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專題調查報告5篇 深度探討:當代年輕人的就業困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7W

本次專題調查報告將對當前熱門話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討其影響、原因和解決方法,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參考。在調查過程中,我們收集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和意見,力求對問題進行客觀、全面、精準地分析和解讀。

專題調查報告5篇 深度探討:當代年輕人的就業困境

第1篇

隨着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消費逐漸成為人們的消費熱點。中國的旅遊人數在1994年到2007年間共增長了2.56倍,達1610萬;而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大。在旅遊市場中,大學生是整個旅遊市場中重要而又獨立的一部分。大學生是思想最為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強的羣體,有着獨特的旅遊行為及特徵。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羣體,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對寬鬆的時間,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和追求理想,這些因素促成了大學生的旅遊熱。隨着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大學生旅遊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研究及市場調查,目前大學生旅遊市場存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一系列問題。

此次調查以邵陽學院為調查對象,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進行數理統計。同時結合訪談法,內容涉及被調查者的個人基本情況、旅遊時間、旅遊動機、旅遊產品偏好、出遊方式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05份,回收率為90%,有效問卷392份,有效率為97%。在本次調查中,受訪在校大學生男生235人,佔樣本總數的52.22%;女生人數215人,佔樣本總數的47.77%。

此次調查目的在於:瞭解大學生旅遊市場狀況,獲得最直接、最有效的數據,為旅行社提供可行的建議,挖掘大學生潛在需求,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

為了更好地設計出一份比較完善的調查問卷,在正式發放問卷前我們對已設計完畢的問卷進行了預調查工作,希望通過得出的初步的信度與效度的分析來適當完善問卷。

為了對問卷的信度進行分析,我們在邵陽學院主教學樓隨機抽取10位同學,要求他們分兩次填寫同一份問卷,間隔時間為一週。根據問卷的填寫結果,我們發現兩次的填寫結果幾乎相同、誤差很小,用克倫巴赫α信度係數法求得信度係數為,這反映了我們的原始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我們還討論了原始問卷中的問題能否全面地代表我們所研究的主題。考慮到我組題目設置中僅有少量滿意度調查的試題,因此我們選擇用邏輯分析法進行效度研究,即由研究者評判所選題項是否“看上去”符合測量的目的和要求。

調查結果顯示,每年至少出遊一次的學生人數比例為93.32%,每月大約出遊一次的學生人數佔總人數的'30.07%。説明大部分大學生有着強烈的旅遊需求,出遊頻率較高。在停留時間方面,大學生在外停留兩至三天的人數最多,佔到44.64%,其他停留時間依次是一日遊的佔17.2%,四天至一週的佔25.00%,停留一週以上的佔12.50%。由此可推斷,大學生中大部分人的停留時間都在四天以內,在訪談中很多學生也提到出於經濟和學業因素的考慮,他們不願意在外逗留時間太長,除非寒暑假和父母出遊,選擇的在外停留時間會在一週或一週以上。

調查顯示,對待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佔樣本總數42.69%的100人偏向於全國各地,選擇省內的有69人,佔樣本總數的23.69%,選擇市內的有36人,佔樣本總數的15.19%。對於旅遊景觀類型的選擇上,大學生偏好於名山大川、園林景區、海濱沙灘等自然景觀,在訪談過程中,探險與運動類項目也是大學生較感興趣的。以上兩方面説明,自然旅遊資源在在校大學生旅遊產品的開發設計中應該佔據重要地位。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表明大學生旅遊已不再侷限於市內,而拓寬到省內、全國遊,反映出在校大學生的旅遊需求與決策的變化趨勢。

專題調查報告5篇 深度探討:當代年輕人的就業困境 第2張

第2篇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促進全民創業必將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目前就業創業已經成為青年最具體、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特別是20xx年以來,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青年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團縣委近半年來深入全縣,開展了青年創業、就業問題專題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1.新增勞動力和失業人員的增加,加大了青年就業、創業壓力。

