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學習楷模心得體會7篇 學習楷模:走過路過,別錯過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2W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令人敬佩的學習楷模。他們不僅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更在為人處世方面以身作則。他們的經歷和心得,給予我們莫大的啟發和動力。本文將分享一些學習楷模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引導讀者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學習楷模心得體會7篇 學習楷模:走過路過,別錯過

第1篇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説。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鑽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在《自然》雜誌封面全文發表,成為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為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20xx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為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為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後他才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為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裏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説:“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xx年12月,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xx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學習楷模心得體會7篇 學習楷模:走過路過,別錯過 第2張

第2篇

11月3日,中宣部授予肖文儒同志“時代楷模”稱號,38年來,肖文儒參與了700多次生死營救,從垮塌的礦山、隧道、山體中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羣眾,創造了多個救援奇蹟。青年幹部要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向“守夜人”看齊,緊盯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追尋“守夜人”,踐行初心使命。

堅定為“人民守夜”的定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xx年6月24日,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接報後,肖文儒攜邊坡雷達趕赴現場,經過精準研判,帶領救援人員進入作業區。看到被困的人一個接一個被救出來,肖文儒説,“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一切都值了。”青年幹部要堅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聚焦嚴峻複雜的發展形勢,敢於主動請纓;聚神改革攻堅大潮,敢於發揚鬥爭精神;聚力重大事件、重大項目、重大改革,敢於不懼困難,不計得失,將“人民至上”融入精神血脈,最終落實到為民謀利上。

堅定為“成長守夜”的`耐力。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肖文儒説,“年輕的同志要多帶去現場歷練。”他會抓住每一個“傳幫帶”的機會,不遺餘力地傳授實戰經驗,每次有急難險重的任務,肖文儒會盡量多帶年輕同志一起參與,讓他們長見識、增本領、強能力。在新徵程上,青年幹部要走出温室經歷風雨,紮根基層一線成長,要主動放下架子、邁開步子,俯下身子、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抱定信仰,在“滴水穿石、繩鋸木斷”中堅守精神,在“勇攀高峯,越難越前”中方顯本色,努力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堅定為“理想守夜”的毅力。肖文儒從事礦山救援事業已近40載,很多早年一起入行的人都改行了,但他沒捨得這份事業。肖文儒説:“其他行業有很多人幹,但礦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這30多年的實戰經驗,我的工作有價值,我願意傾盡全力。”青年幹部要厚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甘於當無名英雄,做實實在在為羣眾辦實事的奮鬥者,始終堅定走在新時代的前列,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甘當“守夜人”,守護人民,增強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3篇

讓杜富國牽掛至此並守護三年的雷場,曾經是老山主峯的重要支撐陣地,留下了大量地雷,還有無數未爆炮彈。在掃雷隊入駐之前,炸死炸傷的案例相繼發生,而雷場中隨處可見的骷髏頭“雷區”警示牌,已然成為了當地鄉民的夢魘。

但自從掃雷大隊駐紮之後,再無慘案發生,鄉民們也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美好生活近在眼前。

20xx年11月16日,中越邊境雲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一場已掃雷場移交儀式在無數鄉民圍觀中舉行。

移交儀式上,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的數十名官兵,一邊高唱軍歌,一邊手牽着手蹚過雷場,用這種特殊的徒步檢驗方式向老百姓證明,他們走過的每寸土地都是安全的。這也標誌着中越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雲南段任務圓滿結束。

於病房中得知這個消息的杜富國,定然是無比開心的,自己悉心守護三年的`土地終於可以徹底迴歸安寧。很快,鄉民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耕種、放牧,他心中所期待的“絕美風景”也終將要變成現實,雖然這些美麗他都無法再親眼目睹。

