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新課程課堂教學指導心得體會3篇 課堂指導:新課程破局之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3W

本文主要介紹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指導的心得體會。通過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實踐,我們發現了其獨特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鑑。

新課程課堂教學指導心得體會3篇 課堂指導:新課程破局之道

第1篇

從xxxx年9月迎來新課程,到現在已有三年多的時間了。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讓我有這樣一種體會:新課程確實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給課程帶來了新的生機,給師生帶來了新的體驗。

回顧這三年的工作,體驗最深的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要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建立一個接納性、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這些都是要求教師們要有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和高素質組織能力,以及課堂中從容不迫、揮灑自如的應變能力。新課程還賦予了德育工作的新內涵,突出了人際交往、師生間、生生間合作意識的增強、競爭意識的增強,變過去教師硬性滲透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覺接受。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新的課程任務,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法背後是以什麼樣的教育理念為基礎的?摒棄了注入式教學法之後,教師能否跳出眼花繚亂的程式化教學方法?……一系列的問題都對新世紀的老師提出了挑戰,給出了難題。因此,教師知識與觀念的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對教師理念誤區的破除已是箭在弦上。所以作為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有一桶水,更是要時刻保持充足的“源頭活水”。

回顧這三年的工作, 思考最多的是: “集體備課,分工鑽研”的方法。

學校要求每人按新的理念鑽研教材,設計2—3節教學活動,並將教案複印後分發給其他組員,倡導資源共享。在利用集體研究資源的同時,要求教師注重獨立思考。即拿到別人教案後,每個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有自己的觀點,做到“因班施教”。通過實踐檢驗他人教案,並及時以隨筆、反思、點評、重創等方式加以評價與分析。可具體實施會怎樣呢?會否削弱備課這一環節呢?通過課堂檢驗他人教案,學生經得起嘗試嗎

課程內容安排的靈活性與傳統課時固定性的矛盾,已開始困擾教師的具體實踐。有時課上到最興奮的時候,師生互動熱烈,學生生動活潑,情緒高漲,下課鈴卻響了,課無法結束,又不得不結束,很“痛苦”。而有的課,不到30分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或許,教師還要進一步加強課前的反思,課堂上還需培養對教學的控制。

新課程課堂教學指導心得體會3篇 課堂指導:新課程破局之道 第2張

第2篇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層次地觸動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帶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各方面的整體變革。這對於學校和教師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創建特色和提升理念的關鍵。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針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如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手段改革等,呼喚着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觀念,並以此作為順利推進各項教育改革的理性支點。

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教育行動,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實上,每當我們處理學生遇到的某個問題,表揚某位同學、設計一堂課、在學生的作業上寫上幾句評語的時候,無一不會折射出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無一不流露出教師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的教育行為,小到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同時也有可能導致負面效果,因此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學生在期中評教評學過程中,曾有一道題──讓學生回答喜歡的學科和老師,並簡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們責任心強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勝喜歡有興趣 等詞語。這正是老師們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學生身上結出的碩果。學生體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瞭解、理解、尊重,並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對老師的精心設計的課程體驗到了興趣 與快樂,從而引發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密切了師生關係。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應樹立的學生觀③是:把學生看作雖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卻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做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學生觀還應包括對學生差異性、個別性的尊重。

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應樹立的師生觀是:教與學是師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心與心、生命與生命交流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決定性的。教師不再是知認識的權威,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和無知的基礎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只是一個外在條件,與其他外在的自然條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集中表現在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規劃上。如:注重養成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基礎學習能力(根據學生討論,適時適地地指導學習方法、學習思路);尊重學生經驗,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如在學生聯繫實際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放性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科學的組織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設計和科學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其主體性,以實現從依賴教師到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成為教學活動和自身發展的主體。