在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致使行業性失業人員數量增加;煤礦改制重組、小企業破產勞動合同終止造成大量青年工人失業或待崗;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快速轉移。失業人員、城鎮新增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農村剩餘勞動力四方面相互交織,給本來就十分困難的青年就業和創業工作雪上加霜。

2.文化交流水平低、技能素質不高,影響青年創業和就業。

在農村外出務工的青年中,有一定職業技能特長的屬極少數,所謂的技術大多數是一些較為普通的木工、砌磚等,基本沒有技術含量高的人。在失業和待業青年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勞動技能欠缺,適應能力不強,就業信息不靈、就業創業能力偏低等現象,制約和影響着青年就業和創業的競爭力,進而增加了青年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就業和自主創業的難度。

3.觀念陳舊落後影響青年就業、創業工作。

調查表明,在農村,一些青年由於戀鄉不願離開本土,有些家長對子女外出打工不放心。另外在職業的選擇上存在偏見,認為從事餐飲、賓館、家政等服務行業低人一等,有損形象,不願意從事服務行業工作。失業職工、待業青年受到計劃經濟就業觀念的影響,在就業、創業問題上存在依靠政府、企業的依賴性心理。一部分青年一心想找長期穩定的工作崗位,對臨時性、階段性、彈性就業不認可,一些青年對工作環境、福利待遇期望高,挑肥揀瘦,從而在就業過程中喪失良機。同時還存在創業意識不強,對自主創業缺乏自信等問題。

4.相關政策不到位、資金不足,使服務青年就業工作缺乏長效機制。

雖然團縣委和信用聯社、郵政銀行實施了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但這一項目在運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滿足青年創業資金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⑴青年貸款難。主要原因是:一是無物抵押。按照國家有關金融政策,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要求借款人提供抵、質押物擔保,而初創企業往往剛剛起步,大量資金用於企業的設備購置、正常運行等方面,已經沒有可做抵押的財產,而企業用房一般是租用方式,不能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用車等抵押物由於折舊等因素質押額極低。二是無人擔保。在無物抵押和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青年企業貸款只能請人擔保,青年靠個人力量尋找且符合金融機構要求的擔保人比較少,即使找到了擔保人,常要繳納好處費,增加了青年企業的負擔。⑵.金融機構放貸難。這是因為:一是放貸成本高。青年企業貸款多數是小額貸款,面廣量大,分散性強。每一筆貸款,金融機構都必須進行前期信用調查、市場調查、用款監督、催促還款,信貸成本較高。二是抵押物不便。金融機構不願接受青年創業者提供的諸如沒有房產證的房屋、小企業廠房設施、知識產權、私人用車等抵押品,而且即使接受了,抵押額度也很低。三是初創企業風險大。初創企業的`成果率很低,既有自然風險,也有市場風險,金融機構放貸面臨青年初創企業生產經營自然風險、市場風險、貸款户信用風險等諸多風險因素,放貸謹慎。

一是幫助青年更好地瞭解政策。可以將各級政府推出的一些諸如減免税收、就業援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通過網站、公告等形式告知青年;二是幫助青年更好地運用政策。通過舉辦創業形式分析會、報告會、政策講解課等形式,幫助青年理解政策、運用政策;三是積極幫助青年爭取政策。針對青年就業創業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並出台區域性的相關政策,進一步優化青年就業創業環境。

一是針對思想觀念保守、創業意識不強的青年,通過舉辦創業論壇、創業講座、創業典型報告會等形式,引導青年轉變觀念,增強創業意識;二是針對有創業意識、但缺乏創業能力的青年開展系統的創業素質和技能培訓,完善各級青年創業夜校的建設;三是針對在創業過程中缺少經驗的青年,為其配備了創業導師,進行一對一創業輔導。

