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甘肅的著名導遊詞範文5篇 "甘肅之妙,導遊詞範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4W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地區,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於世。在甘肅旅遊中,著名導遊詞是遊客瞭解這片土地的窗口。這些導遊詞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甘肅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娓娓道來,為遊客們帶來全新的旅遊體驗。在本篇文章中,將為大家介紹一些甘肅著名導遊詞範文,讓我們一同領略這片古老而迷人的土地。

甘肅的著名導遊詞範文5篇

第1篇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它位於甘肅省敦煌城南7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

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 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二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説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為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二為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乾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

三為共鳴放大。沙山羣峯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迴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遊客在這裏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甘肅的著名導遊詞範文5篇

第2篇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遊小潘,希望我們一行遊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峯。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麼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裏薈萃着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裏,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裏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裏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説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我們先觀賞到這裏,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第3篇

蘭州百合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為“lilum davidi var unicdor cotton”因其地下莖 塊由數十瓣鱗片相疊抱合,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百合是一種有較高營養保健 價值的蔬菜,有極高的食用價值。“蘭州百合”含糖量高,粗纖維少,肉質細膩,還含有其它有益成分。喜半蔭條件,耐蔭性 較強。但各生育期對光照要求不同,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尤其是現蕾開花期。如光線過弱,花蕾易脱落,但怕高温強光照。百合為長日照植物 ,延長日照 能提前開花,日照不足或縮短,則延遲開花。

百合為百合科 百合屬中能形成鱗莖的栽培種羣,多年生宿根 草本植物,味道美,又名野百合 、喇叭筒 、山百合 、藥百合 、家百合等。百合在歐美各國主要作為花卉栽培,而我國栽培百合主要採收其鱗莖作為食用或藥用。

百合原產亞洲東部的温帶地區,中國、日本、及朝鮮野生百合 分佈甚廣。我國是野生百合資源分佈最廣的國家,從雲貴高原到長白山區,到處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南北26個省、自治區垂直分佈在海拔200—3200米之間。中國有關百合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羅願 的《爾雅翼 》。書中説番韭就是百合蒜,並説:“百合蒜,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惋,數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 ,故名百合花 ,言百片合成也。”關於百合之名,李時珍 説:“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或雲專治百合病 ,故名:“亦通”。

日本對百合的最早記載是公元642年 ,當時有把百合花作為供品獻給天皇的記載。

歐洲歷史 上百合的記載也很多。_的儀式上,百合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花卉,特別是復活節 、聖誕節,百合花是作為純潔少女的象徵出現的。

法國從十二世紀起,將百合作為國徽上的圖案。智利國徽 上也有一簇百合花,它是獨立、自由的象花,也曾被西方人奉為聖物,有諺語説:“百合花賽過所羅門 的榮華。”就連中國古代大詩人陸游 也曾感慨:“芳蘭 移取偏中林,餘地向妨種玉簪。更乞兩 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那由六枚花瓣組成的喇叭花型,優雅柔和,令人陶醉。

全國解放以後,蘭州百合的發展經歷挫折,終於得到發展。1974年,原蘭州市委書記王耀華 曾在袁家灣村 現場召開市委會,把該村定為百合基地村,解決有關問題,促進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以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幹部、羣眾思想逐步解放,幹勁越來越大,特別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後,幹部羣眾勁頭更足,發展速度更快。截止1997年,僅七里河區百合種植面積以達到1.6萬多畝,總產量700多萬公斤,其中西果園鄉 就大1萬畝,450萬公斤。

近年來,蘭州百合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蘭州百合產業化建設是全市乃至全省農業產業化 發展的重點項目,是我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幾年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蘭州百合由我區重點支柱經濟步入產業化軌道,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蘭州百合面積初步擴大,99年留牀面積達到22400畝,產量穩步增加。99年底產量達到850萬公斤,銷售渠道暢通、前景十分看好。產品以遠銷到全國各大城市及港、澳、台、東南亞、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第4篇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於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佈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後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製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聯繫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並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現存最早的洞窟,建於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着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時期的個性特徵。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淨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了拉絃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緻、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悦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製、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祕。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製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徵。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意。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後,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徵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涵。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第5篇

在我國美麗遼闊的大西北,不僅僅有戈壁荒灘和那蒼茫無邊的孤煙沙場,而且還有許多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如那頗具盛名的鳴沙山。遠遠望去,晴空萬里,山體恍如一條橫卧着的黃色巨龍,綿延柔軟平滑似鏡,山脊如刃峯若削,好一派罕見的流沙景觀,讓人歎為觀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腳踏沙,人行沙中,頓感一種細軟滑圓,踩入沙坑,表層蒸熱裏面涼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雖無驚險卻很艱難,沙流軟綿綿,進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着他人腳印好像省點力氣,偶爾也小跑一陣往前衝刺。如此這般向上攀登,雖汗水淋漓,但也其樂無窮。

登上山峯,舉目遠視,天蒼蒼,沙茫茫,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層層疊疊的峯巒,揮灑出道道優美的曲線;近處沙浪縈迴,看似澎湃洶湧卻如波濤凝固。“鳴沙”之説更給此山抹上一層神祕色彩。陽光下掬沙細撒,指縫間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瑩閃亮,沙脊兩邊陰陽分割呈強烈反差。一邊是黑乎乎清涼涼,一邊呈金燦燦熱騰騰。真是東邊日出西邊涼。

再俯瞰山下,沙山環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着粼粼波光;泉邊蘆葦垂柳搖曳,湖中輕波漣漪盪漾。據説,自東漢以來便有此泉記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淹沒不因乾旱枯竭,創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蹟,無愧於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稱。面對着藍天、沙海、碧泉,和諧恬謐相映成趣,人們無不讚歎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時,不妨滑沙而下,雖有幾分驚險但也有幾分刺激、幾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條板,順坡而下,兩手一伸似雙翼展翅,沙浪滾滾如山洪奔騰,耳邊風聲陣陣好似沙鳴聲聲,恍然猶如全身騰空而起,驚心動魄一剎那,即已到得山腳下,真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飛流直下之飄飄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