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斷舍離》讀書筆記5篇 《脱胎換骨:《斷舍離》讀書筆記》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15K

《斷舍離》讀書筆記是一篇關於斷舍離生活藝術的精彩書籍,作者山下英子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為基礎,為讀者提供了一種簡約、整潔的生活方式。本文通過對書中重要觀點的概括和思考,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從物質和心靈層面上實現真正的幸福。

《斷舍離》讀書筆記5篇 《脱胎換骨:《斷舍離》讀書筆記》

第1篇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山下英子,通過練習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便致力於提倡這種觀念,使人們都能夠親身實踐收拾整理這種事情,改變意識、脱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舒適的自由生活。説真心話,我並不是很喜歡閲讀這本書,但是,任何一本書都有可學習的地方。下面是我讀後的一點感想,願與大家共分享:

幸福取決於我們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看似很是抽象。但細細琢磨,就是這麼回事。要想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一定要和腦袋中的聲音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關係。因此,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之一,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餛飩,讓人生更加美好。“斷、舍、離”從字面上各自有不同的解釋,而我們要求的“斷舍離”並不是心靈改變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也就是説讓你“自己能夠掌控”這種感覺的量,包括你能夠掌控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位置,以及確保他們能夠物盡其用。斷舍離正是一種磨礪感應能力的技術。

我們先弄懂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着過去型、擔憂未來型。讓他們分別就自己不同的性格特性進行反覆的思考,才能夠做到改變生活習慣,將你的家變得乾淨利索。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認為,一個家庭的運氣,可以從物理的層面上看出。也就是説,可以從房間中的灰塵的數量及家庭的整潔方面看出家庭的整體運勢。所以,我們應該將這些必要的整理作為常規性的習慣,持之以恆。快速從不用的東西、還在使用的東西、充滿懷念的東西上進行立即行動,整理家庭中這些的“雜物”,使生活得到改變。這也就解決了“物品與自己的關係”。假使我們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的隨便亂丟東西,就相當於賦予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使你的生活、工作、學習得不到積極向上的賦能,更沒有足夠的勇氣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挑戰新的“目標”。

徹底的篩選物品才是“斷舍離”的核心,所以,如果做不到,就一定沒有完全符合“斷舍離”的要求。此時,我們要明確垃圾的三大類包括: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基於明確這些,開始行動,並能夠更深入的思考一下送東西和收東西這件事情,就不會隨便送禮品給人了,從某種意義來講,這也是“斷”的一種行動體現。同時,我們要把握“斷舍離”的目標“必要的時間、必要的地點、必要的限度”去實現我們的行動,找到最終的好心情,打動自己的潛意識,最終實現自己的自立、自由、自在。

書已經閲讀完畢,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一家打折的牀單,質量很好、圖案不錯,正在準備購買的同時,突然停止,其原因是因為家中已經存有足夠替換的牀單了,必須制止自己的購買行為,做到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有多喜歡……,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夠更有自信。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不同的觀點、多角度地審視“斷舍離”,將它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並將重新認識世界,獲得整個宇宙的支撐和能量。

《斷舍離》讀書筆記5篇 《脱胎換骨:《斷舍離》讀書筆記》 第2張

第2篇

有一些人讓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做家務或者整理衣櫃,通過掃地,拖地,讓整個房間窗明几淨,整個人的心情是舒暢通透的,通過把衣櫃裏的衣服品類都整理好,不僅物品一目瞭然,人的心情也跟着明朗起來。為什麼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能夠改變一個人糟糕的心情呢?這個疑問,我們可以從《斷舍離》一書中找到答案。

當然,也會有人質疑“整理收拾房間和管理人生有重要關係”的正確性,如果通過整理房間就可以做好人生管理的話,那麼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在《斷舍離》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説,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我們是在整理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改變,從而從以前一團糟的生活狀態中剝離出來,找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作為女生,總愛買買買,同款式的衣服,要買不同顏色的,鞋子也要買好幾雙來搭配衣服,久而久之衣櫃和鞋櫃再也裝不下了。自從讀了《斷舍離》後,我開始對自己的衣櫃來了革命般的整理,不僅整理出了很多不穿的衣服,讓整個衣櫃空出了很多地方,而且讓我重新認識了物品的定義。物品要以我們為媒介才能實現其價值,比如你需要穿這件衣服,或者這件裙子,而不是放在那裏將其束之高閣,不穿也不送人。

