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靜悄悄讀後感3篇 幽靜觸動:深入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5W

每當我們深入沉浸於文字的海洋,翻開一封公文,彷彿時間也凝固為靜默。在這個喧囂嘈雜的世界,靜悄悄的讀後感成為我們內心深處的悠揚音符。它喚起我們對公文世界的思考與感悟,讓我們更加珍視每一篇文字的價值與力量。

靜悄悄讀後感3篇 幽靜觸動:深入讀後感

第1篇

?靜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學生活的社會構建》一書通過對一所國小的實地研究,揭示了教師、學生、日常教學、公開課及教學實驗的實際生存狀態及其原由,強調應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對日常教學生活進行有效的改造。

閲覽本書之後,我深深感觸到,轉換教育研究範式,瞭解複雜而鮮活的教學實踐,研究微觀的、看似無意義卻真實、具體的日常教學生活,是教育研究該做的事情。到日常教學生活中,去探索教育研究轉型的另一條可能路徑(即從實然的活動出發而不是從應然的理想出發),這是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活動的一個視點、一種方式,也應成為整個教育研究的一種研究範式。

我們説,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是教學的四大要素,在當今社會之中,我國教育界反覆強調,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多一些互動,多一些精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果真如此嗎?其實有些課上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從表面上看是達到了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其實,那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虛假的主體性,不過是走過場的教學上的形式主義。在一些觀摩課中,以往,學生在學習中總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滿堂講、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因此,合作、探究互動的學習方式唱得如此之響,學生果真在學習中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體性嗎?有些老師認為,發揮學生主體性就是要少講,由此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泛泛而讀,冠儀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手段想法設法追求學生的活動,在旁人看來,課堂上弄得熱鬧非凡,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教學的實效。那麼,教師的“活動”又到哪裏去了呢?,因此,本人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要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基礎都有差異,教師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式教學,教師的講要有的放矢,該扶的就扶,該放的就放,力圖達到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表面現象的教學上的走過場,不是給一個學生,而是給一羣學生上課。在教學中,要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把教學作為一種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過程。

其次,我覺得,學習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要讓學生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裏反覆強調的是自己,即學生的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正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説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其閲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想象必然會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閲讀中的答案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詞語“好象”,如果要讓學生得出它的近義詞,則可以用不同的答案來替代,可以是彷彿,也可以是似乎,猶如、如同,可見,我們的老師在設定答案時,不能用答案筐來封閉學生的思想,而應該集中所有學生智慧的火花。

最後,我覺得學校應當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我們説21世紀的學校應當成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在一個學校裏,不僅學生之間要相互學習,隨着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祖國變得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一個學校要發展,一個學校要進步,作為教師,也要認識到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在學校裏,教師也應該邊從事教育邊相互學習,甚至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和市民也要學習和提高。在學校中,必須要有相互的目標,教師間要形成一種合力或凝聚力,共同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教師間在相互探討,相互學習中促進大家的共同成長。我覺得這既是知識經濟的要求,更是終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個教師總是沉迷於以往的教學中,對以前的輝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對於新課程目標不加以學習、研討,那麼,她的知識水準、專業水平就會停滯不前,那麼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就無從談起,她的課堂教學也必然是那種灌輸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在營造合作學習的環節時候,總是不盡人意,因為學生總是在課堂上東拉西扯,嘰裏呱啦地不知道説什麼,就是不願意動腦筋思考討論老師佈置的任務。這樣的討論沒有效果不説,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有時候討論倒是討論了,但是由於學生視野狹窄,合作了半天也沒有結出什麼果子。所以,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營造大家都需要幫助的氣氛,投入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我想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反覆而熱情地慢慢探索,讓合作學習真正地的獲得因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出現的結晶。

佐藤學教授特別強調創造以學中心的課程,不論是學科學習還是綜合學習,都是把“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學習作為一個一個的單元來加以組織,都是創造課程。書中用廣見國小以“水”為主題的綜合學習課程的開展過程為例,説明了“課程”不是事先做好“計劃”的而是作為學習經驗的積累時候確定的,這一點我認為很了不起。大澱國小的教師大西先生實施的綜合學習活動也是一個很突出的例子他以“尋找大澱最漂亮的地方”為主題,讓學生分組在社區邊走邊觀察,然後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後積極地投入到“羊棲菜”的學習中去,整個活動中,老師和學生都感到很愉快,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啊!