3.政府可以拿出閒置或空置物業作為青年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扶持青年創業。

目前不少政府部門或鄉鎮手中擁有相當數量的物業,建議把部分閒置物業轉化成青年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以無償或者低成本租金的方式提供給青年創辦企業,重點扶持青年進行高新技術、文化創業、生物醫藥等知識類、文化類、科技類行業創業。同時,以園區管理模式對青年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進行管理,將發達國家流行的國際化商務辦公中心的模式引進到青年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共享的接待區、會議室、洽談室、培訓教室、茶水間等公共設施。為青年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配備法律顧問或會計助理幫助企業處理日常工作中的法律問題、資金問題、代理等各類問題。這一措施目的主要是可以降低青年創業成本,減少青年創業風險,孵化更多創業項目,激發起更多青年的創業決心。

緩解青年創業的資金瓶頸問題,建立青年創業專項資金,制定小額貸款綠色通道實施辦法,對於可行項目給予不同額度的貸款,推進小額信貸幫扶工作。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青年大力發展有市場、有效益、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微型企業;幫助開拓市場,積極引導區內市場消費青年創業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房租和房屋裝修補貼,為在青年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器內租房的青年創業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積極爭取工商、税務、衞生、城建等部門的支持,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免收行政事業性費用、減免税費等優惠政策。

第3篇

根據工作需要於20xx年6月參加了省本級培訓基地舉辦的山東省養老服務管理培訓班,遵照學習工作要求,我對濱州市養老服務現狀進行了專題調查。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彙總,獲得了濱州養老服務機構的基本數據。

20xx年濱州市城鎮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55.42萬人,老齡化程度已達14.74%.。高於全國12%和全省14.2%的水平,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齡化進程提前全國10年時間。預計從現在到20xx年的10年內,全市老年人口數量將比現在翻一番,達到100萬人,到20xx年全市每1.5個勞動適齡人口就將供養一個老年人。養老問題已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濱州市“421”式家庭結構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子女隨着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及本人所受壓力的加大,已經難以在時間、精力上更多地顧及父母及高齡老人,要求年輕人在家照顧雙親及祖父母輩老人幾乎是不現實的。而高齡老人、失能老人除了日常生活和身體照顧需要外,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也需要得到不斷的滿足,需要得到感情交流。他們對入住養老機構,接受老年護理及專業服務等方面的需求願望更加強烈。

現代城市住房的日趨寬鬆,中青年羣體和老年羣體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方面差異,越來越多的老年夫婦開始選擇和已婚子女分居的方式,初步調查和外地資料顯示,濱州城區有半數以上的中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59歲以下的老年人,80%都選擇跟子女分開過;80歲以上的,有30%選擇獨居。從職業比例看,醫生、幹部、教師中多數人願與子女分開過;工人和農民相對較低。在這種背景下,空巢家庭老人數量不斷上升,未來10年,空巢老人的數量還將大幅攀升,空巢家庭將成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中國是一個重視鄰里關係的國家,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隨着傳統社區的消失,更多的人屬於關上門就不知道鄰居姓什麼了,而且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媒體時常有報道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道的事。所以有很多子女不放心老年人獨居,而老年人也不習慣獨居的寂寞,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選擇到養老機構養老。

濱州市目前城鎮養老服務機構缺口很大,基本上處於家政服務初級階段,專業的團隊和服務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檔次上都沒有形成。我市城鄉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城鄉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家政服務機構、康復護理機構均為零,與當前養老方式多樣化需求尚有很大差距。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不夠大,個體私營企業參保率低。政府針對“五保”老人興辦的敬老院供養水平還比較低,公辦的老年福利機構體制不活,入住率偏低。民營養老機構仍處在起步階段,政府缺乏支持政策,規模較小、設施簡陋。護理人員多來自下崗職工和農村打工人員,護理隊伍不夠穩定,經營狀況不佳。造成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缺項、標準不高的現象,生活標準有待提高。政府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系統規劃,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嚴重不足,硬件設施較為落後。同時,居家養老還處在社區組織的自願服務階段,還沒有建立系統化的低償服務政府補貼機制。老年人文化娛樂場地嚴重不足,設施不夠健全,資金普遍缺乏,影響了老年人蔘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傳統養老觀念束縛養老事業發展。老年人家庭觀念較強,不願離開家人入住養老場所。