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不斷地在生活中實現《斷舍離》,你將會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對物品本身的珍惜轉化成自己是否需要這個物品,在不斷的篩選和剝離過程中,讓自己所生活的空間更加的明朗,循序漸進地改善你的心靈環境,從看不見的世界裏,一點一滴地改變看得見的世界。

在篩選物品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知道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在整理衣櫃的時候,你會驚人的發現自己有很多條類似的裙子或者衣服,每次遇到剁手節時,就會手不聽使喚地買買買,滿足了當下了購物慾,卻從來都沒有靜下來心來問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相信每一個家裏的各個角落裏都塞着一些從來不用卻一直囤積着的東西,《斷舍離》這一本書中,就是教會我們通過整理屋子,逐步地建立自己的物質需求體系,當你有一天你家裏所放的東西,都是你需要的,並且這些物品都能放在體現自身價值的位置上,而不是被我們打入冷宮,永遠的躺在別人看不見的陰暗角落裏。

想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學會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清晰自己地需求,下次遇到瘋狂打折或剁手節時,就不會隨心所欲地揮霍錢包,讓一些沒用的物品霸佔我們的生活空間,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了。

我們不習慣丟一些東西,是因為捨不得,或者潛意識裏覺得這些東西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發揮它本身的價值。但往往就是這些對物品上的雜念,牽絆着我們的精神,糾結於過往。

精神上的雜念,自然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去除,但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整理衣櫃,把那些我們自認為珍貴有感情的衣服從自己的生活中剝離出去,從看見的世界裏,慢慢地改變自己精神上的執念,長此以往,那些你糾結的過往就會隨着行動煙消雲散。

如果你精神上有些執念讓你痛苦不堪,目前又沒有辦法完全擺脱,那麼你可以嘗試着用“斷舍離”的方法,不要讓習慣侷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動,只有丟掉了過去,才能迎接新的未來。

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反應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如果一個人的房間是亂糟糟的,那麼別人對他的態度自然是普通的,但一個人把家裏整理得井井有條,那麼他的生活狀態是有規律的。別人對你的認知,是通過所看到的外部形象。就像《斷舍離》書中所説的“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他都能用那樣的東西,穿那樣的衣服,那隨便拿個禮物送他就行了””

當你通過“斷舍離”開始篩選物品,從家裏的衣櫃,抽屜有意識地進行改變,處理好和物品的關係,讓所生活的空間更趨於簡單明朗化,那麼個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就會跟着改變,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物品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同時我們也是和自己有相同頻率的人交朋友。當我們選擇了簡單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的人際圈自然也是簡單。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做了一個減法的工作,在篩選與丟棄中,越發地清晰自己的需求,從而讓每一件物品回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不需要的物品就淘汰或者送人,這種思維方式可延伸到選擇朋友的事情上,和自己脾性相似的朋友才值得深交,也就才走得遠。

篩選物品,如同選擇自己的交際圈,想要簡單而高質的交際圈,不妨從整理屋子開始。

李安曾説自己最有靈感的時候,就是埋頭做家務時。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有一些的疑慮,做家務怎麼能生髮出那麼靈感呢?但實際上,我們就是通過做家務和整理房間,讓自己的心靈迴歸沉靜的狀態,在整理的過程中,也相當於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當你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整理好了,自然就能改變周圍的世界。

轉換思維,以自身的需求為主,從科學有效地管理物品開始,觸類旁通,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第3篇

這本書其實去年年底就看完了,後來忙着各種事情,現在終於有時間來寫寫當時的感想。這本書蠻好讀的,花兩個晚上的時間就翻完了,但當時這本書對我觸動還蠻大的,特別是對像我這樣一個懷舊的老人家來説。

其實這本書主要就是教你一件事情,扔東西!其實大家都知道,保持生活愉快的一個最簡單方法就是:定期扔東西。只是我們好多人做不到而已。而扔東西在操作層面是不需要什麼指導的,所以準確的説,這本書教讀者的是如何説服自己應該扔東西。雖然這本書更多的屬於工具而不是書,但是,作者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來説服大家應該扔東西,而不是具體如何扔。而正是這更高一個維度的思考,是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地方。這本書看起來是説教你如何打掃衞生,其實討論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人和物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