而他這樣一個再也無法掃雷的“雷神”也將永遠被人們銘記,正是他,用自己眼前的一片黑暗,用自己辛勤努力的一雙手,換取了身後的一方淨土。

第4篇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朵花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心得,每朵花綻放時都是如此美,讓人增添期待,讓我們放慢匆忙的步伐,俯下身體,去仔細傾聽花開的聲音。在學習了苗文玲教授的事蹟後,覺得她以堅強倔強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紮根山區學校教育,在平凡的崗位上27年耕耘不輟,她就在訴説花開的聲音。

懷着對老師職業的特殊感情,師範畢業後我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三尺講台,開始了我的從教旅程,如花一般安靜地盛開,悄悄吐露自己的花開,只為自己一生無怨無悔的選擇。十幾年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靈魂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濃濃春風,即使冰冷的感情也會消融。

如何能夠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合格學生?在我看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平淡中放歌,在安靜中耕耘,在平時中閃光,讓自己作為一名合格的學生。因為唯有那樣,才能以高尚的情操去影響教師、教育學生。

如果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就必須舉起熱情的右手,懷着一顆熱誠的心,在樸實的崗位上,以高度的責任感來提高自己。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以此為榮,熱愛它,而不是隻把這個職業當成一種謀生的方式。

教師是一個寂寞的職業。每個老師眼中都有一座偉大的豐碑、一個偉大的夢想,那就是以教師為本,教人務實,教人求真,教人創新。

這都必須有一顆耐得住孤獨的決心。教師是一個美好的職業。她的美好不僅在於她的無名,也在於她的豁達與崇高,她用高雅的知性闡述着生命的真諦。

有一首詩歌最為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種一生最為美好,那就是做老師;有一種風景最為美麗,那就是師魂;有一種魔棒最為神奇,那就是粉筆;有一種平台最為神聖,那就是講台。

三寸粉筆寫出人生風流,三尺講台化作千頃苗圃。既然選擇了學生這一高尚的`職業,就必須勇於地錘鍊自己。如果我是一塊磚,就需要屬於廣袤的萬里長城;即使我是一抹紅霞,那就應該染遍祖國的萬里山河。

三寸粉筆寫信仰,三尺講台謀發展。信仰是廣闊海洋的明燈,是漫長黑夜裏盼望的黎明。只要拿穩三寸粉筆,站穩三尺講台,就要用心血與淚水去澆灌祖國的樹葉,讓種子發芽,讓夢想開花。人都説學生是花,教師是園丁。其實,教師的生命也有一朵花,是偷偷綻放、默默吐芳、扮美人間的花。如果認真傾聽,你會看到生命的律動,會看到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

開學之初,學校組織學習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先進事蹟,我認為學習王生英教授,就要學習她堅守山村、無怨無悔、奉獻教育、矢志不渝的夢想追求,做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奉獻者;學習她嚴於律己、扶貧助困、公而忘私的優秀質量,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踐者;學習她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無私奉獻的崇高師德,做教師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學習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迎難而上的崇高品格,做奮發有為的進取者。通過學習,使我對教書育人有了更深的瞭解,對王生英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懷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感觸頗深。下面是我的一些技巧:

第5篇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衞和平,保衞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第6篇

我們為國護邊,永遠心向黨”——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採訪手記

粗糙的雙手、紫紅的面龐,頭上戴着一頂塔吉克族特色氈帽,拉齊尼·巴依卡總是露着一臉憨厚的笑容。在這位不善言辭的牧民護邊員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他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對護邊事業的執着。

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護邊員,在帕米爾高原上戍衞邊疆近70年。“是共產黨讓我們塔吉克牧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們為國護邊,永遠心向黨。”拉齊尼·巴依卡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他的心聲。

不畏艱險、堅守信念。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拉齊尼·巴依卡的'家鄉在新疆邊陲帕米爾高原腹地,當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邊境線漫長,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拉齊尼·巴依卡的護邊職責就是排查通往境外的各個山口、峽谷,維護邊境安全。