近年來,濱州市養老制度不斷健全,建立完善了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保老年人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制度、城鄉養老保險等制度,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牀位數量顯著增加,截至20xx年底,全市城鄉各類養老機構119個,養老牀位13354張,達到了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22張。此外,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和城鄉低保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保障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濱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xx年末,市級建成2所以收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規模較大且具有實訓功能的示範性養護設施;每個縣(區)至少建設1處以收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老年養護設施。各級政府要把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編制實施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和基本公共服務規劃時,合理規劃佈局養老服務設施,要組織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並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十二五”期間,市、縣(區)兩級財政將運用專項補助資金,對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和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予以補助。

此外還將加強隊伍建設,把建設養老服務隊伍與促進社會就業結合起來,將養老服務技能培訓與技能鑑定納入城鄉就業培訓與鑑定體系。到20xx年末,全市養老牀位要達到2.3萬張,需新增1萬張以上,實現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數32張以上,養護型和醫護型牀位佔到各類養老牀位總量的30%以上,日間照料服務覆蓋全部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農村社區,基本實現養老服務信息平台覆蓋全市城鄉社區。同時要加快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及信息平台,積極探索符合濱州市實際的養老模式。

第4篇

近年來,隨着全球電子商務高速增長,中國電子商務也急劇發展,電子商務人才嚴重短缺。根據國家工商局統計,中國登記在冊的電子商務企業已達到1000多萬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就有10萬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業需要引進1名電子商務人才來計算,就需要10萬名,可見中國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潛在需求是極其巨大的。另外,據專家預計,國家未來10年將有一萬億資金投入到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項目建設中,由此將會引發超過200萬的電子商務、政務方向的軟件開發人才缺口。而中國目前包括學校和各類培訓機構每年輸出的人才數量不到10萬人。從目前的供需比例來看,市場上從事電子商務開發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人士稱,未來數年內,中國的b2b市場將呈現超過100%的高速增長,65%的中小企業急需電子商務人才,供需之間將出現驚人缺口。然而,面對不完善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就業是令人擔憂的。應該説,現在不是市場不需要電子商務人才,而是電子商務人才如何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

目前,職業學校在電子商務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方面還存在欠缺,從實際情況來看,困擾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還是培養方向問題。許多職業學校不能清晰地界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多數職業學校提出了過於寬泛的“萬能型”培養目標。這種“萬能型”的培養目標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同時兼顧多個方向,可能造成學生沒有“專長”;二是以“萬能”為應用目標的電子商務人才並不符合中國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實際需求,企業需要的是能勝任某項具體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什麼都懂但又什麼都幹不好的“全才”。分析顯示,絕大部分應屆畢業生之所以不能順利找到工作,不知道應聘何種企業、何種職務是最主要的原因。未能順利就業的應屆畢業生中有76%是因為就業方向模糊。

電子商務是一個應用廣泛的專業,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從總體上來説,企業期望的是兼具計算機網絡技術、掌握經貿知識和政策法規、熟知企業運營和電子商務基本流程、具有現代經營意識和戰略眼光的複合型實用性人才。從實際需要來看,企業需要的是“博而專”的電子商務人才。

本次商貿協作組按照國家示範學校重點建設專業的建設標準,對三年制中等職業教育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進行了全面調研。通過收集意見、資料搜索、分析比較、交流座談等多種形式,對目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並針對目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比對、分析,抓住培養中的幾個重點問題,形成了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工作思路,進一步彰顯了目前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

選取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的具有代表性的職業學校進行調研,選取的學校覆蓋了全省各個區域。調研內容主要包括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職業學校情況,各職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主幹課程設置,以及各職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生源情況。