試着回憶一下,我們在整理房間的時候是不是總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看着沒壞,於是我們對自己説先留着以後總能用上。就這樣,不知不覺我們的東西越來越多。書中説,當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陷入了一個迷思:這個問題的主語是那件東西,而我們在整理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所以説,我們問自己的問題應該是:“我現在需不需要這個東西?”。其實這兩個問題看起來差不多,但問題的實質卻完全不一樣。我們整理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我”才是最主要的,而“當下”才是做這個決定是的時間座標。我若不需要,它再好也對於自己來説也只是個累贅。書裏有個有趣的例子,大概説某人收到商場活動送的一個大花瓶,談不上喜歡但質量還不錯,因為和家裏的裝修風格不是很一致所以就放在客廳角落攢灰。一日,朋友來家裏看到了解情況後説:你這花瓶可不便宜呀。那人驚訝問為什麼,朋友説“不管你這花瓶多少錢,現在房價這麼貴,你算算它常年佔用的這塊面積就值不少錢了。所以,當我們問“這個還能用麼”的時候,考慮的只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只有當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才會發現其實我們自己的空間,時間和精力才是最珍貴的。

這也是這本書裏蠻有趣的一個地方。當我們佔有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真的擁有它嗎?因為只有當我們自己和物品之間有感情,它為我們所用,我們也很珍惜它的時候,才擁有了它。我們可以佔有很多東西,很多資源;但我們精力有限能擁有的真的不多。所以,盡能力的選擇那些最優秀的留在自己身邊,然後用心的愛惜它們。不要可惜那些被淘汰的,因為不然我們就會辜負了那些更適合自己的。對於那些因為曾經愛過而捨不得丟棄的,就要提到書裏提到的“佛系整理法”(名字是我自己取的)。

物品和人一樣,有的會陪我們走一陣子,有的會陪我們更久一些。不像是人會有情感和責任的牽扯,身邊物品的去留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喜好。緣起時怦然心動愛不釋手;但若緣分已盡也沒有必要勉強,好好告別就好。可能是源自日本萬物有靈的文化(一直覺得這個超酷的,像千與千尋裏的世界那樣),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靈性。你若不愛它,還把它強行把它留在自己身邊,反而會增加彼此的戾氣。對於那些自己愛過,現在卻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應當好好告別,放它去到更好的歸宿,像是送給或捐給需要的人,請別人繼續愛惜它。

第4篇

所謂的斷舍離也可以比喻成新陳代謝,身體需要新陳代謝,物品需要新陳代謝,精神更需要新陳代謝,而我們很多時候,被物慾、執念所羈絆,在內心深處總是給自己找各種不想改變的藉口和託詞,無論家裏物品還是精神,都把自己搞的像只貔貅一樣,只進不出。人的身體、家裏物品和精神都需要定時做些減法,清理掉負擔、毒素、壞情緒,從必要——適用——愉快三個緯度考量,逐漸改變生活習慣,放鬆腳步,舒適前行。

我覺得在一個家庭裏,對於斷舍離式的對物品的丟棄和整理,也不用過分執念斷舍離,畢竟家庭其他成員的思想意識能否達到同樣高度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先從自己的物品自己做主為原則,畢竟我們的家庭是個多維度的空間,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也要尊重,過分的對所有人的物品搞斷舍離,也是一份執念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斷舍離歸根結底是為了讓我們坦然接受自身的、珍愛之人以及真愛物品的離開而進行的訓練

第5篇

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並不是以“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換句話説,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也是在時時更新着。所謂時時更新,就是説我們要不斷進行更換。如此一來,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把東西搬回家之前認真思考一番,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打個比方説,作為回禮,有人送給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裏,放在櫥櫃的最裏面。假設對方送你的是一套麥森②的杯子,而你當下在用的,只是買甜甜圈時的贈品——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它啊”,你會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換句話説,在你的潛意識裏,你認為“自己配不上麥森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就像這樣,先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到物品與自己的關係上,之後就能看到通過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來,還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別人眼裏是什麼樣子。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着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他都能用那樣的東西,穿那樣的衣服,那隨便拿個東西當禮物送他就行了。”如此反覆下去,那麼身邊就會只留下適量的物品。所謂適量,它的程度會因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很難一概而論,總而言之就是會讓你有“自己能夠掌控”這種感覺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確保它們能夠物盡其用。在斷舍離裏,到了這一階段,你的家才終於從“倉庫”變為聲“住所”。在這以前,你的家到處都充斥着用不着的破爛兒,就算你把它們收拾得再整齊,也沒有任何意義。實施收納術應該從這個階段之後開始。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我們就這樣生活在這個“不斷湧進來,但卻只進不出的水池”裏。這樣下去的話,水池裏恐怕已經渾濁不堪、滿是淤泥了吧。我們就像鮎魚一樣,活在這個全是淤泥的環境裏動彈不得。要是環境適宜的話,我們原本是能像居住於清水當中的香魚一般來去自如的,可現如今卻因為四處堆滿了淤泥而無力遊動。也就是説,家裏堆滿了物品,把本來悠閒的空間全堵死了,我們也因此而不能自在活動。可為什麼我們察覺不到這些呢?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只要靜止不動,淤泥就會一點一點地向下沉澱。這樣一來,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層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單純只關注最上面一層水的話,那我們自然察覺不到自己已經陷進淤泥裏了。不過,雖説察覺不到,可我們卻總會覺得莫名的疲憊,沒有精神,原因非常簡單——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積越多,死死困住了我們,讓我們無力動彈。

