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禮儀的故事7篇 《禮儀的力量:小事之間的大善意》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3W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從它的誕生到如今,禮儀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些關於禮儀的故事,一起了解如何用禮貌和尊重贏得別人的心。

禮儀的故事7篇 《禮儀的力量:小事之間的大善意》

第1篇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説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着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身上飄滿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禮儀的故事7篇 《禮儀的力量:小事之間的大善意》 第2張

第2篇

小猴子跑到西瓜地裏,他頭一次看見西瓜,感到很有趣,摘下一個西瓜就要吃。

旁邊一頭小牛見他把滾圓的西瓜往嘴邊送,就對他説:“你大概不會吃西瓜吧?我來教你——”

小猴子很不耐煩地打斷小牛的話説:“不用你教!不用你教!”説着一口咬下一大塊西瓜皮,嚼嚼吃掉了,生氣地把咬破的西瓜往地上一扔,撇着嘴説:“不好吃!不好吃!”

小牛告訴他:“誰讓你吃瓜皮呢?吃西瓜,應該吃裏頭的瓤啊!”

小猴子一跺一跺地跑掉了,邊跑邊説:“吃瓜要吃瓤,這誰不知道?”

小猴子跑到香瓜棚裏,伸手摘下一個香瓜,一拳把香瓜砸成兩半,掏出裏頭的瓜瓤就往嘴裏塞,旁邊的小驢告訴他:“吃香瓜應該吃肉,瓜瓤裏盡是滑溜溜的.籽,不好吃!”

小猴子張口就把滑溜溜的香瓜籽吐出來,生氣地把香瓜肉扔掉,一蹦一蹦地跑了,邊跑邊嘟嚷:“這回我記住啦,應該吃肉!應該吃肉”

小猴子蹦到了一棵核桃樹旁,樹上正結着綠油油的核桃果。他蹦到樹上,伸手就摘果子。一隻喜鵲來告訴他:“這核桃可不能亂吃啊”小猴子馬上自以為是地説:“不用你多嘴啦!我知道,得吃肉”説着“吭哧”就咬了一口核桃果的綠肉,這回,小猴子嘴裏又麻又澀,難過得他一筋頭翻下樹來,趕忙跑到小河邊嗽口,小喜鵲飛過來告訴他:“吃核桃,應當吃核裏面的仁兒。”

小猴子嗽完口,又一蹦一蹦地跑了。這回他跑到一棵梨樹邊,蹦到梨樹上,摘下一個大鴨梨,在樹幹上七磕八碰,把果肉全部碰爛碰掉,只剩一個梨核兒,這才放到嘴裏吃。唉呀!他不由得又把嚼爛的渣子吐了,酸得直嘬牙。喜鵲飛來問他:“這回好吃了吧?”他氣得摘下一個鴨梨朝喜鵲扔去,翻身下樹,一蹦一蹦地朝遠處跑去,邊跑邊嘟嚷:“西瓜沒味兒,香瓜淨是籽兒,核桃麻嘴兒,鴨梨酸牙兒……我從今後再不吃這些瓜果兒!”

第3篇

話説普羅旺斯的村裏有個少女,一個人獨自在寒冷的山中採著含苞待放的花朵,但是卻遇到了一位來自遠方但受傷的旅人,少女一看到這位青年,整顆心便被他那風度翩翩的笑容給俘虜了!於是少女便將他請到家中,也不管家人的反對,堅持要照顧他直到痊癒,而過了幾天後,青年旅人的傷也已經康復,但兩人的'戀情卻急速蔓延,已經到了難分難捨的地步。

不久後的某日,青年旅人向少女告別離去,而正處於熱戀中的少女卻堅持要隨青年離去,雖然親人們極力挽留,但她還是堅持要和青年一起到開滿玫瑰花的故鄉!就在少女臨走的前一刻,村子裏的老太太給了她一束薰衣草,要她用這束薰衣草來試探青年旅人的真心,因為...傳説薰衣草的香氣能讓不潔之物現形..

