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體育文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論文5篇 "破解體育文化難題:發展與挑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7W

本文探討體育文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對於體育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本文也提出了未來體育文化發展的思路和措施,以期引導體育文化走向更加良好的發展方向。

體育文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論文5篇

第1篇

摘要:分析了黑龍江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及策略,黑龍江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未來黑龍江省體育產業應發展具有本省特色的體育產業體系,要建立有利於體育產業科學發展的機制,大力發展體育文化,形成體育產業與文化相互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開發具有特色優勢的體育項目和以體育產品為主導的體育產業基地,建立體育產業集聚區,使體育產業與體育文化的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體育文化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體育文化產業通過一系列的商業運作使得體育文化的內涵不斷充分和豐富.總之,體育文化與體育文化產業共同為人們對體育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得體育文化和體育文化產業共同進步.所以,

在體育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要通過準確定位體育文化,使體育文化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在區域發展進程中,地方財政的支持對其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京廣浙等地區基礎好,政府財力支持力度大,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資金投入力度都很大,這就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好基礎條件[1].但是,

如同黑龍江省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不比京廣浙等一線城市,財政收入低、財力不足,儘管已經提高了對體育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但還是與一線城市無法比擬,按照人均體育事業財政支出基礎指標統計結果遠遠低於京廣浙等地區.除此之外,體育事業發展需要更多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而社會多元化投資機制尚未成熟,並不具備基本形成條件.

居民收入是衡量人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標,也是人們消費需求的可變量因素.不同城市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差距,深圳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萬元左右,同時期的黑龍江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7萬元左右,

這樣巨大的收入差距已經嚴重影響了黑龍江省體育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2-3].從經濟學角度上考慮,體育消費彈性較大,隨着收入的變化而變化.黑龍江省居民收入水平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具有較大差異,其消費水平以及消費結構的變化都落後於京廣浙等地區.

對於黑龍江省居民來講,體育消費還不能夠成為其生活消費的一部分,沒有因此產生需求結構.再加上黑龍江的各種體育發展要求隨着市場的開發不斷向外延伸,很大一部分關於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資本、人才等都離開了黑龍江本土,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城市化是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會帶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我國城市創造的gdp佔全國總量的70%以上,增長速度高達18%,遠遠高於世界經濟增長速度[4].這足以説明城市在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作用,

而體育產業發展也要依託於城市載體,為城市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黑龍江省城市發展滯後,左右我國全國城市總數670個,黑龍江省佔50個,僅佔全國總數的7%左右.黑龍江省大中小城市結構不合理、城市經濟發展規模不健全,使得城市體育區域發展受到限制.

體育文化與體育文化產業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體育文化為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潛在的經濟價值.所謂體育文化產業,是將體育認識、情感、體育價值、體育思想、道德以及制度等體育文化中存在的經濟價值作為商品進行生產、

等價交換所進行的一種行為[5].針對體育文化進行不斷探究分析,不斷開發出新的體育文化新產品,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實現了對體育產品研發出來的經濟價值,而且還促進了體育文化產業的生產、交換以及消費等環節的產生的效益.

通過體育文化自身的影響力來實現體育文化產業橫向的發展,併為這一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體育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深遠,具備所有文化的共性.在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基礎上,培養人的堅強意志、提升人類的良好品格、具有薰陶和教化意義.除此之外,

體育文化自身也具備獨特的意義,比如傾向於對人的身心能力的開發、培養以及鍛鍊,在嚴格的遊戲規則下,通過競技比賽,衡量出優勝劣汰.人類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可以適度地激發起人類身體內部潛在的天賦和能力,可以使得人們重新看待和認識自我,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和自我挑戰[6-7].這種自我超越可以體現在體育競技比賽中,也可以體現在普通的強身健體活動中.通過長時間的體育鍛煉活動,使得人們對自身體育素質有了更清楚的瞭解,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每個人的體育素質能力.

在體育文化意義上,則更多的是體現人的精神層面的提升,比如人的意志力、自信心等等.體育運動過程中,有助於幫助人忘卻身邊現實的桎梏,使得快速融入另一個存在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通過體育特有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達到精神層面的不斷深化.

比如一個人在體育運動過程中,逐漸轉變了世界觀、價值觀,幫助其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並逐漸釋然,感受生活的愉悦.正如奧林匹克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一樣,將體育文化充分融入到體育競技比賽當中,強調運動員不僅要實現體育運動成績的超越,

還要實現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8].由此可見,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所體現的精神、人格的昇華真實地體現了體育文化的使命和意義.從文化角度去考慮,人類通過創造有規律的活動來表現文化活動,追求其正義、自由的價值目標和重要意義.體育文化的價值也不缺乏這一點,

深切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完善人性發展,完善人類精神力量,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黑龍江省面對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將迎來巨大挑戰.這同樣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黑龍江省只要結合現實發展情況,採取正確的發展戰略,就能將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向另一個高潮.以下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情況,提出幾點黑龍江省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黑龍江省體育文化產業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缺乏一定的資金投入力度.尤其是體育文化產業涵蓋面極廣,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前提下無法全方位照顧到.所以,要為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滿足黑龍江省體育發展的需求.要充分考慮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發展特色,

優先選擇大眾健身娛樂體育領域.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隨之推動起來,將全面體育健身娛樂業作為最佳的切入點[9].

體育文化產業的開展可以分為3個部分,包括本體產業、相關產業、體育部門辦的其他產業.綜合考慮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發展體育相關產業或者體育部門舉辦的其他產業進行資金的積累,促進本體產業的發展[10].結合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經驗,

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可以不光靠體育經營,搞多種經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也就是説,體育本體產業與其他副業共同協調發展,避免出現本體產業的獨樹一幟,也防止其他副業對本體產業形成衝擊和威脅.

