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3篇 "故鄉風俗:傳統文化的魅力"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1W

“家鄉的風俗”是每個人心中永恆的話題,這體現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珍視。在中國這片神州大地上,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本文將帶領大家領略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感受家鄉的獨特魅力。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3篇

第1篇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嶴。天台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温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着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雲,幽靜小巷,時光彷彿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湧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甦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粽子、搗麻餈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着;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噹噹一路敲着,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裏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後把醃好的瘦肉、滷豆腐、冬筍、墨魚鯗、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淨,再炒好炒花生米並切碎,最後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後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後,再放入菜泥,然後徐徐倒入米漿,並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為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台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於戚家軍衣食無着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飢,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後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眯眯地盼着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裏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着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户的“討”着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為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3篇

第2篇

我的家鄉媽祖故里——福建莆田,古稱“興華府城”。

“大年三十除夕夜團圓飯,七年級吃媽祖面,家鄉人稱它為‘做歲’;正月初四晚上又是滿桌豐盛團圓飯,初五也是一碗媽祖面,俗稱為‘做大歲’。”爺爺一邊吃着媽祖面,一邊繞有興趣介紹“做大歲”的由來。

據莆田縣誌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當時倭寇入侵興華府城,血腥屠殺,城中官民四處逃亡,倭寇佔據興華府城,直到臨近春節,以戚繼光將軍為首的援兵趕到,和城中倖存的官民一起奮力殺敵,驅趕倭寇,終倭寇不敵,才棄城而去。直到八年級,興華府城倖存民眾才陸陸續續回到自己家中,收拾斷壁殘垣,安葬家中亡故的親人。也因此,正月八年級在莆田民間稱為“探亡日”,是民眾回到家中後互相探望亡故親人的日子。為了避諱,在莆田便有了八年級這一天不到親戚朋友家中拜年的習俗。民眾安頓好之後便約定在正月初四這天補過了年——“做大歲”,這一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不僅初四晚團圓飯是豐盛的,初五也不例外,與七年級一樣。奶奶都會起個大早,為家人準備一碗媽祖面。“在媽祖面上,以八卦的圖騰方式,相隔分別放置着五花肉、蛋塊、豆腐條,頂方以紫菜、黃花菜及花生仁點綴其中”奶奶一邊準備一邊介紹,不一會兒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媽祖面便呈現在我的面前。“面”與“命”為諧音,一碗媽祖面必須不留一絲面,便意味着平平安安又長了一歲。所以,我一直認為媽祖面是最美味的食物,因為面裏有濃濃的親情和深深的祝福。

“莆田人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會忘了‘做大歲’。在莆田人心中‘做大歲’遠比除夕夜‘做歲’更加隆重,這是一代又一代傳承,因為‘做大歲’,在熱熱鬧鬧的團圓背後,是莆田400多年前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巨大苦難。現今傳承‘做大歲’,也是讓後人記住那段苦難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後人傳承抗倭中愛國自強、保衞家鄉的莆田人永不言敗的精神,是莆田人一筆獨特的文化遺產,”爸爸一邊慷慨説着,一邊指着電視畫面説:“寶寶,你看福建省第一批赴鄂抗疫醫療隊,有我們莆田兒女身影——趙培培、陳黃冰,她們是昨天抵達武漢,放棄了與家人‘做大歲’團圓,與新冠肺炎病毒衝刺搶時間,是莆田人的驕傲,她們身上也正是傳承着莆田人永不言敗的精神。”

“爸爸,我長大了,也做一個像培培姐姐們那樣的人。”從現在開始,我要腳踏實地,好好學習,做一個永不言敗的莆田人。

第3篇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不僅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裏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我的家鄉——太和縣的春節習俗吧。

從臘月初旬開始,家鄉的人們就開始為過春節忙碌起來了。臘八這天,家家户户不僅要熬臘八粥,還會興致勃勃地去買牛肉,買回牛肉後切成小塊撒鹽醃製,每天還要翻一翻。這些牛肉大概醃製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來泡一泡,然後煮熟食用了。可以説,家制牛肉這道菜是我們春節桌上的一道必備菜,色鮮味美,老少皆宜。誰家要是少了這家制牛肉,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年味。

臘八粥沒喝幾天,轉眼間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一天的重頭戲就是“祭灶”。在這一天,人們從天一亮就開始對家裏進行大掃除。他們不僅要把房間打掃乾淨,更重要的是把廚房裏的鍋碗瓢盆全部拿出來清洗乾淨,然後把廚房裏的東西擺放整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許有物品損壞的現象發生,因為這裏麪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願望。“小年”這天,家人們也會盡可能的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家都很重視過“小年”,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節就真的快到了。

剛過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頭,出入超市,為過大年做準備了。大人們會買很多雞鴨魚肉,買充滿喜慶氣氛的必備品:春聯、紅燈籠、窗花、花草等。小孩子會買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種玩意兒——風箏、電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熱鬧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門上都貼上紅紅的春聯,窗上貼着喜慶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顏開。晚上,每户人家都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最有趣的要屬吃餃子了。大人們會把一枚硬幣提前包在餃子裏,大家都想吃到那個包有硬幣的餃子。小孩兒吃到了,預示着學習進步、茁壯成長;大人們吃到了,預示着工作順利,事業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預示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所以每個人都帶着一種期待的心情去吃餃子,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幸運兒。晚飯後,一家人會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享受着精彩的節目帶給大家的熱鬧與歡樂。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了。大年七年級,家家都會拜年,人人相互祝福。這一天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樂開了花,因為他們會收到很多大大的紅包。

太和的春節在人們的相互祝福聲中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都會吃湯圓,觀花燈。濕地公園的花燈花樣繁多,樣式新穎,惹得遊人徹夜觀望。

太和的春節在正月十六這天結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進學校,大家都在快樂與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與拼搏中創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