正當旅人牽起她的手準備遠行時,少女便將藏在大衣裏的薰衣草丟擲在青年的身上,沒想到,青年的身上發出一陣紫色的輕煙之後,就隨著風煙消雲散了!而少女在山谷中還彷佛隱隱的聽到青年爽朗的笑聲,就這樣,留下了少女一人孤形影單...

沒過多久,少女竟也不見蹤影,有人認為她和青年一樣幻化成輕煙消失在山谷中,也有人説,她循著玫瑰花香去尋找青年了.....無論如何,薰衣草的傳奇故事就這麼被流傳了下來。所以,直到現在,薰衣草還是被人們認為是驅除不潔之物及薰香的重要工具之一。

第4篇

某製藥廠瀕臨倒閉,政府牽手為他們引進德國投資,就在鑑約之前,德國總裁到該廠視察,該廠長陪同參觀車間,就在其間,這位廠長不經意間吐一口痰,德國總裁看到後,當時就結束了視察,並告知政府領導決定不再簽約,他的理由很簡單,這是製藥廠,是關係人命的怎能隨地吐痰吶。這家工廠本來可以藉助外商投資起死回生並且興旺發展,由於該廠長在社交場合一個不經意的失禮和失誤,導致了工廠的之後破產。

評析:人常説,大智不拘小節。但別人可以這樣看你,你自己卻不能這樣原諒自己,尤其是在社交活動中。因為有些小節,恰恰暴露出你禮儀修養上的差距。而又恰是對方所重視的,這就形成了影響合作的大障礙。醫療機械的生產,對環境和員工的衞生習慣要求很高,約瑟的"苛求"並不過分,完全是對企業和產品負責,對公眾負責的表現。這也表現了他的科學管理及文明修養的水準。對比之下,範廠長的水平就差了,儘管範廠長有談判的'才能,但文明水準相差太大,又怎能實現和諧的長遠合作呢?因此,在社會交往中,言談舉止中的禮儀是非常重要的。

第5篇

在一座神祕的大森林裏,住着一羣可愛的小精靈,它們有着一雙透明的翅膀,尖尖的耳朵,小巧可愛。而在森林的另一頭,住着他們的敵人,它生得醜陋,名為醜八怪。他專抓不講文明的小精靈,上帝規定,只要小精靈有不禮貌的,就任憑醜八怪處置。這下可美醜八怪,每隔幾天,就會有小精靈被它抓進金鳥籠裏。

小精靈們再也受不這種日子。決心要改變這種命運。它們堅持每天做文明的小事。可總有懶惰的,懶懶是一個非常懶的小精靈,他懶得去做這些。每天還是呼呼睡大覺。見長輩不禮貌,這可惹大禍,醜八怪在魔球裏發現這個小東西,欣喜若狂,立刻派手下去抓它回來。懶懶這時還在苔蘚上睡覺呢,醜八怪的手下輕而易舉的就將懶懶抓走。

當懶懶睡醒時,先是伸個懶腰,然後長舒一口氣,剛要起來就撞倒,醜八怪尖笑着:“啊哈,小東西,我可真幸運,我已經好久沒抓到過小精靈,一會兒,我要把你做成點心,填飽我這肚子。”懶懶嚇得又哭又叫,他可真後悔當初自己太懶,為什麼自己的名字叫“懶懶”,就在這時,同伴來救它,咪咪和精精用魔法將醜八怪困住,偷出鑰匙打開籠門,又使用瞬間飛移回到精靈城堡。懶懶不好意思的'低下頭,精靈長老安慰它説:“孩子,不必擔心,只要你以後禮貌待人,就會幸福快樂的。”懶懶聽後發誓,今後一定要做一個文明的小精靈。

第6篇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

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説:“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説:“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説:“諸葛亮是當代大賢人,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説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自找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説。”劉備卻説:“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説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説:“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説:“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説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説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説:“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説:“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想一想:劉備為什麼能請到諸葛亮?如果第三次還請不到,他還會去請嗎?為什麼?

第7篇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徵、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製度森嚴,官員不要説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子迎接老師。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着王圭面批評李泰説:“以後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説:“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並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後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誌不忘”。

古語説“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