綜合考慮黑龍江省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冰雪運動是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最好的選擇.所以,我們將冰雪運動看作是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將滑雪項目作為黑龍江體育文化產業的切入點.目前,黑龍江省滑雪場地總共有大小80多家,根據不完全統計,

在春節、五一、十一黃金週旺季接待國內旅遊人數高達245萬人次,直接旅遊收入高達15億元人民幣,接待入境旅遊者11.239人次,旅遊創匯425.5萬美元.例如,龍珠二龍山滑雪場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八年級,平均每天接待滑雪者在2 000人次以上,九年級達到5 000人次;賓縣吉華長壽山滑雪場僅初四一天就接待遊客人次左右,

創下了該滑雪場接待遊客人數的歷史新高.而且滑雪運動開展向外延伸的旅遊服務、機械加工、建築、交通、餐飲以及賓館等諸多行業都隨之發展.滑雪旅遊所帶來的1元收入,隨之拉動其他行業增值的幅度高達6元至7元左右,每增加一個就業機會,就會拉動其他行業就業增加6至7個左右.所以説,

冰雪體育運動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和可能.目前,黑龍江省雪場大部分為民營資本建設,規模較大的'滑雪場並不多,滑雪用品涉獵的也比較少,這使得滑雪體育運動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雖然我國冰雪體育經濟增長迅速,但是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增長相比存在較大差異,要引起相應的重視[10-11].

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為東北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給黑龍江經濟發展提供了先天條件,為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12].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資金、技術等流通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黑龍江省要不斷擴大本地區的知名度,

不斷吸引外資進入黑龍江省進行注資投入,促進地方性經濟發展.結合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利用體育搭台、經濟唱戲的説法,將冰雪運動看成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品牌力量,將冰雪體育運動發展促使世界都熟知黑龍江省的滑雪運動.

比如策爾馬特被認為是瑞士最好的甚至是世界最好的滑雪場;聖莫里茲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滑雪場之一,被譽為冬季運動的發源地,曾兩次舉辦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還有聖安頓著名的高山滑雪聖地等等.這些著名的雪場是該國家該地區的重要標誌.

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將不斷提升城市的品牌,使得城市的知名度在國內外打響,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高額的資金支持.目前,黑龍江省的滑雪體育運動不僅面臨着國內20多個省份的競爭,也有來自國外滑雪旅遊產業的競爭,比如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13-14].

黑龍江省體育管理部門要關注體育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技術人才留住黑龍江省,為黑龍江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另外,要關注對觀賞性較強的體育項目扶持,不斷引起和培養各類相對穩定的消費羣體,

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穩定發展.要不斷深化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規範競賽市場的規範化,使得社會各界承辦各種體育賽事,活躍競賽市場,吸引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參與.

體育文化產業在世紀之初被提出來絕不僅僅是一個新名詞、新概念,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它的提出以文化產業為依託,以一切體育文化現象為着眼點,

對它的文化內涵利用產業思維進行創意開發、生產、再生產、銷售而產生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產業形式.通過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利用有效的優勢及尋找更多的優勢,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並通過合理的配置資源,克服困難,最終促進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在國內、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摘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着力發展作為朝陽產業的體育文化產業,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有着重要的意義。

運用文獻資料、實地考察、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山東省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與梳理,提出了積極構建山東省體育文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產業融合,協調體育文化產業佈局;實施特色品牌戰略等相關戰略措施。

旨在提升山東省體育文化軟實力,促進山東省體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體育文化產業作為融體育文化與經濟為一體的低碳環保產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山東省歷史文化悠久,有着豐富的自然、人文和社會資源,奧運會海上賽事、第十一屆全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為山東省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城市影響力的提升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加速了山東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

但一些矛盾與問題也逐步的顯露出來,其中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出現了明顯的“一高一低”現象。

體育用品製造業在體育文化產業中雖然所佔比重較高,但是並沒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品牌,主要以加工作業為主。

作為核心產業的體育競賽表演業以及關聯度極高的體育旅遊休閒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提出積極可行的戰略措施,是實現山東省體育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

10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46號),文件中指出要積極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18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7月13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印發《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指出要對體育重點領域進行改革,並取得突破,深入推進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升體育產業規模和質量,促進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

體育文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論文5篇

第2篇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着包括性別關係在內的各種社會關係的發展變化,決定着女性的社會存在狀態,也促進了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發展模式的歷史演變。中國女性體育文化是隨着女性意識的萌芽產生的,並伴隨着女性存在狀態的變化而發展,不斷衍生出新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模式,主要經歷了“自然發展”“精英引導”“政府主導”3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市場在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明顯,“市場驅動”模式必將是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終極目標。

1.1“自然發展”模式: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無組織”狀態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由於種種社會的、歷史的原因,對自然的依賴和對男權的依賴是中國女性的存在狀態,這時的中國女性體育文化處於無組織的、自然發展的狀態。在原始社會,人類還沒有從大自然中獨立出來,生產力十分低下,以族羣為單位居住在一起共同抵禦自然災難和動物的襲擊,女性的個體意識因羣體的需要被壓抑。“從漫長的原始社會階段進入文明時代是人類經歷的第一次社會轉型,那種以採集漁獵和簡單農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結構,支配它們的以萬物有靈意識和交感巫術為基礎的神祕、直覺思維,以及積澱在神話表象世界中的種種禁忌或集體意象,構成了原始社會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顯著特色,並由此形成了原始體育的種種特徵。如同孕育在原始文化混沌母體中的多胞胎兒,原始體育與原始人的生產勞動、教育、軍事、祭祀、保健等活動相伴孕育,尚未分娩,具有十分原始的形態和特徵。”[6]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男性是社會的主宰,男性的審美、意識、好惡成為男性統治者制定文化制度與措施的風向標,中國自周朝建立封建宗法制度,“男尊女卑”思想初立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形成一整套男權本位的文化體系,“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成為普世的社會意識形態,女性的主體意識受到更大的壓制。但是,在受壓抑和受壓制的過程中,女性徵服自然的能力已經不斷增強,女性的社會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女性個體意識逐漸開始萌芽,女性參與體育文化生活的範圍不斷擴大,可以參與鞦韆、棋類、風箏、郊遊、武術、女性蹴鞠等體育活動。在這一時期,女性的個體意識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女性個體融於羣體,服務於羣體和男性的需要;同時,由於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羣體又融於自然之中,女性個體、羣體(男權)、自然三者處於混沌未分狀態。女性體育文化只能在受壓抑和壓制中自發地、無組織地、無序地“自然發展”。

