據與同學交流討論。

請你找老師配合,找齊所用儀器,根據説明書,自己親自體驗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並寫一實驗報告。

1、根據查閲的資料,確定實驗方案 介紹相關書籍資料

瞬間無長短,位置無大小,除了用速度計外,還可以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實驗裝置如圖14所示,使一輛小車從一端墊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電門,其中a管發出光線,b管接收光線。當固定在車上的遮光板通過光電門時,光線被阻擋,記錄儀上可以直接讀出光線被阻擋的時間。這段時間就是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根據遮光板的寬度Δx和測出的時間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 = 。由於遮光板的寬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平均速度就是小車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

v1最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v1小於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

説明:本題要求學生理解平均速度與所選取的一段時間有關,還要求學生聯繫實際區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説明:本題説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這不是教材説的平均速度,實際是平均速率。應該讓學生明確教材説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平均速率是標量,日常用語中把平均速率説成平均速度。

本節內容是在座標和座標的變化基礎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採用了比值定義法,在教學中稍加説明,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有更加詳細的介紹。對速度的引用,本設計採用了“單位時間的位移”與“單位位移的時間”進行對比,體會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鐵路為情景,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愛國之情。在瞬時速度的理解上,本設計利用了光電門的裝置進行説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4篇 快慢節奏:運動教學的智慧反思 第2張

第2篇

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現象,學會從現象中分析歸納出物理規律的方法。

聯繫生活實際,知道物理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1、學生是八年級年級學生;國小已經接觸過有關運動的知識;

2、學生為國中的孩子,對物理學的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探究慾望;

6、學生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已經接觸到過一些有關速度的計算。

2、小時候做遊戲,比較誰跑得快,往往是喊“預備!跑!”然後兩人從同一起點跑,怎樣判定誰獲勝?

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2、 定義: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

回憶:我們學習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誰還記得長度和時間的國際主單位?

根據這兩個單位我們可以得到速度的單位,誰知道呢?

例題年劉翔110米欄奪金,成績是12,92s,問這項紀錄的運動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行駛中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與速度是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注意:1、解題過程要寫出所依據的公式,把數值和單位代入時,單位要統一。

下表記錄了兩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時,在相同的時間內所通過的路程:

總結:在相等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相等的運動我們把它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運動的快慢程度不變。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發生改變

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有時快,有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用平均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例題6:小明在跑百米時,前50 m用時6 s,後50 m用時7 s,小明前、後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答:小明前、後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別為 m/s、 m/s和 m/s。

求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確路程和時間的對應關係。即使是同一運動過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我們在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兩地車程1小時”之類的説法,請你説説“車程”一詞在這裏的含義。

這裏的“車程”指的是汽車行駛的路程,就是從出發到目的地所用的時間。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多種:a、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路程的多少;b、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時間的多少;c、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那麼:

(1)在進行百米賽跑時,觀眾認定跑在前面的人運動得快,採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員認定到達終點計時少的人運動得快,採用了上述xx方法;

2、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單位是xx,讀作 xx,速度用符號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單位是xx,讀作xx。

4、自行車正常行駛的速度約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xxx。

5、一輛火車作勻速直線運動,在5s內通過的路程為150m,它在前2s內的速度為 m/s,通過的路程為 m。

1、短跑運動員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為20米/秒,汽車的速度是54千米/小時,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 )

2、小明距學校千米,他步行的平均速度為/s,請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長時間能到學校?

第3篇

緊張激烈的賽課終於結束了,有點兒如釋重負的感覺。不過仔細回味從準備這堂課到上完這堂課的過程,>收穫真的很多。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1、新課的引入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個好的引入應該是一節好課的必要條件,所以這個引入至關重要。在引入環節,我思考了好多種引入新課的方法,不過最終還是定格在了賽課使用的這種方式上。首先給同學們播放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奇蹟的精彩瞬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指出“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儘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那麼,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啟發學生通過體驗、討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這個難點;

雖然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如何科學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則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本節教學中首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是有實際意義的,並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例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討論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3、通過“嘗試練習--總結方法--鞏固練習”這樣的流程,有效鞏固了速度的計算這個重點;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不過學生剛學完《歐姆定律》,對物理計算題的解法大致瞭解,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速度的計算,然後及時給予反饋,再引導學生及時總計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步驟,最後再進行鞏固訓練。利用這樣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們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對教學重點的強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開發小實驗,有效突破了“頻閃攝影”這個難點

“頻閃攝影”雖然是課本“想想議議”的內容,但卻向學生講述了一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所以應當引起重視。查閲了很多資料都對“頻閃攝影”做了淡化處理,基本都是隻講述了兩張網球運動的頻閃照片,我個人覺得這樣處理有點略顯單薄。所以我在“頻閃攝影”這部分自主開發了一個小實驗“模擬頻閃攝影”--利用八年級上學

同學們學過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的內容,通過每相隔一定時間睜開一次眼睛觀察斜面上小車的運動情況來模擬整個頻閃攝影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了頻閃攝影這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同時利用這個簡易的小實驗很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速度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物理又是一門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課程,所以應儘可能多的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有緊密聯繫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開拓學生的思維。

2、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不到位

現在的教學設計主張的是三維目標,對於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執行,教師都能做的比較到位。但對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往往會打折扣。對於賽課,專家們在評課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就着重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施,用以區別賽課的等級。所以,要將這種意識貫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彰顯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時之功。如果再上一次這堂課,可以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為結尾,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恆心+毅力=成功”。

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學生上比賽課,內心深處多了幾分忐忑。畢竟對學生不熟悉,也擔心學生不配合。事實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真的很感謝七中八年級(1)班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帶給了我這樣一份美好的回憶。但聽了同行灣中龍旭老師的課後,我還是覺得在調節課堂氣氛上要向龍旭老師好好學習。

反思寫完了,我也好像重新做了一遍學生,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發現了自己的成長印跡。在漫長的歲月中,我相信點滴思考必成經驗小流潤澤我的教育生涯。接下來的教育之路上,我一定會繼續加油!最後,衷心感謝評委們的辛苦付出!謝謝!

第4篇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為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徵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並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於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係,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