佐藤學教授認為,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而這樣的綜合課程的學習,是沒有固定的答案的。學生從現實主義出發進行學習,真正的進行的自主、主體性地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興趣的指向。但是,在學科學習中,我們的學校還在應試教育文化的支配,是以高效率地學好規定的教科書內容,考出好成績為目標的。學生沒有與對象和經驗的聯繫,腦神經的活動來代替所有的學習過程。為什麼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語言貧乏,沒有交流結果,就有答案了。沒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他們怎麼能真正的理會知識和技能?不僅教室裏是這樣,就是學校也是如此。學校裏不僅僅是學生們在相互學習、提高,教育專家、家長和社會人士也是需要參與學校的發展上來的,有活動的、合作的開展設計學習、創造課程的工作、這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事業啊!所以,開放教室,共同相互學習、相互探究、相互創造、相互表現的共同體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我想這樣的學校通向未來的,不是成功才怪呢!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很多在平日裏那些順利成章的教育教學策略原來是很不科學的,這些視而不見的問題現在卻成了需要改進的問題,不反思、不研究是肯定不行的。我想這場“革命”,目前來講還是需要的!這次閲讀也是對我的一次心靈和行動又一次革命。

靜悄悄讀後感3篇 幽靜觸動:深入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剛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時心中十分害怕,因為類似於這樣的教育學著作往往有許多深奧的理論和生僻的術語,很難引起我的閲讀興趣。可當我粗粗地翻閲了一下後,卻驚喜地發現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學敍事,生動淺顯的語言折射出作者精闢的觀點,這些例子中還常常能看到自己課堂中的影子。我的閲讀慾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對於作者佐藤學教授20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教學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讀到了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自己的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以示感動。

書中提到了創造一個相互傾聽的教室。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平時我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來認真聽老師講課,以及在課堂上老師要認真聽學生的發言,作出及時、有效地評價。沒特別提到培養學生之間的傾聽的習慣,以至於不少的時候出現了以下的現象“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到:“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餘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歎起氣來,垂頭喪氣,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根本顧不了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當一個學生剛回答完,下一個又出現了重複的答案……”這種不顧同學的發言的現象,真的是隨處可見。書中所提到的“相互傾聽”不是隻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還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聽眾,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要學會傾聽,這是對學生的起碼尊重,也是瞭解學生的基礎。反觀自己的教學,雖然也在大聲吶喊“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並無蹲下身來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我看自己平時更多的是“引誘學生上當”,釣到“學生的答案”為目的,展開所謂的教學。一旦有了答案隨即進入下一環節,也不管其他的學生懂不懂,或者説不管學生是真懂還是碰湊巧碰到了教師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經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進入下一環節,先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再説。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陶醉於自己的精心提問設計,當我們還在對着同行的課堂教學評頭論足時,我們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不是嗎?針對教材設計的精心提問,能引起多少學生的共鳴呢?因此,我想,以後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學中的做法了。最起碼也要注意一下傾聽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間的傾聽他人發言的好習慣了。啟程吧,不管結果怎樣。

今天,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一節,我感受很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我我們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的舒了一口氣,或者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所需的答案時,總是想法的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答案來。

對於這種現象,左藤先生説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與表現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與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往往在創造的思考與表現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是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得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着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進行反響,課堂的內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些,學生的思考的威力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同時,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左藤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

在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我們雖然“恩、嗯”地點頭,熱心聽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發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專心的接納學生的話語。

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傾聽,教師的榜樣作用吧。

我覺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來靜靜地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吧!

第3篇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説,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感觸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藤學先生的著作。在書中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可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

事實上,在我國,“靜悄悄的革命”也在進行之中。作為一名工作在第一線的音樂教師,該如何理性地投入到這場革命中,或許我們能從本書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其中感觸最深的是營造傾聽的教室。