選取招聘網作為主要調查渠道,並結合百度、淘寶等互聯網企業的人才招聘進行調研。調研內容主要包括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就業前景、電子商務專業適合的工作崗位,以及企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並專門針對江蘇省的.企業需求進行了調研。

(三)對各校電子商務專業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研

通過調研我們瞭解到,目前調研的幾所學校的畢業生主要分佈在江蘇地區,從事的行業涉及面非常廣,也有部分學生自己創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專業主要培養適應江蘇省各類企業實際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以蘇州市和無錫市為主,其中需求量較大的企業規模多為500人以下,可見中小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對於企業所需的職位類別調查,電子商務銷售人才的需求最大,其次是計算機軟、硬件/互聯網/it人才。而且此次調查還顯示,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3類――商務類、技術類、管理類。銷售、市場/市場拓展/公關屬於商務類人才;計算機軟、硬件/互聯網/it、客户服務/技術支持、美術/設計/創意、編輯/文案/傳媒/影視/新聞屬於技術類人才;高級管理、諮詢/顧問屬於管理類人才。

綜合以上調查,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能力要求:

涉及服務器端操作系統,數據庫、安全、電子商務系統的選擇、安裝、調試和維護。比如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統等,數據庫有sqlserver、mysql、oracle等,需要掌握的程序設計語言有c、c++、java等。

這個層次主要負責網站web頁面的開發和後台的技術支持;能夠滿足運作層對技術層的要求;精通asp等開發工具,能夠獨立開發後台;精通sqlserver,能夠獨立完成數據庫的開發;有開發經驗,能夠讀懂常用的jsp代碼,並且能夠編寫jsp程序;精通html/xml代碼,能夠勝任網站策劃、網站編輯等方面的工作。

涉及各類商務支持人員,如客户服務,市場、貿易、物流和銷售等諸多方面。要熟悉網絡營銷常用方法,具有電子商務全程運營管理的經驗;能夠制訂、執行與監督網站短、中、長期發展計劃;能夠進行整體網站及頻道的運營、市場推廣、廣告與增值產品的經營與銷售;熟悉網絡、網絡營銷和辦公軟件;負責公司產品在網絡上的推廣;對網絡營銷感興趣,並能很好地掌握電子商務及網絡發展的各種理念。

(一)課程設置多而不精,並且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課程。

(二)各課程間結合不緊密,知識連續性不夠,課程的內容銜接與時間銜接不合理,部分課程的排課時間不合理。

(三)專業培養定位模糊,課程內容陳舊,學生培養中缺乏實踐環節或者是實踐環節內容不能夠滿足需求。

(二)課程的設置要考慮時間與內容的連續性與邏輯性。

(三)專業培養目標要明確,並且增加本專業最新知識的教學。

(五)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關注理論知識的教育。

(六)所培養學生應具備企業所需的基本信息技術技能。主要有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維護和操作、基本網站建設與維護技能、常用網絡數據庫平台的使用、較強的互聯網應用與溝通能力。對應開設的主要課程為:“計算機與網絡基礎”“電子商務網站建設與維護”“網絡營銷與策劃”“圖形圖像處理教程”“電子商務法律與安全”等應用型的課程。

(七)所培養學生要具備企業所需的管理基礎知識。根據調查,三年制中等職業教育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企業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管理知識與技能,這樣會更有助於學生對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理解,對應開設的課程為“企業管理基礎”,使學生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八)所培養學生應具備企業外貿業務處理的能力。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從事企業外貿業務處理的基本能力和知識結構,具備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中的企業門户和移動商務的能力。對應開設“國際貿易實務”“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與法律”等多門與商務有關的課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貿易理論知識、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5篇

中國調查諮詢中心和精信廣告有限公司利用兩家多年來在消費者研究領域的成果,對中國消費者和消費市場進行剖析。

結論:中堅階層的自主化消費形態,要求的是產品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切合個人的喜好。他們希望在自主舒適的購物環境下購物,以及愈趨多元化的消費取向。這些均會為21世紀的消費市場帶來不少新氣象。

