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楷模心得體會參考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1W

及時提筆記錄心得體會尤其重要,這對於以後的寫作有很大幫助,一篇有價值的心得是必然會讓我們的寫作水平得到提升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楷模心得體會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楷模心得體會參考7篇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1

7月20日,羅霄山深處,黃桃林層層疊疊、碩果壓枝。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村民朱聖洪開始採摘黃桃。靠着400餘棵黃桃,他家已連續4年年收入10萬元左右,順利脱貧,奔向小康。

“搭幫黃書記,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朱聖洪説的“黃書記”,是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期間,曾3次到朱聖洪家,動員他種桃奔小康。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縣共種植“黃金果”8.9萬畝,全縣近60%的貧困羣眾靠種黃桃實現穩定脱貧。

脱貧攻堅勝利就在眼前,而“大黃”卻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開完全縣扶貧調度會,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生命定格在56歲。省委追授他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小黃”豐收在手,人們更加思念“大黃”。

一山黃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30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擺在他眼前的問題十分棘手:老、少、邊、窮縣,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黃詩燕立下誓言,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果斷提出,靠山吃山,建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以及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紀80年代,炎陵縣從上海引種黃桃,一直不温不火。學過農學專業的黃詩燕發現,炎陵適合黃桃生長,種植黃桃是當地脱貧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對黃桃的瞭解超過了三分之二的果農。”炎陵縣黃桃協會會長鄧運成回憶,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主導成立黃桃產業辦、黃桃產業協會,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請來專家指導黃桃種植、銷售,提升品質,打響品牌。

黃桃產量逐年遞增,銷售一度告急。黃詩燕不僅引入“互聯網+扶貧”電商銷售模式,還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台賣黃桃。有人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怕引來非議。他坦然説:“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

20__年,為讓炎陵黃桃走得更遠,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一天,他在洗衣時靈機一動,想到“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隨後,這句話成為推廣炎陵黃桃的“金句”。

8年育“桃”,終成品牌。“炎陵黃桃”先後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一片好景富老區

脱貧,單靠一個黃桃肯定不夠。

黃詩燕認為,除了綠色農業,還要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黃詩燕帶領縣委班子廣泛調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兩座山”(守住綠水青山、望着金山銀山),充分利用炎陵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生態旅遊強縣。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區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為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帶領黨員幹部,相繼引進歐科藝、國聲聲學等規模以上企業99家,形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智能家電、紡織服飾、新能源電動車等4大產業。在全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中,炎陵縣工業集中區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

文旅富民、工業強縣,炎陵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20__年,該縣實現gdp75.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82元,成功脱貧摘帽。

一腔赤誠為百姓

“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黃書記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菜地上,貧困户張連軍邊摘辣椒邊感慨。

20__年摸底發現,炎陵縣有1.49萬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他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整合縣裏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户貧困户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户貧困户實現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提出,要給貧苦户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羣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盤曉文説。

20__年,鄰省一個市實現脱貧。有人認為,炎陵縣當年也可爭取脱貧摘帽。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他説:“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證脱貧質量,無法向羣眾交代,無法向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脱貧、形象脱貧等急功冒進現象,引起上級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説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2

肖文儒至今難以釋懷,多年前x某煤礦發生火災事故,一開始還可以通過電話聯繫上井下被困人員,但由於當時技術手段落後,被困人員最終全部遇難。

“當時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把人救出來。”他説。

今年1月,x棲霞笏山金礦發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員位於井下約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較為罕見。由於地質情況複雜,不僅鑽孔工作難度極高,井下湧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圍堵後有追兵”之勢。

4個鑽孔“多管齊下”,相繼遇到問題。肖文儒當機立斷:提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帶一台高性能鑽機前來增援!

這時,救援希望最大的3號鑽在鑽至井下521米處時,距井底目標偏移已達7.4米。

一子落而滿盤活,新增救援團隊及時對發生偏移的3號鑽孔進行糾偏透巷。僅用4天,這條“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號鑽孔中,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確保了這條生命維護和監測通道始終暢通。後來證明,這個方案讓轉至4號鑽孔下方的被困人員生存環境大大改善,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最終,11名被困人員獲救,這次事故救援也被業內譽為“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

臨場應變、力挽狂瀾,靠的是廢寢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達旦的實戰訓練。38年來,肖文儒不管崗位、身份如何變化,他一直衝鋒在救援最前線,成長為我國礦山救援的權威專家。

“加強瓦斯實時監測!”20xx年秋,20xx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現場連續工作11個小時,當作業現場瓦斯濃度達到3.5%並繼續上升時,他立刻組織調整通風系統,將作業現場瓦斯濃度控制在安全範圍,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舉棋若定,落子無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鍊和刀鋒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國應急救援系統的“老兵”。