要“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的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 作為教師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那麼首先老師就得學會傾聽,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其實,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仔細的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指導,遠比前者重要。就像佐藤先生説的,“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只有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後,課堂的語言才會表現得豐富起來”。在以往的課堂中,我也會經常責怪我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有所欠缺,當學生不聽講時,也會責怪學生不認真,而對於自己的反思卻很少。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對話的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作情感共振,只有在這種教室氛圍中學習的學生才會是幸福的。佐藤先生對此有過精彩的比喻,他把傾聽學生的發言就比作和學生玩棒球投球遊戲,如果能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的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學生投得不好,你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他以後就會興奮得投出更好的球來。而我們平時為了教學進度等原因,不去想準確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他們當讓會沮喪,甚至不願投球。所以,我們只有認真的面對學生,接好每一球,重視每一個球,傾聽他們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對他們的發言產生敏感的反應,用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才會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才能和老師產生很好的互動,建立相互學習的關係。

讀了這本書後,充分體會到了要學會傾聽,培養傾聽能力的重要性,讓我們也開始在學校裏開始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本書以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為主線,結合課堂實踐示這種課程形態為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從而引發課堂和學校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學校是一個個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地方同時也是大家的學校, 從學校內部的關係來看,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激勵,學校應該是師生一起學習、休息和交流的場所。佐藤學認為我們應該努力去溝通學校內外,在書中他着重提到要將家長引入學校。在小千谷學校裏,家長可以在設定的觀摩教學時間裏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級聽課,然後再到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教室聽課,最後與教師一起交流教育的狀況,此外,家長還可以作為嘉賓來教室成為教師的助手或親自上課。儘管實施時的確有諸多的困難,比如家長要克服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教師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佐藤學教授稱日本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為“靜悄悄的革命”,他認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性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課程改革進行到現在,我們面臨着太多的困擾,但是在和一些教師和學生的交談中讓我們堅信腳下的路是正確,這場革命最終將會是一個雙贏,即使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都會變得更有活力,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鋭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他提倡在學校中推進和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説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那麼,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後,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穫,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 “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繫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教師要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我們就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時我們為了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發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言能夠順着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學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點頭,你又怎能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瞭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師會説:“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想着,接着該怎麼辦,下一步該輪到哪個環節,所以有時會忽略學生的發言。”是的,作為教師,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制訂好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兼顧學生的發言。那麼,我們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應該學會傾聽?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感觸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藤學先生的著作。在書中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可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

事實上,在我國,“靜悄悄的革命”也在進行之中。作為一名工作在第一線的音樂教師,該如何理性地投入到這場革命中,或許我們能從本書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其中感觸最深的是營造傾聽的教室。

要“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的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 作為教師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那麼首先老師就得學會傾聽,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其實,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仔細的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指導,遠比前者重要。就像佐藤先生説的,“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只有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後,課堂的語言才會表現得豐富起來”。在以往的課堂中,我也會經常責怪我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有所欠缺,當學生不聽講時,也會責怪學生不認真,而對於自己的反思卻很少。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對話的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作情感共振,只有在這種教室氛圍中學習的學生才會是幸福的。佐藤先生對此有過精彩的比喻,他把傾聽學生的發言就比作和學生玩棒球投球遊戲,如果能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的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學生投得不好,你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他以後就會興奮得投出更好的球來。而我們平時為了教學進度等原因,不去想準確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他們當讓會沮喪,甚至不願投球。所以,我們只有認真的面對學生,接好每一球,重視每一個球,傾聽他們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對他們的發言產生敏感的反應,用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才會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才能和老師產生很好的互動,建立相互學習的關係。

讀了這本書後,充分體會到了要學會傾聽,培養傾聽能力的重要性,讓我們也開始在學校裏開始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佐藤學先生將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場教育改革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他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在我國,這場“靜悄悄的革命”也正在進行中。作為教師該怎樣投入這場革命呢? 教育這一事業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的教師是優秀的教師?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怎樣去“傾聽”學生、“理解”學生?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本書關於這些問題的許多觀點和案例都如此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日本學校最近幾十年來正在試圖擺脱支配其教育一個世紀以上的劃一性和效率化,以綜合學習為舞台開展“靜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師也正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的現實狀況是何其相似!課程改革是很艱苦、很繁難的,然而“改變教學、改變學校的條件決不是遙不可及的,使其實現的條件乃存在於所有的教室中,存在於所有的學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書能有益於推動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是推動綜合實踐活動、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新課程的健康實施。衷心希望本書能有助於我國的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看清那些應該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須做的事情,積極地投入到這一“靜悄悄的革命”中去。

今年暑假我認真閲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啟發。

佐藤先生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教師間怎麼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曾有這麼一句話:“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傾聽習慣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良好的傾聽習慣意味着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