對於西方讀者來説,自主的消費行為是理所當然的,不算什麼。可是,中國40年來一直在計劃經濟主導下,社會並不鼓勵“自我”,亦不談個人滿足,到了80、90年代,隨着從計劃經濟過渡至市場經濟,社會經歷着很大的轉變,人們開始接觸到“消費者”、“自我”這些新觀念,但對這些新觀念的理解卻是十分稚嫩的。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説,無論是面對着快速的社會變化或琳琅滿目的商品選擇,雖然一方面感到既新鮮又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卻有種種的不適應和不確定。“從眾心態”一詞恰到好處地描繪了這時代消費者的心態。

在90年代,常見有廣大的消費者一窩蜂地去搶購品牌或新上市的產品。他們覺得能擁有這些產品或品牌便是“進步”的象徵。但個別的消費者卻缺乏獨立的消費人格;在購買產品時,並不懂得考慮什麼是自己需要和適合自己的,而是追趕市場為他們定下的標準,由市場及大眾告訴他需要什麼,什麼是適合他的。

進入21世紀,這種情況在中堅階層間開始有所改變,經過多年的消費文明洗禮後,中堅階層的“自我”意識逐漸強化,他們帶頭打破“由市場為我定下消費標淮”這種消極的消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注重個性化的自我消費形態。開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什麼產品適合自己,並且有“我與別人不同”的消費意識,開始感覺到應該是他們為自己定下消費要求,由市場上的品牌和產品去迎合他們,而非一窩蜂地追趕市場上時興的東西。個性化是自主的必然發展。

近年,超市的出現如雨後春筍,取代了傳統商場內的櫃枱服務。對於很多人來説,超市的最大好處是“有很多選擇”及“可以自己選擇”。

雖然説個性化和多元化是消費趨勢,但中國人從傳統便不大倡導個人作風,而更重視社會和諧一致,講求個人在社會上的責任與位份。所以相信消費個性化在中國的發展,會與西方的發展有某程度上的不同。

實際上,雖然市場經濟講求個人表現與報酬,但大部分人主觀上仍是願意順應主流,並不想在思想或行為上與眾不同。所以,中堅階層努力工作,在事業或人生上希望有所成就,但所追求的是出人頭地,比別人做得好,比別人成功,受人尊重和注意,而不是希望在主流之外,或做些不為主流價值觀所認同的事,他們希望比別人優秀,而不是與別人不同。因此,他們會穿時尚和高品質的衣物來達到比別人優越,卻不會穿別具一格的衣物。

中堅階層消費者逐漸趨於自主和個性化,隨此而來是另一個重要的趨勢:消費行為走向多元化,以及出現由於生活型態不同而導致的市場細分。

這就是説,即使是年紀和生活水平相當的消費者,由於各人選擇的生活形式不同、或有着相異的心態、價值觀,而會表現出不同的`消費價值取向。例如有的追求身份地位,有的追求簡約生活,有的追求新穎的高科技玩意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消費者在購買不同產品時,會有着不同的消費取向(例如在購買一般消費品時會追求簡約,卻願意花高價錢去追求高科技的新玩意)。其結果是市場細分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

結論:中堅階層消費者的個人理財觀念日漸成熟,並且隨着中國入世,銀行和保險業逐漸開放,與個人理財有關的種種產品在中國將有很大的發展。

6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仍是相當刻苦,大部分人追求的是基本的温飽,到了80年代中,部分人開始富裕起來,初嘗花錢消費帶給他們種種生活上的舒適和方便,以至是物慾上的刺激與享樂。對於過慣刻苦日子的人民來説,消費文明這個美果是一個很大的發現,社會上瀰漫着一片消費風。那時的中國人缺乏任何現代理財的概念,也沒有為將來打算的想法......