1.2“精英引導”模式: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他組織”狀態近現代西方文化復興運動和中國洋務運動的興起,商品經濟的意識逐漸侵蝕着中國自然經濟的肌體,以爭取家庭勞動與社會勞動等價、女性權利與男性權利同值為目標的“女權運動”使女性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女性個體已經開始凸顯出來並逐漸從羣體中分離出來,個體、羣體和自然已經處於半分化狀態,女性的社會生存狀態開始從“物的依賴”轉變。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大批女性領袖,如秋瑾、葛健豪、唐羣英、丁佩蘭、吳木蘭、王昌國、尹鋭志、沈佩貞、徐宗漢等,她們創辦了很多期刊雜誌,提倡興辦女學,女性文化獲得了飛速發展。同時,中國的先進男性(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等)為了改造國民性,重塑國民形象,丟掉“東亞病夫”的帽子,發動了一場女性體育解放的運動,極大地促進了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在女性參與體育活動和體育生活方面,最具特色的有3個方面:1)女學的興辦,創辦了許多女子學校,在大學設立女子席位,使女性有了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獲得了同等參與學校體育運動的權力。1)女性興武,女性創辦了許多以興武為主要內容的女子武術團體,如吳木蘭是19初成立的中華民國女子同盟會的會長,女子同盟會下組織了同盟“女子經武練習隊”,唐羣英與張漢英在上海共同籌建“女子北伐隊”等。3)女性走上競技賽場,上海女學生李森於1936年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開創了中國女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先河。這是一個女性精英輩出的時期,也註定是一個精英引導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的時代。女性體育文化處於精英的“他組織”狀態,就整個社會階層的女性羣體而言,還處於懷疑、觀望甚至排斥的狀態,女性精英們的崛起受到了傳統男權的維護者女性守舊勢力的強烈壓制。此時,女性文化、女性體育、女性體育文化更多地表現為精英的個性表達。無疑,這是一種女性精英本位的體育文化。

1.3政府主導模式: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有組織”狀態新中國成立後,頒佈了許多有利於女性解放和女性體育運動發展的政策措施,女性越來越多地獲得了平等參政、平等受教育、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平等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權利。這種依靠政府的力量獲得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解放,必然是權力本位的,個體、羣體和自然處於由半分化到融合過渡的狀態。從1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體育形成的“舉國體制”的體育發展模式,就是對這種權力本位的最好詮釋。自1949年團中央專門建立了軍事體育部主管文化體育工作,直到後來的文化體育部,再到後來的國家文化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他們作為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的管理部門統管與體育文化有關的各項工作(包括女性體育文化),它們把指令、措施、撥款逐級下達到各省市地主管體育文化的相關部門。“為國家練體育”“為國爭光”的文化觀念成為人們的共識,政府主導和組織女性體育文化活動作用日益明顯,政府是女性體育文化建設的承辦者、管理者和組織者。這種“管辦一體”的體育文化管理體制,無疑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體育文化管理的主要模式。這一時期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呈現出兩個特點:1)女性競技體育飛速發展,以1957年11月中國跳高運動員鄭鳳榮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為標誌,這是中國首破世界田徑紀錄,中國女性從此走上了世界競技體育的舞台。1)女性競技體育文化、女性大眾體育文化、民族女性體育文化等的發展極不平衡。此時,女性體育文化以競技體育文化為核心,國家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女性競技體育活動和文化設施的建設,促進了女性競技體育文化的`發展。女性大眾體育文化、民族女性體育文化等的發展卻極為緩慢。從“人的依賴”所產生的女性“男權本位”,到“物的依賴”所產生的女性“精英本位”和女性“權力本位”,“與母體的分離帶來的不僅是成長的歡欣,亦伴隨着孤獨的憂傷、異化的苦痛”[7]。

1.4市場驅動模式: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自組織”狀態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8]近代社會,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見證了女性追求個性、維護女權的歷程;現代社會,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孕育了女性為國爭光、女性解放的土壤。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不斷加深,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女性體育文化與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相互撞擊、融合、發展,使女性在開放的世界語境中又一次獲得瞭解放。女性的競爭意識、市場意識、主體意識、效率意識等進一步得到加強,中國女性向個性自由又前進了一步。市場逐漸成為女性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活動調節、受眾消費、大眾傳播等各種要素的基礎平台,對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起着導向、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女性體育文化正逐漸地按照相互默契的市場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自動地形成一個有序結構,女性競技體育、女性大眾體育、女性運動保健、女性全民健身等將得到均衡發展,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説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必將成為一種現實,這種“體”的依賴所產生的是自由本位,女性個體、羣體和自然達到高度的融合,“個體來自於羣體,又復歸於羣體;人類來自於自然,又復歸於自然。當然這種復歸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在新的起點上的融合”[7]。由市場驅動的女性體育文化的“自組織”發展模式必將演變為女性體育文化的高度自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體育文化“市場驅動”模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前,在我國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現實中,自然發展模式、政府主導模式、精英引導模式和市場驅動模式等都在不同程度發揮着作用,還沒有形成合力。應當系統整合影響當代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各種要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以人為本、政府指導、精英帶動、市場驅動的多元動力良性互動的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模式。