從推廣正壓氧氣呼吸器、高壓排水軟管等裝備的廣泛應用,到加快救援應急通信、礦用石膏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從組織起草礦山救護規程和救援條例,到“傳幫帶”各類現場處置和技術裝備的經驗……肖文儒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倡導“科學精神和熱血擔當缺一不可”。

他的手機上,存滿了全國礦山救援大隊大隊長和總工的電話號碼,一有機會,他就深入基層救援單位,推廣礦山救援的新知識新辦法,服務於城市救援與綜合救援。

“運用新方法新技術,老肖為應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險。”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綜合處二級調研員、副處長歐陽奇説:“他不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燈。”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3

她説,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一個“穴道”,這個“穴道”可能是特長、可能是興趣點、可能是隱藏的情緒、可能是獨特的品質,找準這個“穴道”點下去,學生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畢業的時候,每一位學生都會收到一張小卡片,上面有吳蓉瑾的微信號,還寫着:有困難找“雲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有一段時間,吳蓉瑾突然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同事都好奇,都知道她酷愛喝咖啡,而且她有偏頭疼,每天必須拿一杯濃咖啡鎮定的。原來,畢業生裏有位孩子病了,不吃飯,身體也受到了影響。吳蓉瑾輾轉得知後主動聯繫,陪她散步、吃飯、聊天。她還跟孩子做了一個約定:“我最喜歡咖啡,我戒掉,你把你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我們一起努力。”大約是第400天的時候,她的朋友圈有了最後一次打卡:“為了一個美好的承諾,我戒了400天咖啡,儘管這段時間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那個孩子説:“雲朵媽媽把戒咖啡挑戰當作一個儀式,和我一起調整狀態,一段新生活即將開始,雲朵媽媽會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變化,教育如何改變與堅守”

新學期,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國小的孩子,每人都領到一本精心設計的“作業自評本”:完成作業用了多長時間、完成作業時心情好不好、家長評價孩子完成作業的態度是不是認真、有什麼話要對老師説,音體美作業也有相應的設計……作業自評本上,學生將每一天完成作業的時間一一記錄,家長將孩子完成作業的狀態和老師溝通,老師根據大多數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調整和完善。

時刻關注學生需求,學習特點,將更多新技術、新的思想火花融入教育進程。“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急劇變化,教育有怎樣的改變與堅守?”吳融瑾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探索之路艱難,但她卻從未因為艱難而停止不前。牢牢把握教育的“不變”,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變”則是要駕馭新技術,藉助技術的力量賦能教育教學。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4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着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裏拿着鐮刀,身邊放着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麼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裏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着勸返,説:“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麼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為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幹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為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後,張桂梅又瞭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後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裏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為這些大山裏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為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採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後,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後參加大學聯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11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5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難,是張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區條件艱苦,再加上張桂梅對工作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難以適應。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焦慮、沮喪的情緒包圍了張桂梅。在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温了入黨誓詞,誦讀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師眼裏泛起淚花,他們被張桂梅的無私打動,他們要和張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辦好,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

留住了教師,還要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學生的家在偏遠山區,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達,但張桂梅要求自己“要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與張桂梅多次同去的華坪縣電視台記者王秀麗,對家訪的路心有餘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發抖,甚至覺得鞋底會被腳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車休息時,我連車都不敢下,害怕自己會不小心跌下山崖。”

張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下懸崖粉身碎骨”。11年來,張桂梅在大山裏走了近12萬公里,對1345名學生進行了家訪。家訪途中,她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迷過路,還曾因身體虛弱暈倒在路上。

為了把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順利辦下去,張桂梅不得不四處籌款,但這條路同樣艱難。

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話説完,企業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張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腳上鮮血直流。無助的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還有一次,她在街頭募捐,被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朝她臉上吐口水。離開人羣后,疲憊、傷心、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後來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邀請她到北京錄製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為她募到了100多萬元。

然而,沒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電話,哥哥想在彌留之際見見離家幾十年的妹妹。張桂梅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去錄製節目。她怕錯過時間人家就不讓她上節目了,她怕不上節目就會失去籌款的機會。等她錄完節目,哥哥已經過世。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6

張桂梅同志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當地羣眾脱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張桂梅同志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是教育脱貧攻堅中湧現出的先進教師典型;是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珍視教師職業榮譽和肩負的職責使命的先進典型代表。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學習她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她執着奮鬥、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要大力弘揚她矢志不渝跟黨走、痴心執着為教育、無私無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

學校要以黨建引領,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要將學習活動和教育教學緊密結合,與身邊愛崗敬業的先進典型、全國優秀模範教師代表、教師節表彰的先進教師代表相結合,通過組織專題學習、集中研討、座談交流等方式。把優秀教師先進事蹟學習活動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引導和教育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讓自己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教育有方。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自覺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使命,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將滿腔熱忱獻給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學楷模心得體會篇7