一處被稱為“死亡之谷”的山口是他巡邏的重點區域,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這裏是家常便飯。十幾年來,每次在“死亡之谷”巡邏,拉齊尼·巴依卡和邊防戰士都會面對嚴峻考驗。

一次,一名邊防戰士在巡邏中突然滑入雪洞,周圍冰雪不斷塌陷。危急時刻,拉齊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小時才將戰士拉出來。戰士得救了,拉齊尼·巴依卡卻被凍得不省人事,被送到醫院搶救才挽回了生命。傷勢剛好,他就立即回到護邊隊伍當中。他説:“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

不忘初心、勇於奉獻。在拉齊尼·巴依卡10多年的護邊生涯中,所遇的急難險情不勝枚舉,但他從未想過退縮和放棄。“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爺爺和父親堅守了一輩子的信念,也刻在了拉齊尼·巴依卡心中。

雪山深處每一個山口、峽谷都留下了他們巡邏護邊的身影,雄偉的帕米爾高原見證了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戍守祖國邊疆的感人事蹟,也見證了他們對黨和祖國的忠誠。

“我們一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為國戍邊,義不容辭!”20xx年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在新疆團會議上,用樸實而堅定的話語表達着對祖國的熱愛。

“為國護邊是我們家的榮耀,爺爺和父親走過的每條路我都走過,而且我會一直走下去。”拉齊尼·巴依卡堅定地説。

第7篇

5月29日,我鎮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了我縣教師王慶川、劉東、趙經緯、張海麗、邢紅玲的先進事蹟後,我感慨頗多,心情很不平靜,特別是他們五位農村教師身上表現出的高尚道德風範,更使我感動不已。

他們從教十年如一日,盡職盡責,嘔心瀝血,鋭意進取,勇於創新,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們生活簡樸、廉潔從教、克己奉公,言傳身教,把自己全部的愛無文案

私地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他們的崇高品格和師德不僅受到學生和教師的尊敬,而且得到了廣大人民羣眾的高度譽。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像王慶川、劉東、趙經緯、張海麗、邢紅玲等這些誠實質樸的人民教師,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頑強的意志,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獻給教育事業,他們的身上閃爍着師德的絢爛光輝。孔子云:

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中國小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師的道德表現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於言教。要在自己的職業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標準,這是構建我們未來民族道德素質的基礎。

師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萃,也是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教書者必須先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範,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他們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人,原來可以這樣積極地對待工作和生活,可以這樣真誠地與人相處,可以這樣熱情地幫助別人在當今冷漠、隔閡漸成風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這樣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嗎?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處處有像郭力華這樣的人,那我們這個社會,必將更加和諧,必將佈滿更多的温情,必將更有人情味,必將更讓人留戀。

我也深深體會到一種師生間難得的和諧之情,在感動的同時,我又自己感到羞愧,同樣身為人師,我卻常埋怨工作的不如意,埋怨學生的調皮,埋怨家長的不配合,卻忽略了自我反思。惰性越來越佔據了我的大腦,我不知道自己的思維中是否還存有對工作的熱情。郭麗文案

華得知自己患癌證晚期後仍然未有過絲毫的黯淡,痛苦中,她選擇了理智:絕不能萬念俱灰,要靠治療向命運抗爭,要奪回自己的生命,重新回到她怎麼也站不夠的講台。可是我呢?我有着健康的身體,卻拖着一個即將癱瘓了的大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消極的思想佔據了我的心,沒有希望、沒有信心、沒有鬥志,有的只是埋怨。

一個人,原來可以這樣積極地對待工作和生活,可以這樣真誠地與人相處,可以這樣熱情地幫助別人我很感動,從中學到了很多,也讓我重新熟悉了教師這份職業,在如今的這個工作崗位上,我想我應該用一份真摯的態度去對待。我不能埋怨學生,不能埋怨家長,不能埋怨社會,我要拾起信心,鼓起勇氣,爭取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為教育事業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