2.1在女性體育文化目標的計劃上堅持以人為本要堅持以女性的個性解放和自由發展為本,確定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目標,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由本位”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觀。高永貴先生在《文化管理學》一書中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行政管理已經不同於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行政管制,它必須是以市場為軸心和導向的管理,它的管理目的在於以市場為依託和核心,組織文化經濟生活,促進社會文化健康、文明地發展。這就決定了現階段的文化行政管理必須尊重和符合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並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為文化發展服務。”[9]堅持以女性為本,首先要徹底轉變“男尊女卑”“以弱為美”“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觀念,樹立男女平等的女性體育文化觀,中國浩浩蕩蕩五千年所形成的傳統封建文化觀念,並非短時間內便能消除,它需要政府、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其次,要充分考慮女性個體、羣體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在體育文化資源配置、體育文化活動組織、體育文化市場協調等方面向女性傾斜,把女性的體育文化的需求融入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的全過程當中;最後,必須徹底轉變以往計劃經濟條件下完全以政府為主導的女性體育文化管理觀念,牢固樹立以市場為中心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觀,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市場為軸心和依託進行女性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2.1在女性體育文化體制設置上要堅持政府指導當前,深化文化體制的改革,促進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關鍵是明確“政府”和“女性體育文化機構”未來的“身份”和“功能”。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10多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我國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各種領域的管理手段與方法不斷改進並逐步發展完善。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比,我國文化體制的改革還相對滯後。文化管理長期依賴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政策,政府統包統籌統辦,文化建設資金長期依賴政府投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文化管理手段落後,管理效益低下,造成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極度浪費。體育文化的管理也是如此,中國自解放時建立的軍事體育部主管文化體育工作,直到後來的文化體育部,再到後來的國家文化部和國家體育總局,除體育外還管轄羣眾文化和科學普及工作,而女性體育文化至今也沒有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因此,建立女性體育文化管理機構,轉變政府職能,由辦到管,由主導到指導,從微觀管理到宏觀調控,制定科學有效的文化政策,實現對於女性體育文化的有效指導和監管,是實現自由本位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基礎。同時,要改變女性競技體育的三級訓練模式,讓女性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進行訓練。“在競技運動中,教育是人從第一生命(種生命)向第二生命(類生命)躍遷的橋樑,是人能夠成為人的必要手段。”[10]制定科學的運動訓練計劃,關注女性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實現女性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女性體育文化協會和各類中介組織,確立政府和女性體育文化中介組織的關係,把技術性、服務性、事物性的職能交給女性體育文化協會和中介組織來辦,形成政府督導、協會監管、中介組織自律的監管體制。

2.3在女性體育文化的創造上堅持精英帶動人類文化的每一次進步,都是與文化精英密切相關的。文化精英在文化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進程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沒有文化精英,就沒有人類歷史上的文化經典。因此,在文化產品的創造上,一定要重視發揮文化精英在提供文化精品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於女性體育文化而言,更是如此。

1)要發揮體育文化精英在女性競技體育、女性大眾體育、女性體育文化產品、女性體育文化項目、女性體育文化作品等方面的創造力。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營造有利於文化精英進行文化創造的社會環境,為文化精英多出精品提供財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支持,要鼓勵和支持她們進行自由想象和自由創造。

2)培育健康積極的大眾傳媒。隨着社會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以其強大的擴張力高速發展,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音像製品、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鋪天蓋地的大眾傳媒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的眼睛、耳朵,改變着人們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大眾傳媒對於文化的建構和傳承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和普及性,它對於人的心理、行為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力之巨大已經使它成為僅次於立法、司法、行政之後的第四種權力。“傳媒所提供的信息都在潛移默化地傳達着所在社會的主流文化,延續着學校和家庭對人的教育。從這種意義上講,傳媒擔負着構建文化形態、塑造文化價值觀的重任。”]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先進技術手段和傳播技術,使文化精英的女性體育文化創造得到廣泛延伸和傳播。

3)在女性體育文化活動的組織上堅持全民參與。在女性體育文化活動的組織上既要發揮好文化精英在女性體育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又不要盲目誇大文化精英的作用。好的文化精品只有通過受眾去感知、認知和理解,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女性體育文化活動不是少數文化精英努力營造的一種文化氛圍和終生追求的目標,它們只有融入到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引領女性的全民參與才會有意義。

2.4在女性體育文化資源的配置上堅持市場驅動一直以來,政府是公共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責任者和投資者,根據歐美等國家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經驗,政府應以間接投入為主,直接投入為輔,在女性體育文化資源的配置上應堅持市場驅動。

1)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建立多渠道的籌資、融資渠道,廣泛吸收企業與民間資金,擴大建設女性體育文化的資金來源,提高女性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2)利用市場規律合理配置文化資源,把有限的體育文化資源適度向女性領域傾斜,通過減免税收等優惠政策對女性體育文化產業進行引導與扶持,使它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真正建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3)統籌規劃女性體育文化單位、女性體育文化公共設施,完善城、鄉、縣、村的女性體育文化服務設施,加強女性體育文化服務設施和保障機制,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民族間的女性體育文化建設得到均衡發展和合理佈局,提高女性體育文化服務功能。

4)面向市場培育一批女性體育文化服務設施的精品項目,使其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到面,使女性體育文化的火種如星星之火在廣闊的中國大地蔓延,形成燎原之勢。

5)加快立法進程,完善適應市場需求的女性體育文化的法規體系,根據中國文化市場的要求,制定出適合中國文化市場的專門法律,做好女性體育文化市場的規範與管理。

同時,根據女性體育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和類本位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相關特點,統籌規劃,制定出一套科學完善又切實可行的女性體育文化發展的法律細則,以法規的形式規定女性競技體育文化和大眾體育文化發展的要求、方式和相關責任,建設起對於女性體育文化專項資金的使用保障機制,加強管理,嚴禁任何部門、任何人佔用挪用,使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女性運動員的退役保障、大眾女性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資金投入、資金使用監督等都有明確的法律支撐,為女性體育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中國女性體育文化經歷過自然發展、精英引導、政府主導之後,在市場體制的驅動下女性體育文化的發展必然將由羣體本位、個體本位向着類本位的模式發展。這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必將使女性個體、羣體和自然達到高度的融合和完整的統一,使女性個體在尊重國家利益、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女性體育文化的個性、自由、健康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女性體育文化的高度自覺。