黃詩燕去世後,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説,“好久都沒有勇氣走進縣委大院,這裏到處都留着對黃書記的記憶,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黃詩燕喜歡晚飯後散步,習慣叫上幾個年輕同志,在縣委大院邊走邊聊,邊啟發教育大家。他博聞強識,古典詩詞信手拈來,《資治通鑑》等名著中的段落,能一字不差背下來,讓大家汗顏。“私下裏,我們都叫他‘黃老師’”。賀勇説。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負責文字綜合工作。第一天報到,他和黃詩燕在縣委大院散步交心:自己第一學歷只是中專,起點低。年齡也40歲了,不知道如何勝任新崗位新要求。

黃詩燕明白了賀勇內心的糾結,以一位“老辦公室”的身份開導他:辦公室工作以文輔政,最能鍛鍊人,不要有畏難情緒。工作注意做到“四來”,“黃河之水天上來”,接通天線,掌握上級精神要求,領會領導意圖;“為有源頭活水來”,接通地線,深入基層羣眾,瞭解情況吸取智慧聽取意見;“梅花香自苦寒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謀事不圖名,奉獻不圖利;“不盡長江滾滾來”,身在兵位、心為帥謀,多出好思路,多想好點子。

散完步,賀勇的心,定了。

黃詩燕的工作報告,充滿激情,富有詩意。“聽他作報告,是一種享受,我們愛聽。”大源村村支書唐自華説。

全縣脱貧攻堅動員會上,黃詩燕説,脱貧攻堅關鍵在驅貧、治窮、解困、擔責。“貧”字,就是一分錢還得掰開兩半來花,重點是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增收;“窮”字,就是勞“力”趴在洞“穴”下,重點是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讓老百姓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困”字,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縛,始終無法長大,重點在解決房子、路子、身子、底子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責”,就是用荊條抽打,逼迫歸還錢貝,貧困就是發展的欠賬,脱貧就是抽打我們的荊條。

報告形象生動,大家記憶猶新。

脱貧攻堅關鍵時候,各級幹部上了“火線”。鄉村偏遠,生活枯燥,任務繁重,時間長了,有些幹部唉聲歎氣,對羣眾沒了好臉色。

他看到了思想情緒變化,給大家打氣:“革命要有點詩情畫意。脱貧攻堅吃苦吃虧,是眼前的苟且。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實現鄉村振興,是詩和遠方。抓好隊伍建設,就是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

大家的激情,又點燃了。

精彩的語言,來自持續地學習積累。他號召大家,“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學習增強底氣,提高執政能力。”

他宿舍的牀頭櫃上,一直有本《唐宋詩詞鑑賞辭典》。這本翻閲了多年的舊書,陪伴他走完了最後的人生。

“我爸是賣黃桃的農民”

來回近五百公里,車程五六個小時,這是炎陵到株洲的路程,也是炎陵到黃詩燕家的距離。週五下班後往家趕,週日晚上回炎陵,每週這樣奔波,他堅持了近九年。

回到家,一身疲憊。女兒跑過來,捶背揉肩,陪他説笑,妻子抓緊時間在廚房忙活,這是一家人難得享受的親情時光。

有時,週五晚上回,週六又走。

“跑這麼遠的路,在家只睡一晚,待在縣裏別回來算了。”妻子體諒他。

“我不走,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不好回啊。人家也有家,不要給人添麻煩。”他説。

他去世的那周,妻子過55歲生日。一家人約定,趁着他週六在家,提前吃個生日飯。正巧,那天家裏來了幾位親戚。擔心親戚們知道了會送禮,一家人都瞞着。

桌上,沒有蛋糕,沒有儀式,連一句“生日快樂”都沒有。一家人在心裏默默祝福,吃了一餐心照不宣的生日飯。

意到濃時怎忍舍,情到深處無怨尤。

女兒記得,小時候看書,喜歡將書頁折起。他仔細展開、撫平,對女兒説,“爸爸小時候,窮,買不起書,家裏點煤油燈,沒這麼好的燈光,你要愛惜書,珍惜現在的好條件。”

女兒房裏,掛着他送的一副銀鐲,上面吊着小鈴鐺。女兒小時戴着,一走,叮叮噹噹響。

“這是當農民的爺爺送給我的。”他對女兒説。

“鈴鐺的叮噹聲,彷彿爸爸在提醒:我們是農民的後代,不能忘本。”女兒對記者説。

低調的他,深深影響女兒。女兒上學,同學們都不知道她爸爸做什麼工作。讀大學,同學們好奇地打聽,女兒自豪地回答:“我爸是炎陵種黃桃、賣黃桃的農民。”黃詩燕去世之前,女兒單位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縣委書記的女兒。

去年,大學畢業後,女兒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一家單位的合同工。他很高興,叮囑女兒好好工作。

去世前一個月,他特意抄下一段話寫在紙上贈給女兒:“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燕語呢喃。誰能想到,一位慈父對女兒的深情叮嚀,竟成了他留給女兒的人生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