因此,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師從走近、接觸、瞭解、理解學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紐帶,最終建立起正確的學生觀和師生觀,它將為密切師生關係,提升課程教學水平,並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學會選擇、決策、創造是教師迅速提高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使每位老師面臨諸多新問題。能夠發現這些新問題,認識它們的意義,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反思並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增強科研意識,補充科研知識,提高科研能力。學校和教師都應該把教科研確定為學校、教師、學生髮展要搶佔的制高點,要從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發展。事實上,凡是積極參加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實驗區、實驗校和試教教師,都已經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置身於這一轉化之中。

國家新課程改革在國中分五年逐步擴大實驗區,其目的是讓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改實驗,對其做出(檢驗性、驗證性)評價和論證;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有創新、有成效地進行教改實驗,對其整體改革最優化提出建設性意見;及早發現其中的問題、共同研討(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論文或實驗報告、總結經驗並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廣。

通過一年半的試教實驗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在教科研中學會選擇、決策、創造是教師迅速提高的關鍵;一線教師參加國家級科研課題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參與、做中學 和重過程、重反思、重總結。

重參與、做中學 是要求教師在課題研究設計中和探究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和潛能,及時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選擇和確定有意義的短、平、快的課題進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能立即產生效果。教師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通俗地説就是做中學。

強調追求過程而不是結果,並不是不要結果,只是我們並不去計較結果。因為有了設計合理的過程並且精心的去實施,預期的結果是肯定會發生的。只要我們在課程的研究和設計過程中儘可能地發揮出我們的聰明才智,就無愧於我們自己。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漸進的,是在研究的每一個環節中實現的。

強調過程和反思是我們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證課題研究與實驗不斷完善的重要環節,尤其要重視在過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經歷的過程最具新鮮感,也最有價值。這就必須注重及時進行總結,吸取自己和別人的經驗,同時加強必要的學習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的提高。也使我們的課題日趨完善。

第3篇

古典詩歌的教學目的是傳承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明確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喜好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自覺性,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通過朗讀,體會古典詩歌的節奏、韻律和音樂性,把握詩歌形式特徵,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賞析作品重點是領會詩人的情感,掌握表達情感的表現方法。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着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理應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架起這道通往文學聖殿的橋樑。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厚實的語文功底,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着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着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口評、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説、讀、寫的能力。”這裏所説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理解、運用,就要靠教師用情感去點燃。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可以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總是以理性俯視學生,以漠然試圖激起學生的情感。通過實踐,我覺得“倡導背誦,實現‘量’的積累,增進朦朧理解”的做法確實不錯。可以説是“粗”中有“細”。在此,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和見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理解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僅可以感悟詩中情感,還要把握詩的內容。這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在朗讀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現自我觀點。這就為學生構建了一個自我發現的平台,讓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了充分體現。當然,讀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讀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節奏的基礎上,盡情、盡興地朗讀,從而獲得整體感悟。其次,要讀出“花樣”。如果一味用某種形式讀,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比如:個體讀與集體讀相互映襯、男生讀與女生讀相映成趣、學生讀與老師讀相互比較……還比如配樂讀等等,都能激活思維,調動興趣。 實踐證明,這樣讀不但激發了學生興趣,還成功地將他們帶入了詩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也可達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在詩歌教學中,教者設計問題多、雜。這樣會讓學生無法獲得一個整體感受,而且課堂重點也模糊,老師自己也講得很累、很辛若,課堂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所以,設計問題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圍繞三方面來設計問題,即內容(事物、事件)、畫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語言描繪畫面”,學生的語言組合能力及詞彙量畢竟有限,老師的語言示範非常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

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由於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採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遊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台賽,評選背詩小能手。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僅訓練學生記憶力,還積累了眾多的佳句、絕唱,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感受到他們心魄相系的古詩文的獨特美質。

有位哲人説: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藉助註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並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裏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和感染。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藴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餘音繞樑。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範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要閲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悦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總而言之,在古詩詞的欣賞中,要抓住“讀”與“想”,在“讀”中感悟情感,在“想”中體會意境。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