第3篇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swot分析等方法對武漢市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進行研究,總結其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三個層面的發展現狀,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研究發現: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不高與體育設施缺乏之間存在矛盾,社區舉辦體育活動經費渠道較狹窄,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備不足,缺乏領頭者帶領社區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等問題。

建議政府應加強對社區體育設施的管理並起領頭作用開展體育文化活動,在社區配備社區體育指導員並結合企業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為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參考。

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思想觀念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自身喜愛的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社區作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單位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

社區發展關係到整個城市的安定繁榮,社區文化發展對社區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社區體育文化作為社區文化的一個分支,不僅能夠保障社區居民健康的身體素質,而且會影響到整個社區的精神文化風貌,深入發展社區體育文化可以增強社區居民的責任感與歸屬感,提高社區精神文明程度。

從整體來看,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中存在諸多優勢、劣勢、機遇及挑戰。

因此,結合內外部條件、環境進行swot分析,並相應地提出我國社區體育發展要發揚優勢、克服弊端、緊抓機遇、化解威脅的建議,為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盡一分力量。

1.1.1外部有利因素(1)國家政策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劃(-)》的通知主要任務指出要弘揚體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供給。

將體育文化融入體育健身的全週期和全過程,以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為抓手,大力宣傳運動項目文化[1]。

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有利於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為社區體育文化發展提供指導性的政策方針。

(2)健康第一理念“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健康常態化已經成為武漢市體育事業發展潮流。

隨着人們對體育的理解與認識,在“健康”被視為第一的時代,體育價值觀決定和支配着人們的體育行為趨向和選擇[2]。

社區居民有了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居民鍛鍊身體才會有動力並且方向正確,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還需要體育文化活動的引導,如體育比賽、體育健身講座等。

體育比賽緊張激烈的節奏扣人心絃,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喜怒哀樂的情感交流,運動技藝的驚險性,比賽的對抗性,戰術配合的準確性,稍縱即逝的偶然性,時間速度的節奏性,音響畫面的藝術性,使人們欣賞到一種精彩超羣的流動技術,極大地滿足精神上的需要[3]。

(3)社區體育文化功能第一,社區體育文化促進居民參與。

社區體育文化作為社區文化的重要內容是社區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的主人,只有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中,才能真正意義上形成社區歸屬感。

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維護社區秩序穩定。

社區體育文化活動作為一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居民參與,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居民業餘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抵禦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內容的侵蝕。

社區體育文化在物質上滿足居民體育需求,在制度上規範社區,在精神上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

1.1.2外部不利因素(1)社區體育法規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頒佈,表明了國家對社會體育的重視和支持,《體育法》第二條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羣眾性的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

體育工作堅持以開展全面健身活動為基礎,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促進各類體育協調發展。

”同時,《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條例》、《中國成人體質測定標準》、《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等一系列體育法律法規相序頒佈。

這有利於體育管理有秩序地進行,且具有相對穩定性。

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大,而且實施法律法規時要求實行“一刀切”,這不利於調動管理者的積極性。

由於法律方法具有相對穩定性,不能因時、因事、因地、因人隨意更改,其修改要合乎法律法規的秩序。

這一系列限制因素對社區體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的發展極其不利。

(2)舉國體制下社區體育文化發展較為困難在計劃經濟時代,舉國體制對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尤其提高我國在體壇的地位、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市場經濟下,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視健康為第一要義,對體育的物質、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

但是,近年來金牌戰略舉國體制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質疑,是因為羣眾體育發展水平與體育精英的輝煌成績有較大落差[4]。

舉國體制忽視了羣眾體育的發展,導致我國羣眾體制逐年下降,給我國國民健康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2.1內部有利因素(1)武漢市已舉辦的體育賽事及將要舉辦的體育賽事這些年,在武漢已經舉辦的和將要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包括:女足世界盃、湯尤羽毛球賽、男籃亞錦賽、武網、漢馬。

成功舉辦一項大型賽事,可以彰顯這個城市在國際規則、國際標準對交通、安全、旅遊、住宿、飲食等領域的管理水平。

更重要的是向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展現武漢市人民綜合素質和精神風貌。

馬拉松比賽,參賽選手在城市中穿行,相對一般館內的賽事,管理上挑戰更大。

跑馬拉松賽成為全民健身時尚“赫然在列”,更是展現武漢市民的綜合素質和精神風貌的優質平台。

武漢市必然要重視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建設,加強社區體育物質文化的建設,為將要在武漢市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打下良好的羣眾基礎。

(2)社區老年人口增多是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的催化劑隨着我國離退制度的建立,大批離退休人員湧向社區,人均壽命的增加,加快了人口老齡化速度,,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

老年人擁有大量閒暇時間,又有迫切的健康長壽和重建社會交往圈的願望。

體育活動正是他們保持健康、延緩衰老、擴大社會交往、消除孤獨與寂寞、善度閒暇的理想途徑。

老年人對體育的鐘情,能夠推動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

(3)保障措施將進一步完善國家將建立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優化投資引導政策,推動落實財税等各項優惠政策。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

這一措施為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上的保障,更是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的良好契機,應牢牢抓住這一機遇。

1.2.2內部不利因素(1)社區體育場地及體育設施現狀武漢市作為湖北省的省會城市,屬於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

但是,一方面,社區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這説明,社區內的健身器材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反映出社區管理者不能對社區體育設施進行優化管理。

