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端午故事隨筆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07K

  端午故事隨筆

有時也能聽到一陣沙沙響,微風一停,那濕地裏的異形水面就平平光光的亮。藍天成了襯景白雲就在水影上,幾隻鳥兒飛過,那水的鏡面就投下了一掠而過的飛影。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端午故事隨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端午故事隨筆

端午故事隨筆一

今天陽光明媚,蔚藍的天空白雲飄飄,是清爽宜人的好天氣。我悄然性起,決定出去郊遊。我獨自來到市郊的一座水庫,在庫區的小道旁,望向那些溝溝坎坎的小片濕地,水下水草縱橫,那些不規則的土埂上,各種野草綠瑩瑩的葉片舒展着,那些蒲草爭着勁的往高里長,那些蘆葦節節高,沒開花的蘆花在搖盪,葉片隨風舞,像少女的纖纖玉臂在舒展舞蹈,有時也能聽到一陣沙沙響,微風一停,那濕地裏的異形水面就平平光光的亮。藍天成了襯景白雲就在水影上,幾隻鳥兒飛過,那水的鏡面就投下了一掠而過的飛影。

突然在寧靜的小道上傳來幾聲呼喚“小梅,小梅你快過來,姥姥告訴你啥是粽子葉。”那小孩留着一頭短髮,穿着花裙子。一雙白白地旅遊鞋在草叢間跳躍,她展開雙臂像只蝴蝶在飛翔,那位婦人指着蘆葦葉子説:“小梅,這就是粽子葉。再等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奶奶給您包粽子。”我望着她們離去的背影,我的心一抖,思緒將我拉回到童年。我曾記得端午節的前二天,母親就把江米泡進瓦盆裏,將寬寬的葦葉放進鍋裏面煮,這時候我就知道要過端午節了,我的心思從這天開始,就不再出去瘋癲玩耍了,那時的我是記吃不記打的,因為粽子的味道早已充滿味蕾,粽子送入口中一嚼那粘!那味!那香還有大紅棗的甜,在口中回味無窮,肚子裏的饞蟲早就吊到了嗓子眼,口水順着脣邊淌。這天母親將葦葉泡在冷水裏,將一盆浸泡過的江米放在腳前,她坐在小櫈上開始包粽子,我蹲在旁邊寸步不離。只見她拿起兩片葦葉對壓在一起,並在水中沾了沾,用雙手把葦葉折成個三角兜,左手捏着三角兜,右手抓起江米放入到三角葦兜裏,放一半江米再放一粒紅棗,直到三角兜裝滿了江米,左手捏着,右手捧着粽葉一折,換手一掐,然後用馬蓮草將粽子綁牢,一個粽子就包成了。那滿滿的一鍋粽子放在地爐上煮。我不停地追問啥時候才能吃啊?粽子終於在我的期盼中煮熟了。母親不停的用冷水沖洗降温,直到熱乎乎的粽子都涼了才停手。這就是我童年時對端午節的認知,隨着年齡的增長,在我的印象中認為是迷信,既然是迷信也挺好,能吃到這麼好的美食。

到了中年才知道是紀念一個人,他叫屈原。是投江而亡,當百姓知道他投江後都來打撈他的屍體,百姓擔心江魚吃屈原的屍體,就用江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為了保護屈原的英驅。如今我已滿頭白髮步履蹣跚,到了這把年記才拷問自己,屈原為何投江?為何二千多年後百姓不曾忘記,還把他投江的日子定為了端午節,食粽子門上掛艾蒿草,孩子手上捆綵線還要賽龍舟。白髮童心的我到此時才想弄個明白。我打開電腦,在微信上查找有關屈原的資料。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屈原在文學上的成功是無可比擬的,政治上的抱負卻沒能實現。因為他正直不畏權勢,受到了貴族的排斥。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屈原最終因為不忍心國家破碎滅亡,而跳下汨羅江自盡身亡。屈原身為一名詩人,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他轉而投向他擅長的文學,借文學來表達他內心的憤懣之情。寫出了《離騷》、《天問》等著名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無法紓解之情。屈原深受大家敬仰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還有他對國家純粹無私的奉獻以及愛國之情,他對楚國的政治影響巨大,在當時他的政治思想流傳在列國之間,深受大家歡迎。他是千里馬,可惜沒有遇到伯樂。他的思想沒有找到認同他的人。一生的抱負只能隨着汨羅江而滾滾東流。留下“世人皆濁而我獨清”的浩然正氣。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愛國青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厚影響的人,是中國古代的詩歌之父。是中國的詩魂,國魂以及民族魂。端午節紀念屈原,就是要讓我們當代青年人都秉承愛國之心,敬仰屈原,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傍晚我倚扶在伊通河的護欄上,遙望夕陽紅霞,看着河裏的音樂噴泉。華夏大地今朝盛世,是先古英豪用生命推動着歷吏的車輪滾滾前行,他們用愛國思想築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這種國家情懷千年不衰,他的愛國精神是我們後人取之不盡的財富。我舉起雙臂召屈原之魂。敬請放心,中華兒女一定鼎力前行,就像賽龍舟之人,團結一心奮力拚搏,用先輩智慧用先輩之勇,為了祖國我們時刻準備着,亮劍!