淤泥越來越多,有的人可能就會深陷在淤泥裏草草度過一生。由於工作原因,我有時會參與一些整理遺物的工作,常常會看到令逝者家屬吃驚不已的現象。想着過時的奶奶沒準會留下什麼好東西,可結果打開壁櫥,看見的全都是包裝紙、紙箱子之類的東西,或者淨是一些收禮得來的尚未開封、滿是灰塵的牀單,總之就是一些沒用的東西,想要的卻一點都沒有。

如果非要問為什麼人在這種環境下就會靜靜地不動彈,恐怕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如果亂翻騰的話,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層水面也會變得渾濁不堪。靜止不動的話,水就不會渾濁,這樣的話還能有點喘息的空間。不過,要是下定決心實施斷舍離,就必須得把池塘翻個天翻地覆,也就是得把放在衣櫃裏、壁櫥裏的東西全都拽出來,這顯然會是個大工程。要開始斷舍離,就得把立體的、探得高高的東西變成平面,鋪滿整個屋子,正所謂“五倍的物品,三倍的灰塵”的狀態。如果家人碰巧在這個時候回來了,一定會驚呼:“你幹嗎呢!你這是要折騰亂了還是要收拾啊!”這可真是讓人火大,而你自己也會覺得是在白費勁。這種事反反覆覆,結果那些淤泥——家裏的破爛兒——就沒辦法一掃而空了。這不就是我們目前的狀態嗎?破爛兒還可以分三類 讓我們把“乾巴巴的火腿”——破爛兒再稍微細分一下吧。

漫不經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東西,甚至是已經忘了它的存在的東西。是因為一想到扔掉就心懷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沒扔掉的東西。

好歹還算是在用,可其實並不喜歡,所以就隨便用着。我們會亂七八糟地亂放,毫不珍惜地隨意亂用這些東西。

因為充滿了懷念與回憶,所以總也丟不掉,是擁有強大能量的東西。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它們就好比是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就算你真的覺得必須把它們扔掉不可,可結果卻一直都沒能付諸行動,隨着時間的慢慢流逝,你甚至會忘掉它們的存在。在斷舍離中,基本上沒有“客用”這種觀點。斷舍離認為,如果家裏能成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間,那是再好不過了。去高級飯店吃飯,如果盤子缺個口,你一定會不高興吧?可是,在家裏的時候,説不定你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的。我今天能把多少時間花在斷舍離上呢?是半天、1小時,還是15分鐘呢?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找出今天想要進行斷舍離的場所,這樣的話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更願意付出努力。換句話説,要選擇的這個場所,即便只是一個抽屜也是可以的,甚至説得更誇張一點,即使只是一個塞滿了購物小票的錢包也無所謂。在斷舍離裏,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下來的就是碗櫃、餐具架之類的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了。這些空間從美觀上來説,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再接下來就是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也就是説要最低限度地放東西。比如我們去美術館看畫展,那些醒目地印在畫展宣傳單上的極具代表性的名畫多半都是單獨掛在一面很寬的牆上我們追求的是靠一個動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動作,充其量只有打開櫃門、取出物品這兩個動作總而言之,要有意識地讓收納工具裏的東西不管任何時候都能“立起來”,也就是讓物品能“自立”。我們家訂了規矩,廚房的毛巾要豎着放在四方形的淺托盤裏,最多隻能放十條,這樣,對放進去的毛巾數量可以進行總量限制,而且因為是豎着放的,不用從下面抽取,所以也不會弄亂,不會塌下來。如果是收在抽屜的東西,很可能會搞不清楚抽屜底下到底放了什麼,而且要從抽屜深層拿東西出來也很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