另一方面,居民選擇在傍晚進行體育鍛煉,反映出社區體育場地使用率不高與社區場地不足之間的矛盾。

(2)社區舉辦體育活動經費來源武漢市社區體育活動經費是以政府提供為主、企業贊助為輔的資金籌措機制。

但是,在政府對體育文化建設這一方面,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對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投入比例,從側面反映出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經費來源不具有穩定性,同時説明活動經費不足是制約武漢市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因素之一。

(3)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備不足社區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社區中從事技能傳授、鍛鍊指導和組織管理對工作人員。

他們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5]。

從調查中發現,只有7.64%的社區存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這僅有的社區體育指導員是已經退休且熱愛體育活動的社區居民,幾乎沒有專業的社區體育指導員。

65.03%的社區居民希望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因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缺乏也是制約武漢市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2)社區體育組織缺乏領頭羊體育制度文化外在表現形式包括兩部分:體育活動的組織和體育相關政策的宣傳活動,對社區居民都具有宣傳與教育的作用[6]。

社區體育活動無組織的狀態為主,以鍛鍊者自發形成為輔。

這種無組織的社區體育活動很難起到宣傳作用,更別説對社區居民起到教育作用。

根據swot分析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諸多影響因素大體上可以分為四方面:內部優勢和劣勢因素、外部環境機會和威脅因素。

下面是這四個方面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繫:2.1so組合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的內部優勢條件,如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為社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城市人口增多,對社區體育文化活動需求量大;《全民健身計劃(2016-)》有效實施,中國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建設健康中國、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如果能夠把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發展自身具有的優勢和外部的因素結合起來發展,那麼將是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的最好趨勢。

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經費投資及人力資源管理,所以要想城市社區體育文化更好地發展,社區內健身場地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明確在社區體育文化發展中的資金投入比例,同時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

積極響應《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以及中國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的內容。

這些有利的外部機會因素可以極大促進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同時調節社區體育文化氛圍。

隨着經濟體制改革和人們體育需求的增長,社區體育項目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社區居民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內已有的健身器材和場地,也可以借用附近學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進行體育鍛煉。

社區體育組織體系不完善,基本上是自發組織的,這對城市社區體育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社區居民對體育場地和設施需求量大,然而,社區內健身場地缺乏且健身器材破舊,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加之社區內社會體育指導員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健身需求。

總之,當城市社區體育本身的劣勢因素遇到外部環境威脅影響時,會極大地制約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的發展。

3.1.1解決社區體育場地使用效率不高與社區體育場地不足的矛盾。

首先完善社區內體育場地和設施,再在社區之間建設供居民健身的體育中心,在區與區之間建立綜合體育場館,為社區之間或者區域之間舉辦小型比賽提供場所。

最後在武漢市建設大型場館舉辦武漢市與周邊市區的大型比賽。

3.1.2政府部門應積極發揮體育文化建設職能,加大在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加強社區體育工作者隊伍建設,使社區管理工作有機運轉。

積極動員社會上的企業對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贊助,建立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機制。

3.2.1解決社會體育指導員需求量大與數量和質量不足的矛盾。

第一國家或者政府部門應建立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並對其進行培訓;第二,政府部門應聯繫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成立志願者協會,不僅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能運用於實踐,而且有利於社區居民得到科學、健康的體育鍛煉方法,進而加強社區體育制度文化的建設。

通過社區內已有的體育組織,團結羣眾,動員羣眾科學地、持久地參加體育文化活動。

通過培養骨幹隊伍,加強人員管理和規劃,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隊伍,發展並壯大組織力量,使組織穩定。

3.3精神文化方面由政府牽頭,社區居委會協調,通過社區內已有的體育制度及體育組織和體育社團,經常舉辦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社區體育文化活動,讓居民對體育價值有新的認識,引導社區居民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從而促進社區體育精神文化的發展。

第4篇

就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大環境而言,傳統體育文化是強大的內源因素。傳統體育文化強調身心、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已成為校園體育文化不可缺少重要組成部分,把人在生物、心理和社會層面上的發展有機,構建人與自然共生的體育文化環境,這在當下和諧社會理念下,顯得相當重要。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反映本時代的特徵,同時又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演化,校園體育文化亦是如此,從早期學校體育的兵式體操,到當下的休閒運動,無不散發着時代的氣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生、發展離不開學校和社會共同構築的背景,具有典型的時空特徵。動態性是校園體育受眾者所表現出的羣體性特徵。大學生在緊張學習之餘進行體育活動,為校園帶來了新的氣象與動力,而社會流行時尚體育在校園裏很快風行,使整個校園體育文化處於不斷的變化與發展中。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以大學生髮展需要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人文形態,縱觀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體育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着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理念。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的融合是直接而迅速的。在解放思想與改革創新的思潮影響下,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趨勢,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下,日趨呈現多元化態勢,學生的價值觀念與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

隨着我國高校體育改革體制的確立,給校園體育文化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在順應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體現快樂體育的宗旨。校園體育文化可以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導向,能營造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大學校園倡導什麼,大學生就關注什麼,進而追求什麼[3]。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參與者用身體活動表徵的文化形式。身體活動的節奏,身體運動的動作、技巧、姿態,動作、技巧等的銜接規律有機結合組成體育文化的交際功能。大學生在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的同時,也進行着人際關係、協調能力的培養。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社會活動形式,而健身功能又是所有身體練習的通用特徵。高校體育大體可分為體育課、課餘訓練與課外鍛鍊三種主要形式。高校體育教師是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使者,在體育課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個性差異,適當地分層次教學,切實做到因材施教。體育課堂完成練習的數量、質量上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個層次的目標應存在差異性,使得各類學生能體驗到體育參與成功的喜悦。在課外體育層面,高校應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對校園的競技體育與羣眾體育兩手要抓,積極開展、組織各類校園體育競賽活動。體育競賽所具備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它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展現自我體育才能的需要,也為他們創造一種氣氛和諧舒暢的環境,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良好途徑。