端午故事隨筆二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前院過五月節,歡天喜地隨老奶去採年息花,聽她講故事、唱歌謠,經常流連忘返。奶奶見了,佯裝嗔怪,説我“長”到了前院,要將我送給老奶做孫子呢。

老奶家姓米,同我們一樣也是闖關東來的漢族,但老奶本人卻是滿族,平日喜歡在頭頂上盤着高高的髮髻,依然保持着在旗人的風範。奶奶拿老奶的頭型開玩笑,説她梳個“老轉”, 流光水滑,跟“牛舔”的一樣。老奶聽了,不急不惱,抬手摸摸自己的髮髻,一笑了之。過去,米家是屯中大户,房子土地多,騾馬成羣。土改時,老奶的丈夫剛巧跟幾個哥哥分家,分散了財產,才僥倖沒被劃為地主,只落了個富裕中農成分。有時,奶奶對老奶家有什麼不滿,便偷偷衝着前院喊他們“大尾巴中農”。

老奶脾氣比我奶奶温和,待人熱情,平時拿我們這些鄰家孩子也當自己的親孫子一樣,從不嫌煩。夏日裏,老奶削下漿汁飽滿的青玉米,磨成面來烙葱花餅。一進門,滿屋飄香,饞得我哈喇子直流。老奶見了,便隨手先拿一張來給我,眯着眼笑着看我吃完。閒暇時,老奶喜歡帶我和她的孫女小丫一起在炕上抓嘎拉哈,還教我們玩紙牌,看“馬掌”,“飄”和,贏“取燈”(老奶對火柴的稱呼)杆玩。

五月初五,我們都叫端午節或五月節,老奶卻稱年息花節。過節這天,老奶除了跟我們一樣包粽子、採艾蒿、掛葫蘆,還要去採年息花。年息花,是滿族旗人的叫法——我們稱作杜鵑花或“韃子香”,屬於一種灌木,生長在石頭縫處,往往綠葉未出,花朵便迫不及待率先開放了。走在屯中,舉目四望,粉紅色的年息花一簇簇點綴在山巔之上,絢麗奪目,讓你頓覺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端午節一早,太陽還沒露頭,老奶帶小丫和我一起去採年息花,鑽進南山,不顧露水打濕褲腳,小心翼翼爬上紅石砬子。我和小丫學着老奶的樣子,摘下一朵朵年息花,放進袋子裏。這時,抬頭見石砬子高處的年息花枝長得更茂盛,花朵開得更豔麗。我和小丫受不了誘惑,悄悄尋找捷徑,想攀上去。老奶轉身看見了,忙踉踉蹌蹌跑過來拉住我們。她怕出危險,不敢讓我們上去逞能,説年息花遍地都有,摘不到,遠遠看着也很好。説着,她撅下一束年息花枝,在我們頭頂上輕輕搖動。露水撲簌簌落在我臉上,涼哇哇的,帶着一縷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老奶給我們講了一個年息花的故事:

早先年,一位叫年息的格格住在長白山區,她亭亭玉立,貌美如花,自幼和一個小阿哥唐阿里青梅竹馬,相親相愛。火神看上了年息,耍盡各種手段企圖霸佔她,但年息格格誓死要與心愛的唐阿里在一起。火神大怒,在五月初五這天,放火燒死了年息姑娘,將她的骨灰撒在山野中。第二年春天,漫山遍野都長滿了紅豔豔的杜鵑花。為紀念年息格格,滿族人從此稱杜鵑花為年息花,每年五月初五時,都不約而同登山採摘年息花。

我們興高采烈揹着一大捆年息花回來,老奶會將年息花枝插在瓶子裏,放在窗台上養起來,留着觀賞。年息花生命力旺盛,即便是寒冬臘月,撅來的年息花枝插入裝滿水的瓶子中,幾天就會冒出一個個花骨朵,很快開出的鮮花,粉紅,細嫩,滿屋紅豔豔,生機盎然,彷彿置身在春天裏。因而過年前後,滿族姑娘都喜歡成羣結隊上山撅年息花枝。有時,老奶高興了,還會哼一段年息花歌:“今個臘七兒,明個臘八兒,上山來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臘七兒採,臘八兒栽;三十打骨朵,大年七年級開。紅花開,粉花開,花香飄到敬祖台;財神來,喜神來,又賜福,又送財;年息花兒道年喜,年喜花兒年年開。”

採回年息花,老奶會一一放在幾隻秫秸蓋簾上,擺到院子裏晾曬。那天,老奶笑眯眯拿出兩隻香包來,分別用針線給我和小丫縫在衣襟上,説裏面裝着年息花,可以避邪驅毒。“等你們長大結婚時,奶奶做兩個大香包,一人送你們一個。”老奶扯起小丫的手,又拉過我的手,意味深長地説,“真希望你們一直這麼玩下去,一輩子不分開。”我和小丫不懂她的意思,面面相覷,傻笑着,相互做着鬼臉。

漸漸地,我和小丫長大了,老奶也老了,變得老態龍鍾,腿腳不便,無法再上山了。臨近五月節時,她都嘖嘖歎息,為自己不能親手去採年息花而遺憾。我和小丫聽了,悄悄約定,今後無論誰在家,都要在過五月節時替老奶撅回一束年息花枝來,讓她親手插在瓶子裏,養在屋裏,讓年息花天天與她相伴。

17歲那年,我考上中師離開了家,而後爺爺奶奶相繼過世,父母也搬家離開了老屯。老奶和她的年息花也慢慢從我的生活中淡出。

那次,母親去老屯串門回來,我急忙打聽老奶的消息。母親搖搖頭,歎口氣説,老奶已過世好幾年,小丫也嫁到了鎮上。哀歎之餘,我也為老奶驕傲,她一生勞碌,背大孫子,又帶大幾個重孫子,92歲無疾而終,她的人生也算是功德圓滿。母親還跟我透露一個祕密,老奶當年曾有意將小丫許配給我,但被母親婉言謝絕,因為她不想在外工作的兒子找一個不吃“紅糧本”的媳婦。我聽了,心情悵然,默默回憶着跟老奶上山採年息花的情景,一種別樣滋味纏繞在心頭。

又是一年端午節,不知老奶的家人還會不會去採年息花?

 

Tags:端午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