通過體育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增進大學生健康,還可以發展學生的體育思維、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體育理論課的教學使得大學生學會處理運動中所打來的損傷,減少傷害程度,懂得營養保健知識、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體育的競技性,無時無刻在體現着“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將創造與超越合二為一,而創造的過程又是超越的過程。在多樣化的校園體育競賽中,例如體育節、校運會等大型比賽中,大學生運動員打破一項學院記錄的過程,既是對原有記錄的超越,同時又是一次新記錄的創新,只有在這種不斷的超越與創新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方能得到全面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主體參與性非常強的社會現象。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內容豐富,通過參與校園體育活動大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這一參與的過程則是大學生主體性從潛能到實現的最快途徑之一。多樣化的體育運動項目為大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生長點。體育運動是一個競爭的過程,不僅要求有參與各方運動技術的相對比較,還要根據不同個體在體育方面的素質和優勢,以發揮所長,取得競爭中的勝利,這種特長的發揮就是主體性的表現。

高等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而素質教育又是指人的體力、智力、道德品質和完美情操等才能和諧統一的全面發展。大學階段的體育教育承擔着使得大學生身體發展、體育思維、體育意識培養重任。增強體質與德育、智育、美育的密切配合,共同實現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的教育終極目標。

2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連接校園與社會體育文化的紐帶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引導大學生去實現人生價值,並且在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中,去完成價值觀的實現。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社會體育文化息息相通,必然會受到社會體育主體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很多體育運動項目的訓練方法、競賽組織和管理手段是通過高校體育教育傳播的;另方面,高校校園體育也會作用於社會體育,例如牛津與劍橋、北大與清華的賽艇對抗賽等均在迎合社會文化的同時大大超越了體育本身,它們的影響是社會性的、世界性的。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充分體現人本精神和個性解放,沒有校園體育文化對社會文化的主動適應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校園體育,沒有校園體育文化對社會文化的超越,校園體育文化就會沒有生命力。因此,高校要重視和發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首先,學校可以利用校報、牆報、廣播等媒體;知識講座、知識競賽、比賽等方式,提高大學生對體育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參與意識[4]。其次,健全學校體育制度和管理機制,制定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綱要;制定量化考評制度;加強督導和體育評估;加大體育投資力度;改善體育教學、科研環境,都是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高校體育文化多元化教育,可滿足各類專業學生的需求,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體育課是大學體育文化最主要的渠道之一,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大學生能較全面地瞭解體育基本知識、科學鍛鍊的方法、體育損傷處理以及體育鑑賞等多方面的知識,切實加強體育課程建設,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展有積極影響。

2發展特色體育項目,提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層次與品味

發展特色體育項目,以體育為媒介來促進各高校之間的交流,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這是一條非常好的途徑,並且已被廣泛採用[5]。課餘訓練是高校體育的基本組成部分,組建符合本校實際的高水平運動隊,不但可以代表學校參與各類比賽,而且還能作為校內體育運動的技術導向,帶動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通過打造特色項目(特別是高水平運動隊),選拔體育特長生代表參加各類比賽,在宣傳學校的特色的同時,也促進了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發展特色體育項目的過程中,學校需要結合本校實際,突出地方性、區域性。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包括物質層面建設與制度層面建設[6],兩者各有其特點。物質層面的保障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建設的基礎,沒有物質的保障,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將失去依託,成為空談;制度層面的建設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建設的保障系統,完善的制度、措施可以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供法令依據,保證校園體育工作的規範化與正常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充分發揮物質層面與制度層面的積極因素,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推向可持續發展。

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下,高校校園不僅需要感官上的刺激,更需要一種人性深處的精神力量來打動學生,而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學生身邊、可學的校園楷模。榜樣作為一種象徵性的事物,其事蹟具有鮮明典型的校園教育意義[7]。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可以通過評選優秀的體育指導教師、優秀體育組織以及突出的體育標兵,來培養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中的榜樣,塑造身邊的體育明星,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大學生通過學習同伴、爭做榜樣,從身邊榜樣中接受鼓舞。因此,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致力培養體育文化的精神榜樣,且不斷創新與發展。

第5篇

[摘要]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與體育活動成為人們主要的健康休閒方式,體育旅遊正是兩者結合的產物。目前,已開發出多種特色體育旅遊資源,為了促進對體育旅遊的健康發展,加大對體育旅遊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體育旅遊是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它不同於一般的觀光旅遊,也不同於單一的體育健身活動,是二者的有機結合。也是體育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既有產業特徵,也有拉動關聯產業發展潛力的作用,又有集體育競技與旅遊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特性。在業界,旅行社重視海外大型體育賽事觀戰市場的開拓;户外運動(旅遊)俱樂部則注重本土區域性市場的開拓;近年中國國際體育旅遊公司等團體,也組織了一些大型的國際體育賽事。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遊局都先後推廣體育旅遊,致力將體育活動由精英運動向大眾活動的方向轉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致力於推廣國內外體育旅遊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時,不少民眾將目光投向了奧運旅遊。

從旅遊發達的國家看,體育旅遊的興盛是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國體育部門始終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競技體育方面,而忽視了大眾體育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計劃”。近幾年來,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我國體育產業明顯呈快速擴展之勢。1992年至19全國居民的文化體育消費指數年平均增長率達5.1% ;年全國居民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位於13項常用基本生活消費之外重要消費支出的第6位,居於子女教育、電器、住房、書報、高檔服裝之後;僅以桂林市為例,目前,全市年均體育消費額已達4.7億元人民幣。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良性增長推動了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各地因地制宜,開發了多種體育旅遊產品,有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黃河漂流、東北滑雪、湖北賽龍舟、鄭州少林武術、內蒙古看那達慕大會等。國家旅遊局將定位“中國體育健身遊”年,共推出60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體育健身旅遊活動和11大類80個專項體育健身旅遊產品和線路,讓國內外遊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國體育旅遊產品的魅力。

國家旅遊局發佈的《20中國體育健身遊活動方案》囊括了我國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體育旅遊產品,可以看作我國體育旅遊的一個縮影。根據上述《年中國體育健身遊活動方案》我國體育旅遊產品的地域分佈特點如下:就專項旅遊路線而言,西部地區顯然佔有絕對優勢,以43項佔了總計82條路線中的50%強;東、中部以25.6%和22%遠遠落後西部。在體育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方面,東部地區則顯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計有30項大型節慶祝活動入圍,佔全部64項活動的46.9%;西部地區為31.3%;中部地區以21.9%位居第三。就這兩類的整體數量而言,我國西部體育旅遊產品分佈最廣泛,以63項產品,佔全國總數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為東部地區,51項產品,佔全國總數的34.9%;中部地區只有32項產品入圍,僅佔全國總數的21.9%。總之,我國體育旅遊產品在地域分佈上已形成了分佈廣泛,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分佈;東部地區以節慶體育旅遊產品為主,西部地區以專項線路體育旅遊產品為主的格局。

旅遊者可以參加一些有普遍意義的、集娛樂性和易學性於一身的體育活動項目,如登山、徒步旅遊等,可以使旅遊者在健身強體的同時,個人的需求慾望得到滿足。

觀看奧運會、世界盃、nba等大型賽事旅遊以及欣賞各類體育表演,可使旅遊者感到力與美的結合,感受到運動的激情,運動的快樂,從而陶冶情操。

某些體育旅遊項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中華民族的武術、傳統養生保健術,還有少數民族的表演節目,這些可以使旅遊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體育旅遊活動。

對於一些技術性很強的體育旅遊項目,如射箭、高爾夫球等,則需要旅遊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只有掌握了運動技能,才能真正體味到體育旅遊的樂趣所在。三、我國體育旅遊發展的問題

體育旅遊經營管理的粗放性,使體育旅遊的發展缺乏明確的思路和長遠的規劃,由於體育旅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形成了以户外俱樂部經營為主、以自組織為輔的特點。這些組織均為自發的民間組織,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對其負責,旅行社很少或不參與體育旅遊的組織及相關的活動,這種粗放的經營管理使組織者對體育旅遊的'發展前景缺乏明確的認識與思考,沒有形成長遠的發展規劃。在有關部門調查的省份中,體育旅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管理歸屬。體育局和旅遊局都沒有專門的針對體育旅遊市場的管理措施。事實上,體育旅遊的專業性要求政府要有專門的機構來規範和監督體育旅遊的經營,否則,體育旅遊的安全性、目的性、專業性等都將得不到保證。

2.管理體制不完善,經營管理者水平不高,專門人才匱乏

中國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遠遠不能適應大力開發體育旅遊目標的要求,嚴重製約着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開發的發展。缺少旅遊專門人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缺乏專門靈活有效的人才機制,在吸引、聘用、培養人才等方面仍保持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缺少寬鬆的環境氛圍、優厚的條件來吸引人才,而是採取硬性的制度來管理、約束人才,人才缺乏合理的流動;其次,高教規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滿足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公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再次,環境差和待遇低下,導致大量旅遊人才外流。由於歷史和地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發展體育旅遊產業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制約的因素。

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業務行為的信息監督管理職能。如對旅行社的各種銷售、宣傳材料進行監管,保證其遊程安排、接待標準、報價等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嚴格查處虛假旅遊廣告及其他違法旅遊推銷活動。這樣能夠阻止虛假錯誤信息的流動,防止旅遊者接受不真實信息。此外,旅遊行業管理部門應建立質量認證和質量公告制度。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從實力、信譽、質量等方面制訂標準劃分等級,負責各旅行社的質量等級的評定工作,並定期發佈各旅行社質量信息公告,使旅遊者可以對旅行社的服務質量進行直觀而簡單的識別,減少其評判的困難性。

體育旅遊業在整個國內都還是個新興產業,還處於培育和起步階段,人們對體育旅遊的本質、特徵和意義認識非常淺薄,在國內的旅遊類學術着作中很少談及體育旅遊類別,對體育旅遊的專論非常少,對體育旅遊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統性。同樣,各部門和地區對本區域發展體育休閒旅遊產業的潛力、政策措施、管理職能沒有完全定位,旅遊企業對體育旅遊業務缺乏重視;另一方面,人們對體育旅遊資源的獨特優勢和潛力認識不足,從而導致體育旅遊資源開發建設遲緩,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景區中忽視體育類項目的規劃與佈局。

積極推動社區參與本地的體育旅遊發展,用本地居民對體育旅遊發展和體育旅遊者的積極態度來減少體育旅遊過程中體育旅遊者心理的不確定性,體育旅遊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體育旅遊者審美和愉悦的需要,而體育旅遊者通過與居民交往獲得的愉悦也是體育旅遊者愉悦的重要內容。

體育旅遊人才是體育旅遊資源開發和體育旅遊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我國目前體育旅遊人才的現狀卻極大的影響了我國體育旅遊市場開發的前景一是體育旅遊資源開發的專業人才短缺,二是體育旅遊營銷人才、市場開發人才短缺。致使我國當前專業的體育旅行社非常少,綜合性旅行社內負責體育旅遊產品營銷的部門也不多,已從業人員體育旅遊知識欠缺,導致體育旅遊產品難以被大眾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體育旅遊業的發展。為了儘快改變這一現狀,我國必須加快解決體育旅遊人才短缺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培養體育旅遊專業人才,這樣才能推動我國體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林南枝陶漢軍:旅遊經濟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1o)

[4]張自明孫民治:我國體育旅遊的現狀與發展對策.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

[5]柳伯力陶宇平:體育旅遊導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6]王振:試論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